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出海口在西部,東部的俄羅斯怎麼辦?

2020-12-20 地圖帝

眾所周知,面積251.2萬平方公裡的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所謂陸間海,就是這片海域絕大部分都被陸地包圍,只有一條極狹窄的水道與外洋相連。地中海原先只有西邊的直布羅陀海峽一個出水口,1869年又在東邊開挖了蘇伊士運河,連接了印度洋。面積43.64萬平方公裡(一說為42萬平方公裡)的黑海也是有名的陸間海,只有土耳其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與地中海的愛琴海相連。

如果按地中海或黑海的標準,歐洲還有一個面積巨大的陸間海,這就是波羅的海。波羅的海,堪稱是歐洲北部的地中海,或小一號的地中海。人們對波羅的海並不陌生,多半有兩個原因:一,從蘇聯獨立後極度仇恨俄羅斯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三個小國經常是「抱團出現」,統稱為波羅的海三國。二,俄羅斯著名的波羅的海艦隊。

地中海北部是歐洲,南部是非洲,東部是亞洲,戰略地位不言而喻。波羅的海並不跨大洲,但卻跨了歐洲的幾個部分。波羅的海的西部和北部是北歐,東部是東歐,南部是中歐(地理上的中歐,包括德國、波蘭)。波羅的海面積和黑海差不多大,也是42萬平方公裡,形狀呈「丨一」狀。波羅的海的北部是波的尼亞灣,介於瑞典與芬蘭之間。不過,也有人認為波羅的海並不包括波的尼亞灣,二者是相對獨立的海域。

波羅的海的中東部是狹長的芬蘭灣,面積約3萬平方公裡,北是芬蘭,南是愛沙尼亞,東是俄羅斯。俄羅斯的舊都兼最大港口聖彼得堡,就位於芬蘭灣最東頭,這座城市在俄羅斯人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對俄羅斯來說,不惜任何代價保住聖彼得堡都是值得的。

波羅的海的南部,一般稱為波羅的海,西部是瑞典、丹麥,東部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俄羅斯飛地加裡寧格勒,南部是波蘭、德國。波羅的海是典型的陸間海結構,與大西洋的附屬海——北海只有一個水道相連。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與瑞典城市馬爾默之間有一條著名的厄勒海峽。而來自波羅的海的船隻(比如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出了厄勒海峽後,還要面對丹麥與瑞典之間寬闊的卡特加特海峽。出了卡特加特海峽後,船隻還要經過丹麥北部與挪威南部的斯卡格拉克海峽,之後才能進入北海。

當然,如果不走厄勒海峽,還可以走丹麥西蘭島(哥本哈根所在島嶼)西部的大貝爾特海峽,然後進入卡特加特海峽。另外,還有一條捷徑——繞過丹麥,從德國北部的基爾運河直接就進入北海。不過,這些出洋通道都在一個方向(波羅的海以西方向),可以算成一個出洋水道。而地中海的直布羅陀海峽與蘇伊士運河相隔四千多公裡……

波羅的海是個相對封閉的海域。德國、丹麥、瑞典這三個波羅的海瀕臨國,非常慶幸在北海都有海岸線。而其他波羅的海內的瀕臨國就慘了,理論上自己有海岸線,但一旦丹麥與瑞典、挪威之間的三條海峽關閉,自己也就成了「內陸國」。

最「慘」還是俄羅斯。像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些波羅的海小國,傍著美國就行了。俄羅斯這麼巨型的體量,想傍美國,美國敢要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俄羅斯自降身份,想當美國小弟,美國報之以北約東擴,證明當時俄羅斯想投降美國,純粹是白日做夢。

俄羅斯的海岸線劣勢非常明顯,不算現在戰略價值不是很高的北冰洋海岸線,俄羅斯西北部瀕臨波羅的海,西南部瀕臨黑海,進入大洋,都要受沿岸各國的「關照」。雖然俄羅斯的艦隊會走公海,但這有這麼多敵國監視,確實不太方便。

比如俄羅斯的「國寶級」城市聖彼得堡進入北海,要經過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這四個國家對俄羅斯的仇恨,那都是刻骨銘心的。波羅的海西岸的瑞典,和俄羅斯在歷史上打過很多戰爭,瑞典被俄羅斯搶走大片地盤。俄瑞戰爭的失敗,導致瑞典從北歐大國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國,瑞典能對俄羅斯有好感嗎?瑞典與芬蘭都沒有加入北約,但二國與美國的關係,顯然要好過與俄羅斯的關係。

芬蘭在歷史上被俄羅斯欺負的非常慘。芬蘭中東部有個卡累利阿地區,瀕臨北冰洋。卡累利阿後被蘇聯搶走,成立了卡累利阿加盟國(為蘇聯16個加盟國之一,後併入俄羅斯加盟國)。1939年,蘇聯想吞併芬蘭,讓芬蘭變成與波羅的海三國那樣的蘇聯傀儡。最次,也要擴大列寧格勒(聖彼得堡)的戰略安全,蘇聯大舉進攻芬蘭。雖然蘇聯損失慘重,但畢竟塊頭大,芬蘭打不過,只好割讓地盤,把名城維堡割讓給蘇聯,成了聖彼得堡的門戶重鎮。芬蘭與俄羅斯在歷史上恩怨非常深,芬蘭對俄羅斯的仇恨,並不比波羅的海三國對俄羅斯的仇恨少。

當然,俄羅斯並不在乎這些,他們會說:俄羅斯只有兩個盟友,那就是俄羅斯的陸軍與海軍。都說波蘭習慣於以鄰為壑,俄羅斯何嘗不是如此?

圖-二戰時期蘇聯女兵

俄羅斯的波羅的海艦隊實力非常強大,在波羅的海中是無敵的存在,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瑞典這些國家加一起也可能不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對手。所以,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強大軍事存在,對這些小國來說就如噩夢一般。

相關焦點

  • 立陶宛壟斷庫爾斯灣出海口,俄羅斯為何難受?
    不過在二戰前夕,蘇聯兼併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再次併入蘇聯。 內穆納斯河緩緩向西流,卻並沒有直接注入波羅的海,而是經過庫爾斯灣進入波羅的海。庫爾斯灣面積約1619平方公裡,平均水深僅3.8米,是個淡水湖。 庫爾斯沙嘴隔絕庫爾斯灣與波羅的海,這個沙嘴長98公裡,其中立陶宛佔52公裡,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佔46公裡。
  • 俄羅斯西出波羅的海的兩個選擇——厄勒海峽和基爾運河
    波羅的海是北歐戰略要地,其四周有俄羅斯、德國、丹麥等十幾個國家。多個要加要進出波羅的海,可以選擇從兩個出海口進出。尤其是俄羅斯西部港口聖彼得堡要進入大西洋和北冰洋必須通過這兩個出海口之一。第一個出海口是天然出海口,是丹麥和瑞典之間的厄勒海峽,內側是波羅的海,往大西洋方向走是卡特加特海峽。這個海峽非常狹窄,最窄處只有4公裡,一旦發生戰爭很容易封鎖,更何況兩邊的丹麥和瑞典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強國——當然現在的軍事實力也不弱。丹麥以區區小國而能在歷史上躋身歐洲強國之列,這與扼守這個海峽不無關係。
  • 立陶宛壟斷庫爾斯灣出海口,俄羅斯為何難受?
    不過在二戰前夕,蘇聯兼併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再次併入蘇聯。 內穆納斯河緩緩向西流,卻並沒有直接注入波羅的海,而是經過庫爾斯灣進入波羅的海。庫爾斯灣面積約1619平方公裡,平均水深僅3.8米,是個淡水湖。 庫爾斯沙嘴隔絕庫爾斯灣與波羅的海,這個沙嘴長98公裡,其中立陶宛佔52公裡,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佔46公裡。
  • 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關係如何?為何迫不及待加入北約
    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牽頭組建獨立國協,波羅的海三國就拒不參加,其他前蘇聯國家則沒有這個膽氣,喬治亞則是因領土衝突在2008年才退出獨立國協。 2004年,波羅的海三國聯手加入歐盟和北約,成為西方圍堵俄羅斯的前沿陣地。
  • 波羅的海、黑海與太平洋:俄羅斯為何對出海口如此執著?
    1533年,莫斯科公國統一羅斯各部,而伊凡四世在1547年加冕為沙皇的時候,當時的俄羅斯北鄰白海和巴倫支海,但當時還沒有摩爾曼斯克,同時北冰洋有著幾乎是永久封凍,此時的俄國在波羅的海和黑海都沒有出海口,基本上算是一個內陸國家。
  • 波羅的海三國中,拉脫維亞在中間,與俄羅斯關係如何?
    如果從1940年開始算起,蘇聯控制波羅的海三國五十年,三國對蘇聯,以及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反感是非常強烈的。因為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看來,蘇聯和二戰時期的德國沒什麼區別。而在反感俄羅斯的波羅的海三國中,形勢最不利的,應該是三國居中的拉脫維亞。為什麼這麼說呢?先看地圖,三國最北的是愛沙尼亞。
  • 俄羅斯曾一度遷都聖彼得堡200年,後來為何又將首都遷回莫斯科?
    彼得一世為了發展海上貿易,急需要擁有自己的出海口。在北方,彼得一世為了奪得波羅的海沿岸的出海口,從1700年開始同北方強國瑞典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戰爭。戰爭初期,由於俄軍戰鬥力低,結果在納爾瓦戰役中被瑞典軍隊打敗。彼得一世認識到俄國軍隊存在的問題,大力進行軍事改革,發展軍事工業,招募訓練新兵,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
  • 瑞典與俄羅斯的霸權爭奪戰,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間的恩怨情仇
    而北歐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正是日耳曼人的故鄉。如今波羅的海沿岸共有九個國家,從俄羅斯開始順時針往下數,依次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德國、丹麥、瑞典、芬蘭。其中,在立陶宛與波蘭之間還有一塊「飛地」。這塊「飛地」的面積約等於立陶宛的四分之一,是俄羅斯領土,中心城市為加裡寧格勒。
  • 它是俄羅斯唯一飛地,一旦失去,將損失一半波羅的海不凍港
    海峰還是先從地理位置上給大家簡單聊聊加裡寧格勒,加裡寧格勒州是俄羅斯的聯邦主體之一,是俄羅斯聯邦最小的州,位於歐洲中部地區,與波蘭和立陶宛兩國接壤,屬于波羅的海沿海地區,南距波蘭首都華沙400千米,到柏林 哥本哈根 斯德哥爾摩的距離均在600千米左右,屬西北聯邦管區。
  • 獨立、聯合與再分裂:淺析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的歷史關係
    但是隨著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和崛起,三國的領土被壓縮至波羅的海一線,最終被沙俄所吞併,並且遭受著俄羅斯帝國的殘暴剝削。在近現代的東北歐世界格局之中,波羅的海三國往往與俄羅斯呈現出「獨立、聯合與再分裂」的歷史關係,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三國民族與俄羅斯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起源、民族文化與宗教信仰。
  • 俄羅斯曾一度遷都聖彼得堡200年,後來為何又將首都遷回莫斯科?
    彼得一世為了發展海上貿易,急需要擁有自己的出海口。在北方,彼得一世為了奪得波羅的海沿岸的出海口,從1700年開始同北方強國瑞典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戰爭。戰爭初期,由於俄軍戰鬥力低,結果在納爾瓦戰役中被瑞典軍隊打敗。彼得一世認識到俄國軍隊存在的問題,大力進行軍事改革,發展軍事工業,招募訓練新兵,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
  • 波羅的海三國在歷史上與俄羅斯有何淵源,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讎?
    波羅的海三國分別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而他們其實和俄羅斯不是屬於一個族系的,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屬於同一族系或沾點親戚,這是一種誤解,可能是因為三國之前都是從蘇聯中分離出來的吧。
  • 地圖看世界;波羅的海及沿岸國家
    波羅的海是北歐國家,特別是俄羅斯與歐洲貿易的重要通道,是沿岸國家之間以及通往北海和北大西洋的重要水域。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是受源自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較大的地區。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是當下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從上圖可以明顯看出,原華約體系的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波蘭及俄羅斯由於歷史及其地理文化等原因,遠不如北歐及德國富裕。(拉脫維亞女孩。)當下波羅的海沿岸三個比較強大的國家俄羅斯、瑞典及德國。
  • 俄羅斯是怎麼堵住芬蘭出海口的?
    原因無他,只因一個面向廣闊海洋的出海口著實過於重要。地圖作坊縱觀歐洲地圖,我們卻可以發現,離芬蘭最近的北冰洋,卻沒有一個屬於芬蘭的出海口。這是為什麼呢?1547年成立的後起之秀俄羅斯帝國與老牌強國瑞典王國存在著根本的矛盾,整個北歐的主導權在誰手上,波羅的海的掌控權在誰手上,這些都是俄羅斯帝國和瑞典王國完全無法忽略的矛盾。
  • 波羅的海史:第六節,俄羅斯帝國的崛起
    而在1720年,瑞典已經以一百萬泰勒元的價碼,將不萊梅和費爾登轉讓給了漢諾瓦選侯,同時,將包括烏瑟多姆( Usedom)和什切青( Stettin)在內的波美拉尼亞西部割讓給普魯士,又給瑞典帶來另一筆100萬泰勒元的收入。與丹麥之間沒有領土的割讓,但瑞典人同意重新支付商船通過厄勒海峽時的海峽通過費。
  • 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解體以後為何選擇疏遠俄羅斯,加入北約歐盟?
    波羅的海三國從蘇聯獨立以後,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逐漸疏遠同俄羅斯的關係,其後三國紛紛加入北約和歐盟。曾經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為何選擇遠離俄羅斯,而加入北約和歐盟呢?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從地緣環境來看,波羅的海三國北邊與芬蘭隔海相望,東邊與俄羅斯、白羅斯接壤,南部與波蘭和俄羅斯的海外飛地加裡寧格勒接壤,西側隔波羅的海與丹麥、瑞典相望。波羅的海三國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歷史上這一地區成為周邊強國爭奪的對象。
  • 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如何減少俄羅斯人比例?
    波羅的海三國,和中亞五國,高加索三國一樣,都是蘇聯解體出來的國家。拉脫維亞,地理上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面積6.46萬平方公裡,比中國寧夏稍小,也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人口約191萬,同樣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
  • 1918年之前,俄羅斯的首都為啥是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夜景現代俄羅斯發端於莫斯科公國,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擊敗蒙古人獲得了獨立,後陸續統一了東北羅斯,在1613年建立了俄羅斯帝國,莫斯科是俄羅斯的起始點和基石,當然基輔對於俄羅斯的歷史也很重要,公元9世紀,在今烏克蘭基輔為中心建立了基輔羅斯國,基輔羅斯國也是現在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