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網絡到電視 吐槽類脫口秀「水土不服」
2016年參加了20多檔綜藝節目的薛之謙,在吐槽類節目裡更是「用生命在說段子」。
暴走大事件》的主持人到底是誰,眾說紛紜。
一向被黑的周杰在《言值大作戰》裡不懼自黑。
《苗阜秀》裡,葉璇(白衣者)對陳紫函(藍衣者)的吐槽,不留情面,因此被網友質疑。
李晨在《撕人訂製》裡玩得很開。
由上至下分別為《奇葩說》《言值大作戰》《暴走法條君》,可以看出不管是棚景布置或是後期製作,都不用花很多錢。
作為舶來品的脫口秀(Talk Show),在娛樂化網絡時代發展得如火如荼。無論是網綜《暴走法條君》、《吐槽大會》、《奇葩說》、《火星情報局》,還是將吐槽搬上電視熒幕的《言值大作戰》和《苗阜秀》,明星們一言不合就開戧,二話不說就自黑,成為這類脫口秀節目的共同特徵。
在真人「秀」遍布的今天,高貴冷豔、自賣自誇的綜藝節目,已無法挽留年輕觀眾走馬觀花的腳步。而戳中現實痛點的自黑或互戧,也並非都能吸引眼球。吐槽類脫口秀的背後,有怎樣的套路?毒舌的尺度如何把控?當同類型節目搬上電視,為何收視遇冷、水土不服?新京報記者專訪業內人士,剖析這類綜藝的發展現狀和難題。
話題
開撕是為讓觀眾「路轉粉」
吐槽類脫口秀最近很忙。前有《苗阜秀》,葉璇毫不留情地開戧陳紫函:「你只能演千年女二」。後在《言值大作戰》裡,她就因為支持「秀恩愛」,被萬峰炮轟:「瞎秀什麼?丟不丟人。」除了以上兩檔電視綜藝,作為吐槽類脫口秀集大成的網綜,玩出了更多新花樣。在《暴走法條君》中,兩位明星分別在「法庭上」,扮演原告、被告律師,為素人進行辯護。到了最後三期,就變成:既是被告,又是被告律師。一人分飾兩角,自己給自己辯護。
比如個子不高的主持人張大大,被吐槽擁有「迷之自信」;而從《康熙來了》轉戰內地的陳漢典,被調侃至今仍是「萬年綠葉」。在節目中,兩人「憤然」脫掉了律師袍,站上被告席為自己辯護,坦承心路歷程。直言不諱加濃濃的雞湯範兒,瞬間吸引觀眾。從形式上看,《暴走法條君》和《苗阜秀》都有《吐槽大會》的影子——這個用一群明星吐槽一個明星的節目,都是在最後實現翻盤和大逆轉。被黑的明星反駁所有吐槽,讓人刮目相看。
最近流行的這種自黑也好、互撕也好,實際上都是打著幌子來秀。秀恩愛,或是洗白。這類脫口秀雖然在吐槽,但實際是用誇張化的語言,直戳現實問題。自黑會讓觀眾覺得這個人很真實、很可愛。這就是現在『路轉粉』的明星套路。其實話題都是設計好的,這些點之前也跟明星有過溝通。大概要這麼說,能不能承受得住。要是太狠了,就換一種說法。 ——電視評論人、《冷眼看電視》創始者楊智帆
重點
最關鍵是把握好尺度
有明星,有吐槽,也不意味著這樣的節目能順風順水。網綜《吐槽大會》只播出了一期,就默默下架。雖然製作方並未解釋原因,輿論則認為,是因為內容「太黃太暴力」。葷段子、打著擦邊球的重口味玩笑,吐槽類脫口秀節目一不留神,就會用力過猛。把握好尺度,成為製作方的心頭大事。浙江衛視以語言交鋒為看點的《言值大作戰》,內容形式跟網綜《奇葩說》相似,但討論的話題和嘉賓表現,顯然規矩得多。
《言值大作戰》的導演吳彤坦言:「考慮到電視受眾的原因,我們沒辦法像《奇葩說》那樣做純辯論的節目。首先尺度上有限制,網綜節目相對來說比電視寬容,可以聊些年輕化的話題。在電視上做,太難了。」他將節目定位於「代際溝通」,按照年齡和社會閱歷分為「老炮」和「鮮肉」兩個陣營。第一期聊關於網際網路的那些事,第二期的大主題是夫妻相處,第三期討論鮮肉當道。現場觀眾通過跑票的方式,決定正反方勝負。從故事性來看,這更像一檔變相的情感訪談。
「這個節目的取巧之處,是帶著故事溝通。辯論也是基於明星的親身經歷。」吳彤透露,周杰在首期節目裡自曝當年打保安的原委,之前並沒有溝通過。「那期主要聊網絡關注是利還是弊。左邊是網絡的受益者,比如師洋。右邊是被網絡傷害很深的人。當明星的切身利益甚至隱私被帶進主題,就會發生針鋒相對。」
現場不會吐槽激烈到影響錄製,或是播不出來。」請的這些老炮兒身經百戰,不會越界。這些藝人常上電視,他們非常懂得電視節目的尺度,不需要我們調教。如果請的是素人,會辯論又敢說,那可能會真撕起來。——《言值大作戰》導演吳彤
難處
給了明星腳本也背不過
從播出時間上看,吐槽類真人秀都不在黃金時間。《暴走法條君》是6月起每周三零點,在優酷上線,已經完結。《苗阜秀》則是從7月中旬起,每周二晚9點多登陸北京衛視,目前仍在播出。《言值大作戰》從9月初起,每周一晚10點在浙江衛視播出,作為「周間實驗性節目」,僅播三期收官。後兩檔電視綜藝的收視率和關注度,與吐槽類脫口秀代表《奇葩說》、《火星情報局》相比,都差了一截。
「事實證明,將辯論節目搬到電視上,很容易水土不服。」吳彤感嘆:「我們做了三期不同的嘗試,有話題式的,有情感式,也有純辯論式的。這三期收視率雖然逐漸遞長,但是也很差。在明星和故事的挖掘上,我們已經盡力了。」最難的,是讓明星當辯手。「我們請來了很多明星嘉賓,包括演員、星二代、主持人。跟這些嘉賓溝通,和跟辯手溝通不一樣。辯手才懂辯論的套路跟節奏,也知道如何講道理讓大家信服。但對我們的嘉賓而言,會說不代表會辯。辯手的優點,是無論在正反方都能侃侃而談。但明星不是。」
團隊嘗試過很多方法。腳本肯定有,從第一期到第三期,所有稿子都給他們寫好了。我們要圍繞一個話題,寫十幾個維度,全部都要跟明星自身有關。他們不像辯手會自由辯論,所以還有個脫口秀團隊,把所有辯論的話,都變成脫口秀式的語言,方便藝人講。但後來,藝人根本背不下來。只能由他們自己發揮,所以立場說變就變,容易動搖。 ——吳彤
現狀
同類型扎堆,製作不麻煩
除了上述吐槽類脫口秀,也不乏其他以「撕」或「黑」為看點的綜藝,如《黑白星球》、《撕人訂製》、《暴走大事件》等。這類節目在今年異軍突起,談及背後的原因,楊智帆認為,是碰巧趕上。「《奇葩說》播出成功後,有大量渴望模仿,甚至是憋著勁兒要超越的脫口秀節目出現。實際上,這類節目非常多,因為有了先行者,大家知道現在的網友,對這類脫口秀形式的節目很買帳。所以各大平臺、視頻網站,都會出類似的節目。」
他總結,這類節目就是聽段子,滿足觀眾笑的訴求。「馬東有個觀點,他把《奇葩說》當做下飯綜藝。有點類似幾年前的《康熙來了》。其實大多數網絡綜藝都在解決這個問題,希望能輕鬆,不費腦子。讓觀眾看兩分鐘不至於關掉。」而節目中的段子,更傾向搞笑而非幽默:「幽默是高級的東西,需要停頓一秒鐘,能夠反應過來的包袱。但是中國大部分脫口秀是在講段子,是一種簡單粗暴的語言包袱,在觀眾看來很搞笑,跟幽默卻是兩回事。」
從製作上來說,這類節目也並不複雜。吳彤說:「跟戶外真人秀比,這類節目製作成本確實更低。」但他同時表達了自己的困惑:「現在有個現象,電視節目火的移到網絡上,還是火的。網絡節目火的移到電視上,卻都是死的。」
這種大部分是棚內節目,可以集中錄製,幾個人坐那兒聊,內容很好做。此外也很好招商和傳播。裡面隨便一個段子、碎片化的段落,都可以轉到網上。這也是目前網綜中,一個主要的節目形態。——楊智帆
採寫/新京報記者 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