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五戒、八戒與十戒,修道之人不可不知的道教戒律!

2020-12-14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自媒體,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防非止惡,進善登仙,眾行之門,戒是關鍵。

道經諄諄告誡凡俗之人:你們置身於塵世之中,六情染著,五欲沉迷,內濁亂心,外昏穢境,馳逐名利,耽滯聲色,只有入道持戒,才有可能獲得解脫。

道士能否嚴格持戒,反映出奉道之心是否虔誠,顯示他宗教修持、道德涵養的品位。

一個凡俗之人,在發心入道,皈依道門以後,就要恪守戒律,將持戒作為規範、約束自己言行的條規,指導自己生活、修煉的準則。在那些嚴肅修持的道士心目中,寧一日持戒為道德之人而死,卻不忍百歲犯戒而苟生。

道門的高道大德,傳派的開山宗師,大多是嚴肅持戒的楷模,至於一般的修煉道士中,也不乏持戒精勤的有道之士。

早期道教已經創製出戒律,以規範道民的行為。陸修靜認為學道當以戒律為先,道士如不受《老君一百八十戒》,其身無德無行,則非合格的道士。他提倡學道之人,應該內執戒律,外持威儀,依科避禁,遵承教令。

至唐代,道教的戒律已趨於成熟,有詳略不等的戒條供道士受修。條文簡略的戒律有:道民三戒,籙生五戒,祭酒八戒,想爾九戒,明真二十四戒等。

唐代出家的道士,可以依次受三戒、五戒、八戒、十戒,以致三百大戒。所謂「三戒」、「五戒」、「八戒」和「十戒」,多以三綱五常作為其主要內容,且略同於佛教之戒律。

三戒,又稱三皈戒,即皈依道、經、師三寶。初起心入道者,首先受三皈戒。

五戒,又稱為老君五戒,即殺戒、盜戒、淫戒、酒戒和妄語戒。道教認為老君五戒,旨在使人除五欲,修五德,持五戒,出五濁。

八戒,一者不得殺生以自活;二者不得淫慾以自悅;三者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四者不得妄語以為能;五者不得醉酒以恣意;六者不得雜臥高廣大床;七者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八者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

十戒,第一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第二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第三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垢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第四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五戒者,不得饞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六戒者,不得飲酒過度,食肉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第七戒者,不得探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第八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第九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詞,以道德為務。

道教戒律的主要內容,就其實質而言,不外乎揚善於止惡兩個方面。道教主張以清虛務道為人之第一要事。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也存在著倫理道德,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道德關係。其主旨可概括為八個字:尊重生命,保護環境。

道教戒律禁止殺害動物,認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靈性,即有道性,殺生是最為不可饒恕的行為。道教反對虐待動物,保護生命,救死扶傷,使得一切生命能夠終其天年,無有天傷。植物也是具有生命的靈性,人們不能亂砍濫伐,否則會遭到禍殃,就會下地獄,受吞鐵丸之苦。《老君說一百八十戒》說,不得燒野田草,不得妄伐樹木,不得妄摘草花,不得妄鑿地毀山川,不得竭水澤,不得以汙穢之物投井中,不得塞池井。

為了使這一套道德規範體系能夠更加有力的推行和實施,道教採取了很多現實的方法,比如功過格的使用。功過格是人們把自己每天做的善事和惡事記錄下來,然後根據數量的多少,看自己的積善行德的情況,以預期自己將來的回報。而且,在道教內部,對違反戒律的信徒,還有相應的懲罰措施。

道教戒律通過自身的理論教化和本教的信仰者積極地引導,欲使人們學善明善,期望整個社會能夠風俗淳美,道德高尚,是為勸善。因此道教的道德規範體系中,利他行善,既是信徒尋求宗教解脫的手段,也是實施道德教化的目的。

相關焦點

  • 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這就是說,能否遵守戒律,關係到修道之士能否得道成仙的大問題。如果違背了戒律,就不能得道成仙。可見戒律不僅在於規範教徒的思想言行,而且起著渡海舟楫的重要作用。早在道教初創時期,道教內部就存在著一些組織紀律,名曰「科律」。
  • 道教戒律:三壇大戒、三皈依戒、三品戒、女真九戒、元始天尊十戒
    道教戒律是根據道教教理教義而制定的一套旨在規範教徒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規章制度。「戒」是戒條,是事前規範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律」是律文,是事後對違戒道士的處罰條例,律文是根據戒條而建立的。不過,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戒律」一詞主要側重於「戒」。
  • 佛教徒都守什麼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麼不同?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個等級要求,其中遵守的紀律等級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比丘與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出家人只有受過具足戒的,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關於具足戒的條目,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為比丘制定的戒律就已經達到了200多條。隨著佛教戒律的完善,現在南方國家所傳比丘戒是227條,藏傳佛教是253條,漢地的佛教是250條,各地戒律的內容大體相同,只有條目和分類有所區別。另外,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條數是多於比丘的。比如漢地比丘尼的具足戒是348條。
  • 佛教有「五戒」,儒家有「五常」,二者傳遞人生哲理相同
    有意思的是,佛家說的「五戒」,道家說的「五戒」,以及儒家倡導的「五常」,其實都有一些共同之處。以中國大乘佛教為例,「五戒」是所有戒律之中最基礎的條例。其主要內容如下:一曰不殺生,二曰不偷盜,三曰不邪淫,四曰不妄語,五曰不飲酒。這五條戒律的尊嚴,是佛教中的根本精神。一旦觸犯,輕則杖責數十,重則驅除出寺。
  • 國學先生李居雲談宗教戒律
    宗教也是我國文化的一種特色,最我國流傳最久的宗教有三,儒教,道教,佛教,那麼這其中戒律比較顯著的就數佛教和道教了。佛教以五戒十善為基準;道教全真以三堂大戒中的初中戒為基準;正一以老子三十六戒為基準。佛教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西遊記裡的豬八戒的八戒都是戒的哪八樣?
    豬八戒的八戒,包括戒五葷三厭和佛家八戒。先來看,原文如下:「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悟能道:「師父,我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在我丈人家持齋把素,更不曾動葷。今日見了師父,我開了齋罷。」三藏道:「不可,不可!
  •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的規誡闡釋(三)
    《太微仙君功過格·序》稱:「修真之士,明書日月,自記功過,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自知功過多寡。」功多者得福,過多者得咎。道教以此作為道士自我約束言行、積功行善的修養方法。道士自記功過當是仿效宋儒而來。元代淨明道有學道人「自錄」功過的規定,《太上靈寶淨明飛仙度人經法》卷一說「十戒」的第三戒要求學道者無忘「日錄」。
  • 青城山道教丨皈依與戒律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皈依的另一個條件,遵守戒律。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成為一個道教徒和道教信仰者都需要遵守戒律。戒律,是規範道教徒行為的警戒條文。戒律,也是教門中人必須遵守奉行的行為準則。戒是戒條,主要以防範為目的。律是律文,主要以懲罰為手段,律文是根據戒條而建立的。
  • 道教的規誡制度及功過格
    道教有自己完整的一套規誡制度,任何違背了道教規誡的弟子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懲處,根據不同的門派和不同的制度而定。 道教規誡中比較重要的戒律有初真五戒、初真十戒、女真九戒、全真清規和老君想爾戒等,正是這些嚴格的戒律,保證了道士能夠安心靜修,以通大道。
  • 山村旅遊,發現古樹上面長樹,古石碑上刻有「十戒」,非常罕見
    」我上前細看,發現這座碑是光緒二十五年立的,上刻「十戒」:「一戒鄉中不得招場窩賭,引誘良民子弟傾家蕩產,以及入公衙者不得依官挾勢欺壓鄉民,犯者鄉約捆縛送縣;二戒不孝不悌,凡有忤逆之子刁惡之徒,輕則同眾督責,重則稟官懲治;三戒酗酒好事毀罵鄉黨,凡遇小事唆大大事唆訟,若有犯者重罰;四戒姦淫邪盜拆婚倒賣土地,鄉保細查,年未四十者不得娶妾,如有犯者重罰無赦;五戒鄉間凡遇大小公事同眾商議
  • 如來說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而唐僧在女兒國則五戒全破
    《西遊記》裡面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哪些佛教的戒律和道教的戒律不能犯,但是大體上還是尊重現實中的原則的,比如殺生、飲酒、色戒等都是不被允許的。中國佛教的五戒為: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邪,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那麼唐僧作為西遊裡面的高僧大德肯定是要尊重這些戒律的,但是事實如何呢?
  • 佛教:永恆的戒律之美,佛門的「根本五戒」,你能做到嗎?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佛教在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與戒律捆綁在一起,一個出家人,一襲袈裟在身,就與世俗之人有了本質的區別,就必須要遵守佛家的「清規戒律」,出家人的戒律有「八萬四千」之多,什麼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等種種,也許舉手投足之間就會犯了戒,足見遵守戒律之難
  • 什麼是「五戒」?
    戒律其實也是一種道德標準,也是行為基本準則。凡是有益於人類的任何高級宗教,它都不會違背人類的道德標準。所以,各自製定的戒律、戒規、誡命,其實都相差不多。所以很多人一提到佛教、基督教、道教等等,就會說不都是教人向善、做好事的嗎?
  • 道教戒律裡的「五葷三厭」指的是什麼,為何道士們都不吃它們?
    在道教的發展過程中與傳統中華文化相互依存與融合,時至今日在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道教文化的存在,如元宵節、中元節、春節等等傳統節日裡包含著大量的道教元素。道教崇尚清靜無為、道法自然,修行者給人的感覺是非常逍遙自在的,豈不知也有相應的道教戒律在約束著他們的思想言行,如《太上老君經律》、《天仙大戒》、《初真戒》等等。
  • 道教:三勸善書,乃戒律清規的一種補充,增強了對信徒的約束
    雖然道教的清規戒律極其嚴格細緻,但是仍然有許多道士敢於不守清規戒律。據《元史》卷一百七十五記載,泰定三年,全真道掌教藍道元因淫逸之罪被黜,並牽連至其他教派的道士,結果那些違反戒律而娶妻生子的道士統統被朝廷罰去服苦役了。
  • 佛教:「五戒」的內涵,你真懂嗎?其實未必
    學佛的人知道,佛教的戒律分有「五戒」、「十戒」、「菩提戒」等不同的分類。而最低的要求,就是持居士戒,也就是持「五戒」,即殺、盜、妄、淫、酒。佛像很多人以為「五戒」簡單,容易戒,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的人並不是真懂得「五戒」,也就是說,你所懂的「五戒」,未必是佛教的「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