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jiù]
【別名】桕樹、木蠟樹、木梓樹、蠟燭樹、木油樹、棬[quān]子樹。
【來源】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烏桕 Sapium sebiferum(Linn.) Roxb.的根皮、樹皮或葉。
【形態特徵】形態特徵落葉喬木,高7~8m,具乳液。樹皮灰色,幼枝淡黃綠色,無毛。單葉互生;具細長柄,葉片菱狀卵形,長3~9cm,寬2.5~7.5cm,先端長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微有光澤,下面黃綠色,基部有蜜腺1對。夏季開綠黃色小花,總狀花序著生於枝頂,花單性,雌雄同株最初全為雄花,隨後有1~4朵雌花生於花序的基部;雄花小,黃綠色;雌花具長柄,柄長2~4mm。蒴果球形或橢圓形,端尖,背裂成3瓣,中軸宿存;種子近圓形,黑色,外被白蠟層。
【生境與分布】生於堤岸、溪邊或山坡上。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
【採集加工】根皮及樹皮四季可採,切片曬乾。葉多鮮用,或曬乾。
【炮製】取根皮或樹皮,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飲片性狀】根皮為不規則片狀。外表面淺黃棕色,有細縱皺紋,栓皮薄,易剝落;內表面黃白色或淺黃棕色,具細密縱直紋理;切面顯纖維性。質硬而韌。氣微,味微苦、澀。
【化學成分】根皮含花椒素、甾醇、脂肪、樹膠、糖、無機鹽等。葉含異槲皮苷、鞣質、烏桕苦味質、沒食子酸甲酯,β-谷甾醇、正三十二烷醇、無羈醇、N-苯基苯胺、莽草酸、金絲桃苷、山柰酚-3-0-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0-β-D-半乳糖苷、蘆丁。果皮含烏桕脂。種仁含柏仁油,還有-3-表-莫雷亭醇、莫雷亭酮。
【藥理作用】①瀉下作用: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迅速導瀉、消除腹水。
②殺蟲作用:烏桕葉在體外有直接抑制血吸蟲作用。花椒素有殺滅腸蟲的功效。
③促癌作用:烏桕提取物對3-甲基膽蒽誘發的小鼠背部皮膚腫瘤、甲基膽蒽及Ⅱ型單純皰疹病毒誘發的小鼠宮頸癌有明顯的促癌作用。
④抑菌作用:體外試驗烏桕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葉的 1:1 水或酒精提取液對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水煎劑及酒精浸劑對破傷風桿菌中度敏感。
【性味歸經】苦,微溫。歸肺、腎、胃、大腸經。有小毒。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解毒殺蟲。適用於吸血蟲病,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利,毒蛇咬傷。外用於疔瘡,雞眼,乳腺炎,跌打損傷,溼疹,皮炎。
【用法用量】根皮:3~9g;
葉:9~15g。
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用藥警戒與禁忌】體虛、孕婦及潰瘍病患者忌服。
【常用處方】(1)水氣,小便澀,身體虛腫:
烏桕皮二兩,木通一兩(銼),檳榔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太平聖惠方》。
(2)大便不通:
烏桕木根方寸一寸,劈破,以水煎服取小半盞服之,不用多吃,兼能利水。《鬥門方》。
(3)嬰兒胎毒滿頭:
水邊烏桕樹根,曬研,入雄黃末少許,生油調搽。《經驗良方》。
(4)毒蛇咬傷:
烏桕樹二層皮(鮮30g,幹15g)搗爛,米酒適量和勻,去渣,1 次飲至微醉為度,將藥渣敷傷口周圍。《嶺南草藥志》。
(5)腳癬:烏桕鮮葉搗爛,加食鹽少許調勻,敷患處。《廣西本草選編》。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草藥對症圖譜》烏桕
別名:瓊仔樹、白瓊仔、拱仔、瓊仔、桕樹、虹樹。
釆收期:四季採根皮,挖根剝去皮,除栓皮,曬乾稱為烏桕。根皮,夏季採葉,秋、冬問採種子,曬乾或鮮用。
藥用部分:根皮,葉,烏桕子。
【性味歸經】根皮、葉:味苦,性微溫,有毒。
烏桕子:味甘,性涼,有毒。
【功能】根皮、葉:解毒消腫,逐水通便,消積殺蟲。
烏桕子:利水通便,殺蟲。
【用途】根皮:水腫,臌脹,便秘,雷公藤中毒,疔毒,溼瘡,疥癬。
葉:脂溢性皮炎,癰腫疔瘡,乳瘡,跌打淤血,陰道炎,瘡疥,腳癬,陰囊溼疹,黴菌性陰道炎。
種子:手腳皸裂,溼疹,水腫,疥瘡,便秘。
【用量用法】烏桕二層皮18.8~112.5克。(葉、種子,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烏桕根皮含花椒油素,葉含無羈萜、沒食子酸,幹葉含鞣質,果含蛋白質及粗纖維等成分。孕婦忌服,潰瘍患者不可服用。
附方:
1.陰囊溼疹、陰道炎:
鮮烏桕枝37.5克,葉37.5克。
用法:煎水燻洗患處,每日或隔日煎洗1 次。
2.手足皸裂(皮膚乾燥生裂痕):
烏桕子56.3克(打碎)。
用法:煎水泡洗患處。
3.脂溢性皮炎:
a.鮮烏桕嫩芽37.5克,半明礬11.3克。
用法:共同煎水外洗患處。
b.幹烏桕嫩葉37.5克,明礬11.3克,米醋適量
用法:共研末,用布包浸醋,外敷患處。
4.溼疹:
鮮烏桕子37.5克。
用法:搗爛,用紗布包,擦患處。
5.竹木刺入肉:
鮮烏桕子18.8克,冷飯適量。
用法:共搗爛,外敷傷處。
6.齒漏:
鮮烏桕嫩葉18.8克,蔥頭3個,糯米飯適量。
用法:共搗爛,外敷患處。
7.雷公藤中毒:
烏桕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8.臌脹、水腫、便秘:
烏桕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9.一般毒蛇咬傷:
鮮烏桕嫩枝梢18.8克,冷開水適量。
用法;將鮮烏桕嫩枝梢用清水洗淨,搗爛,調冷開水服。同時飲大量冷開水,可延緩中毒時間,另用鮮烏桕葉,加食鹽少許,共搗爛敷傷口周圍腫脹處。
10.傳染性肝炎:
鮮烏桕樹二層皮150克(洗淨)。
用法:水2 碗煎1 碗服用。一日2~3次。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藥大辭典》烏桕子 (附:烏桕葉、烏桕木根皮)
烏桕子:異名:烏茶子、桕仔、瓊仔、拱仔。
【基原】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烏桕的種子。
【採收加工】果熟時採摘,取出種子,鮮用或曬乾。
【成分】種皮含脂肪油。成熟的種子含脂類成分。
【藥理】致炎等作用:烏桕種子中佛波酯類在耳部試驗中有致炎作用,激活哺乳動物腦部純化的蛋白激酶C,有一定的促進腫瘤發生作用。
【藥性】甘,涼,有毒。
【功用主治】拔毒消腫,殺蟲止癢。主治溼疹,癬瘡,皮膚皸裂,水腫,便秘。
1.《日華子》:作湯下水氣。
2.《天寶本草》:通腸利便,走小腹,大便閉結,水腫滿,寒火結胞宜早服。
3.《福建藥物志》:殺蟲止癢,拔毒散腫。治腳癬。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或搗敷。內服:煎湯,3~6g。
【宜忌】《安徽中草藥》:有毒,大劑量內服宜慎。中毒時可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眼花、耳鳴、失眠、心慌、喉頭癢,嚴重咳嗽、出冷汗。解救方法:洗胃、導瀉,服活性炭,大量飲淡鹽水。此外可對症治療,循環衰竭時可用強心興奮劑,民間用蜂蜜衝服解毒。
【選方】1.治竹木刺入肉:
烏桕種子合冷飯粒搗爛敷患處,刺即逐漸浮出。《泉州本草》。
2.治手足皸裂:
烏桕子煎水洗。(江西《草藥手冊》。
附:烏桕葉:異名:卷子葉、油子葉、虹葉。
【基原】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烏桕的葉。
【釆收加工】四季均可採,鮮用或曬乾。
【成分】葉含沒食子酸甲酯,β-谷甾醇,三十二烷醇,無羈醇,N-苯基苯胺,N-苯基1-萘胺,正三十二烷醇,十六烷酸乙酯,9,12,15-十八碳三烯-1-醇,槲皮素,奈柰酚,沒食子酸乙酯,老鸛草鞣質。
【藥理】1. 降壓作用:烏桕葉中的老鸛草鞣質靜脈注射,降低麻醉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動脈平均壓,心率不受影響。老鸛草鞣質對正常血壓大鼠也有降壓作用。降壓作用與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與或直接舒張血管有關。
2. 其他作用:烏桕葉中的沒食子酸甲酯體外能抑制 2 型皰疹病毒。
【藥性】苦,微溫,有毒。
【功用主治】瀉下逐水,消腫散瘀,解毒殺蟲。主治水腫,腹水,大、小便不利,溼疹疥癬,癰瘡腫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1.《綱目》:主治食牛馬六畜肉,生疔腫欲死者,搗自然汁一、二碗,頓服,得大利,去毒即愈,未利再服。
2.《生草藥性備要》:薳紅者,治跌打,煲酒服之。
3.《分類草藥性》:治氣痛,瘀血。
4.《嶺南採藥錄》:治爛腳、疥癬,蛇傷,取葉煎水洗之。
5.《安徽中草藥》:清熱解毒。
6. 南藥《中草藥學》:清熱利溼,拔毒消腫。
7.《浙江藥用植物志》:主治肝硬化腹水,血吸蟲病腹水,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大劑量可用至30g。外用: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體虛、孕婦及潰瘍病患者禁服。
1.《藥性切用》:虛人並忌之。
2.《廣西本草選編》:孕婦忌服。
3.《全國中草藥彙編》:本品副作用為嘔吐較劇,潰瘍病患者忌服。
【選方】1.治水腫:
鮮烏桕葉100g,魚腥草一把,車前草一把,土黃芪50g,生地黃9g。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2.治穿石癰(後臼齒連接有二三齒處紅腫潰爛):
鮮烏桕嫩葉連心合糯米飯粒(加蔥頭或米醋更佳),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3.治頭部溼疹:
烏桕葉、陀僧末各適量。生油調勻,煮沸候冷,搽患處。《嶺南草藥志》。
4.治瘡癤腫毒,毒蛇咬傷:
烏桕葉、射幹各等量。搗爛敷傷口。《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5.治扭挫傷:
烏桕葉、韭菜根、鵝不食草搗爛外敷。效果顯著,通常2劑消腫,3~4劑痊癒。《廣西常用中草藥新選》。
6治雞眼:
將烏桕葉及嫩枝煎成浸膏。患處用溫水浸泡,使雞眼軟化消毒後用刀削除雞眼厚皮,並用針挑破患處,擦掉血跡將浸膏塗於患處,用膠布貼固,每日換藥 1 次,換藥前先將黑色皮挑去(用有刺激感,逐日減輕)。一般3~6次即愈。《全國中草藥彙編》。
【臨床報導】1.治療真菌性陰道炎:取鮮烏桕枝葉5000g,加水10000g,煎到5000g。每日用500ml衝洗陰道 1 次,洗後用烏桕葉粉噴入陰道內,或將烏桕葉粉裝入膠囊,於睡前塞人陰道內,6次為 1 個療程。治療真菌性陰道炎127例,治癒76例,好轉33例。
2.治療毒蛇咬傷:用烏桕葉膏外敷治療66例。病程最長7日,最短的2小時;中醫辨證分型:屬風毒如金環蛇等咬傷8例;屬火毒如五步蛇等咬傷18例;屬風火毒如蝮蛇等咬傷36例。傷處並發潰瘍面者 1 例。結果:全部治癒。單敷藥膏32例,療程2~4日;兼服解毒靈合劑33例,療程4~7日;並用抗生素 1 例,療程12日;輔助以支持療法者3例。平均治療時間為5日。
附:烏桕木根皮
烏桕木根皮:異名:烏桕木根白皮,卷根白皮,卷子根,烏桕木,鴉臼,木子樹,棕白樹、卷子樹、紅心郎,木蠟樹、木油樹,瓊樹、蠟子樹、桕子樹、蠟樹,桕樹、木梓樹、虹樹、蠟燭樹,紅烏桕、王京子。
【基原】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烏桕的根皮或樹皮。
【採收加工】四季均可採,將皮剝下,除去栓皮,曬乾。
【成分】根皮含花椒油素,樹皮含莫雷亭酮,莫雷亭醇,及3-表莫雷亭醇,3,3′-甲基並沒食子酸。
莖皮含6,7,8-三甲氧基香豆素,烏桕酮,β-谷甾醇,十六烷酸乙酯,和3,4,3(或3,4,4)-O-三甲基鞣花酸。
【藥理】促進腫瘤發生:烏桕乙醚提取物給小鼠接種,對甲基膽蒽和Ⅱ型單純皰疹病毒誘發的小鼠實驗性宮頸癌有促進作用。烏桕枝幹乙醚提取物塗於小鼠背部皮膚,對3-甲基膽蒽誘發的背部皮膚腫瘤有促進作用。烏桕中的化合物提高在共同培養中 1 型人T淋巴病毒誘導的外周血淋巴細胞群體形成,有類似TPA的腫瘤促進作用。
【藥性】苦,微溫,有毒。
《綱目》:性沉而降,陰中之陰。《本草經疏》:苦溫之藥,入手足陽明經。
【功用主治】瀉下逐水,消腫散結,解蛇蟲毒。主治水腫,癥瘕積聚,臌脹,大小便不通,疔毒癰腫,溼疹,疥癬,毒蛇咬傷。
1.《新修本草》:主暴水,癥結,積聚。
《日華子》:治頭風,通大小便
3.《綱目》:利水通腸,功勝大戟。
4.《生草藥性備要》:治爛腳,螆癩,蛇傷,乳癰,酒頂,酒瘋腳。治坐板癩,搗爛用鹽少許坐,熱又換。
5.《本草備要》瀉熱毒,療疔瘡,解砒毒。
6.《醫林纂要》:殺魚蟲毒。
7.《分類草藥性》:專治食積,消虛熱,下虛氣,消腫。
8.《嶺南草藥志》:瀉水,拔毒,殺蟲,消腫定痛。
9.《天目山藥用植物志》:現代用於治療晚期血吸蟲數病腹水。
10.《福建藥物志》:攻下逐水,破結消腫。治水腫,腹水,大便秘結,傳染性肝炎,瘰癧,癰腫療毒,毒蛇咬傷,砒霜中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2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宜忌】體虛、孕婦及潰瘍病患者禁服。
1.《綱目》:氣虛人不可用之。
2.《本草經疏》:水腫多屬脾虛不能制水,以致水氣泛濫,法當補脾實土為急,此藥必不可輕用。如果元氣壯實者,亦須暫施二劑,病已即去之。
【選方】1.治水氣,小便澀,身體虛腫:
烏桕皮二兩,木通一兩(銼),檳榔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
2.治臌脹:
①烏桕樹根二層皮(切碎)30~90g,白米一撮,炒至微黃色,加北芪9g同煎水服,或連米擂糊加糖煮服。每日 1 次,連服3~6日。
②烏桕木根90g,桑樹根30g。用水5碗,煎至 1 碗,分3次服下。《嶺南草藥志》。
3.治鹽齁痰喘:
桕樹皮去粗,搗汁,和飛面作餅,烙熱,早晨與兒吃三四個,待吐下鹽涎乃佳,如不行,熱茶催之。《摘元方》。
4.治疔瘡:
烏桕根內皮搗爛(或烤乾研粉),加冰片少許,用蛋清調勻外敷。《全國中草藥彙編》。
5.治嬰兒胎毒滿頭:
水邊烏桕樹根,曬研,入雄黃末少許,生油調搽。《經驗良方》。
6.治毒蛇咬傷:
烏桕樹二層皮(鮮30g,幹15g),搗爛,米酒適量和勻,去渣,1 次飲至微醉為度,將藥渣敷傷口周圍。《嶺南草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