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勸善書,乃戒律清規的一種補充,增強了對信徒的約束

2020-12-19 歷史國學教堂

雖然道教的清規戒律極其嚴格細緻,但是仍然有許多道士敢於不守清規戒律。據《元史》卷一百七十五記載,泰定三年,全真道掌教藍道元因淫逸之罪被黜,並牽連至其他教派的道士,結果那些違反戒律而娶妻生子的道士統統被朝廷罰去服苦役了。

不難想像,連當時的全真道掌門人都不能遵守清規戒律,那麼其他道眾自然更加放蕩了。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的道士貪財,利用符篆法術騙人錢財;有的道士貪色,修道多年毀於旦;有的道士慕權,卑躬屈膝地去乞求一個縣尉芝麻官;還有的道士千方百計巴結帝王顯宦,樂陶陶地住在與官府一樣豪華的宮觀裡…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說明道教的戒律清規並非總是奏效的。

因此,道教在清規戒律以外,還增加了勸善書,包括《太上感應篇》和《功過格》在內,宣揚天地間有專門掌管人間功過的神靈。

這個神靈對人所犯的每一個過失,無論輕重,都記錄在案,功多者得福,能長生不死;過多者必受懲罰,或短命而死,或在人間受窮受苦,或在來世做牛做馬,甚至還會殃及子孫。

另外,在道教神仙信仰中,冥府系統亦對人間善惡加以監督,陰府「判官」隨時對有過之人立案審查,並且使用酷刑,如肢解、剝皮、破腹、火燒、湯煮、挑眼、拔舌、刀據、錐刺,等等。

如此,「司過之神」和地獄法庭便構成了對戒律清規的一種補充,增強了對信徒的約束,從而起到戒律清規起不到的作用。總而言之,戒律清規是道教自身建設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正所謂「眾行之門,以之為鍵」,其對道士們的生活影響至關重大。

也許在世俗之人眼中,遵守戒律意味著要過那種極端清苦禁慾的生活,可是在道土的眼中,遵守戒律本身就是修道的一部分,如果不遵守戒律,就不能得道成仙,甚至還要在地獄中遭受酷刑。因此,遵守戒律對道士們來說,可謂別有意味。

需要指出,戒律清規主要針對的是出家住觀的道士,對於那些散居道士或民間道士來說,約束力是非常有限的。還有,對於如呂純陽、陳摶、張三丰,他們日常或豪飲大醉,或長睡不醒,或不修邊幅、居無定處、食無定時,應該說與道門的戒律清規相左,然而並不因此妨礙其成為高道。

這說明雖然無規矩不成方圓,但是對於登真升仙這一修道目標來說,戒律清規畢竟屬外在形式性的東西,頓悟者可以超越形式、超越手段而直達目的。

呂祖、陳摶和張三丰這樣的高道,天生道體,悟性高超,自是戒律清規縛不住者,所以在自由自在中照樣可以功德圓滿。道眾中如呂祖、張三丰這樣的「天才」畢競少數,所以大部分道士在日常生活中仍不得不接受戒律清規的制約,以成其道業。

相關焦點

  • 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欲修善累功,便心勤尋諸戒」。這就是說,能否遵守戒律,關係到修道之士能否得道成仙的大問題。如果違背了戒律,就不能得道成仙。可見戒律不僅在於規範教徒的思想言行,而且起著渡海舟楫的重要作用。早在道教初創時期,道教內部就存在著一些組織紀律,名曰「科律」。
  • 青城山道教丨皈依與戒律
    ……最近,收到許多善信的私信,問關於皈依的問題,其實前面的文章也已經大致給大家講了,想要皈依,青城山的首要條件就是有一定道教信仰,愛國愛教、無違法犯罪記錄,這是基本條件,符合條件的就可以自行聯繫宮觀啦,看哪個宮觀和你有緣,接著就可以找師父了,師父領進門,修行還是看個人。
  • 道教的規誡制度及功過格
    道教有自己完整的一套規誡制度,任何違背了道教規誡的弟子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懲處,根據不同的門派和不同的制度而定。 道教規誡中比較重要的戒律有初真五戒、初真十戒、女真九戒、全真清規和老君想爾戒等,正是這些嚴格的戒律,保證了道士能夠安心靜修,以通大道。
  • [對話]本如法師:戒律與清規——佛教中國化之流衍
    「道宣創律宗 馬祖建叢林 百丈立清規」  清規是中國化戒律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佛教擁有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三大語系,其悠久歷史、博大胸懷和精深義理,使之成為世界性佛教。同時,中國人注重倫理道德的文化理念,及其富有靈氣的生命智慧,給佛教注入新的生命力。
  • 三戒、五戒、八戒與十戒,修道之人不可不知的道教戒律!
    一個凡俗之人,在發心入道,皈依道門以後,就要恪守戒律,將持戒作為規範、約束自己言行的條規,指導自己生活、修煉的準則。在那些嚴肅修持的道士心目中,寧一日持戒為道德之人而死,卻不忍百歲犯戒而苟生。道門的高道大德,傳派的開山宗師,大多是嚴肅持戒的楷模,至於一般的修煉道士中,也不乏持戒精勤的有道之士。
  • 道教這23條清規,不同於佛教的規則,更多是對犯律道士的懲罰條例
    清規,作為道教戒律的補充和發展,出現於金元之際。所謂清規,原本是佛教術語。在佛教中,清規指僧侶修行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規則,而在道教中,清規則變成為對犯律道士的懲罰條例。道教清規由各道派或道觀自己制訂。僅就全真道諸規而言,就有全真清規、教主重陽帝君責罰榜、清規玄妙、清規榜、清規玄範、執事榜,等等。以上清規,條目有詳有略,但內容大同小異。清規作為處罰條例,有其嚴格的規定,它按道士所犯過失致輕重,量過行處,輕者處以跪香、勸離、驅逐等,重者則被處死。
  • 道教戒律:三壇大戒、三皈依戒、三品戒、女真九戒、元始天尊十戒
    道教戒律是根據道教教理教義而制定的一套旨在規範教徒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規章制度。「戒」是戒條,是事前規範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律」是律文,是事後對違戒道士的處罰條例,律文是根據戒條而建立的。不過,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戒律」一詞主要側重於「戒」。
  •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的規誡闡釋(三)
    ——社群營銷諮詢【 白磚家】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的規誡闡釋(三)◎功過格功過格是道士自記善惡功過的一種簿冊。善言善行為「功」,記「功格」;惡言惡行為「過」,記「過格」。《太微仙君功過格·序》稱:「修真之士,明書日月,自記功過,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自知功過多寡。」功多者得福,過多者得咎。
  • 國學先生李居雲談宗教戒律
    宗教也是我國文化的一種特色,最我國流傳最久的宗教有三,儒教,道教,佛教,那麼這其中戒律比較顯著的就數佛教和道教了。佛教以五戒十善為基準;道教全真以三堂大戒中的初中戒為基準;正一以老子三十六戒為基準。佛教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 『百家論道』道教勸善書中的倫理思想及其教育方法
    這類書籍道儒釋三家都有,而道教勸善書因出現的時間較早、影響較大而起了帶頭的作用,如被譽為「善書三聖經」的善書即是道教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和《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其中《太上感應篇》還被譽為「善書之祖」。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從教育的視角以一些道教重要善書為例簡要探討其倫理思想。
  • 鬼也受法律的約束?道教「鬼律」
    一、道教早期的鬼律 道教律法主要是懲戒之法,它屬於道教的戒律,是對道教徒和鬼神行為的規範和處罰。宋代以前的道教律法所約束的對象主要是神靈和道教徒,我們並沒有發現有對鬼怪進行處罰的律法條文。而《上清骨髓靈文鬼律》是現存《道藏》中最早收錄有「鬼律」的道教經典。 「鬼律」所處罰的對象則是為禍人間的鬼怪。
  • 這3個道教的冷知識,今天才知道它真正的含義,看完很受啟發!
    道教是我國本土宗教,是以老、黃道家思想作為理論,再加上神仙方術進行演化而成的一種宗教。據說在東漢末年就有大量的道教組織,到後來不斷的發展壯大,成為了一個體系,在民間廣為流傳和發展。道教的精髓是得道成仙,救濟世人,比起佛教來說,道教在我國的根源更加的深遠和廣闊。
  • 道教戒律裡的「五葷三厭」指的是什麼,為何道士們都不吃它們?
    在道教的發展過程中與傳統中華文化相互依存與融合,時至今日在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道教文化的存在,如元宵節、中元節、春節等等傳統節日裡包含著大量的道教元素。道教崇尚清靜無為、道法自然,修行者給人的感覺是非常逍遙自在的,豈不知也有相應的道教戒律在約束著他們的思想言行,如《太上老君經律》、《天仙大戒》、《初真戒》等等。
  • 聚焦江西百丈山佛教論壇 新時代呼喚新「清規」
    在佛教歷史上,百丈清規不僅是中國古代維護僧團綱紀的一部重要教制範本,也是中國佛教僧團根據印度佛制戒律的精神自製的第一部法典,至今仍然被廣為尊崇和執行。但戒律絕非一成不變,戒律的創新在佛教歷次劃時代的大變革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那麼,中國佛教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都市化的佛教中,叢林清規還具有可操作性嗎?佛教清規是否需要變革?不變革,中國佛教是否就會面臨發展困境?
  • 百丈立清規——是中國禪宗歷久不衰的一個保障
    唐貞元十年(794年)懷海禪師沿馮川上車輪峰,遇上司馬頭陀(名曦)勸他留在奉新的大雄山,懷海禪師好尚隱幽,而大雄山「滿山古木森羅密,空谷迴蕩無痕跡。」幽靜的大山正是懷海禪師所愛,他就在這裡開墾出江西禪文化的一片新天地。
  • 【禪茶書院】戒毓法師 :從清規中看禪寺吃茶的意義與作用 (一)
    一、從戒律到清規二、從清規中看茶在寺院中的功用(一)、茶是禪寺中最好的供品(二)、茶是禪寺中最好的待客之佳品(三)、茶是禪寺中最好的飲用品三、茶禪不二(一)、以假修真的中道觀(二)、茶禪一味的不二思想(三)、道在日用中的生活禪
  • 道教飲食|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既是一種宗教又是一種文化,道文化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依「道」生活乃是道文化的生動體現。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就是中國人最大的事。道教在中國歷經千年,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也是屬於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黃帝內經》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 未來財運,道教提升財運的方法
    道教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是以正當手段得來的財富,道教都是讚賞的。道教以"重人貴生"為特徵,希望人人都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因此,道教對人們追求財富的願望是予以肯定的。道教的財神,就是保佑大家發財致富的。但是,必須注意,道教特別強調不能取非義之財。道教的種種戒律對此都有明確的規定。
  • 少林寺一日遊,哪還有什麼戒律清規,在空氣中都瀰漫著銅臭味!
    導讀:「少林寺一日遊,哪還有什麼戒律清規,在空氣中都瀰漫著銅臭味!」隨著近幾年來旅遊業的大火,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注重起了城市旅遊,以及城市周邊旅遊資源的開發,不斷的開發新的旅遊產品以滿足日益壯大的旅遊市場。
  • 道教起源於什麼時候?
    其一是分道教為全真、正一兩派,忽視了其他教派;其二是正一、全真兩派,其最早只能追溯於東漢,並且使教義狹隘。 潘雨廷先生的話,大部分我是贊同的。 他說:「自宋代起,漸以張陵的五鬥米道作為中國道教的開始,則中國有宗教,已受佛教之影響,在佛教傳入以前,中國無宗教,此一觀點,實未合中國的史實。」這裡我要補充一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