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務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公開徵求公眾意見。《辦法》提出,在廣州居住的60周歲及以上的戶籍居家老年人,接受助餐配餐服務可享受就餐補貼。各長者飯堂將進行年度評估,評估不合格且拒不配合整改或經多次要求整改不到位的,其服務合同將被終止,且2年內不得參與廣州市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務。
去年11月,南都民調中心曾經對市內部分長者飯堂服務展開測評及問卷調查。時隔大半年,南都民調中心於8月10日至8月17日再次針對長者飯堂服務開展問卷調查,並實地走訪了市內10個長者飯堂。
調查結果顯示,七成半受訪者滿意長者飯堂服務;提高餐食質量、進一步降低價格是呼聲最高的建議。南都記者(研究員)實地走訪則發現,部分長者飯堂與社區其他設施共用場地,可能影響用餐體驗;個別與餐飲企業合作的長者飯堂悄然撤下標識,令人難以辨識;還有受訪者提出擴大長者飯堂補貼範圍、優化訂餐方式等建議。
知曉度 近半受訪者不了解長者飯堂
廣州市民政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有1036個長者飯堂,遍布各個街鎮社區。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0%的受訪者對長者飯堂有所了解,44.74%表示聽過但不了解,另有5.26%表示未聽過相關服務。
在去年的問卷調查中,受訪者對長者飯堂的知曉度為32.33%。可以看出,市民對長者飯堂的知曉度較去年有明顯上升,但仍有近半受訪者不了解長者飯堂服務。
相關政策宣傳不足可能是部分受訪者對長者飯堂了解不足的原因之一。有參與長者飯堂服務的社工向研究員透露,自己所服務社區的居委人力有限,很多時候一些政策只能作簡單的電話通知或介紹,沒時間逐一上門溝通。
「一些長者出門不便,來往的人比較少。他們對這些服務沒什麼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她認為,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招募志願者、購買社工服務、村/居委增聘人手等方式,儘可能逐一上門了解社區內長者的生活情況,判斷對方是否需要配餐或其他服務。「老人家畢竟不如年輕人,有很多事情靠電話沒辦法講清楚。上門溝通還可以了解他們的實際狀況,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
滿意度 七成半受訪者滿意長者飯堂服務
本次調查中,42.11%的受訪者有過在長者飯堂用餐的經歷。問及選擇長者飯堂的原因時,81.25%認為去飯堂吃飯更方便,不用自己做飯;68.75%看中長者飯堂價格實惠;31.25%認為長者飯堂菜式豐富;也有25%認為長者飯堂的食品安全有保障。
張阿姨告訴研究員,孩子平時都要上班,自己一個人在家煮飯不好搭配,從去年開始,她來到自家附近的天河區居家養老服務示範中心長者飯堂就餐。她認為長者飯堂提供的菜式葷素搭配合理、食材新鮮,加上環境不錯,工作人員也盡心盡職,自己對長者飯堂的服務頗為滿意。
還有不少受訪者的看法和張阿姨類似。調查結果顯示,18.75%的受訪者對長者飯堂的就餐體驗非常滿意,56.25%表示比較滿意,18.75%認為體驗一般,僅6.25%表示比較不滿意。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的問卷調查中,對長者飯堂就餐體驗滿意的受訪者佔比83.34%,不滿的受訪者僅佔5.55%。今年受訪者對長者飯堂的滿意度略有下降。
有受訪者在調查中提到,周邊社區長者飯堂的訂餐方式不夠人性化,想訂餐必須提前一周聯繫社工,且一旦下單就無法取消。「訂了就不能退,如果出門要回去吃飯,不去吃又浪費。」因此,部分受訪者希望訂餐機制能作出調整,哪怕不能現點現賣,改為提前一天預訂也方便不少。
溝通度 超八成受訪者不清楚監督渠道
調查中還發現,高達81.58%的受訪者表示不清楚對長者飯堂的監督或投訴渠道。這一情況明顯不利於市民對長者飯堂服務的溝通反饋。
研究員在走訪過程中也發現,有部分與餐飲企業合作的長者飯堂悄然撤下相關標識,普通市民很難發現該處是長者飯堂。
廣州市民政局公開數據顯示,天河區冼村街楊箕東社區助餐服務點位於保利克洛維一期二樓,由某連鎖餐廳經營。但研究員在店外未找到任何長者飯堂標識,只在店裡部分餐桌邊角位看到一張心形標語牌,上面寫著「冼村街大配餐長者專座」。當研究員嘗試諮詢店員時,對方表示這裡依然是長者飯堂,門店以前掛有牌子,後來摘了下來;店員並未告知撤牌的具體原因。
研究員按照市民政局提供的名單來到荔灣區逢源街道華貴社區愛心助餐點,看到該地址為某連鎖腸粉店,但店鋪內外均未見有任何關於長者飯堂的標識。
心聲
1
盼望選址離居民區更近
研究員面向全體受訪者了解對長者飯堂的建設和運營有哪些建議時,提高餐食質量、降低價格是呼聲較高的建議,分別佔比78.95%和73.68%;也有52.63%的受訪者希望改善飯堂環境和衛生情況;42.11%希望飯堂選址離居民區更近。
針對餐食質量的問題,研究員進一步了解得知,部分受訪者並非認為食材本身有問題,而是覺得其味道或烹飪方式過於清淡,一時間未能習慣。
據了解,不少長者飯堂考慮到長者身體健康,更傾向於採用低鹽低糖的烹飪方式,因此飯菜味道普遍偏淡,口感上缺乏吸引力。有受訪者表示:「我知道低鹽更健康,但是一連五天都吃這種沒味道的菜,真的沒什麼胃口。」
研究員留意到,本次徵求意見的《辦法》在餐食標準上明確指出:長者飯堂根據老年人生理特點、身體狀況和時令變化,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飲食習慣和禁忌,制定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的食譜;每周或每月更新食譜。
考慮到健康因素,部分患有基礎疾病的長者確實不宜食用鹽、糖含量較高的菜式。各個飯堂或許可以從食材上的多樣化上儘量吸引長者,或者考慮向沒有基礎疾病的長者提供不同鹽、糖含量的菜單,照顧不同長者的飲食習慣。
至於餐食價格方面,本次調查中,研究員了解到,目前不少區和街鎮已對在長者飯堂用餐的廣州戶籍老人發放用餐補貼。問及長者飯堂的用餐價格時,37.5%的受訪者表示每餐在11-15元之間,31.25%表示每餐在6-10元之間,也有31.25%表示每餐價格在5元或以下。就目前的定價,68.75%的受訪者認為價格適中,25%認為價格便宜,僅6.25%認為較貴,但可以接受。
2
希望擴大用餐補貼覆蓋範圍
也有受訪者希望相關部門能擴大用餐補貼的覆蓋範圍。仲伯多年來都在廣州工作並繳納社保,退休後也留在廣州生活,但因為戶口沒有遷到廣州本地,因此無法享受長者飯堂的用餐補貼。他建議,長者飯堂這類福利可以適當放寬限制,允許在廣州繳納社保滿一定年限的老人享受同等待遇。「我退休前一直在廣州工作,社保也是在這裡繳的,同樣一份午餐,我要多交幾塊錢,感覺不太公平。」
《辦法》確實未提及非廣州戶籍老人可否享受長者飯堂就餐補貼。根據《辦法》規定,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居住的60周歲及以上的戶籍居家老年人接受助餐配餐服務可享受就餐補貼。補貼標準為每人每次就餐費用的四分之一,最高不超過3元。就餐補貼在老年人給付就餐費用時自動扣減。區民政部門、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也可在報上級財政、民政部門備案後,擴大轄區內助餐配餐服務補貼範圍、提高補貼標準。
隨著市級財政補貼的落實,再加上各區現有的補貼,長者飯堂的用餐實付價格或許還有下調空間。如果可以進一步擴大補貼範圍,相信能惠及更多長者。
3
建議優化就餐環境和設置距離
至於就餐環境欠佳和位置距離遠的問題,研究員留意到,雖然廣州已建立過千家長者飯堂,基本實現各區街鎮全覆蓋。但目前不少社區的長者飯堂設置在星光老年之家、村/居委等場所,由於場地空間有限,經常處於一室多用的狀態。以荔灣區大崗元社區為例,其長者飯堂同時也兼作社區康復室,室內有一股明顯的膏藥味,用餐環境確實相對欠佳。此外,在個別面積較大的村落/社區,一些住處較偏遠的老人前往長者飯堂距離始終較遠,只能依賴送餐服務。
《辦法》同樣針對其中部分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優化長者飯堂的選點和服務。根據《辦法》,各區應當按照「中心城區10~15分鐘、外圍城區20~25分鐘」的原則,綜合考慮本區老年人狀況、用餐服務需求、服務資源、服務半徑等因素,合理布局長者飯堂。長者飯堂選址應當臨近老年人集中居住或活動區域、步行通達性好、便於尋找的顯著位置,儘量設置在首層,不得設置在戶外或辦公場地內。設置在其他樓層的應配備電梯、無障礙坡道等無障礙設施。
溫馨提示
8月22日前可提出建議和意見
《廣州市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務管理辦法》正在公開徵求意見。公眾對《辦法》的徵求意見稿提出建議和意見(含公平競爭審查意見)的,請於8月22日前向廣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反映或提交。
郵寄地址:廣州市西湖路99號廣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郵政編碼:510030)
電子郵箱:fulichu@gz.gov.cn
網上意見徵集:http://www.gz.gov.cn/hdjlpt/yjzj/answer/6070
延伸閱讀
廣州城市生活地圖
上線1036家長者飯堂數據
為方便市民快速查詢身邊的長者飯堂,廣州城市生活地圖上線了廣州各區共1036家長者飯堂數據。市民只需打開城市生活地圖,點擊長者飯堂專題,即可瀏覽全市各個長者飯堂的具體位置及聯繫方式。
市民可以從多個渠道進入廣州城市生活地圖。用戶點擊「咩事」微信公眾號的「我有後臺-城市生活地圖」、打開南方都市報APP並關注小圈「廣州城市生活地圖」、掃描文末二維碼,均可打開城市生活地圖。
除了長者飯堂外,廣州城市生活地圖還將定期上線更多類型的公共場所數據,完善城市生活地圖的各項功能,逐步囊括文博科普、運動健身、旅遊休閒、教育培訓、母嬰服務、公共健康、長者服務、公共出行、食在廣州九大領域,為廣大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同時也歡迎熱心用戶主動反饋更多信息,協助產品團隊不斷補充數據,改進和完善數據的呈現方式。
調查說明
南都民調中心於8月10日至8月17日開展街頭問卷調查及實地走訪。受訪者中42.11%有過在長者飯堂用餐的經歷;從性別來看,受訪者中男女各佔50%;從年齡段來看,70歲以上長者佔39.47%,50歲和60歲以上長者各佔15.79%,50歲以下受訪者佔比28.95%。
廣州公共服務監測榜第45期
項目出品:南都民調中心
項目監製:謝斌 張純
項目主持:南都研究員 李偉鋒
項目執行:南都研究員 李偉鋒 塗長芳 麥仝歷 實習生 林海瀾
城市生活地圖技術運營:周炳文 謝錦恆 丁淳浩
城市生活地圖美術設計:吳俊澤
城市生活地圖數據採集:實習生 馮夢陽 鄧皓元 方梓茵 於春豔 林海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