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道教——淨明忠孝道

2020-12-18 文化智慧達人

淨明忠孝道簡稱淨明道,是宋元時期在南昌西山興起的一個道教派別,系由靈寶派分衍而成。

淨明道的宗旨是「以忠孝為本,敬天崇道,濟生度死為事」。「淨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本心以淨明為要,行制貫在忠孝」。

因此,淨明道旨在教化人們清心寡欲,不染一物,使心念和行為符合忠孝倫理的規範。淨明道尊奉東晉道士許遜為祖師,稱其法籙出自許遜之傳。

許遜祖籍河南汝南,出生於南昌。許遜資性聰敏,奉母至孝,博通經論,學貫百家,關注民生,尤其擅長醫藥、水利,但他不求功名,而專事修道,希望用仙道法術,拯救蒼生。

朝廷聞許遜賢名,屢加禮命。許遜不得已曾任蜀旌陽令,為官清正,濟世救民。離任時不少百姓寧願背井離鄉跟隨。許遜後從蘭公諶母處的孝道、孝悌二王的淨明道法,門下有吳猛等11位弟子,連許遜共12人,號為西山十二真君。

許遜以豫章西山不中心,設壇傳教,主張行善積德,以道德修練來躋身神仙之列。許遜不僅講求個人修煉,而且重視濟世度人,尤其日常生產生活中運用自己的醫藥、水利之學,為人療病,治理水患,深受當時百姓愛戴。許遜仙逝後,其後代在其舊居建起許仙祠,繼續傳道。

南北朝時許仙祠改為遊帷觀。

唐高宗時道士胡慧超重振西山道教,並撰《晉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傳》和《許遜修行傳》,以遊帷觀為中心的許遜仙道傳聞和「靈寶淨明宗旨」,乃廣為流傳。

北宋時,遊帷觀賜名為「玉隆觀」。徽宗崇道,改觀為宮,號玉隆萬壽宮,上許遜尊號為「神功妙濟真君」。

南宋時,金兵南侵,生靈塗炭,萬壽宮主持周真公祈請許遜救民於水火之中。傳說許遜下降,出《靈寶淨明飛仙度人經》、《淨明黃素書》等經典,於是周真公託神建道,「建翼真壇,傳度弟子五百餘人」,創立淨明道派。

元初,西山隱者劉玉自稱數遇許遜、胡慧超等,得淨明道法,應許遜讖記當為800弟子之師,於是淨明道復興,流傳至今。特別是對許遜的信仰在江西曆久不衰,每年農曆8月到西山萬壽宮朝拜許真君的善男信女們絡繹不絕。

相關焦點

  • 道教洞天福地(江西篇)
    江西道源深遠,道教文化深厚。在全國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中,江西有5處小洞天,12處福地,數量位居全國第二。(以下按宋·張君房《雲笈七籤》洞天福地順序排列)西山萬壽宮2、新建區西山道教正一派淨明忠孝道發祥地,道教第十二小洞天、第三十八福地所在地。西山萬壽宮(也叫玉隆萬壽宮)為道教淨明派祖庭。
  • 著名大師求前大師談道教法名和法號的區別
    法號,又稱道號,是修道者自己根據自身特點給自己取的別號,道教中一般道號都為某某子或者是某某某道人。比如「純陽子」、重陽子、玄誠道人等。法名:一般來說只有一個(多個派系除外),法號可以有多個。淨明派道教教派之一。道教四大天師之一許天師許遜為祖師。元康元年(291)爆發八王之亂,許遜以晉室紛亂,乃棄官東歸,與吳猛在豫章地區傳播孝道。據說許遜的西山教團有上百人的規模,教團骨幹有十二人,稱十二真君,即許遜、吳猛、時荷、甘戰,周廣、陳勳、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黃仁覽、鍾離嘉。
  • 道教四大天師 代表道教四大流派 降妖除魔行符敕鬼無所不能
    影視劇中四大天師四大天師1、張道陵(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輔漢,原名陵,漢人,道家,漢國沛郡豐(今江蘇豐縣)人。正一盟威道,即天師道創始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
  • 許遜,乃道教神功妙濟真君,以德理政以道化民,奉修精勤道法高超
    道教四大天師之一的許真君,即許遜,字敬之,南昌人,東晉道土,三國吳赤鳥二年(公元239年)正月二十八日降生。其母夢金鳳銜珠,墜落懷中,遂受孕而生。生而穎悟,姿容秀偉。據史料記載,許遜少年時,好於逐獵,精於射擊。有一次逐獵時,射中了只待產的母鹿。
  • 道教派系——正一和全真!
    正一派分為茅山、靈寶、清微、淨明等諸派。以天師道為代表,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祖天師張道陵為天師道的創建人。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天師為最高領袖。
  • 江西鷹潭龍虎山,探尋道教文化之旅。
    首先我們來講北方的全真教,它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此外,張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創立的內丹修煉為主的教派後來也被劃分在全真道,稱為南宗,而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全真道的教義總體來說,繼承了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
  • 中國道教-閭山派
    中國道教-閭山派閭山派:又稱閭山道、閭山教等,是中國道教的重要流派
  • 道教,中國的本土宗教
    道教對我國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是統治階級的三大精神支柱(儒、釋、道)之一。道家是指先秦時期道家思想,不屬於道教。一、道教歷史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東漢後期,太平道、天師道等民間原始教團相繼成立。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漸趨完備,並得到統治者的承認,演變為成熟的正統宗教。
  • 中國人內心最高的殿堂信仰-道教
    不管是道家丹鼎派還是符籙派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以「道」為基點建立道教的神學理論體系;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鍊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 【道教法派】閭山派(廬山派)介紹與推介
    閭山派源於魏晉南北朝許遜信仰,而早期的許遜信仰實際上是江南巫  系中之閩越巫法,供奉閭山九郎、臨水三夫人(即:陳靖姑、林九娘、李三娘)、張覓娘等諸神,並且吸收了靈寶派、茆山派等諸派的符咒科儀,是中國道教的重要流派。閭山派教法形態至今仍保留了許多閩越故地原始巫術的特徵。
  • 閭山大法院奏職道訊
    道訊:          閭山文化經千百年傳承已成為道教重要組成部份,閭山奏職是道教閭山派的重要文化傳承是臨水夫人陳靖姑信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份
  • 道教正一天師道派嗣漢天師府
    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攜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湖,溯信江而上入貴溪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山因以名」(引自《道藏·漢天師世家》),故龍虎山是中國道教最早的發祥地。曹植在《辯道論》中說:「本所以集於魏國者,誠恐斯人之徒,挾奸宄以欺眾,行妖隱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然而讓曹魏統治者沒有想到的是,大批天師道徒北遷,卻促成了天師道文化在北方的傳播。此期道教的主要特點,是民間的比較原始的早期道教逐漸分化並向上層化方向發展,逐步轉化為依附於士族階層的「貴族道教」。而在民間,原始道教依然活躍。
  • 江西發現史上最大規模道教遺址,張天師祖庭輝煌重現世間
    三清閣該考古研究發覺,我國的道教歷史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眾所周知,道教是最大的中國本土宗教。其源起為古代的《易經》和《老子》的道論。「道」,是道教的最高崇拜。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萬物起源於道,道乃萬物之始,這便是道教的理論基礎。在道教的發展過程中,陸續衍生出許多派別,比如:全真教、正一教、茅山教、武當派等等。而在江西發現的這處道教遺址乃正一教張天師派祖庭道觀。
  • 道教法印中的——道經師寶大印
    道教法印有很多種類,最常用的,就是道經師寶大印。 道家法印,又稱「神印」、「印篆」,是象徵天界、神明權威的印章,與古代帝王玉璽和官府印章極其相似,是道教重要法器之一,道士書寫符籙、布氣治病、闢鬼驅邪、進行齋醮儀式等法務活動時都需要用到法印。
  • 江西鷹潭:道教文化濃鬱的上清鎮!
    鷹潭上清鎮上清鎮沿河櫛比鱗次的吊腳樓和船埠頭讓小鎮顯現出江南水鄉特有的風格,河畔浣紗村婦、搗衣少女、戲水孩童、漁舟片片、白鴨浮水形成了一條韻味十足的古鎮風景線……上清鎮是江西鷹潭市龍虎山旅遊的亮點,如果沒有上清這塊土地孕育出來的道教文化
  • 尋道江西 2018年鷹潭龍虎山道文化旅遊活動隆重開幕
    華夏經緯網11月22日訊:(圖/文 邱夢穎)為加強海內外文化交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2日上午,以「弘道厚德、道都鷹潭」為主題的「第十屆海峽兩岸道文化論壇」、「臺灣媒體道教祖庭江西行」、「2018中國鷹潭·龍虎山道文化旅遊峰會」、「第六屆中部六省炎黃文化論壇」開幕式暨「毛體書法《道德經》世界紀錄認證」文化交流系列活動在江西省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區花語世界隆重舉行。
  • 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雲笈七籤》中的《說戒》指出:「夫學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願上品大戒,無緣上仙也。欲修善累功,便心勤尋諸戒」。這就是說,能否遵守戒律,關係到修道之士能否得道成仙的大問題。如果違背了戒律,就不能得道成仙。可見戒律不僅在於規範教徒的思想言行,而且起著渡海舟楫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