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都守什麼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麼不同?

2020-12-12 我聞集

佛教僧團,最初成立時並沒有制定僧團的戒律。後來隨著問題不斷的發生,佛教為了有效地對僧團進行管理,逐漸開始隨機制定戒律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個等級要求,其中遵守的紀律等級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比丘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出家人只有受過具足戒的,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關於具足戒的條目,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為比丘制定的戒律就已經達到了200多條。隨著佛教戒律的完善,現在南方國家所傳比丘戒是227條,藏傳佛教是253條,漢地的佛教是250條,各地戒律的內容大體相同,只有條目和分類有所區別。

另外,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條數是多於比丘的。比如漢地比丘尼的具足戒是348條。

沙彌沙彌尼雖然不受具足戒的約束,但是也要守十戒。所謂十戒,也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不歌舞及旁聽、不做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積蓄金銀財寶。另外,沙彌日常還要遵守十四事和72威儀。

式叉摩尼專修四根本戒和六法。四根本戒是指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六法是指身體不得與成年男子相接觸、不盜一針一草、不得故意殺害異類眾生、不得說謊、不得在中午之後進食、不能飲酒。

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的佛弟子。他們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簡稱戒「殺盜淫妄酒」。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律,五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比如,不殺生就是不侵犯別人不侵犯別人的生命。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產。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別人的名節。不妄語,也就是不侵犯別人的名譽。所以說守五戒,也就是守法。不侵犯別人,自然可以免除恐怖而獲得身心的自由與平安。

綜上所述,佛教對七眾的要求是不同的。對於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要求他們受具足戒。對於在家的佛弟子則只要求他們遵守五戒。這些因人而異的戒律,充分考慮到了修行者的實際情況,這樣既有法可依,又實際易行。

相關焦點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聲聞戒與菩薩戒有什麼不同?
    一,通戒與別戒:聲聞戒是別戒,就是七眾弟子個別而受的,如在家人受五戒,出家人的沙彌、沙彌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佛弟子之所以分為七眾,是由於所受的戒法不同而來。按照這個別所受的戒法看來,不但有它們的深淺層次,而且是男女別別而受的。
  • 三戒、五戒、八戒與十戒,修道之人不可不知的道教戒律!
    早期道教已經創製出戒律,以規範道民的行為。陸修靜認為學道當以戒律為先,道士如不受《老君一百八十戒》,其身無德無行,則非合格的道士。他提倡學道之人,應該內執戒律,外持威儀,依科避禁,遵承教令。至唐代,道教的戒律已趨於成熟,有詳略不等的戒條供道士受修。
  • 道教戒律:三壇大戒、三皈依戒、三品戒、女真九戒、元始天尊十戒
    道教戒律清規的目的仍在於修行養生以實現長生成仙的信仰目標。道士只有格守不渝,才有可能立功積德、身神相合、得道成仙。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道教戒律:三壇大戒、三皈依戒、三品戒、女真九戒、元始天尊十戒:三壇大戒三壇大戒是初真戒、中極大戒和天仙大戒的總稱。初真戒即上文所述的初真五戒、八戒和十戒。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
  • 什麼是「五戒」?
    家有家規,學校有校規,國家有法律,交通有交規,軍隊有軍紀,就算聯合國,也要有憲章。佛教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戒律,但和以上那些團體不同的是,佛教的戒律是永遠不變的,而以上各個團體的規章制度是經常變化的。下面說戒律兩個字的含義,戒是有所不為,律是有所當為;戒是不能這樣做,律是應當這麼做;戒是個人自覺持守,律是針對團體的活動。
  • 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這些「道誡」都是早期道教戒律的雛形。「想爾九戒」的出現,早期道教戒律正式形成。此時的戒律多源自老子的思想,主要戒貪慾、講誠實、守清靜。如想爾九戒的內容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淨,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 教徒與戒律,佛教戒律規定,只要年滿20歲才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
    佛教徒一般統稱為「僧人」「僧侶」,我國漢族民間俗稱為「和尚」「尼姑」,通常分為出家與在家兩大部分。出家人又分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戒女五種;在家信徒分為優婆塞、優婆夷兩種以上總稱「七眾」。比丘,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男性出家人。佛教戒律規定,年滿20歲方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在實際執行中略有寬鬆,一般為十七八歲。
  • 什麼是出家人呢?出家人在寺院都做什麼呢?
    寺院中能看到很多出家的僧尼,那什麼是出家呢?又要守什麼戒律呢?其實出家,是指離開親人、家庭、事業這樣的世俗世界,到寺院裡做尼姑、和尚,一般出家後需要每天吃齋念佛、不能結婚生子,以解脫為目標精進修行。出家人只有受過具足戒的,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關於具足戒的條目,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為比丘制定的戒律就已經達到了200多條。隨著佛教戒律的完善,現在南方國家所傳比丘戒是227條,藏傳佛教是253條,漢地的佛教是250條,各地戒律的內容大體相同,只有條目和分類有所區別。
  • 戒是一種保護——佛教中的五戒是什麼
    在佛教中,學佛需要遵守最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五戒是成無上菩提的基礎,也是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五戒即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也是做人的準則,雖然其規範與世間道德很接近,但是佛弟子修行根本為三皈五戒,而非世間規則,切忌以世間善法的要求代替了佛法的規則。五戒的道理雖然道理簡單,意義卻非常深遠。
  • 古代寺院的傳戒與受戒——王景琳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差異僅僅體現在傳戒步驟的先後不同及一些細枝末節上,傳戒中一些重要的步驟仍是大體相同的。寺院的傳戒基本分為四類,即居士戒(包括「五戒」、「八戒」兩種)、沙彌戒(又稱「十戒」)、比丘戒(又稱「具足戒」)、菩薩戒(又稱「三聚淨戒」)。其中惟居士戒屬於寺院為在家修行的男女信徒舉行的傳戒儀式,其他三戒即所謂出家僧人「三壇同受」的戒律。
  • 哪吒是三壇海會大神,這三壇其實是佛教徒做此事所用
    三壇海會大神佛門傳戒一般都是連受三壇,所謂初壇正授、二壇正授、三壇正授,稱為「三壇大戒。」初壇先傳十戒,多在露天設戒場,或者在法堂內舉行。每當戒師宣講完一條戒律,要問道:「汝今能持否?」受戒者必須應聲回答「能持」或「依教奉行」。十戒宣講完畢,初壇傳戒即告結束。
  • 佛子當了解戒的內容,因為它是修行的基礎
    (一)五戒。這是在家男女居士所持基本戒律。1.不殺生。2不不與取,即不偷盜。3.不欲邪行,即不作夫婦之外的欲事。4.不妄語,即不說謊話。5.不飲酒。(二)八戒。這是針對那些無法穩定地持戒的在家信徒設立的又叫八關齋、八戒齋。
  • 佛教:「五戒」的內涵,你真懂嗎?其實未必
    學佛的人知道,佛教的戒律分有「五戒」、「十戒」、「菩提戒」等不同的分類。而最低的要求,就是持居士戒,也就是持「五戒」,即殺、盜、妄、淫、酒。因為所謂的「五戒」,其實是指五個方面的戒,也就是對於這五個方面的止與斷,其中殺、盜、妄、淫是根本四戒,無論大乘或小乘,都一樣需要共持,沒有例外,而酒戒則是遮戒,所謂的遮戒,強調的是人若是不持這個戒,很容易讓人愚痴或者破戒,因此,才稱為遮止。
  • 國學先生李居雲談宗教戒律
    宗教也是我國文化的一種特色,最我國流傳最久的宗教有三,儒教,道教,佛教,那麼這其中戒律比較顯著的就數佛教和道教了。佛教以五戒十善為基準;道教全真以三堂大戒中的初中戒為基準;正一以老子三十六戒為基準。佛教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 佛教:什麼是五戒?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人和團體都離不開規矩,家有家規,國有國法,規矩和法律,不是為了約束我們,而是為了保護我們。同樣,佛教也有很多戒律,最基本的就是三皈五戒,今天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其中的五戒,不但佛弟子要遵守,其實每個人都應該遵守,因為這對每個人都是有好處的。
  • 學佛開示丨2020年延恩寺五戒
    我們應該要做到的五常我們舉這個例子來說明就可以知道無論是學佛或者不學佛的無論是佛教或者是儒家都是要求我們遵守五戒五常我們當個佛弟子還有什麼理由說不應該去遵守五戒守持五戒呢我們剛才講的成佛修學佛法是從人道開始如果人倫道德
  • 菩薩戒:什麼人可受?內容是什麼?有何功德?
    菩薩戒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又稱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屬於七眾戒以外的別解脫戒。其特色涵蓋了七眾戒,而又超勝一切戒。因此,凡是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受持。一、菩薩戒的內容菩薩戒的內容為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也就是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屬於菩薩重要的禁戒,應該謹慎持守。 攝律儀戒:又稱自性戒、一切菩薩戒。
  • 佛教:什麼是「八關齋戒」?受持「八關齋戒」有什麼功德利益?
    佛說,末法學佛之人因以戒為師,方能證無上佛果。在佛門之中,戒律有很多,我們所熟知的有五戒、十戒、沙彌戒、菩薩戒等等諸多戒律。這些戒是用來做什麼的,是佛良苦用心,用來給我們修行悟道的。在佛教的諸多戒條之中,有一戒名「八關齋戒」,此戒不管是在家,出家之人皆可受之,不分男女,不分在家、出家,其簡單易受,只要自己能發心堅持。以此文,跟大家分享一下「什麼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佛陀為了學佛之人能更加如理,如法的修行,從而方便開設的戒律與齋法。八關齋戒,從字面理解,「八關」指的是我們學佛之人所要克服的八個難題,同時也是學佛之人需要遵守的八條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