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 琊 酥 糖
醉 翁 亭 酥 糖
一層一層包裹著兒時的記憶,
是我們滁州獨特的標誌,
也是遊子在外的心念!
滁州名產琅琊酥糖,原名「面糖」、「董糖」,起源於明朝末年。它是用純白芝麻、白糖粉、富強粉、麥芽糖等為原料。生產出的糖塊厚薄均勻,骨薄如紙,剖面層次清晰,呈螺旋體,色澤為乳白色;入口酥軟,細膩無雜質,香味 琅琊酥糖濃鬱,甜而不膩,文人墨客贊之日:「香召雲外客,味引洞中仙」,營養豐富,老少鹹宜。
2011年7月23日下午,中央三套《歡樂中國行》欄目組來到琅琊山度假村,對滁州地方名產「瑯琊酥糖」的製作工藝進行拍攝,節目由《歡樂中國行》外景主持人張蕾主持。
「瑯琊酥糖」於2008年被琅琊區文化館申報為滁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文化館又將「瑯琊酥糖」的製作人張保明師傅成功申報為市級「非遺」傳承人。本次央視三套的綜藝專題節目為《歡樂中國行——魅力滁州》,外景拍攝共有五個項目入選。「瑯琊酥糖」共分外景和央視演播廳兩期進行拍攝,2011年8月,「瑯琊酥糖」的製作師傅還要赴京進行現場錄製。
清初,有秦、尤姓兩位師傅將面糖用糯米稀骨作包衣,進行改制而成,故又稱之為「秦尤酥糖」。後一位董姓師傅又將秦尤酥糖精心改制,將糯米稀骨多層次與面糖摺疊,即謂之「董糖」。又有文人撰寫一說:「明崇禎年間,江南名藝妓董小宛,擅長烹飪,精於製作花露,巧手會做糖食糕點。一次才子冒襄(字闢疆)生病,董小宛獨出心裁以芝麻、白糖、炒麵、糖稀、香油等原料,精心製作方塊酥糖,給冒襄食之。」其糖「酥脆香甜、開胃心爽」。後經民間流傳,人們即稱此糖為「董糖」。《崇川咫聞錄》也記載:「董糖,系冒巢民(冒襄之號)妾董小宛所造。」民國初年,滁城多有前店後坊,製作糕點。「章三益」、「卞源昌」、「曹恆興」等店號製作的酥糖(亦名董糖),遠近聞名。
皮子薄勻,酥屑細膩,塊形緊密,松酥乾燥,內置夾心勻落,包裝整齊,香味濃鬱,酥甜可口。收到兒童,青少年,老男人等大眾的熱愛,在安徽久負盛名,暢銷不衰。本品在滁州火車站和滁州當地超市有賣,其他地方買不到。真心希望有人開網店,向廣大國人推薦此糖。
1980年琅琊酥糖被評為安徽省名細糕點,1984年獲安徽省優質產品稱號,1987年被選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定點銷售產品,暢銷北京和全國各地及歐美、亞非等國家。 文人有詩讚琅琊酥糖曰:「香召雲外客,味引洞中仙。
吃過了這麼美味的琅琊酥糖,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關於董糖的由來,有一則很美麗的故事。說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如皋才子冒闢疆與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談戀愛,董小宛飽含著濃濃深情,為情人精心製作了一種酥糖,故名董糖。
這則才子佳人的故事很美麗,可惜是後人附會之說。筆者這麼說,肯定有人會反駁,說不對,這個故事有古籍記載。早在道光年間《崇川咫聞錄》就記載:「董糖,冒巢民妾董小宛所造。未歸巢民時,以此糖自秦淮寄巢民,故至今號秦郵董糖。」看起來,這故事確實說的有鼻有眼,可惜道光年間的作者對於今人來說是古人,對於董糖的歷史來說,依然是後人。
而且恰恰是如皋這則關於董糖由來的最早記載,暴露了董糖的另一個完整名稱:秦郵董糖。《崇川咫聞錄》的作者為了撇清秦郵董糖與高郵的聯繫,自作聰明地解釋:自秦淮郵寄至如皋,故名秦郵,殊不知,秦郵恰是高郵別名。且若董糖真為董小宛所制,於情於理,都不會屋上架屋另加「秦淮郵寄」的蹩腳註解,因為一則秦淮對於董小宛來說既是成名地,也是傷心地,作為後來以賢著稱的女子,她不會有事沒事提起秦淮——「老娘在秦淮做雞的時候」;二則郵在古代並非像今天的郵政局一樣,什麼私信、私人物品全部能郵寄,而是用於各地之間的政務往來,雖然也許可以捎帶私貨,但既是私貨,便不會大張旗鼓地公然供認。
說董糖非董小宛所制,還有一則鐵證。董小宛身故後,冒闢疆對她思念不已,撰寫了《影梅庵憶語》一書,追憶他與董小宛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後人評價該書「名士名媛,才情俱至,字裡行間,哀感惋豔,雖瑣碎記來,卻情真語摯。」但這樣一本情意綿綿、瑣碎記來的筆記,對董姬親手調製董糖這則情意綿綿的佳話,竟然失記。《影梅庵憶語》還明確記載冒闢疆到秦淮拜訪董小宛,「餘訪之,則以厭薄紛華,挈家去金閶(蘇州)矣。」後來冒董之間的愛情主要在蘇州發生,董小宛再未回秦淮為妓。這更讓人堅信,這則故事是後人附會。
其實,關於董糖,更早的一則記載遠在《崇川咫聞錄》之前,而且作者更為有名,就是清初著名的劇作家、詩人孔尚任所作的《食秦郵董酥,同陳鶴山、顏遇五、從子衍栻分韻》,姑把全詩錄於下:
「皮酒名第一,子鴨美無對。山客過秦郵,停橈定解佩。董家千葉酥,瑣細難臵喙。旅夜偶佐茶,乃知三者配。重疊雪花輕,胡麻同杵碓。不待芬齒牙,觸手旋成碎。生津類蔗漿,甘涼或加倍。董家初制時,竊方自大內。再傳已失真.猶能邁流輩。把杯坐茅蓬,咀嚼生感慨。秦郵冠蓋途,市錯每相賽。下河尚洪荒,兒女一舟載。呱呱索飯啼,舉火哪能再。百錢買董酥,何如粳一袋。糟糠甘如飴,且免色為菜。」
這首詩對「秦郵董酥」或「董家千葉酥」的美味極力鋪陳,同時還給我們傳達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孔尚任先生食用董糖的地方是秦郵,這個地方同時「子鴨美無對」。二是董糖的製作者是董家,它的配方「竊方自大內」,是從皇宮裡得到的。第一個信息就不需要多解釋了,秦郵是今日高郵無疑。第二個信息則更耐人尋味,首先製作者是董家,是一個家族,已經形成產業,而不可能是孤零零的一個姓董的人。其次,這個配方是從皇宮裡偷出來的。好吧,即便董小宛真的如傳說一樣是董鄂妃,她進皇宮的時間也已經是在離開秦淮之後了,更不可能自秦淮郵寄董糖至如皋。
提起孔尚任,不能不提他的戲劇作品《桃花扇》。《桃花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考證嚴謹著稱,孔尚任對秦淮故事不僅查找資料,而且還採訪在世的當事人,「在反映歷史事件的具體過程乃至細節方面相當嚴謹。」(《中國文學史》)若董糖為董小宛所制,他不會不知,不會再去寫詩說董糖乃秦郵董家所制。
其實,高郵人對於董糖的由來說法更為質樸,明永樂進士董璘為孝母所制,配方是他利用身為明翰林院編修的身份在皇宮「偷得」。這不僅有清朝初年的孔尚任詩句證明,乾隆刊本《高郵州志》在「貸屬·董糖」條下注,也有「以董姓所置(制)得名」的佐證。
董璘製作董糖,王玉清先生說《明史》有載,可惜筆者未能在《明史》中查到。但卻意外地查到了關於董璘的其他一些信息,卻更能佐證董璘製作董糖故事的真實性。明萬曆年間焦竑的《玉堂叢語》與《國朝獻徵錄》,同時記載了董璘的故事。《國朝獻徵錄》記載如下「董璘,字德文,揚州高郵人,少敏勤學,永樂十六年(1418年)會試第一,登李騏榜進士,授翰林編修,有時名。尋以母老乞歸養,一日母病思鰣魚,時無鬻者,即詣鎮江,禱於神,命漁者舉網,忽得二鰣以歸,鄉裡驚異。升修撰,與修實錄。」這則記載不僅證明了董璘的身份是翰林院編修,還參與修撰皇帝的實錄,有機會接觸到大內的美食配方;而且還傳達了另一個重要信息:董璘很孝順,這正與董璘因為孝母而偷配方研製董糖的說法一致。
董璘不僅孝順,還很正直。正統八年(1443年),大臣劉球上表言說鄭氏,其中有「太常不可用道士,宜以進士處之」的字句,恰好董璘因為「憤太常典禮樂」,對當時禮崩樂壞感到焦慮,於是自願為太常少卿。太監王振於是誣陷兩人合謀,將他們一起下獄。後來,王振指示錦衣衛使馬順殺死了劉球,董璘冒著危險「匿其血裙數日」,出獄後將真相告知了劉球的家屬,並將血衣交給劉家,後來劉家用血衣為劉球做了衣冠冢。
高郵董糖曾於宣統元年獲得南洋勸業會嘉獎,這本是很好的品牌。今天,高郵對董糖的外盒還很傳統粗陋,這既是優點,但也說明包裝宣傳不到位。百度百科的「董糖」條目直指為如皋特產,無一字涉及高郵。甚至高郵人對於董糖的由來,也往往採用如皋的說法,或是加一條:一說董氏師傅所制,顯得很是蒼白無力。
冒闢疆、董小宛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流傳無可厚非,但又怎能讓董璘這位孝子為母親製作董糖的故事湮沒無聞呢?這兩則故事都很美好,就讓它們一起流傳吧。
滁州的名產美食
怎麼樣有沒有勾起你的食慾
是滁州人心裡惦記的家鄉味兒
更是咱滁州人的文化名片
一起為家鄉美食打call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