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83歲花都居民鄧永播:我是長者飯堂的常客

2020-12-15 大洋網

數讀

目前,全市長者飯堂共1036個,覆蓋全市街鎮、村居,95%的長者飯堂由社會力量提供,大多融入了醫療護理、健康宣教、營養指導等服務,使長者飯堂成為老年人健康養老、休閒社交的共同家園,知曉率和滿意率均超過90%。

目前,長者飯堂助餐配餐服務企業讓利後,每餐兩葷一素一湯的標準約8~15元,普遍為12元/餐,經福彩公益金給予就餐補貼後每餐9元,明顯低於社會餐飲門店平均每餐費用。

23個高校和企事業單位的飯堂加入到養老大配餐的服務體系中。目前,全市11個區已將18~59周歲的重度殘疾人納入養老大配餐的服務體系。

中午11點30分,花都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內的長者飯堂準時開餐,受疫情影響,該飯堂目前還未開放堂食。鄧永播慢悠悠走進中心大堂排隊,按照慣例,他拿起兩份打包好的熱騰騰的飯菜,一份給自己,一份給家中的老伴。

「現在出去運動完回來就有飯菜吃,省心了不少。」每天中午到長者飯堂吃飯,早就成了鄧永播的習慣。而且該中心還為鄧永播老伴提供上門的康復護理,解決了鄧永播的心頭之憂。

八元錢「舌尖上的幸福」

在花都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長者飯堂內,只聽見「嘀」的一聲,刷過社保卡的老人們在大堂排隊等候,接過一盒盒打包好的飯菜。白蘿蔔肉片、雲耳蒸雞、茼蒿,搭配一碗蘿蔔玉米湯,就著綿軟的米飯……拿到一份豐盛的午餐,老人們滿意地回家就餐。

「這裡的飯菜都很合我們的口味,跟家裡的飯菜一樣。」83歲的鄧永播將飯菜舉起,興奮地跟記者說道。

家住新華街道華南社區的鄧永播一提起長者飯堂,總是眯起笑眼,「每天下樓走過來只要花5分鐘左右,就像自家廚房一樣。」鄧永播說,2017年8月份飯堂一開張,他馬上就成為這裡的第一批食客。如今,他已是飯堂的常客,一般老人都是每周五到中心前臺用社保卡充值繳費,之後到飯堂刷社保卡用餐,而他是每月月底就充好整個月的錢,既方便了自己,也是出於對飯堂服務的信任。

長者飯堂飯菜的價格共分為五類,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符合政府資助條件的8類養老服務對象,可以獲得全額補貼,免費享受長者飯堂飯菜。對於鄧永播和他的老伴這種花都區戶籍的、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可以享受每餐4元的補貼。他坦言,飯堂飯菜的價格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和老伴每人只要花8元,如果自己在家做要花五六十元,來這裡吃又便宜又省事。」

像鄧永播這樣在長者飯堂解決午餐的老人不在少數。截至目前,花都區中心飯堂可覆蓋全區,主要就餐長者來自中心周圍片區6個社區居委,堂食28862人次,送餐1670人次,日均就餐人數約100人。

從「吃好」到「養老」

「這裡的飯菜我都喜歡吃,我不挑食的。」鄧永播說。實際上,飯堂對於飯菜的要求,不僅是「管飽」,還最大程度地做到從營養到口味的合理搭配。據了解,中心長者飯堂每月根據長者的口味和身體狀況制定菜單,做到每周每天不重複,針對長者的身體狀況和多樣化的口味需求,推出無糖餐、低鹽低脂餐以及普通餐,還會根據節氣、天氣、節日等情況,定期搭配粗糧飯等,合理添加菜式。

而在鄧永播看來,在這裡不僅胃有了寄託,心裡更有了依靠。退休後,鄧永播老伴曾做過五個大手術,術後更是伴隨著腰痛、類風溼關節炎等症狀。當發現中心還有專門的理療室,他便帶著老伴來這裡進行理療。去年6月,老伴的身體已經不允許她經常走動,社工朱嘉慧就每周定期上門為老伴做康復護理,如今老伴的病情漸漸緩和,已經能下地走動。

「不僅僅是『管飽』,還要做到『養老。』」花都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辛孫仁告訴記者,中心以提供助餐為基礎服務,提供日間託管、臨時託養、康復護理等多種服務,滿足了長者的健康管理、康復護理等需求。

「飯堂的環境一天比一天好,退休生活也越來越舒心!」鄧永播說罷,跟社工擺擺手,提著飯菜走出門外,準備回家跟老伴一起分享這頓午餐。

幸福底色

千個長者飯堂 讓老人「食」有所依

助餐配餐一直是老年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2018年,廣州市委、市政府將「實施養老助餐配餐服務提升工程」列入民生實事,要求完善「市中心城區10-15分鐘、外圍城區20-25分鐘」服務網絡,助餐配餐服務知曉率達到95%;拓展助餐配餐服務內涵,提升助餐配餐服務高質化、個性化、多樣化水平。

2019年,廣州市民政局繼續投入4476萬元市本級福彩公益金,用於助餐配餐服務補貼。

截至目前,全市長者飯堂共1036個,覆蓋全市街鎮、村居,95%的長者飯堂由社會力量提供,大多融入了醫療護理、健康宣教、營養指導等服務,知曉率和滿意率均超過90%;「市中心城區10-15分鐘,外圍城區20-25分鐘」的全覆蓋服務網絡基本形成。

實際上,早在2016年起,廣州開始發展以「大配餐」服務為重點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全市範圍內推出「長者飯堂」。

2017年,廣州市在以助餐配餐為特色的中央財政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績效考核中,被民政部、財政部評為優秀,全覆蓋社會化「大配餐」服務體系項目在第十二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獲「2017年度中國十大民生決策獎」。

專欄統籌/王晨陽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曉宜、徐靜、蘇贊

相關焦點

  • 我是長者飯堂的常客
    花都區居民鄧永播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 攝 圖集/廣州日報視覺部廣州臉譜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數讀目前,全市長者飯堂共1036個,覆蓋全市街鎮、村居,95%的長者飯堂由社會力量提供,大多融入了醫療護理、健康宣教
  • 「走向小康生活」長者飯堂:「食」有所依,老有所「樂」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美好生活的藍圖漸漸顯現我們也悄然走近小康生活每到中午11點半左右,就會有長者自行前來刷卡、排隊取餐……近日,白雲區不少鎮街陸續恢復長者大配餐服務,暫停了半年的長者飯堂終於逐步重開。近年來,白雲區不斷推進「大配餐」服務提質擴面,提升餐食質量,擴大老年群體覆蓋面,抓重點、補短板、強弱 項,著力構建全覆蓋的社會化「大配餐」服務體系,鑄造小康生活新方式,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 「長者飯堂」暖心房
    老年者尊稱為長者,長者年齡稱謂, 似乎各有解說。        筆者於2019年春節前夕,由犬子開車一家三口曾去肇慶旅遊,下榻某酒店。該酒店的自助餐告示牌云云:55歲以上者長者餐費優惠十元。在七星巖風景區的門票標明:60歲以上者長者,憑身份證或老年卡,購票半票優惠價。 聽同學們說:深圳珠海戶籍的六十歲以上者,乘公交車等全免票。
  • 黃外社區長者飯堂:溫情常在 長者不孤
    」,為社區老人提供生活、休閒、保健、娛樂為一體的服務中心。黃外社區幹部黃月娥介紹,社區高度關心關愛老人,發動黨員和群眾義務參與長者飯堂和居家養老服務站的服務工作,每天輪流安排多名志願者為社區70歲以上老人免費提供健康飲食、護理等服務。同時合理規劃集體土地種植糧食及蔬菜供給長者飯堂,不僅保障了長者飯堂食材供應渠道的衛生安全,而且降低了運營成本。
  • 番禺鍾村長者食堂惠及過千長者,年配餐77200份
    在這裡,老人們除了參加各項文體活動之外,還有專業的服務團隊為他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陪他們聊天,生活過得非常愜意舒適。鍾村街現有7個長者飯堂。2019年,鍾村街全街大配餐項目惠及長者1000餘人,共計配送了77200份長者午餐,其中長者餐76319份,殘障餐881份,日均用餐近500份。
  • 南頭鎮長者飯堂 暖胃更暖心
    建設長者飯堂是中山市十大民生實事之一,為貫徹落實中山市社區居家養老「大配餐」工作,進一步推進我市居家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提升南頭鎮長者晚年生活幸福感,在中山市民政局、南頭鎮政府的指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9月15日上午,南頭鎮長者飯堂正式揭牌。
  • 山鄉老人「長者飯堂」 每月200元可包一日三餐
    「長者飯堂」配備專屬菜園,解決蔬菜供給。圖為志願者在收穫番薯。 「大家都坐好,馬上開飯啦!」 與絕大多數農村居家養老站不同的是,王家嶺村的「長者飯堂」要管老人一日三餐。村裡找來三名熱心大姐專門為飯堂燒菜。三人每天早上6時就開始忙碌,一直到下午5時許晚餐結束。 王家嶺村是個小山村,戶籍人口有730多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237名。村主任王平郎說,村裡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留守老人誰來照顧?這個壓力越來越大。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鬥南花都:幸福像鮮花綻放
    央廣網北京9月6日消息(記者王澤華 李健飛 李騰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6日推出《鬥南花都:幸福像鮮花綻放》。這裡是全國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場,雲南鬥南花卉市場——「花花世界」。進貨、詢價、批發、零售,深夜11點,市場裡依然人聲鼎沸,一片喧鬧。
  • 天河南街又多一個長者飯堂
    昨日(5月28日),天河東長者飯堂正式開業。這是繼體育東、育蕾、體育村長者飯堂之後,天河區天河南街啟用的第四個長者助餐服務點,為長者們提供配餐服務,天河東的老人們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在家門口就能吃到香噴噴的午餐。
  • 番禺人的小康生活長啥樣? 就是這樣——
    關於小康生活,蘇炳滔這樣說:「我認為在一個家庭裡,子女有書讀、有工作、孝敬長輩,衣食住行無憂,家庭和諧,就是小康生活。」鍾村街長者飯堂從2017年7月開始陸續投入使用,遍布多個村居。據了解,長者飯堂按照長者的年齡段分為幾種價格,孤寡老人用餐是免費的,八十歲以上非孤寡老人是兩塊錢一餐,六十歲到七十九的老人是六塊錢一餐。長者飯堂的餐食不僅價格優惠而且營養價值高,適合長者的身體營養需求,每一份菜譜都是由營養師研究制定。
  • 長者飯堂回歸受歡迎,老友記見面好親切
    長者們見到熟悉的社工後熱絡地打起招呼。78歲的閻叔叔精神矍鑠,華港配餐點剛開餐時他來吃過一段時間,後來回了老家。近日,閻叔叔和老伴回到廣州,聽說社區的長者食堂開放了,便前來諮詢訂餐服務是否有變化。此前,她經常來華港的長者配餐服務點訂餐。「我會提前看菜單,如果有喜歡的菜就訂,有時訂兩個,一個有補貼,一個沒有補貼,帶回家中午和小孩一起吃。」疫情期間,戴阿姨是自己做午飯。現在社區恢復配餐服務後,她又重新吃上了大配餐。同時,她表示:「從熹園走到這裡太遠了,來回要一個小時。如果我們那邊有一個點就好了。」86歲的張叔叔今天坐著輪椅來取餐。
  • 廣州長者飯堂消費升級,天氣轉冷羊腩煲安排上了
    飯菜衛生可口,我們退休老人非常喜歡。」劉奶奶對所在小區富力半島的長者飯堂讚不絕口。11月19日中午,記者走進松洲街居家養老綜合服務中心,老人們正在其樂融融地吃著午飯,三杯鴨、玉米炒午餐肉、菜心、蟲草花雞湯,三菜一湯最少只要5元錢。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長者飯堂計劃推出晚餐以及煲仔菜等更豐富的選擇。
  • 廣州長者飯堂服務 老人盼菜式更豐價格更低
    調查結果顯示,18.75%的受訪者對長者飯堂的就餐體驗非常滿意,56.25%表示比較滿意,18.75%認為體驗一般,僅6.25%表示比較不滿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的問卷調查中,對長者飯堂就餐體驗滿意的受訪者佔比83.34%,不滿的受訪者僅佔5.55%。今年受訪者對長者飯堂的滿意度略有下降。
  • 「長者飯堂」開在大家樂餐廳?幸福又有口福!
    社區那點事第九期01梅華街道悅城社區「長者飯堂」揭牌 憑卡就餐四種套餐交替供應>9月2日香洲區梅華街道悅城社區「長者飯堂」在鴻馨園大家樂餐廳舉行揭牌儀式來自悅城社區的多名長者陸續來到餐廳就餐現場香味撲鼻老人們一邊吃飯一邊與老夥伴聊天場面溫馨和諧
  • 長者飯堂|石岐街坊們,你家附近又多了一批長者飯堂開業了!
    昨日上午石岐街道又一批長者飯堂正式揭牌開業▲石岐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為長者飯堂揭牌為進一步推進居家養老社區服務高質量發展,石岐街道依託餐飲企業合作模式,採取集中就餐目前,石岐街道長者飯堂已拓展至10家,服務將近700人次。
  • 深讀| 機器人炒菜、可做護理……海口這個長者飯堂有點「潮」
    2018年,海口將長者飯堂助餐服務列入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的重要內容,探索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社區共同推進老年助餐服務的合作機制。去年重陽節,海口在美蘭區正式啟動首批5家長者飯堂試點,備受社會關注。長者飯堂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它是如何運作的?目前經營效果如何?海南日報記者近日進行了走訪。長者飯堂裡的幸福老人。
  • 全鎮首家 神灣鎮終於有長者飯堂了
    9月1日上午,神灣鎮第一家長者飯堂在庭樂茶餐廳揭牌運營。長者飯堂吸引了符合條件的80多位長者前往就餐,他們在志願者協助下有序通過人臉識別系統進行身份確認和點餐用餐,品嘗到了自己喜歡的菜式和口味。長者飯堂得到了長者們一致的肯定和讚揚,其中一些長者表示:「我們這些老人家有時不想在家吃飯,可以出門吃點自己喜歡的菜式,接觸更多的人,認識更多的朋友,分享生活的趣事,神灣鎮長者飯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好地方」。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
    王秀仁在楊梅竹斜街生活了數十年,據她介紹,當年這裡被稱為「出版一條街」,鼎盛時期有7家書局,魯迅、沈從文、鬱達夫等人都是這裡的常客。在北京楊梅竹斜街,遊客在一家經營傳統老北京手工藝品「兔兒爺」的小店參觀(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隨著時代變遷,入住楊梅竹斜街的居民日漸增多,最多時達1700餘戶。
  • 部分餐廳人氣不「旺」 如何讓「長者飯堂」充滿家的味道
    8月31日鴻波茶餐廳「長者飯堂」開始試營以來,85歲的陳大爺夫婦每天都過來,因年事已高,不方便做飯,子女上班,所以午餐一直是個難題。「所以這裡一開張,我們就過來了。」陳大爺說。海口美蘭區國興街道工委書記李強告訴記者,考慮到老年人的口味和健康,飯堂提供的都是口感偏軟,少鹽少油少糖的營養午餐,保證有足夠的營養,又符合老年人的身體特點。
  • 南華西街長者飯堂10元豐盛午餐,長者贊「平又靚」
    每天中午11時許,廣州南華西街的長者們便會來到「長者飯堂」,挑選廣州酒家出品的午餐,有菜有肉還有湯,10元統一讓利價「平又靚」。長者飯堂:引入廣州酒家讓利配餐隨著老人家越來越多,多元化的養老服務也變得迫切需要,「日間託老中心」「長者飯堂」「健康生活館」等活動場所逐漸被建立起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搭建多層次、多類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滿足社區長者老有所養,樂享晚年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中午11時許,有不少老人陸續來到,等待開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