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客家人的孝道禮儀

2020-12-20 騰訊網

百善孝為先,是客家人最為重視的一項社會道德準則。孝乃為人之本,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一種善行和美德,以及應具有的道德品質、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應擔負的責任。

客家先民來自中原,南遷後在閩粵贛交界的山區中形成了客家民系,締造了客家文化,其中孝文化是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孝道文化。《孝經》則成為了至高無上的經典綱領,為人子者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這其中思想理念就是闡明要敬愛、奉養、侍疾、喪禮、祭祀等都按禮儀進行,一點也不能馬虎。客家人奉行孝道、體現在尊祖和敬親。追源溯本,若沒有先祖,吾等從何而來?建祠立牌就是感恩戴德,寄託對先祖的懷念,傳承先輩之德懿,維繼世澤的家聲。客家人始終以孝道的君子之風的形象,出現在中華民族之間,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古文明,孝道文化亦是重要因素之一。

孝的精髓之義在於對父母的「敬」和「愛」,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養,關鍵在於要有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否則與飼養犬馬沒有區別。而且履行孝道最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使父母能生活安定,歡暢舒心,無憂無慮,享受兒孫天倫之樂,頤養樂融的天年。

汀州客家人的孝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孝道文化,具體表現在尊祖,就是對先祖的祭祀;敬親,就是對父母、長輩的敬養兩方面。

長汀縣童坊鎮龍坊村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舉辦「孝道文化節」

客家人崇尚孝道,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祖宗,在同族聚居之地建祠堂、立家廟,奉敬先祖之牌位,在春節、清明、春分秋分、中元節之時要舉行全族參與的尊祖祭祀儀式活動。

一、春節祭祖儀式:除夕前,祠堂家廟都要打掃乾淨,神主牌位用清茶抹洗。年三十日族中要備三牲酒醴敬奉先祖,舉行祭祀儀式,宣讀祭文,叩拜行禮。家家戶戶自提三牲也到祠堂中供奉先祖。年初一上午要到祠堂向祖宗拜年,族人也互相賀祝新年。

家庭中春節時,入年界前廳堂就要打掃乾淨、除夕當天懸掛直系的先祖代圖,客家人稱太公太婆,或將神主牌位清茶抹洗,擺上三牲酒醴、新鮮果品等,全家老幼焚香叩拜。祈求祖宗保佑全家興旺發達,平安健康吉祥。

二、清明墓祭儀式(也有在春分日及秋分日舉行的):清明掃墓從春分開始。閩西客家人稱為「醮墓」「掛紙」「壓墓紙」。墓祭儀式,視其族的人丁及實力。家族龐大的有請鼓手樂隊,抬上牛、羊、豬大三牲和酒醴、米粿,族人浩浩蕩蕩來到墓地前,舉行祭典、點燃香燭、宣讀祭文,族人按輩分順序進行跪拜。並對其墓地周圍進行剷除雜草,墳頭培土。墓祭墳地較多的按世系從上到下依序祭祀。一般家族多以豬、雞、魚小三牲、酒醴和米粿進行供養祭奠。

家庭清明掃墓,要先完成族中公祭之後,再行祭祀家中直系祖宗,掃墓也按輩分順序進行。

三、中元節家祭:也叫「七月半」,是客家尊祖祭祀的重要節日。祭祀日定於七月十四日,是祭祀家神之日,家家備好三牲供養,還要燒「紙箱」(內裝紙衣、鞋、紙金錠等),燒「包」(內袋金銀紙等冥物)。寫上先祖名字、貼上封條,於午時焚燒。七月十五日為「鬼節」,客家人有祭奠孤魂野鬼的習俗,體現了客家人仁慈之心。

在家庭中的孝道方面,則體現在敬養。敬養,是客家人恪守孝道最具體的責任。在孝敬父母方面雖無規定的禮儀,但對父母的日常起居生活,應盡的照料義務形成了一定的共識,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孝的禮儀。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按習俗進行。

晨昏定省是對老人的必行程序。晚上安排洗腳擦身就寢,早間叫其起床用餐,視探其身體有否異常。這是每日的第一項事。

在飲食方面,禮規繁多,座位、設宴座次按輩分排序,老人面向大門之左謂上席,以示尊重。在桌席上老人若沒動筷,後輩人不敢先動手。幫老人添飯時、接碗、遞碗,必須是雙手伺候。有好菜好肉得讓老人先吃,長汀有句俗語:「細人哩有食在後頭」,就是說老人年歲有限,年輕人來日方長,要讓老人先享受。

在長汀還有一敬老的習俗叫「食老者」,在春節後或其他時間,族中舉辦一場宴會,宴請族中上了六十歲的老人。屆時,老人家中給老者換上新衣裳、敲鑼打鼓送到祠堂中,老人們歡聚一堂,並享受一頓豐盛的美餐。酒足飯飽,下午由子孫們到祠堂接回家中。此一孝道活動在長汀的河田、策武等地尚有舉辦。

長汀縣童坊鎮龍坊村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舉辦「孝道文化節」,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被請至百福宴上,晚輩們為他們真摯地伺候,戴上「福巾」送上「福包」品嘗美食,觀看表演,為他們擦臉洗腳。老人們笑逐顏開,享盡天倫之樂。全村呈現一片祥和的敬親、敬老的良好孝道氛圍。

汀州客家人流傳著許多的孝敬父母的諺語:如「千跪萬拜一爐香,不如生前一碗湯」、「在生不孝順,死哩訛鬼神」、「敬老即敬神」、「莫到靈山拜佛,家中就有菩薩」,這些諺語告誡人們,孝順父母要在生時,不要等到老人離世後,做一些表面冠冕堂皇似乎很孝順的樣子。敬愛父母就是積德行善,也是敬神拜佛。

孝,就是對父母多幾聲問候,多一刻的陪伴,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關心,處處讓父母舒心順意。(作者:郭如淮)

綜合編輯:文旅龍巖  來源:紅色文化周刊

相關焦點

  • 客家文化︱客家的」釀「文化
    提到客家,就會想起客家的飲食文化。
  • 客家文化︱客家那些常見「土」菜
    「靠山吃山」,這是對舊時客家飲食文化最為凝練的概括。舊時生活條件比較惡劣,為了更好地活下去,客家人充分發揮自己的生活智慧,利用所在的特殊環境,物盡其用,以求溫飽。在他們看來,無論從山上還是從地裡採摘下來的野菜,都是十分寶貴的糧食或食材。他們用各種手段將其利用起來,不僅可以裹腹,還是與客觀條件的和諧共生的最好體現。久而久之,也就漸漸地演變成為客家人的一種飲食習慣。
  • 「客家十裡不同音」,而粄卻是客家人共同的思念
    為什麼客家人熱衷於粄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遷徙到了南方山區,同時也帶來了北方的麵食文化。但是南方並沒有麵粉。於是客家人就使用當地的澱粉性原料為主食,逐漸創造出的現在的客家飲食文化。在這時的客家人,需要對南方進行開發,讓自己能在這個地方生活下去,於是進行著繁重的勞動。
  • 客家人和客家文化
    16日上午,由三明市客聯會、寧化石壁客家宗親聯誼會、馬來西亞居鑾客家公會等社團組織共同主辦的第26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寧化舉行。來自省內外58個客家社團的代表齊聚祖地,尋根謁祖,共話發展。
  • 【客家文化】客家人的由來
    客家人是以客家語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中國臺灣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人在上千年的遷徙歷史中,已經和其他遷徙族群一樣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客家的源流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等發展,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族群——客家人。據估計,全球約有八千萬客家人。
  • 客家文化︱舌尖上的美食——客家菜
    客家釀菜最為出名、敢稱頭牌菜的就是家家戶戶過節必煮的釀豆腐。傳說與客家人從中原南遷飲食習慣改變有關,是餃子的情結造就了客家釀菜。釀就是把類似餃子餡料的釀醬釀進豆腐等主料裡。有釀豆腐、釀苦瓜等等。由於客家對釀情有獨鍾,把其他包進去的菜式也叫釀了,如「釀粄、釀春」等,但廣西賀州的客家人把釀豆腐叫「豆腐釀」。
  • 客家印象—我是客家人
    耕種工具:犁耙客家人的童年,是瞞著家長在田野裡烤紅薯、芋頭,滿嘴的黝黑。 蓑衣大多數客家人的孩子都被長輩告誡過: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在客家人的認知裡,舅舅為大。
  • 客家擂茶是客家人最傳統,最具特色的飲茶方法
    客家擂茶是客家人最傳統,最具特色的飲茶方法客家擂茶是客家人最傳統、最具特色的飲茶方法,也是最能體現客家人熱情好客的飲茶形式。客家人有「無(擂)茶不成客」的說法,「擂茶」是客家人最普通、也是最隆重的一種待客禮儀。
  • 天下客家一家親-客家人與客家文化漫談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我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 客家服飾,客家人吃苦耐勞的體現
    客家人至遲於宋代形成,據有關研究,宋元時期為客家傳統服飾特色凸顯階段,明清時期則是成熟階段。也就是說,至遲於明清之時客家傳統服飾就形成了鮮明的特色,並自成體系。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客家研究熱潮的興起,客家傳統服飾文化研究也日益深入,內容涉及客家傳統服飾的形制、色彩、紋樣、製作材料、工藝技術和民俗文化等。
  • 客家人的由來與客家精神,身為客家人你一定感到自豪!
    因離鄉別井、客居他鄉,故大部分客家先民紮根在南方的窮鄉僻壤、邊遠山區,面對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披荊斬棘、艱苦創業,開闢客家新天地,鑄造了堅韌不拔的客家精神。客家精神是在客家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同時又為客家社會的人文發展起引導作用。客家人來源於中原漢民族,北方粗獷豪爽的性格特徵,煅造出客家人的樂生邁進、剛強弘毅,勇敢豁達,客家人是「北方強者的血統與遺傳」。客家人作為漢民族一支民系,其形成和發展,經歷數次大遷徙,顛沛流離,世事多艱使客家人養成堅忍卓絕,刻苦耐勞,冒險犯難,團結奮進的特性,客家人是「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影響或選擇下的適者」。
  • 客家人過七月節,為什麼要提前一天?(客家各地方風俗)
    與中元節頗有淵源的「燒包袱」傳統習俗七月半(鬼節)之所以成為客家人的一個重要節日,其原因是客家人十分尊敬祖先,它完全符合我國儒家的核心思想「禮」和傳統的孝道思想。對於祖先的逝世,客家先人們認為「形滅神不滅」,靈魂還活在世界上。於是他們在道教和儒家的節日上,增加對祖先的祭祀內容,並把它演變成為具有客家特色的「七月半」節日。
  • 客家精神和海內外客家人分布
    另外,有趣的是,客家人樂意再遷徙,換句話說,他們不是遷徙至一處後,就安居樂業,落地生根。他們的遷徙都是嘗試性的,當環境不宜,他們就再移往有生機、有興趣、有「刺激」的地方。隨時準備再流動也是客家人的特點之一。而最大的相同點是客家人無論身居何處都具有鮮明的客家精神。
  • 你對客家人的認知可能是錯的!
    他說:哦哦哦,我知道,就那個種臍橙的地方吧,聽說那裡是客家人,那你是少數民族啦。我:一臉茫然。於是,就給他做了小小的科普。1.什麼是客家及客家人?客家人,聽這名字就應該感到略微的悲愴,畢竟是客,客居他鄉方知故土難分。客家,源於百越時期,一群中原及北方人因連年的戰爭與朝代更迭,不得不遷往山林茂盛,交通閉塞,遠離政權的南方丘林地帶,大遷徙是一個持續而漫長的艱苦行程。
  • 探訪客家民居,追隨客家人的腳步
    玉州區南江街道嶺塘村硃砂垌客家圍屋的護城河。客家人具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頑強的生命力和顯著的創造力;他們歷經千年創造的獨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廣西客家民居研究》是梁志敏近年民居研究的扛鼎之作,本書對於研究廣西歷史、族群遷徙、民族融合、建築藝術、客家文化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對玉林的客家歷史研究、民居研究,環境保護、旅遊開發利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客家民居煥發生機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遇見一本好書,領略一種文化玉林市地處桂東南,是一個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地區。
  • 客家人,共創的客家文化遍布在世界各地
    提起客家人,很多人並不了解。甚至沒聽說過,今天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客家人以及他們創造的客家文化。首先客家它不是一個少數民族。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分支族群,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 【客家】客家人的「大襟衫」和「腰褲頭」
    演變  客家人至遲於宋代形成,據有關研究,宋元時期為客家傳統服飾特色凸顯階段,明清時期則是成熟階段。也就是說,至遲於明清之時客家傳統服飾就形成了鮮明的特色,並自成體系。  實用經濟美種類  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
  • 客家人從何處來?客家為什麼不是少數民族?
    就連客家人自己對自身的來歷也不甚明了,他們只記得祖祖輩輩似乎總是在不停地遷徙,從一座大山走向另一座大山。在梅州客家博物館,我們看到了關於客家源流這樣的描述:「原本的漢族中原人士,歷經五次大規模的遷移,在南方多地逐漸形成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
  • 「客家博物館」客家人的客鄉情
    中國客家博物館由主館中國客家博物館和分館黃遵憲紀念館、梅州大學校長館、梅州將軍館組成。主館館內設有固定陳列《客家人》主題展覽,展示了客家淵源、客家風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內容。這個字,在客家話裡是「我」的意思。天花板上,還做成了客家圍龍屋的模樣,一股客鄉風情撲面而來。
  • 客家糯米酒:客家人的魂,客家米酒知多少呢?
    品純正客家自釀米酒,嘗精製客家美食!當選:鑫農家餐飲客家糯米酒:客家人的魂客家甜酒(客家糯米酒)是一種漢族傳統名酒。客家米酒,稱為水酒,是和另一種用糯米釀的老酒相對而言。那酒清淡如水,好入口。糯米酒製作很簡單,凡客家山村女子都能釀,是客家女子獨有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