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深圳,記者 覃澤俊)訊,近日,華安證券公告稱收到證監會的批覆,核准公司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華安證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港幣5億元。根據財聯社記者統計,除華安證券外,已有19家券商設立了海外分公司,其中17家實際從海外業務中有所斬獲。
另一重要變化是,多家中型券商紛紛增資香港子公司,意欲拓展業務規模。其中包括方正證券5億人民幣增資方正香港金控;長江證券則獲準向長證國際增資等值5億港元,而這已是長江證券今年第二次向長證國際增資;年內提出向香港子公司增資的券商還有興業證券、東方證券。
研究人士表示,通過收購與長期參與,中資券商的國際競爭優勢首先體現在對於全球資源的整合,包括通過收購海外金融機構,或在香港離岸市場以及通過子公司在海外市場的投融資業務及跨境業務。其次,中國企業國際化(海外收購兼併)、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中外合資的在海外的項目(如投融資)等方面具備較大的優勢。
券商「出海」
2019 年 6 月 17 日,滬倫通正式啟動。華泰證券發行的滬倫通下首隻全球存託憑證(GDR)產品同日在倫交所掛牌交易,吸引了眾多海外優質投資者參與,發行價格為每份GDR 20.50美元,募資16.92億美元,是2017年以來英國市場規模最大的IPO,2013年以來全球存託憑證市場規模最大的IPO。
通過滬倫通機制登陸倫交所,美國子公司AssetMark成功分拆上市,華泰證券成為國內首家在上海、香港和倫敦三地上市的金融機構,也建立起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及美國三地聯動的發展格局。
除了頭部券商華泰證券今年海外動作加快之外,中型券商也紛紛增資香港子公司,意欲拓展業務規模。
方正證券10月26日發布公告稱,中國證監會對公司向方正證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方正香港金控」)增資5億元人民幣無異議。方正證券認為,方正香港金控是公司國際化戰略的重要平臺,本次增資將增強方正香港金控的資本實力,滿足快速增長的業務需要。
11月29日,長江證券發布公告稱,已獲準向長江證券國際金融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證國際」)增資等值5億港元。這已是長江證券今年第二次向長證國際增資。今年8月,長江證券已對長證國際增資3億港元,持股比例升為77.35%。
另外,年內提出向香港子公司增資的券商還有興業證券、東方證券。
渤海證券分析師認為,從國內券商經營狀況來看,由於監管對於金融產品的限制,國內券商仍舊從事一些較為簡單的金融產品和業務,專業優勢並不十分突出,創新步伐進展緩慢。因此,拓寬海外市場對於國內券商來說,除了利用海外企業經營業務改善自身營收結構,還將促進內地券商加大創新的步伐,提高業務創新能力。
全球資本市場獨立研究員吳昊認為,中國金融開放的大環境下,外資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但開放也是雙向的,中資券商的國際化業務也正在頑強成長之中。依託於券商的經紀、投行和自營三大主營業務,中資券商海外業務包括海外經紀業務、雙向跨境投融資、資產管理、諮詢,通過收購海外金融機構或設立全資子公司在海外提供相關金融業務。
政策延續扶強限弱
券商出海的政策法規始於2002年。
2002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證券公司管理辦法》為國內「證券控股集團」的誕生提供了法規依據,加快了「引進來、走出去」的國際化步伐。辦法同時規定,證券公司經批准可申請設立或參股、收購境外證券公司,從原則上允許國內券商走出國門,從而為國內券商的國際化鋪平了道路,在戰略上構建了國內證券公司國際業務的組織框架。
2018年9月28日,證監會進一步規範境內證券基金經營機構「走出去」行為,發布了《證券公司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設立、收購、參股經營機構管理辦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維持適當門檻,支持機構「走出去」。整合兩類機構「走出去」的條件,要求機構誠實守信、合規經營,財務狀況及資產流動性良好,法人治理結構健全,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有效。
二是規範業務範圍,完善組織架構。要求境外子公司突出主營業務,規範組織架構,限制返程投資,並給予現有機構三十六個月過渡期以達到相關要求。
三是督促母公司加強管控,完善境外機構管理。要求母公司依法參與境外子公司法人治理,強化對境外子公司重大事項管理;健全覆蓋境外機構的合規管理、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體系。
四是加強持續監管,完善跨境監管合作。完善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信息報送要求,明確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及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完善跨境監管合作,加強與境外監管機構的信息交流,及時了解境外機構相關情況,有效防範和處置跨境金融風險。
根據《辦法》第八條規定,券商要在境外設立、收購子公司或參股經營機構需要跨過一定的經營規模門檻,「證券公司淨資產不低於60億元人民幣,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淨資產不低於6億元人民幣」。業內人士認為,將內地券商出海門檻從30億增加到60億元,體現了近年監管「扶強限弱」的思路,龍頭券商在海外業務發展上也將進一步受益。
根據choice數據,2018年報中,內地上市的券商共有36家券商達到了60億元淨資產的標準。但是從實際業務開展情況來看,僅有17家券商產生了營業收入,其中西南證券、東方證券和廣發證券當年度營收為虧損。
海外風險不容小覷
海外業務儘管業務空間巨大,但風險也不容忽視。今年以來,光大證券和廣發證券陸續遭遇海外業務「滑鐵盧」。
今年3月19日,光大證券發布業績預告修正公告,計提15億資產減值準備。光大證券表示,全資子公司光大資本下屬子公司光大浸輝擔任執行事務合伙人的浸鑫基金投資項目出現風險,未能按原計劃實現退出。此後,招商銀行向光大證券提起訴訟,要求兌現差額補足承諾,訴訟金額約為34.89億元。
2019年3月26日晚,廣發證券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廣發控股香港下屬公司廣發投資香港有限公司旗下對衝基金受外匯市場劇烈波動影響虧損1.39億美元,截至2018年年底,該基金淨值為-0.44億美元,由於該基金納入公司合併財務報表範圍,虧損巨額導致公司2018年合併淨利潤減少9.19億元。
根據《證券公司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設立、收購、參股經營機構管理辦法》第三十二條規定,「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在境外設立、收購子公司或者參股經營機構,以及對境外子公司和參股經營機構的管理,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本辦法規定的,中國證監會及相關派出機構可以對證券基金經營機構採取出具警示函、責令定期報告、責令改正、監管談話等行政監管措施;對直接負責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可以採取出具警示函、責令參加培訓、責令改正、監管談話、認定為不適當人選等行政監管措施。」這就意味著,券商的境外機構如果發生違規,同樣會成為分類評級的扣分項。
海外佔比存提升空間
據財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券商海外收入佔比來看,2018年海通證券以海外營收佔總營收比重27.74%佔據榜首位置,其次為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分別佔比14.64%和7.23%。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半年報來看,海通證券海外營收佔比出現下降趨勢,僅佔18.13%。
另外,目前海外業務佔比在新的券商分類評級中,還有明確的加分標準——「證券公司上一年度境外子公司證券業務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達到40%、30%、20%,且營業收入位於行業中位數以上的,分別加4分、3分、2分」。從券商表現上看,僅有2016年中信證券和2018年海通證券的表現進入了加分序列。
如果以近5年的數據來對比,海外營收佔比方面中信證券2014-2016年佔據榜首,海通證券2017-2019年半年報成功反超。
從海外營收總量上看,中信證券2014-2017年以來一直保持領先優勢,2018年海通證券以65.93億元海外營收反超。此外,海外營收排名中,3-6位排名的券商排位變化較大。
參考成熟市場經驗,在美國投行發展歷史上,從業務擴張路徑來看,高盛最初進入歐洲市場憑藉的是在大宗商品以及併購業務方面的優勢,摩根史坦利的承銷業務、美林證券的財富管理業務作為其在本國業務內容的重頭戲,也成為了其海外業務內容的側重點。
另外,中國和國外的金融業態也存在很大差別,主要體現在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吳昊指出,就競爭劣勢而言,相比華爾街大行中資機構缺乏名譽、國際分銷網絡和資本運作的經驗,但通過收購與長期參與,這些中資券商的國際競爭優勢首先體現在對於全球資源的整合,包括通過收購海外金融機構,或在香港離岸市場以及通過子公司在海外市場的投融資業務及跨境業務。其次,中國企業國際化(海外收購兼併)、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中外合資的在海外的項目(如投融資)等方面具備較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