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愚園路:從近代史走進現代精緻生活
愚園路上有108幢老洋房 攝影:任國強 製圖:張繼
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曾幾何時,弄堂裡,跳皮筋、唱童謠,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上海小囡長大成人。城市變遷日新月異,有一條叫愚園路的馬路,仍然藏著許多這樣的窄窄弄堂。
(一)
時節進入金秋九月,又將迎來一年中最美的梧桐落葉季。愚園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活了有一個世紀那麼久,以樹的年齡來說或許他們還正值壯年,而對無數曾經生活在愚園路的普通人來說,這些歲月足夠他們完成娶妻生子、生老病死。
愚園路得名於「愚園」,在上世紀20年代,是西區一處私家洋房匯集的街區。時光穿梭百年,建築成了文化的沉澱,亦是時間所能交給人類最為直觀的歷史印記。
曾經的愚園路,幾乎能將上世紀上海灘的各界「大咖」一網打盡,康有為、蔡元培、錢學森、茅盾、傅雷、施蟄存、張愛玲、顧聖嬰、沈鈞儒……愚園路的歷史都有他們參與的痕跡,不誇張地說,這條馬路承載了一段近代史。
如今,長寧區的愚園路上有著11處文保單位,是長寧區文保單位最多的馬路。《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王伯群住宅等歷史革命遺址和名人故居散布在沿路各個弄堂小巷中。
很多人都知道長寧區少年宮是曾經的王伯群住宅,卻不知道是王伯群為博佳人一笑才新建的宅邸。出身名門的保志寧就是那位佳人,兩人之間的故事也曾為不少人所津津樂道。
時光荏苒,斯人已逝,唯有孩子們的笑聲久久迴蕩在這座夢幻般的義大利哥德式城堡建築中。
愚園路有多少條弄堂,就有多少的故事。
(二)
如果建築可以閱讀,該交由何人訴說?
愚園路上有108幢老洋房,其中優秀歷史建築和不可移動文物有60幢。長寧區愚園路所在的江蘇路街道早在幾年前,就在愚園路1065號設立了一處名人牆,集結了區內名人的生平軼事。今年,愚園路919弄的底層空間又變成了上海首家歷史風貌區閱讀點。在這裡,你可以隨意挑選《弄堂深深深幾許》、《那時那屋那人》、《愚園路上的紅色印記》翻上一翻,都是街道這些年對愚園路老建築、老故事的梳理與總結。
不僅如此,街道還啟動了愚園路「文脈復興」工程:那些帶著故事的弄堂口和洋房外都會有銘牌,手機掃一掃就能了解更多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尋找這些老房子的靈魂,在它消失以前,把它固定下來。」——今年3月起,江蘇路街道開始拍攝「百位長者口述歷史」的紀錄片,對象是愚園路歷史風貌區內80歲以上的原住民。「在他們的口中,我們聽到的不僅是私人的記憶,也是街區的共同記憶,很多鮮活的故事流傳於居民之間,卻並不曾被有效記錄下來。」街道黨建辦主任李世玉說,已經有60餘位老人參與其中,其中不乏一些搶救性的訪問。
保護力量有官方的,也有民間自發的。愚園路居民侯文彬就曾和上海寬緊帶廠廠長陶勇一起,向社區黨員和居民發起倡議書,預防業主或居民破壞老洋房。上海寬緊帶廠曾經落戶於愚園路的弄堂深處,隨著城市的變化而搬遷至郊區,但對愚園路的感情,讓陶勇一直都放不下這裡。
(三)
為了讓這條百歲馬路重煥活力,一場更新大幕也正在拉開。
走在愚園路上,你會看到不少沿街鋪面的圍擋外都印著「ART愚園、美學街區」白底黑字的標示。愚園路街區整體更新工程正在進行:「愚園路的靈魂是其百年的歷史積澱,新的活力來自城市更新中注入新理念、新格調」。和很多高大上的風貌街區不一樣,愚園路有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因此,煙火氣裡的精緻生活正是愚園路風貌不斷提升的宗旨。
於是,愚園路1107號的創邑space—弘基門口,原本38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變身為開放式耐踩踏草坪。儼然成為「求婚聖地」,每隔一段日子,這片草坪就會見證一對年輕人踏入人生新階段;街角的少兒圖書館經改造後,打開了圍牆,成為開放式的沿街書店「好久不讀」,也成為一座新地標。
在不久的將來,愚園路將會擁有一處「共享弄堂裡24小時」的地標——24小時的健身房、24小時的無人便利店、24小時的洗衣咖啡店……讓更多社區居民找到一個實體交流的場所。
大餅、油條、粢飯、豆漿,上海市民生活中的「四大金剛」,也將在其中擁有一席之地。因為,這是海派文化的味道,也是海派記憶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