作為一個家有小學生的陪讀家長,周末自然少不了許多時間要花在陪愛女參加興趣班上,而其中若干的等待時間,則難得地成為了每周獨有的閒散放鬆時間,這不,最近,我就用了2小時悠遊了附近的愚園路……
上海的愚園路,是一條充滿傳奇的馬路。
上世紀初,一位在上海灘被稱作「富甲王侯」的商人,在靜安寺附近興建了一座私家花園宅第,名為「愚齋」,愚園路從此得名。
此後隨著法國梧桐、西式洋房、咖啡吧的陸續出現,愚園路又成為了當時租界西洋紳士、洋行買辦等名流匯聚之地。時過境遷,在經過了一系列歷史波折後,如今的愚園路恬靜溫婉而不失昔日風度。如今,這條似乎停留在歷史中的馬路,正慢慢改造成為融合藝術、設計、人文、娛樂的跨界生活美學街區。
岐山村·錢學森故居
錢學森,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故居所在的岐山村得名自周文王發祥於岐山而鳳鳴岐山的典故而來。
長寧區少年宮
有關這處住宅的最出名的故事版本要數在這裡演繹的「金屋藏嬌」的典故。國民黨要員王伯群喜歡上了交大的校花,為藏美人,不惜接人饋贈,將如此一座英國莊園式的豪宅拿出來藏嬌。哥德式建築風格帶洛可可的外牆裝飾,美輪美奐。主樓正南有綠樹蔥鬱、百花吐豔的的大花園,園中點綴著亭臺假山、小橋流水等。因其曾經是汪精衛的公館,只不過是門口掛上了長寧區少年宮的牌子。我去的時候,正好是星期天,孩子們都已經到了教室裡,從窗戶裡飄出各種各樣的器樂聲,或悠揚,或急促。伴著這樂聲,走進門廳裡時,憑空就多出了一些異樣的感覺。老房子,特別是有故事的老房子,總讓人心生出許多莫名的聯想。每一處打著厚重的時間痕跡的物件,被鞋底磨出光來的大理石臺階,門上那經主人雙手反覆開啟過的把手,無不因沾染了太多故事而多出些陰鬱的靈氣。
就像那處幾乎荒棄掉的後花園。汪公館的主樓內畢竟還有著些人氣,走至不遠處的角落裡,發現在濃蔭遮蓋之下,竟然還藏著一座小花園。告別了流水的小橋,長滿了青苔的假山,在這寸土寸金的上海西區繁華之地,一處半畝大小的花園能得以保留,實在是它的造化。只是因為太安靜了,這裡的氣氛有些溼漉漉的壓抑。與喧鬧的街市只有一牆之隔,惟一的小門已經被人封上了。也不知道這裡有多少天沒有人好好地信步遊走了,人的到來,讓每片葉子,每級臺階似乎都歡動了起來,在這樣的園子裡,人很難說清自己應該繼續走下去,還是應該迅速地走開。
湧泉坊
這片房子被人記住是因為它在上海的新式裡弄住宅裡所具有的開創性的地位。所謂新式裡弄,是於上個世紀初在上海開始出現的一種結合了中國特點的西化建築。建築一排連為整體,獨門獨戶分為多家,每家一般三層,底樓有小花園,二樓和三樓各自分割,各有功用。整體上有些類似於今天的聯排別墅。小區門口高高的騎樓據說在當年也是開了風氣之先,自那以後,上海後來建造的許多新式裡弄也多採取了這種建造騎樓的大門樣式,一來顯得氣派,二來也能節省點空間。湧泉坊內的房子外觀是紅色的,樣式並不完全一樣,看上去也有經最初建造者私人考慮的痕跡。
比如一幢原屬某菸草公司老總的房子,四面採用了不同的外觀,整個房子因此與眾不同。據說,「文革」開始後,湧泉坊裡被安置了不少從鄰近的私家豪宅裡趕出來的資本家,那些資本家年紀也都不小了,忍受不了屈辱的,鬱悶而死的不少,他們的子女也因早年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有些之前就已經去了國外,有些落實政策後也已遠走他鄉,只留下那些當年年紀輕輕的姨太太們獨守空門。她們也還只能得到新式裡弄裡的一間,繁華落盡,有些人看得破,有些人未必看得破,徒生傷感。作家程乃珊記載的一個老太太,原為遠東第一豪宅的主人,「文革」後被趕至一處閣樓,丈夫早已和姨太太一起自盡,她獨自一人保持著用英式茶具每天下午對著窗臺喝咖啡的習慣。「文革」後,有人問她要不要落實政策,拿回自己的房子,她說,「不要了」。
愚園路749弄
這裡也是一處從外面絕對發現不了的別墅群,它們的規格和檔次介於私家豪宅和新式裡弄中間。此處最為出名的是63號、65號、67號。這三座連在一起的房屋主人分別是特務李世群、吳士寶,中間夾著周佛海。
從外觀上看,這些房子因其較為小巧,設計時在結構上所花的心思就更多。為與他人區別,因而風格各異,又整齊排放在一起,也就方便了觀者。從749弄拐彎進去,整個建築群的入口還是相當開闊的,但至後來,越顯幽秘,主人也越顯貴。最後,幾扇小門,通往熙熙攘攘的鬧市,所以這樣設計,據說也是為方便逃生。亂世裡的房屋,留著亂世裡才有的門。
這些房子如今都住著解放後陸陸續續分進來的房客,一幢花園洋房就此成為七十二家房客混居的場所。這也是大多數花園洋房在上海的遭遇,一幢原本為整體的房子,貌似被平均地瓜分,實在是一種讓人心裡感覺非常複雜的下場。外地人曾笑上海人住的樓道內安著十幾隻燈頭,洗水池上鎖著十幾隻水龍頭,就是這種花園洋房裡棚戶生活的寫照。
據統計,上海現存的花園私宅有6000餘座,處於公用狀態的佔五分之四。愚園路上的也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這些房屋裡,發生了整個上海生長最為旺盛時期的故事,長期放任這些建築被瓜分使用,難以得到修繕,是一種對過去和未來的變相消滅。它們理應得到善待。
董竹君舊居
近代企業家董竹君,是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驅,上海錦江飯店的創始人。1948年,董竹君帶著她的人生傳奇,遷入愚園路1320號這幢充滿英國城市別墅風格的小洋樓。
華東政法大學(原聖約翰大學)
聖約翰大學,誕生於1879年,1905年升格為聖約翰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高等教會學府。今址為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是上海唯一一所擁有自然景觀(蘇州河)的高校。遺留有韜奮樓、東風樓、格致樓、紀念坊等建築。顧維鈞、宋子文、張愛玲、鄒韜奮、榮毅仁、林語堂、貝聿銘等都是該校的傑出校友。
而原來的計算機研究所門口則被創邑總部改造成一個親民的草坪,一改往日公園草坪「只可遠觀」的印象,讓大家能其輕鬆自在的席「草地」而坐。貼近大自然,更加放鬆。「藝術為生活點綴」在創邑整體操盤的愚園路項目中,成為突出的特點。城市拆建讓大量原本生存於街頭和路邊的小服務業態消失,愚園路也曾受困於此。低端業態增加了街區面貌的雜亂,而缺失這些帶來更實際的不便。
而這些以街道為單位的城市更新,首先要滿足的就是居民的日常需求,於是位於愚園路1088弄(原長寧區醫藥職工大學)的「愚園公共市集」應運而生。近千平米的兩層獨棟建築是愚園路整體改造中相對較大型的項目。像這樣一個公共市集,在一層將以最低的成本保證附近的居民依舊能享用平價的菜市、縫紉和修補等服務,二層則開闢出具有公共教育功能的社區美術館與藝術畫廊,讓市集整體向更「文創」的方向發展。阿姨媽媽們能不出遠門就能滿足開門七件事,而熱愛藝術文創的年輕人,也能找到愚園路的美。難怪愚園路最近依然那麼的人頭攢動,可以想見未來20年,它依舊將是連接靜安寺和長寧中山公園的美麗紐帶。
下面,我還會分享幾處愚園路新去處
好久不讀 Long Time No Read
地址:愚園路1208號,進入這家書店,你首先被吸引的不是書籍,而是蜿蜒的高聳書架,以及不按常理出牌的貨架陳設,據說是法國最著名的設計公司操刀的,這種「綿延式」的做法,讓擺滿書的40餘米書架暢快的即視感。這裡以人文圖書為主。除了書,這裡也是個喝下午茶、消遣時光的好地方。在這裡,遇到仰慕已久的畫家,新生活躍的藝術家,思想超前的評論家,古典或前衛的音樂家,炙手可熱的當紅導演編劇,都是有可能的事。
Seesaw Coffee
地址:愚園路433號靜安設集中心內1F
據說來這裡的人,都是懂點咖啡的人。喝過都認為它比那些標榜自己咖啡做得有多專業的地方要「平易近人」,它並沒有特別去宣揚自己用的咖啡豆品質如何x炸天,都是實打實的實踐技術派,就拿打奶泡來說,他們的咖啡師打出的奶沫細膩度是一致的。過程從拿起手柄開始、接粉、布粉,壓粉、放水等一系列環節都駕輕就熟,這即使在中國咖啡界專業的WBC比賽,都未必所有人都能做到如此。
Glass Island
地址:愚園路1242號
這裡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玻璃博物館,擺滿各種鬼斧神工的玻璃藝術品。店內除了提供精品的咖啡等飲品外,還提供專業的手工玻璃製品的教學和玻璃藝術品的售賣。每到周末,這裡立馬成了親子天堂,做個玻璃小珠子,小首飾,小擺件,也別有一番樂趣。除此之外,你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小型玻璃藝術展逛逛,因為藝術家薛呂、日本藝術家Ayako Tani、藝術家王鈴蓁等人的作品,你都能在這裡欣賞到。
良設 YAANG Life
地址:愚園路1327號
設計師王楊的概念集成店 「良設」,販售商品以原創品牌YAANG Life設計產品為主,另外還有很多從歐洲、日本等地遠道而來的復古好物。在那麼多的文創產品包圍下,居然設置了一個諾大的開放式廚房,這是「正兒八經」的廚房。因為除了購買商品,這裡還開設了「私宴」提供良設的會員享受精品美食。這種以食、器、人三者結合的創新方式,是主人家想要傳遞的:「好看的器物、好吃的食物、好的人,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立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