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曾將1200名日軍俘虜活埋,遭日本索賠2億?他霸氣回應2字

2021-01-08 谷城淺說歷史

西方的軍事學者認為:戰爭就是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對方屈從自己的意志。不得不說,這個總結是很到位的,也說明了戰爭的本質:暴力手段。戰爭從來都不是人們所希望的,因為暴力本質的它,決定了它永遠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然而,戰爭也有正義的與非正義的區別,也有侵略戰爭與自衛戰爭的區別。所以才有那句名言: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歷朝歷代,戰爭的「殺俘」現象都是屢見不鮮的,即便是號稱有「日內瓦公約」約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難道中國人被敵人俘虜殺害的還少嗎?規則只是給遵守規則的人制定的,而不是給制定規則的人制定的。不過,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態,也決定了當時的中國必須遵守規則,卻往往被不遵守規則對手所迫害。

抗日戰爭無疑就是這樣的一次戰爭。不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中國人優待俘虜的習慣幾乎是人所眾知的。即便很多戰士一肚子鳥氣,為了紀律,大部分時候還是得把抓到的日本俘虜好好地保護起來。極個別桀驁不馴,膽大包天的敢於弄出「意外事故」的狠人例外。然而,也有說抗日名將曾將1200名日軍俘虜活埋,遭日本索賠2億?他霸氣回應2字。

這位抗日名將就是孫立人。孫立人出生於1900年,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候正當壯年。1932年,孫立人以88師獨立旅的身份參加了「一二八」抗戰,戰績斐然。他相比其他的國軍將領更加重視對軍隊的操練,因此所帶部下戰力超過一般的國軍。1937年他又參與了護送宋子文親人的事情,這讓他有了可靠的「後臺」。

當時中國戰場中日雙方的戰損比一般是5比1,也就是5個國軍士兵可以換一個日軍。很多當時的日本人就因此而吹噓日本人比中國人要優秀什麼的,其實完全不是這回事。當時的國軍大多吃不飽飯,拿著冷兵器;而日軍則吃得飽飽的,開著坦克大炮。這樣的原因才是中國要拿5條命才能換日軍一條命的原因。

但是,如果國軍武裝起了與日軍同等水平的裝備,把肚子填飽,那麼日軍根本就不是國軍的對手。比如長沙會戰當中,真正裝備精良的國軍都是攆著日本人到處跑的。而在1942年4月,孫立人也有了打「富人仗」的機會。他被裝備上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供應了相對充足的糧食,然後帶領38師遠徵緬甸。

這期間,孫立人在緬甸仿佛「開掛」一般,基本上是打一仗贏一仗,哪怕是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照樣打得日軍沒話說。比如在仁安羌之戰當中,孫立人親自指揮不到1000人的兵力,大敗數倍於己的敵軍,救出7倍於己的友軍,一時之間造成了全球的轟動。其實沒啥好轟動的,中國人打仗是基因天賦,2000多年前就開始專門研究這門學問了。

但是,赫赫戰功最後卻還為孫立人帶來了麻煩,原因居然就是因為「殺俘」。1991年,一位遠徵軍的後人鄧賢出版的書籍《大國之魂》面世,裡面講述了在遠徵緬甸的過程當中的一個故事,大概意思就是孫立人曾經活埋過1200多名日軍俘虜。這事居然引起軒然大波,各界紛紛譴責孫立人違背日內瓦公約。

要知道,抗日戰爭當中中國因戰火直接死亡平民900萬以上,另有800萬平民死於間接的原因,9500萬人成為難民,322多萬國軍戰死(或者被俘後被虐殺),這些數據很多人都不是很在乎,而《大國之魂》當中孫立人殺了1200個俘虜,居然引起軒然大波,不得不讓人想起了丁仲禮先生的那個靈魂之問。

書中還談到,那些被坑殺的日軍家屬曾經聯合起來要孫立人道歉,並且賠償2億日元。而孫立人卻不為所動,只霸氣的回答了2個字:該殺!這事兒在後來被許多人爭論過,有的人說孫將軍幹得好,有的人則說孫立人太殘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件事當然是大大的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滅了敵人的威風。

然而,實際上這很可能是一個杜撰出來的故事,孫立人將軍作戰是勇猛,但是也是很服從命令的,並沒有虐殺戰俘這一說。《緬甸蕩寇志》當中記載,遠徵軍入緬作戰期間,一共才323名日本俘虜而已;而當年的平陽之戰,孫立人只有300人,日軍也才240人。殺害1200名日軍俘虜的事情完全不可能發生。

再說了,像孫立人這樣八面玲瓏的將軍,如果真的要對俘虜弄出點兒「意外事故」,當然不會等到俘虜了他們以後了。畢竟,大家都是遵守紀律的合格軍人嘛。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在近代史上是極為少有的一次中國跨境作戰行動,因此也給人留下了很多懸念。

但是很多文學作品對這件事的描寫有失偏頗,看起來是想要褒揚遠徵軍,實際上卻往往起到了抹黑的作用。想要了解那段歷史,對那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中國遠徵軍全二冊》,看看真正的中國遠徵軍故事,鐵血而又豪邁,絕不比文學作品遜色!

相關焦點

  • 他活埋八千日本戰俘,戰俘後裔狀告法庭索賠2億,他只回了2個字
    查爾斯·斯韋尼在美國國會發表「原子彈下沒有冤魂」的演說時說,他是唯一一位參加過兩次原子彈轟炸日本的飛行員,他在50年後向日本道歉,他說:「決不後悔,對日本進行原子彈轟炸是有必要的。」另外,我們的一位抗日名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活埋了8000名戰俘,戰爭結束後,當中日友好往來時,戰俘後裔卻以不優待俘虜為由,將這些名將告上法庭,索賠兩億,簡直是天方夜譚。
  • 國共兩黨抗日十大名將
    國民黨軍隊抗日十大名將張自忠: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臺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
  • 龐炳勳:從抗日名將到日軍俘虜,抗戰勝利後在臺灣開餐館度日
    龐炳勳被日軍俘虜是在1943年5月。此前第24集團軍因為日軍掃蕩太行山,損失慘重,退往深山打遊擊。龐炳勳跟隨第40軍馬法五部轉移,在陵川九連窯和日軍掃蕩部隊遭遇,混戰中龐炳勳與自己的大部隊失散,身邊只剩擔任集團軍參謀的兒子龐慶振和兩個衛兵。
  • 抗日戰爭中日軍最怕哪位將領?不是薛嶽也不是孫立人,而是他
    抗日時期湧現出了不少抗日名將,有著名的長城抗戰將領佟麟閣、臺兒莊大捷李宗仁、三次長沙會戰的薛嶽,還有遠徵軍將領孫立人等等,他們都是有骨氣的抗日名將。 孫立人將軍作為遠徵軍將領之一,他的抗日事跡則更為具有傳奇色彩,有傳聞說孫立人將軍曾俘虜了一千多日軍,問其中誰去過南京,只要去過南京的就都活埋,中國人無不拍手稱快。
  • 檔案顯示日軍曾撥53.2萬日元巨款設立慰安所
    檔案顯示日軍曾撥53.2萬日元巨款設立慰安所 2014-07-04 15:14:25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蘇智良:由吉林省檔案館公布的日本關東憲兵隊檔案中記載,日軍在東北各地、華北、華中地區以及印度尼西亞爪哇等地普遍設立慰安所,甚至有「慰安婦」與日軍官兵的比例、某個時段日軍官兵進入慰安所的人數統計等。在關東軍的郵件檢閱檔案中,保存有許多被刪除的日軍官兵通信內容,裡面也記載了許多日軍推行「慰安婦」制度的細節。
  • 洪希伯:抗日戰場上,國共兩軍各自俘獲了多少日軍?
    該收容所收容的俘虜中包括「八路軍俘虜的日本兵」——抗戰的前期到1939年以前,八路軍沒有形成戰俘管理制度,俘虜的很多日本兵轉送到了這裡。另外該俘虜收容所有一些戰俘是日軍飛行員,是空襲大後方被擊落後俘虜的。 2、第二日本俘虜收容所始建常德,再遷長沙,隨戰事的發展,後設在貴州鎮遠縣(有分所設在重慶劉家灣),1944年2月日軍佔領獨山後,又遷到重慶鹿角場。
  • 他曾處決3000日軍俘虜,成解放軍師長,韓戰打完,卻神秘失蹤
    在中國近代史上,怎麼也繞不開日本,自清朝時期,中國和日本就連接在了一起,當然是日軍侵略野心,在民國時期,日軍更是「胃口大開」要一舉佔領中國全境,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奮起反抗,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中華大地無惡不作,欠下了累累罪行,對於日軍沒有人不痛恨,他在日軍投降後,毅然處決3000日軍俘虜,後來還成為解放軍師長,抗美援朝更是戰功赫赫,但戰爭打完後,他卻神秘失蹤了。他就是方虎山。方虎山方虎山出生於1916年的朝鮮鹹鏡北道,朝鮮族人,不願做亡國奴的他流亡到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後,他參加了東北抗日遊擊隊。
  • 在日本人眼中的抗日十大名將是哪些人?排名第一可能有些爭議
    德國在歐洲戰場中侵略各國,日本在亞太地區侵略,主要是中國和東南亞地區,中國的抗日戰爭達到14年之久,許多同胞被日軍殘忍殺害,最終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堅強抵抗入侵者,最終贏得了勝利,將日本侵略者趕出國門。
  • 日本人最恨的中國體育明星:豐田出1.6億請他代言,2字回應顯霸氣
    日本人最恨的中國體育明星:豐田出1.6億請他代言,2字回應顯霸氣當然也包括日本,這些年當中,有很多著名的中國運動員擔任日本品牌的代言人,比如跳水皇后郭晶晶,商業價值巨大的她曾經被日本東芝公司邀請擔任中國區的品牌代言人,郭晶晶也是日本東芝公司第一次找的中國人擔任代言人;還有羽毛球一哥林丹,日本運動品牌尤尼克斯曾用
  • 國共雙方公認的二十二名國軍抗日名將(上)
    薛嶽公認為抗日戰爭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指揮其部先後殲敵十四萬。1938年秋時任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的薛嶽指揮抗戰最大的戰役--武漢會戰之萬家嶺大捷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讚此戰與平型關、臺兒莊三足鼎立;1941年冬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薛嶽指揮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敵五萬六,被稱為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盟軍方面獲得的第一個勝利,並因此獲得青天白日勳章,被網民稱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張治中將軍曾稱其為百戰名將。
  • 日軍坦克上寫著「專打386旅」,是真的專打386旅?俘虜說出了實情
    日軍坦克上寫著「專打386旅」,是真的專打386旅?俘虜說出了實情陳賡大將,黃浦三傑之一,風雲人物,以作戰勇敢聞名,國共決裂後,他參加了南昌起義,1931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十二師師長。第二年的秋天,他在作戰中負傷,在上海養傷期間被捕,黃埔校長蔣介石面見陳賡,並許以第三軍參謀長和南京衛戍司令的高位,但是陳賡卻越獄逃跑了。輾轉到達中央蘇區瑞金後,工農紅軍長徵前他成為幹部團團長,1937年,陳賡出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亮劍》中李雲龍的新一團就隸屬於386旅,日軍的坦克上寫著「專打386旅」,足見影響力。
  • 日本人最頭痛的抗日名將,傅作義劉伯承上榜,第一名名字聽著耳熟
    近代以來的抗日英雄在我國人民眼中都是可歌可泣的,那麼在日本人眼中,又有哪些厲害的抗日名將呢?第6位是劉伯承,劉伯承出生於1892年12月4日,是四川開縣人,關於劉伯承的故事,還要從1911年開始,辛亥革命時期,劉伯承選擇了投身軍營,此後參加了多場抗日戰役,由於表現出色,劉伯承很快就成為了戰場上的指揮者,可以說,他是抗日戰爭期間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 日本人眼中的抗日名將,第4名傅作義,第1位你可能想不到
    日本人眼中的抗日名將,第4名傅作義,第1位你可能想不到今天我們在追憶過去的同時,總是會時不時想起當年為我們國家抗日事業付出巨大貢獻的優秀將領。如果要一一說出來,可能幾天幾夜都說不完,如此,我們就來看一看日本人對此的看法。第四名:傅作義。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傅作義連同宋哲元等愛國將領通電聯名抗日。1940年,傅作義親自指揮軍隊反攻五原,並擊敗了日軍將領水川伊夫,獲得了五原大戰的勝利。第三名:薛嶽。
  • 89歲抗日英雄離世 曾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
    打死阿部規秀的人走了  用僅存的四發迫擊炮彈擊斃阿部規秀,是抗戰以來我軍擊斃的日軍最高級別軍官,震驚了日本朝野。  轉業到廣東工作後,從不提及戰功,稱「比起犧牲的戰友,我能活著親歷時代變遷已很幸福。」
  • 18歲當土匪,抗日名將降日遭舉國唾罵,騙來200萬大洋再抗日
    比如抗日戰爭時期就出現了很多為日本人賣命的漢奸偽軍,但其中也有不少人是被誤認為漢奸。又如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張自忠將軍,他就曾被誤認為是漢奸,後來為了證明清白,張自忠將軍選擇了永遠留在戰場上。當然,除了張自忠將軍被誤認為是漢奸外,還有不少人也被誤認為是漢奸。
  • 抗戰真正的英雄:令日軍膽顫的十大抗日名將圖
    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臺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1940年初,楊靖宇離開密營赴濛江途中,在今靖宇縣南部的林中被日軍包圍,經過數小時激戰,楊靖宇被叛徒用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終年35歲。
  • 浙江77人狀告日本 為「溫嶺慘案」索賠1.54億
    溫嶺77人狀告日本政府索賠1.54億  材料已遞交至省高院  今天上午,潘國平帶著溫嶺對日索賠團的兩名代表來到浙江省高院,他們將厚厚的一疊起訴書及證據資料交給省高院立案庭的工作人員。  溫嶺對日索賠團的成員有77人,他們中大多數是「溫嶺慘案」中的受害人或者其後人,年齡大多在60歲以上,其中最年長的已經98歲高齡。  77名索賠團成員狀告日本政府,拆分成了77個獨立的案件,在每份起訴書中,每名原告均要求日本政府公開謝罪,並賠償損失人民幣200萬元,總計1.54億元。
  • 他是13歲的抗日小兵,曾奪下日本軍官指揮刀,至今不忘抗日報國
    1937年7月20日,日軍在第一軍司令香月清司的策動下,糾集起10萬大軍,將平、津一帶緊緊圍住。7月25日,日軍對廊坊發起猛攻,大戰隨即爆發。中國第2集團軍總司令劉峙緊急設下三道防線,阻止日軍南犯。田若瀾是大田莊村人,1938年八路軍在大田莊建立兒童團時,8歲的他毅然加入了兒童團為抗日救國出一份力。田若瀾和隊員們的工作,主要是站崗、放哨、送書信、偵查敵情和剷除漢奸等。兒童團的標配是每人一支紅纓槍,當時田若瀾人小個矮,扛著的紅纓槍又長又大,頗為吃力。但他依然堅持當兒童團員,為抗日救亡出力。
  • 廣西抗日老兵:曾在象鼻山上殺日寇,從日軍刺刀下死裡逃生
    伍永植是一位抗日老兵,他的抗日事跡在廣西全州文家橋家喻戶曉。他曾經兩次上戰場殺敵,在桂林象鼻山上炮擊日軍,被日軍俘虜後差點被當做活靶子刺殺。他用真實的親身經歷,演繹了抗日勇士不屈的戰魂。1939年11月,伍永植跟隨第600團參加了著名的崑崙關戰役,剛上戰場時,跟其他新兵一樣,他心裡非常害怕。但是在擊斃了一個日軍之後,他就不再畏懼戰鬥。在崑崙關戰役中,伍永植所在的600團損失慘重,折損過半,他自己也差點犧牲在了崑崙關。日軍在此戰中被擊斃4000多人,抗日隊伍取得了一次重大勝利。
  • 一代抗日名將薛嶽的晚年生活如何?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抗日名將薛嶽的故事,以及他的晚年生活。薛嶽將軍,出生於廣東韶關,在保定軍校畢業後,就加入了國民黨,在戰場上,有勇有謀,屢立奇功,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