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頭鎮長者飯堂 暖胃更暖心

2020-12-20 中山網

建設長者飯堂是中山市十大民生實事之一,為貫徹落實中山市社區居家養老「大配餐」工作,進一步推進我市居家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提升南頭鎮長者晚年生活幸福感,在中山市民政局、南頭鎮政府的指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9月15日上午,南頭鎮長者飯堂正式揭牌。中山市民政局養老服務和兒童福利科科長楊超雄,中山市南頭鎮副鎮長肖彥餘等領導參與揭牌。

揭牌儀式當天,長者們懷著喜悅的心情陸陸續續來到「長者飯堂」,進行刷臉籤到,他們開心地說:「時代進步了,國家發展了,老人飯堂刷臉就可以吃飯,真方便。」長者們在飯堂有說有笑、一起體驗益智遊戲,其樂融融。品嘗飯菜時更是笑道:「 30多個菜品,還有茶點,雙拼和單點任君選擇,為政府點讚。」

透過「長者飯堂」這面鏡子,我們可以更多地發現人與人、家庭與社會的關係。「長者飯堂」不僅解決了老人們的「吃飯難」的問題,還讓他們實現了與朋輩群體的交流和對社會的融入。「長者飯堂」彰顯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讓養老服務更靠譜;不僅讓老人們「吃得更好」,也讓他們「心裡更暖」。

據悉,長者飯堂的運營模式圍繞「三個點」運行,即政府補貼一點,餐飲企業讓利一點,個人自費一點。服務對象為我鎮戶籍滿60周歲的長者,其中市民政兜底長者、邊緣困難長者、60歲以上的普通長者,每人每天最多可補助2餐。

想知道自己或者自己身邊的長者是否符合條件申請福利?詳情請點擊以下圖片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情懷暮年,暖心相伴」 官塘社區長者飯堂12月長者生日會
    「情懷暮年,暖心相伴」 官塘社區長者飯堂12月長者生日會 2020-12-10 1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者飯堂」暖心房
    「長者飯堂」暖心房,老少鹹宜皆稱棒。如此看來,六十歲是長者的基本定義稱呼了。有外國媒體稱讚我國的這些長者們為:「最勤奮者已老了」 。          話說時下神州大地,政府有關部門,非常關心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無微不至,又辦了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在全國各地陸續開辦了「長者飯堂」。「長者飯堂」春風駘蕩,如雨後春筍在各地盛開。廣東佛山各區的社區街道居委會,認真地執行落實市區政府的有關指示,也陸續在各區開辦了「長者飯堂」。
  • 我是長者飯堂的常客
    、營養指導等服務,使長者飯堂成為老年人健康養老、休閒社交的共同家園,知曉率和滿意率均超過90%。中午11點30分,花都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內的長者飯堂準時開餐,受疫情影響,該飯堂目前還未開放堂食。鄧永播慢悠悠走進中心大堂排隊,按照慣例,他拿起兩份打包好的熱騰騰的飯菜,一份給自己,一份給家中的老伴。「現在出去運動完回來就有飯菜吃,省心了不少。」每天中午到長者飯堂吃飯,早就成了鄧永播的習慣。
  • 廣州長者飯堂服務 老人盼菜式更豐價格更低
    各長者飯堂將進行年度評估,評估不合格且拒不配合整改或經多次要求整改不到位的,其服務合同將被終止,且2年內不得參與廣州市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務。去年11月,南都民調中心曾經對市內部分長者飯堂服務展開測評及問卷調查。時隔大半年,南都民調中心於8月10日至8月17日再次針對長者飯堂服務開展問卷調查,並實地走訪了市內10個長者飯堂。
  • 黃外社區長者飯堂:溫情常在 長者不孤
    黃外社區幹部黃月娥介紹,社區高度關心關愛老人,發動黨員和群眾義務參與長者飯堂和居家養老服務站的服務工作,每天輪流安排多名志願者為社區70歲以上老人免費提供健康飲食、護理等服務。同時合理規劃集體土地種植糧食及蔬菜供給長者飯堂,不僅保障了長者飯堂食材供應渠道的衛生安全,而且降低了運營成本。
  • 長者飯堂|石岐街坊們,你家附近又多了一批長者飯堂開業了!
    昨日上午石岐街道又一批長者飯堂正式揭牌開業▲石岐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為長者飯堂揭牌為進一步推進居家養老社區服務高質量發展,石岐街道依託餐飲企業合作模式,採取集中就餐目前,石岐街道長者飯堂已拓展至10家,服務將近700人次。
  • 海口13家鄉鎮長者飯堂啟用 特殊重陽禮物送給農村老人
    10月7日,海口13家鄉鎮長者飯堂啟用,圖為老人在瓊山區紅旗鎮土橋社區的長者飯堂內就餐。海口日報記者 蘇弼坤 攝暖心為農村老人打造舌尖上的「幸福味道」7日上午,海口瓊山區紅旗鎮土橋社區長者飯堂裡不時傳出老人們的歡聲笑語,記者在現場看到,餐桌上除了水果餅乾,每位老人面前的一份套餐裡有蒜蓉豬肉、香煎魚、茄子豆角、清炒白菜和一份主食,還有海南粉和節日蛋糕,老人們吃得津津有味
  • 【一線實踐】暖心!廣東中山12個鎮區建成44個「長者飯堂」
    「飯菜好吃、服務周到……」近日在火炬開發區六和社區長者飯堂就餐的88歲老人李金梅豎起了大拇指。當天的菜單,有白蘿蔔燉排骨、土豆絲炒肉、生菜和綠豆蓮藕骨頭湯,像李金梅這樣的重點對象可以免費享用。
  • 全鎮首家 神灣鎮終於有長者飯堂了
    9月1日上午,神灣鎮第一家長者飯堂在庭樂茶餐廳揭牌運營。長者飯堂吸引了符合條件的80多位長者前往就餐,他們在志願者協助下有序通過人臉識別系統進行身份確認和點餐用餐,品嘗到了自己喜歡的菜式和口味。長者飯堂得到了長者們一致的肯定和讚揚,其中一些長者表示:「我們這些老人家有時不想在家吃飯,可以出門吃點自己喜歡的菜式,接觸更多的人,認識更多的朋友,分享生活的趣事,神灣鎮長者飯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好地方」。
  • 天河南街又多一個長者飯堂
    昨日(5月28日),天河東長者飯堂正式開業。這是繼體育東、育蕾、體育村長者飯堂之後,天河區天河南街啟用的第四個長者助餐服務點,為長者們提供配餐服務,天河東的老人們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在家門口就能吃到香噴噴的午餐。
  • 部分餐廳人氣不「旺」 如何讓「長者飯堂」充滿家的味道
    來源:工人日報原標題 讓「長者飯堂」充滿家的味道每天中午12時左右,位於海口市國興街道文壇社區的鴻波茶餐廳「長者飯堂」就開始熱鬧了起來,飯堂內坐滿了老人,不少老人體驗後大讚既美味又便利。「長者飯堂」不僅會定期更換菜單,飯菜價格也低於市場價。據了解,報名到「長者飯堂」就餐的老人經街道辦等相關部門審核後,根據老人的實際情況確定就餐費用,一般每餐約需10元,對於低保、低收入等困難老人,所需餐費會更低。在李強看來,「長者飯堂」試點工作是完善居家養老工作的切入點,通過社區確定不同類型老人用餐人數,確保老年人能享受到安全、實惠的飯菜。
  • 南華西街長者飯堂10元豐盛午餐,長者贊「平又靚」
    每天中午11時許,廣州南華西街的長者們便會來到「長者飯堂」,挑選廣州酒家出品的午餐,有菜有肉還有湯,10元統一讓利價「平又靚」。至2016年,越秀、荔灣、海珠三個老城區的老齡化率已超過20%,讓長者老有所依,衣食住行是首要保證。
  • 黃江首個「長者飯堂」開飯
    12月2日,黃江鎮長龍社區長者飯堂舉行揭牌儀式,社區有戶籍60周歲及以上老人近170人,目前符合配餐資格的長者共36人。社區長者飯堂將根據區域老年人口分布情況和服務需求,在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開設了長者用餐專區。
  • 黃江首個「長者飯堂」開飯啦
    民以食為天,設置長者飯堂,讓「食」有所依,使老有所「樂」。 12月2日下午,黃江鎮長龍社區長者飯堂舉行揭牌儀式,社區有戶籍60周歲及以上老人近170人,目前符合配餐資格的長者共36人。社區長者飯堂將根據區域老年人口分布情況和服務需求,在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開設了長者用餐專區。
  • 廣州長者飯堂消費升級,天氣轉冷羊腩煲安排上了
    劉奶奶對所在小區富力半島的長者飯堂讚不絕口。11月19日中午,記者走進松洲街居家養老綜合服務中心,老人們正在其樂融融地吃著午飯,三杯鴨、玉米炒午餐肉、菜心、蟲草花雞湯,三菜一湯最少只要5元錢。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長者飯堂計劃推出晚餐以及煲仔菜等更豐富的選擇。
  • 南洲街長者飯堂開放配餐自取服務啦!
    ,南洲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長者飯堂服務暫停。,和水基社區居委的支持下,2020年8月11日開始,南洲街長者飯堂有序開放定點配餐自取服務(取餐點為水基社區文化站)。:「我和老伴吃愛心午餐習慣了,這次長者飯堂暫停了這麼久,我天天下樓買菜,很不方便,現在長者飯堂恢復開放,我們真是太高興了!」
  • 深讀| 機器人炒菜、可做護理……海口這個長者飯堂有點「潮」
    2018年,海口將長者飯堂助餐服務列入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的重要內容,探索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社區共同推進老年助餐服務的合作機制。去年重陽節,海口在美蘭區正式啟動首批5家長者飯堂試點,備受社會關注。長者飯堂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它是如何運作的?目前經營效果如何?海南日報記者近日進行了走訪。長者飯堂裡的幸福老人。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83歲花都居民鄧永播:我是長者飯堂的常客
    數讀目前,全市長者飯堂共1036個,覆蓋全市街鎮、村居,95%的長者飯堂由社會力量提供,大多融入了醫療護理、健康宣教、營養指導等服務,使長者飯堂成為老年人健康養老、休閒社交的共同家園,知曉率和滿意率均超過90%。
  • 獵德街長者飯堂重新「開張」,煙火氣又回來了
    獵德街長者飯堂重新「開張」,煙火氣又回來了 2020-07-11 1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口長者飯堂為獨居或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
    海口長者飯堂為獨居或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一口熱乎飯 溫暖阿婆心一月四日,海口市龍華區中山街道長者飯堂工作人員傅秋燕(右)為該街道富興社區的獨居老人陳麗雅送午餐。她知道,中山街道長者飯堂的工作人員傅秋燕和王家鵬又來了。從2019年6月該長者飯堂投入運營以來,傅秋燕和王家鵬平均每天為約10位獨居或行動不便的老人免費送飯上門。其中就包括獨居的陳麗雅。中山街道的老人們住在騎樓老街一帶,巷子多深而窄,傅秋燕和王家鵬便各騎一輛電動車,載著一大紙箱的午餐穿梭其中,充當「外賣小哥」和「外賣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