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史:第六節,俄羅斯帝國的崛起

2020-12-21 百家號

1721年8月30日,和平協議終於在尼斯塔德( Nystad)籤署(今天的芬蘭港口新考蓬基 Uusikaupunki)。俄羅斯得到了利沃尼亞、愛沙尼亞、英格利亞,以及包括維堡在內的卡累利阿。瑞典收復了芬剩餘的被佔領地區,以及俄羅斯的一些承諾一一包括放棄幹預瑞典內政,允許自由信仰路德宗教,允許以固定匯率購買糧食,免除裡加和雷瓦爾的進口關稅,以及給予瑞典兩百萬泰勒元的補償金。而在1720年,瑞典已經以一百萬泰勒元的價碼,將不萊梅和費爾登轉讓給了漢諾瓦選侯,同時,將包括烏瑟多姆( Usedom)和什切青( Stettin)在內的波美拉尼亞西部割讓給普魯士,又給瑞典帶來另一筆100萬泰勒元的收入。與丹麥之間沒有領土的割讓,但瑞典人同意重新支付商船通過厄勒海峽時的海峽通過費。

儘管波蘭是大北方戰爭早期階段的重要參與者,他們卻並未從《尼斯塔德和平條約》中得到任何好處。因為在1715年11月,什拉赫塔( szlachta,波蘭語,專指15世紀以後波蘭社會的上層人士,包括大權貴和小貴族一一譯者注)(波蘭貴族)延遲了免除大小財產所有者的經濟負擔一一支付給國王奧古斯都二世的駐紮在他們莊園中的薩克森軍隊。一場威脅性的叛亂帶來了俄羅斯的回應。沙皇駐華沙使節以中間人的身份,提出了一個似乎滿足了什拉赫塔要求的協議。奧古斯都仍作為波蘭國王,但是要撤退他的薩克森兵團;波蘭的權貴們掌控維斯瓦拉盆地,幾乎以自由城市但澤作為他們的波羅的海出口;塞伊姆保留了包括其議員個人的否決權在內的自由權利。而實際上華沙協議使得這兩個國家的聯合體成為代羅斯的保護國。波蘭的軍事實力太弱不足以挑戰俄羅斯的決議。而在尼斯塔德和平談判中,甚至都沒有出現波共和國的發言人。

波蘭至少保留了其約定的邊境一帶。瑞典不可避免地成為最大的輸家;在籤署了《尼斯塔徳條約》後,卡爾十二世的南部波羅的海帝國就只剩下包括施特拉爾松德在內的波美拉尼亞西部和維斯瑪了。相比之下,在建立聖彼得堡後的18年裡,沙皇彼得所得到的不僅僅只是一個面向西方的窗戶,而是一個深入至波羅的海和更遠處的廣闊渠道。難怪參政院和神聖宗教會議( Holy Synod)在10月22日以授予沙皇新的封號的方式來向他們的統治者致敬。他成為了「彼得大帝,祖國之父以及全俄羅斯的皇帝」。盛大的儀式在聖三一( Troitski)大教堂舉行,大教堂在涅瓦河畔彼得一世原來居住的房子不遠處。1913年,一場大火幾乎毀了聖三一教堂。四年之後,革命的烈火吞噬著俄羅斯帝國,革命在聖三一教堂內正式開啟。

大北方戰爭結東時,彼得大帝還不到五十歲,儘管他看起來老了很多,且只剩下不到四年的光景了。俄羅斯帝國仍未處於和平狀態之中一一繼續與波斯開戰但是戰鬥終於遠離波羅的海了,沙皇非常滿意地看著他的新港口的商業價值年復一年地增長。1714年時,停泊在涅瓦河的外國商船只有16艘;一年後增加至43艘;等到1724年夏天時,商船總數已經暴增至180艘了。行政的間題繼續佔據了彼得大帝的很多時間。他改變了東正教的結構,廢除了主教長制,而創立了種將教會和國家緊緊捆綁在一起的神聖宗教會議。

一張金字塔表格確定了民事和軍事服務的14種不同級別,每一級別都有相對應的地位和薪水,這也為出身卑微的人打開了升遷的大門。到了18世紀中期,米哈伊爾羅蒙諾素夫( Mikhail Lomonosov),北極水域一位漁民的兒子,才因此有可能充分利用其作為詩人和科學家的天賦一直爬到塔頂,成為國務大臣,他塑造了文明的俄羅斯,並作為教育學家的先驅被後人銘記。但是沙皇在其統治的最後幾年內留下的傑出遺產是建築。彼得夏官位於首都東部30公裡處,這座帝國避暑宮殿沿著波羅的海海岸建造而成,進出涅瓦河口的船隻都能可以清晰地看見它。

1714年5月,興建宮殿、場館和公園的工作展開。彼得夏宮的設想來自沙皇,而他的想像來自其早年遊歷凡爾賽宮和馬爾利離官( Marly-le-roi)的回憶;而其風格和外形則歸功於亞歷山大菜布朗德( Alexandre Leblond),他設計了一座兩層的宮殿,而從大瀑布(指宮殿前的噴泉群)俯視可以看見許許多多的噴泉和雕像。他還根據彼得大帝自己的草圖,建造了室內為荷蘭風格的蒙布萊塞( Monplaisir)別墅,後來它成為沙皇最鍾愛的地方。而由拉斯特雷利( Rastrelli)所設計的豪華宮殿,出現得要更晚一些,它建造於18世紀中葉,當時的統治者是彼得大帝的女兒,伊莉莎白( Elizabeth)女皇。1723年8月15日,共有75個噴水口及其周圍環繞著的16座小噴泉的大瀑布第一次正式開放,那一天正是「聖母安眠節」。

然而,那一天,沙皇的客人們並不是在慶祝一個東正教聖日,而是為了慶祝凱旋而歸的隊伍。因為彼得夏宮的肖像使用聖經和古典的語句,描繪了俄羅斯人經歷了與卡爾十二世的長年戰鬥而獲勝。而在隆姆松噴泉下水池中央的花崗巖石上,矗立著大力士參孫的雕像,在參孫的強力之下,瑞典紋章雄獅張開了它的下頜。

相關焦點

  • 俄羅斯的遷都史:其中莫斯科的崛起還是拜蒙古國所賜?
    文/王凱迪   作為世界陸地面積第一的大國,俄羅斯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總是那麼幾個。俄羅斯的都城就總是在這幾個知名的大都會之間兜兜轉轉,演繹了別具一格的頻繁遷都史。
  • 獨立、聯合與再分裂:淺析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的歷史關係
    現今的東北歐地區有著三個並不起眼的小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它們又被合稱為「波羅的海三國」。別看這三個國家現在的領土面積不大,但是在受到俄羅斯帝國的影響之前,它們在東北歐地區的影響力都十分強大,特別是歷史上威名赫赫的立陶宛大公國,甚至一度成為當時歐洲地區面積最大的國家。
  • "波羅的海"亮相大連啤酒節 俄羅斯風情如酒甘醇
    "亮相大連啤酒節 俄羅斯風情如酒甘醇 2007年08月04日 04: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大德意志還是大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的命運走向
    人們對波羅的海並不陌生,多半有兩個原因:一,從蘇聯獨立後極度仇恨俄羅斯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三個小國經常是「抱團出現」,統稱為波羅的海三國。二,俄羅斯著名的波羅的海艦隊。  波羅的海德裔因其得天獨厚的出身,是半亞洲化的俄國與說德語地區的歐洲進行外交、商業和軍事溝通的最佳媒介。
  • 比戰爭更可怕,俄羅斯帝國的四年瘟疫史
    著名的大北方戰爭給北方歐陸點燃了長達近二十年的戰火,這場戰爭不僅見證了俄羅斯帝國作為歐洲強國的崛起,同時還散播了一場極為嚴重的大瘟疫。1708年—1712年,環波羅的海和中東歐的瘟疫爆發達到了歷史峰值,根據後來的調查,這一病源極有可能從中亞開始,途徑伊斯坦堡,隨後轉道來到了歐洲。
  • 瑞典與俄羅斯的霸權爭奪戰,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間的恩怨情仇
    而北歐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正是日耳曼人的故鄉。如今波羅的海沿岸共有九個國家,從俄羅斯開始順時針往下數,依次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德國、丹麥、瑞典、芬蘭。其中,在立陶宛與波蘭之間還有一塊「飛地」。這塊「飛地」的面積約等於立陶宛的四分之一,是俄羅斯領土,中心城市為加裡寧格勒。
  • 波羅的海三國反俄,視俄羅斯為仇敵,三國能否成第二個烏克蘭?
    而且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後與俄羅斯關係並不好,而且該三國不斷有反俄和仇俄的傾向,經常有三國政客站出來指責俄羅斯,而俄羅斯除了外交回應外,並沒有大的動作。從波羅的三國的歷史看,都是在18世紀至19世紀被俄羅斯帝國所佔領,一戰後雖然有的國家有短暫獨立歷史,但很快被蘇聯重新奪回。二戰後,德國佔領波羅的海三國,但二戰後,蘇聯再次奪回。
  • 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解體以後為何選擇疏遠俄羅斯,加入北約歐盟?
    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從地緣環境來看,波羅的海三國北邊與芬蘭隔海相望,東邊與俄羅斯、白羅斯接壤,南部與波蘭和俄羅斯的海外飛地加裡寧格勒接壤,西側隔波羅的海與丹麥、瑞典相望。波羅的海三國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歷史上這一地區成為周邊強國爭奪的對象。
  • 俄羅斯300年擴張史(3):錯過關鍵革命,俄羅斯帝國走向滅亡
    用一句話來形容現在的俄羅斯帝國就是,看似繁花似錦,實則烈火烹油!作為一代傳奇帝王,亞歷山大一世也看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他便有心對俄羅斯帝國進行改革。在1816年至1819年期間,亞歷山大一世便在波羅的海地區,推行了農業改革。同時,他還秘密的準備了一項取消農奴制的法案,如果亞歷山大一世能改革成功,那麼俄羅斯帝國的未來也將隨之發生改變。
  • 繼蒙古帝國之後亞歐大陸上最大的帝國,俄羅斯帝國是如何崛起的?
    俄羅斯的國家起源來自古代的基輔羅斯,基輔羅斯的主體民族是斯拉夫人,也就是今天俄羅斯人、白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祖先,不過「羅斯」這個名字卻來自北歐的日耳曼人。 公元七世紀時,來自北歐的日耳曼人整合了當地的斯拉夫人,建立了一系列城邦國家,而斯拉夫人稱呼這些日耳曼人為「羅斯人」。
  • 俄羅斯民族的10個歷史冷知識:探索俄羅斯崛起的密碼
    我是米君說史,揭露各國秘史和世界文化,點擊上方關注,跟我一起談文說史俄羅斯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據了半壁江山的位置,從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到現在的中俄友好,他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歷史印記。然而,我們對於這個北邊的鄰居了解多少呢?亦或是我們其實根本就不曾深入了解自己的這位北方鄰居。
  • 波羅的海、黑海與太平洋:俄羅斯為何對出海口如此執著?
    如果你今天到烏克蘭,你會發現公元862年建國這一歷史,烏克蘭會認為這是自己的歷史,而俄羅斯的歷史,會被往後推數百年,直到拜佔庭帝國滅亡,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佔庭公主開始,俄羅斯歷史才沒有爭議。1533年,莫斯科公國統一羅斯各部,而伊凡四世在1547年加冕為沙皇的時候,當時的俄羅斯北鄰白海和巴倫支海,但當時還沒有摩爾曼斯克,同時北冰洋有著幾乎是永久封凍,此時的俄國在波羅的海和黑海都沒有出海口,基本上算是一個內陸國家。
  • 近代戰爭6 大北方戰爭,俄羅斯帝國的崛起之戰,瑞典慘成墊腳石
    大北方戰爭,俄羅斯帝國的崛起之戰。1700年至1721年之間,這場發生在東北歐地區的以俄國、瑞典、波蘭為主的三國爭霸,三國爭霸大戰的焦點是「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在這場戰爭之前,瑞典是貴為北歐霸主,掌握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並還同時壓制著俄國、波蘭-薩克森、丹麥-挪威等北歐、東歐幾個歐洲勁旅。於是,為了突破瑞典的壓制,俄國、波蘭-薩克森、丹麥-挪威三國在私下偷偷結成了反瑞同盟,以共同對付瑞典。這場戰爭其實在17世紀末時就已非正式的開場了,1697年,丹麥率先展開小規模行動摧毀了幾座瑞典要塞。
  • 地緣決定命運,為何說波羅的海三小國比外高加索三小國「命好」?
    值得一提的是,為報復愛沙尼亞人在二戰中的反蘇行為,蘇聯將愛沙尼亞一部分領土「調劑」給俄羅斯,同時對其「俄羅斯化」,即把愛沙尼亞人流放西伯利亞並遷入俄羅斯人,到了戰後的1952年,愛沙尼亞人在國內的比例從1941年的90%下降到不足45%。蘇聯清楚,無論從民族、宗教還是文化上,波羅的海三國與俄國都不是一路人。
  • 波羅的海出海口在西部,東部的俄羅斯怎麼辦?
    如果按地中海或黑海的標準,歐洲還有一個面積巨大的陸間海,這就是波羅的海。波羅的海,堪稱是歐洲北部的地中海,或小一號的地中海。人們對波羅的海並不陌生,多半有兩個原因:一,從蘇聯獨立後極度仇恨俄羅斯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三個小國經常是「抱團出現」,統稱為波羅的海三國。二,俄羅斯著名的波羅的海艦隊。
  • 不做兄弟,便是世仇:解讀波羅的海三國對俄羅斯的棄之如破履
    1989年8月23日,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俄羅斯的邊境線上出現了一條長達600公裡的人鏈,工廠停工,學生停學,200萬人手牽手,跨越三國領土,史稱波羅的海之路。或許你會問,這是在弄啥呢?蘇聯解體在即,鬧獨立而已。
  • 40艘軍艦殺到波羅的海,大洋對戰重新上演,俄羅斯防守滴水不露
    圖為北約海軍一直以來,俄羅斯都將波羅的海視為其重要的戰略方向,波羅的海是連接俄羅斯與歐洲地區經濟聯繫的重要航道,也是越過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進入挪威海和北大西洋的唯一海島,這片覆蓋諸多北歐乃至東歐國家的充滿峽灣的國際水域
  • 俄羅斯領土變動史,蘇聯解體讓俄羅斯失去了什麼?
    1700年開始,俄國沙皇彼得一世與瑞典爆發了長達21年的大北方戰爭,最終瑞典戰敗,波羅的海沿岸的土地併入俄羅斯,俄羅斯成為東歐最強大的國家。此後的一百多年間裡,沙俄全力向西、南擴張,同時不停參與歐洲爭霸戰爭,葉卡捷琳娜大帝先後三次與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將沙俄的邊界推至中歐。
  • 30年徵程,一心崛起的俄羅斯,還能重新恢復蘇聯嗎?
    此時,難免又讓人想起了曾經轟然倒塌的龐大帝國:蘇聯。雖然已經解體幾十年了,然而蘇聯從來沒有從人類的記憶中消失。因為蘇聯雖然短短幾十年,卻留給了人類巨大的震撼,刻畫下了屬於自己的歷史印記。和美國掰了幾十年手腕,崛起成為超級大國,蘇聯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在科技與地理版圖上進行劃分的同時,蘇聯在政治版圖上也同樣不容小覷。無論是亞洲還是歐洲,亦或是南美或者非洲,都有蘇聯小夥伴的存在。蘇聯極盛之時,其光芒甚至蓋了美國一頭。
  • 雙頭鷹俄羅斯帝國——拜佔庭帝國和蒙古帝國的遺產
    俄羅斯雙頭鷹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俄羅斯的文明史上,對其影響最大的兩大帝國是拜佔庭帝國和蒙古帝國,恰恰分別來自西方和東方。蒙古人的統治客觀上促進了俄羅斯諸公國的交流和融合,最終使俄羅斯的崛起成為可能,否則以俄羅斯當時的文明程度不可能會主動東徵亞洲。俄羅斯東徵幾乎是蒙古人西徵的翻版俄羅斯從伊凡三世開始便走上了對外擴張和徵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