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2020-12-19 歷史國學教堂

《雲笈七籤》中的《說戒》指出:「夫學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願上品大戒,無緣上仙也。欲修善累功,便心勤尋諸戒」。這就是說,能否遵守戒律,關係到修道之士能否得道成仙的大問題。

如果違背了戒律,就不能得道成仙。可見戒律不僅在於規範教徒的思想言行,而且起著渡海舟楫的重要作用。

早在道教初創時期,道教內部就存在著一些組織紀律,名曰「科律」。陽《太平經》中有「貪財色災及胞中誡」、「不孝不可久生誡」等,《老子想爾注》中有「奉道誠,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以此為身寶矣」之說。

據《三國志·張魯傳》、《後漢書·劉焉傳》等正史記載,五鬥米道規定教徒「誠信不詐欺,有病自首其過」,「春夏禁殺又禁酒」,「有小過者,當洽道百步,則罪除」。

這些「道誡」都是早期道教戒律的雛形。「想爾九戒」的出現,早期道教戒律正式形成。此時的戒律多源自老子的思想,主要戒貪慾、講誠實、守清靜。

如想爾九戒的內容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淨,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出現了許多道教大師,他們以佛教戒律為範本,汲取儒家的名教綱常觀念制定出了「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有影響的戒律。

葛洪強調修仙「道教的戒律源流」,認為冥冥之中存在著專掌人間善惡賞罰的司過之神,修道者若不遵守戒律,就會受到懲罰而不得長生。

寇謙之作《老君音誦戒經》,以「並教生民,佐國扶命」的儒家倫理觀貫穿全篇,主張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安貧樂賤,信守五常。陸修靜制訂的戒律也強調忠孝義仁,嚴禁道士利用天師犯上作亂。

五戒、八戒與佛教戒律基本相同,大致是不殺生、不飲酒、不說謊、不偷盜、不淫邪等,十戒中另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不得叛逆君王」等條文。可見此時的道教戒律中已摻人了大量儒家的道德倫常思想和佛教思想。

新天師道出現了科律方面的專著,如《太真科》、《玄都律文》等。至唐以前,道教戒律已完全成熟,趨於定型化

唐宋五代時,上清派大師潘師正把道教戒目分為「有得戒」與「無得戒」兩種。「有得戒」即有文字可持的戒,一般信徒悟性不高,品行不純,須持此戒,循序漸進(如持三皈依戒符合要求後方可受五戒,持五戒符合要求後方可受十戒),最後超脫戒律的限制,得道成真。

「無得戒」,即無文字可持的戒,悟性高、品行純正的少數信徒無須持戒,僅靠道性悟解就可得道成真。

金代的全真道和真大道都非常重視戒律。真大道創始人劉德仁把儒家忠、孝、仁、義,佛教慈悲、五戒十善和道家清靜無為綜合起來加以改造,衍變為真大道教九條戒目,其中包括「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除邪淫、守清靜」,「勿飲酒、勿茹葷,勿為驕盈」等,以告誡信徒。

全真道從王重陽創教開始,就有嚴格的教規戒律,如道士必須出家住叢林,不得茹葷,不得娶妻,不得殺生、偷盜,要慈悲仁愛,不得損害他人等。後來丘處機建立全真龍門派,開創傳戒制度,公開設壇說戒,並規定入道者必行受戒方能成為道士。

明末清代的王常月是著名的道教戒律大師,他撰寫的《初真戒律》書,內容廣泛,書中除載有「初真十戒」外,還對入戒要規、受戒次第、持戒威儀、行持禮懺、言笑坐臥、衣食住行皆有具體詳盡的規定,影響很大。

清代初年,王常月主持北京白雲觀,繼承了全真龍門派的傳戒內容和程式凡從他受戒的道士,必須經過初真十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三階次,合稱「三壇大戒」,戒期為一百天。

現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統道藏》三洞之戒律類。《雲笈七籤》和《道藏輯要》亦有收錄。

相關焦點

  • 青城山道教丨皈依與戒律
    ……最近,收到許多善信的私信,問關於皈依的問題,其實前面的文章也已經大致給大家講了,想要皈依,青城山的首要條件就是有一定道教信仰,愛國愛教、無違法犯罪記錄,這是基本條件,符合條件的就可以自行聯繫宮觀啦,看哪個宮觀和你有緣,接著就可以找師父了,師父領進門,修行還是看個人。
  • 三戒、五戒、八戒與十戒,修道之人不可不知的道教戒律!
    早期道教已經創製出戒律,以規範道民的行為。陸修靜認為學道當以戒律為先,道士如不受《老君一百八十戒》,其身無德無行,則非合格的道士。他提倡學道之人,應該內執戒律,外持威儀,依科避禁,遵承教令。至唐代,道教的戒律已趨於成熟,有詳略不等的戒條供道士受修。
  • 江西道教——淨明忠孝道
    淨明忠孝道簡稱淨明道,是宋元時期在南昌西山興起的一個道教派別,系由靈寶派分衍而成。淨明道的宗旨是「以忠孝為本,敬天崇道,濟生度死為事」。「淨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本心以淨明為要,行制貫在忠孝」。
  • 道教戒律:三壇大戒、三皈依戒、三品戒、女真九戒、元始天尊十戒
    道教戒律是根據道教教理教義而制定的一套旨在規範教徒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規章制度。「戒」是戒條,是事前規範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律」是律文,是事後對違戒道士的處罰條例,律文是根據戒條而建立的。不過,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戒律」一詞主要側重於「戒」。
  • 道教戒律裡的「五葷三厭」指的是什麼,為何道士們都不吃它們?
    在飲食方面道教也對其制訂了戒律,其中就有「五葷三厭」。這裡的「葷」在古代僅僅表示某些具有刺激性氣味的香草類植物,《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葷,臭菜也」。佛教和道教乾脆將它讀作「燻」,葷菜就是燻人的臭菜,可見古人對它們的厭惡。那麼五葷指的是哪些呢?
  • 道教:三勸善書,乃戒律清規的一種補充,增強了對信徒的約束
    雖然道教的清規戒律極其嚴格細緻,但是仍然有許多道士敢於不守清規戒律。據《元史》卷一百七十五記載,泰定三年,全真道掌教藍道元因淫逸之罪被黜,並牽連至其他教派的道士,結果那些違反戒律而娶妻生子的道士統統被朝廷罰去服苦役了。
  • 道教人物:一代宗師陸修靜
    陸氏居崇虛館約十年之久,在此期間,他整理道教經典,又廣制齋醮儀範。凡此種種,不但使道教「教法大備」,而且擴大了道教在上層社會的影響。元徽五年(公元477年),陸修靜謝世,弟子奉其靈歸還廬山。詔諡簡寂先生,以廬山舊居為簡寂館。其徒得道者以孫遊嶽、李杲之最為著名,孫遊嶽即茅山陶弘景之師。
  • 道教派系——正一和全真!
    以天師道為代表,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祖天師張道陵為天師道的創建人。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天師為最高領袖。主要奉持《正一經》,崇拜神仙,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可以不居宮觀,擁有妻室。
  • 道教的規誡制度及功過格
    道教有自己完整的一套規誡制度,任何違背了道教規誡的弟子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懲處,根據不同的門派和不同的制度而定。 道教規誡中比較重要的戒律有初真五戒、初真十戒、女真九戒、全真清規和老君想爾戒等,正是這些嚴格的戒律,保證了道士能夠安心靜修,以通大道。
  • 王家祐的道教研究
    一是關於道教源流的討論,無論是道教史總體性研究,或是斷代研究和人物研究,皆有他自己的卓見,不落俗套。二是與道教文化交叉的民族史研究,他運用考古學與民族學的方法,對道教與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三是對道教造像、宮觀等的田野調查研究,這是結合他的考古特長,在宗教藝術方面進行的探索。
  • 道教飲食|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是一個提倡素食的宗教,但是道教中不同教派的飲食習慣也有所不同,全真派規定素食,正一派則在齋期或法會期間素食即可。道教為什麼提倡食素?原因如下:道教的先賢們發現人們食肉和過量飲酒會給自身帶來心腦血管疾病、肝病以及糖尿病等諸多病症。
  • 中國道教協會
    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是全國道教徒聯合的愛國宗教團體和教務組織。其宗旨是:團結、帶領全國道教徒愛國愛教,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興辦道教事業,弘揚道教教義,維護道教界合法權益;傳揚道教文化,發揚優良傳統,促進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道教在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為維護宗教和睦、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祖國統一、世界和平作貢獻。
  • 明代正一教:雖然沒有推崇道教為國教,但在明代也算很好了!
    以光復唐、宋漢民族統治階級政權為己任的明王朝,雖然沒有像唐、宋諸帝那樣,利用道教神化皇族統治,推崇道教為國教,但從其維護封建綱常、皇權利益的需要以及鬼神崇拜的信仰出發,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唐宋崇道的殊制,特別對道教正一派予以扶植。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朱元璋敕命道士宋宗真等編纂《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一卷,並親賜御書,制定統一的道教齋醮儀軌,簡化道派傳統的科儀。
  • 李光富:新時代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的實踐路徑
    沒有將分散的教義思想有效串聯起來,沒有和時代發展變化結合起來,出現應對不足、邏輯不嚴、自說自話、雜而多端等現象,影響了道教適應當代社會的能力。道教許多傳統清規戒律已經與國家法律、政策和現代社會生活方式脫節,各地道教組織在執行上出現標準不一、把關不嚴、處罰不當等情況,嚴重影響了道風建設和對外形象。缺乏組織管理、文化研究、講經說法、清修實證、外語交流等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嚴重製約道教文化傳承創新。
  • 道教齋醮科儀的源流:早期齋醮的形成、齋醮科儀的修訂
    為表示祭者對神靈的虔誠和敬仰,常常會有各種規範性的禮儀的出現,或合掌默祝、或俯地叩拜,諸如此類,構成了古代宗教的儀式。道教產生之後,這些儀式逐漸被吸收並加以改造,形成了道教的齋醮科儀:早期齋醮的形成其一,張道陵在巴蜀創立五鬥米道,是道教齋醮科儀形成的關鍵時期。
  • 影響道教的十大人物,張道陵與丘處機都在其中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距今約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歷史的浮沉中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對道教產生深遠的影響,為道教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本期小編列舉了十位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分別是老子、莊子、張道陵、葛洪、魏華存、陸修靜、陶弘景、杜光庭、王重陽和丘處機。
  • 苯教和道教的比較
    苯教和道教在沒有受到印度佛教汙染之前,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宣揚天地人三界說,盛行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使用驅鬼巫術等。這些相同點在其他原始宗教中也可以找到,高下只是誰研究得更深。全面比較苯教和道教之間獨特的相似點是比較困難的事。初步比較,至少有以下四點: 第一,苯教壘石為壇祭天的做法,令人想到中原地區自先秦開始的巫祭和封禪之壇。
  • 道教的「正一派」與「全真派」有什麼區別,其實只看一點就明白
    道教是源於我國的本土宗教,它最早誕生於東漢末年,是由張道陵創建的「五鬥米道」。道教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雖然變化出多個宗派,但最主要的是兩個宗派,一個就是張道陵創建的「正一道」,另一個則是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
  • 本溪縣鐵剎山道教開山始祖——郭守真
    李常明為考察郭守真的誠意和悟性,出了許多難題來測試他。見他談吐不凡,謙恭有度,學道決心十分堅定,頗感欣慰。心想郭守真數年修道,不畏艱辛,行程逾萬裡,是可造之人,將來必能將龍門派道統發揚光大。便決定收度郭守真為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並舉行了正式的拜師儀式。李常明先後收徒14人,皆在聚仙宮修道。他對弟子要求極嚴。
  • 中國道教協會簡介
    其宗旨是: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維護宗教和睦、社會和諧;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道教界合法權益;興辦道教事業,弘揚道教教義,傳揚道教文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繼承發揚道教優良傳統,加強道教自身建設,促進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高舉愛國愛教旗幟,團結全國道教徒,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