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 烏桕

2021-02-22 江南小草

烏桕[jiù]

【別名】桕樹、木蠟樹、木梓樹、蠟燭樹、木油樹、棬[quān]子樹。

【來源】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烏桕 Sapium sebiferum(Linn.) Roxb.的根皮、樹皮或葉。

【形態特徵】形態特徵落葉喬木,高7~8m,具乳液。樹皮灰色,幼枝淡黃綠色,無毛。單葉互生;具細長柄,葉片菱狀卵形,長3~9cm,寬2.5~7.5cm,先端長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微有光澤,下面黃綠色,基部有蜜腺1對。夏季開綠黃色小花,總狀花序著生於枝頂,花單性,雌雄同株最初全為雄花,隨後有1~4朵雌花生於花序的基部;雄花小,黃綠色;雌花具長柄,柄長2~4mm。蒴果球形或橢圓形,端尖,背裂成3瓣,中軸宿存;種子近圓形,黑色,外被白蠟層。

【生境與分布】生於堤岸、溪邊或山坡上。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

【採集加工】根皮及樹皮四季可採,切片曬乾。葉多鮮用,或曬乾。

【炮製】取根皮或樹皮,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飲片性狀】根皮為不規則片狀。外表面淺黃棕色,有細縱皺紋,栓皮薄,易剝落;內表面黃白色或淺黃棕色,具細密縱直紋理;切面顯纖維性。質硬而韌。氣微,味微苦、澀。

【化學成分】根皮含花椒素、甾醇、脂肪、樹膠、糖、無機鹽等。葉含異槲皮苷、鞣質、烏桕苦味質、沒食子酸甲酯,β-谷甾醇、正三十二烷醇、無羈醇、N-苯基苯胺、莽草酸、金絲桃苷、山柰酚-3-0-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0-β-D-半乳糖苷、蘆丁。果皮含烏桕脂。種仁含柏仁油,還有-3-表-莫雷亭醇、莫雷亭酮。

【藥理作用】①瀉下作用: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迅速導瀉、消除腹水。

②殺蟲作用:烏桕葉在體外有直接抑制血吸蟲作用。花椒素有殺滅腸蟲的功效。

③促癌作用:烏桕提取物對3-甲基膽蒽誘發的小鼠背部皮膚腫瘤、甲基膽蒽及Ⅱ型單純皰疹病毒誘發的小鼠宮頸癌有明顯的促癌作用。

④抑菌作用:體外試驗烏桕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葉的 1:1 水或酒精提取液對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水煎劑及酒精浸劑對破傷風桿菌中度敏感。

【性味歸經】苦,微溫。歸肺、腎、胃、大腸經。有小毒。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解毒殺蟲。適用於吸血蟲病,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利,毒蛇咬傷。外用於疔瘡,雞眼,乳腺炎,跌打損傷,溼疹,皮炎。

【用法用量】根皮:3~9g;

                 葉:9~15g。

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用藥警戒與禁忌】體虛、孕婦及潰瘍病患者忌服。

【常用處方】(1)水氣,小便澀,身體虛腫:

烏桕皮二兩,木通一兩(銼),檳榔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太平聖惠方》。

(2)大便不通:

烏桕木根方寸一寸,劈破,以水煎服取小半盞服之,不用多吃,兼能利水。《鬥門方》。

(3)嬰兒胎毒滿頭:

水邊烏桕樹根,曬研,入雄黃末少許,生油調搽。《經驗良方》。

(4)毒蛇咬傷:

烏桕樹二層皮(鮮30g,幹15g)搗爛,米酒適量和勻,去渣,1 次飲至微醉為度,將藥渣敷傷口周圍。《嶺南草藥志》。

(5)腳癬:烏桕鮮葉搗爛,加食鹽少許調勻,敷患處。《廣西本草選編》。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草藥對症圖譜》烏桕

別名:瓊仔樹、白瓊仔、拱仔、瓊仔、桕樹、虹樹。

釆收期:四季採根皮,挖根剝去皮,除栓皮,曬乾稱為烏桕。根皮,夏季採葉,秋、冬問採種子,曬乾或鮮用。

藥用部分:根皮,葉,烏桕子。

【性味歸經】根皮、葉:味苦,性微溫,有毒。

                    烏桕子:味甘,性涼,有毒。

【功能】根皮、葉:解毒消腫,逐水通便,消積殺蟲。

烏桕子:利水通便,殺蟲。

【用途】根皮:水腫,臌脹,便秘,雷公藤中毒,疔毒,溼瘡,疥癬。

葉:脂溢性皮炎,癰腫疔瘡,乳瘡,跌打淤血,陰道炎,瘡疥,腳癬,陰囊溼疹,黴菌性陰道炎。

種子:手腳皸裂,溼疹,水腫,疥瘡,便秘。

【用量用法】烏桕二層皮18.8~112.5克。(葉、種子,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烏桕根皮含花椒油素,葉含無羈萜、沒食子酸,幹葉含鞣質,果含蛋白質及粗纖維等成分。孕婦忌服,潰瘍患者不可服用。

附方:

1.陰囊溼疹、陰道炎:

鮮烏桕枝37.5克,葉37.5克。

用法:煎水燻洗患處,每日或隔日煎洗1 次。

2.手足皸裂(皮膚乾燥生裂痕):

烏桕子56.3克(打碎)。

用法:煎水泡洗患處。

3.脂溢性皮炎:

a.鮮烏桕嫩芽37.5克,半明礬11.3克。

用法:共同煎水外洗患處。

b.幹烏桕嫩葉37.5克,明礬11.3克,米醋適量

用法:共研末,用布包浸醋,外敷患處。

4.溼疹:

鮮烏桕子37.5克。

用法:搗爛,用紗布包,擦患處。

5.竹木刺入肉:

鮮烏桕子18.8克,冷飯適量。

用法:共搗爛,外敷傷處。

6.齒漏:

鮮烏桕嫩葉18.8克,蔥頭3個,糯米飯適量。

用法:共搗爛,外敷患處。

7.雷公藤中毒:

烏桕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8.臌脹、水腫、便秘:

烏桕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9.一般毒蛇咬傷:

鮮烏桕嫩枝梢18.8克,冷開水適量。

用法;將鮮烏桕嫩枝梢用清水洗淨,搗爛,調冷開水服。同時飲大量冷開水,可延緩中毒時間,另用鮮烏桕葉,加食鹽少許,共搗爛敷傷口周圍腫脹處。

10.傳染性肝炎:

鮮烏桕樹二層皮150克(洗淨)。

用法:水2 碗煎1 碗服用。一日2~3次。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藥大辭典》烏桕子 (附:烏桕葉、烏桕木根皮)

烏桕子:異名:烏茶子、桕仔、瓊仔、拱仔。

【基原】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烏桕的種子。

【採收加工】果熟時採摘,取出種子,鮮用或曬乾。

【成分】種皮含脂肪油。成熟的種子含脂類成分。

【藥理】致炎等作用:烏桕種子中佛波酯類在耳部試驗中有致炎作用,激活哺乳動物腦部純化的蛋白激酶C,有一定的促進腫瘤發生作用。

【藥性】甘,涼,有毒。

【功用主治】拔毒消腫,殺蟲止癢。主治溼疹,癬瘡,皮膚皸裂,水腫,便秘。

1.《日華子》:作湯下水氣。

2.《天寶本草》:通腸利便,走小腹,大便閉結,水腫滿,寒火結胞宜早服。

3.《福建藥物志》:殺蟲止癢,拔毒散腫。治腳癬。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或搗敷。內服:煎湯,3~6g。

【宜忌】《安徽中草藥》:有毒,大劑量內服宜慎。中毒時可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眼花、耳鳴、失眠、心慌、喉頭癢,嚴重咳嗽、出冷汗。解救方法:洗胃、導瀉,服活性炭,大量飲淡鹽水。此外可對症治療,循環衰竭時可用強心興奮劑,民間用蜂蜜衝服解毒。

【選方】1.治竹木刺入肉:

烏桕種子合冷飯粒搗爛敷患處,刺即逐漸浮出。《泉州本草》。

2.治手足皸裂:

烏桕子煎水洗。(江西《草藥手冊》。

附:烏桕葉:異名:卷子葉、油子葉、虹葉。

【基原】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烏桕的葉。

【釆收加工】四季均可採,鮮用或曬乾。

【成分】葉含沒食子酸甲酯,β-谷甾醇,三十二烷醇,無羈醇,N-苯基苯胺,N-苯基1-萘胺,正三十二烷醇,十六烷酸乙酯,9,12,15-十八碳三烯-1-醇,槲皮素,奈柰酚,沒食子酸乙酯,老鸛草鞣質。

【藥理】1. 降壓作用:烏桕葉中的老鸛草鞣質靜脈注射,降低麻醉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動脈平均壓,心率不受影響。老鸛草鞣質對正常血壓大鼠也有降壓作用。降壓作用與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與或直接舒張血管有關。

2. 其他作用:烏桕葉中的沒食子酸甲酯體外能抑制 2 型皰疹病毒。

【藥性】苦,微溫,有毒。

【功用主治】瀉下逐水,消腫散瘀,解毒殺蟲。主治水腫,腹水,大、小便不利,溼疹疥癬,癰瘡腫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1.《綱目》:主治食牛馬六畜肉,生疔腫欲死者,搗自然汁一、二碗,頓服,得大利,去毒即愈,未利再服。

2.《生草藥性備要》:薳紅者,治跌打,煲酒服之。

3.《分類草藥性》:治氣痛,瘀血。

4.《嶺南採藥錄》:治爛腳、疥癬,蛇傷,取葉煎水洗之。

5.《安徽中草藥》:清熱解毒。

6. 南藥《中草藥學》:清熱利溼,拔毒消腫。

7.《浙江藥用植物志》:主治肝硬化腹水,血吸蟲病腹水,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大劑量可用至30g。外用: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體虛、孕婦及潰瘍病患者禁服。

1.《藥性切用》:虛人並忌之。

2.《廣西本草選編》:孕婦忌服。

3.《全國中草藥彙編》:本品副作用為嘔吐較劇,潰瘍病患者忌服。

【選方】1.治水腫:

鮮烏桕葉100g,魚腥草一把,車前草一把,土黃芪50g,生地黃9g。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2.治穿石癰(後臼齒連接有二三齒處紅腫潰爛):

鮮烏桕嫩葉連心合糯米飯粒(加蔥頭或米醋更佳),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3.治頭部溼疹:

烏桕葉、陀僧末各適量。生油調勻,煮沸候冷,搽患處。《嶺南草藥志》。

4.治瘡癤腫毒,毒蛇咬傷:

烏桕葉、射幹各等量。搗爛敷傷口。《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5.治扭挫傷:

烏桕葉、韭菜根、鵝不食草搗爛外敷。效果顯著,通常2劑消腫,3~4劑痊癒。《廣西常用中草藥新選》。

6治雞眼:

將烏桕葉及嫩枝煎成浸膏。患處用溫水浸泡,使雞眼軟化消毒後用刀削除雞眼厚皮,並用針挑破患處,擦掉血跡將浸膏塗於患處,用膠布貼固,每日換藥 1 次,換藥前先將黑色皮挑去(用有刺激感,逐日減輕)。一般3~6次即愈。《全國中草藥彙編》。

【臨床報導】1.治療真菌性陰道炎:取鮮烏桕枝葉5000g,加水10000g,煎到5000g。每日用500ml衝洗陰道 1 次,洗後用烏桕葉粉噴入陰道內,或將烏桕葉粉裝入膠囊,於睡前塞人陰道內,6次為 1 個療程。治療真菌性陰道炎127例,治癒76例,好轉33例。

2.治療毒蛇咬傷:用烏桕葉膏外敷治療66例。病程最長7日,最短的2小時;中醫辨證分型:屬風毒如金環蛇等咬傷8例;屬火毒如五步蛇等咬傷18例;屬風火毒如蝮蛇等咬傷36例。傷處並發潰瘍面者 1 例。結果:全部治癒。單敷藥膏32例,療程2~4日;兼服解毒靈合劑33例,療程4~7日;並用抗生素 1 例,療程12日;輔助以支持療法者3例。平均治療時間為5日。

附:烏桕木根皮

烏桕木根皮:異名:烏桕木根白皮,卷根白皮,卷子根,烏桕木,鴉臼,木子樹,棕白樹、卷子樹、紅心郎,木蠟樹、木油樹,瓊樹、蠟子樹、桕子樹、蠟樹,桕樹、木梓樹、虹樹、蠟燭樹,紅烏桕、王京子。

【基原】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烏桕的根皮或樹皮。

【採收加工】四季均可採,將皮剝下,除去栓皮,曬乾。

【成分】根皮含花椒油素,樹皮含莫雷亭酮,莫雷亭醇,及3-表莫雷亭醇,3,3′-甲基並沒食子酸。

    莖皮含6,7,8-三甲氧基香豆素,烏桕酮,β-谷甾醇,十六烷酸乙酯,和3,4,3(或3,4,4)-O-三甲基鞣花酸。

【藥理】促進腫瘤發生:烏桕乙醚提取物給小鼠接種,對甲基膽蒽和Ⅱ型單純皰疹病毒誘發的小鼠實驗性宮頸癌有促進作用。烏桕枝幹乙醚提取物塗於小鼠背部皮膚,對3-甲基膽蒽誘發的背部皮膚腫瘤有促進作用。烏桕中的化合物提高在共同培養中 1 型人T淋巴病毒誘導的外周血淋巴細胞群體形成,有類似TPA的腫瘤促進作用。

【藥性】苦,微溫,有毒。

《綱目》:性沉而降,陰中之陰。《本草經疏》:苦溫之藥,入手足陽明經。

【功用主治】瀉下逐水,消腫散結,解蛇蟲毒。主治水腫,癥瘕積聚,臌脹,大小便不通,疔毒癰腫,溼疹,疥癬,毒蛇咬傷。

1.《新修本草》:主暴水,癥結,積聚。

《日華子》:治頭風,通大小便

3.《綱目》:利水通腸,功勝大戟。

4.《生草藥性備要》:治爛腳,螆癩,蛇傷,乳癰,酒頂,酒瘋腳。治坐板癩,搗爛用鹽少許坐,熱又換。

5.《本草備要》瀉熱毒,療疔瘡,解砒毒。

6.《醫林纂要》:殺魚蟲毒。

7.《分類草藥性》:專治食積,消虛熱,下虛氣,消腫。

8.《嶺南草藥志》:瀉水,拔毒,殺蟲,消腫定痛。

9.《天目山藥用植物志》:現代用於治療晚期血吸蟲數病腹水。

10.《福建藥物志》:攻下逐水,破結消腫。治水腫,腹水,大便秘結,傳染性肝炎,瘰癧,癰腫療毒,毒蛇咬傷,砒霜中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2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宜忌】體虛、孕婦及潰瘍病患者禁服。

1.《綱目》:氣虛人不可用之。

2.《本草經疏》:水腫多屬脾虛不能制水,以致水氣泛濫,法當補脾實土為急,此藥必不可輕用。如果元氣壯實者,亦須暫施二劑,病已即去之。

【選方】1.治水氣,小便澀,身體虛腫:

烏桕皮二兩,木通一兩(銼),檳榔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

2.治臌脹:

①烏桕樹根二層皮(切碎)30~90g,白米一撮,炒至微黃色,加北芪9g同煎水服,或連米擂糊加糖煮服。每日 1 次,連服3~6日。

②烏桕木根90g,桑樹根30g。用水5碗,煎至 1 碗,分3次服下。《嶺南草藥志》。

3.治鹽齁痰喘:

桕樹皮去粗,搗汁,和飛面作餅,烙熱,早晨與兒吃三四個,待吐下鹽涎乃佳,如不行,熱茶催之。《摘元方》。

4.治疔瘡:

烏桕根內皮搗爛(或烤乾研粉),加冰片少許,用蛋清調勻外敷。《全國中草藥彙編》。

5.治嬰兒胎毒滿頭:

水邊烏桕樹根,曬研,入雄黃末少許,生油調搽。《經驗良方》。

6.治毒蛇咬傷:

烏桕樹二層皮(鮮30g,幹15g),搗爛,米酒適量和勻,去渣,1 次飲至微醉為度,將藥渣敷傷口周圍。《嶺南草藥志》。

相關焦點

  • 新版《全國中草藥彙編》收錄6000種植物藥
    《全國中草藥彙編》(第三版)修訂工作日前在北京正式啟動,據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兼中藥研究所所長黃璐琦研究員介紹,現行的《全國中草藥彙編》最初編纂於20世紀70年代,10多年後在大規模調查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印發了《全國中草藥彙編》(第二版)。
  • 我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 腫節風
    《廣西中草藥》。(4)勞傷腰痛:腫節風、四塊瓦、退血草各15g。煨酒服。《貴州草藥》。(5)口腔炎:腫節風6g,蛇含3g。煎水內服。(江西《草藥手冊》)。【附註】同屬植物海南草珊瑚 Sarcandra hainanensis (Pei) Swamy et Bailey 產於海南、廣西和雲南。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荷蓮豆草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草藥對症圖譜》菁芳草:別名:荷蓮豆草,河乳豆草,對葉蓮,荷蓮豆菜。【形態特徵】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披散生長。葉對生,近圓形狀,全緣。8~9月間開花,綠白色,花小下垂。蒴果橢圓形。採 收 期:夏、秋季間採集。藥用部分:全草。性味歸經:味淡苦、微酸,性涼。入胃、大小腸經。
  • 烏桕蜜的作用與功效介紹
    烏桕蜜,稱為烏桕蜂蜜,又稱山烏桕、桕子蜜,是蜜蜂採集烏桕樹花蜜經釀造而成。
  • 我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 瑞香
  • 烏桕
    在我的老家平潭,很少見到烏桕樹。平潭為什麼很少見到烏桕樹呢?也許,是因為我的家鄉位於君山北麓,對著臺灣海峽,風大,長不了像烏桕樹那樣的喬木。也許只是因為我的粗心。就像我在杭州多年,江南多烏桕,也許見過,只是沒有特意去留意罷了。我第一次看到烏桕樹,是在很多年前的閩北壽寧,一個圭公坪的高山村落。我的朋友「風凌瀟瀟」的老家,就在壽寧。
  • 田再聯:烏桕
    深秋,烏桕把時間燃紅,撒向山林,原野,村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烏桕說。烏桕是樹木隊列裡的調色能手,它用年輪圈下陽光,讓色彩出類拔萃地在光景裡徏徙。烏桕,四季四態。春風解凍,蟄蟲始振,萬物開始夢醒。烏桕姍姍來遲,光禿禿的枝椏上對生出一雙雙嫩紅的眼晴,眨巴著生命的律動。烏桕樹發芽了,春天攀上了枝頭,春風在那裡清新地呼吸。嫩葉由紅變紫,由紫變綠。
  • 烏桕紅了.
    文 圖 | 最好的陽光 彥姐姐推開二樓的窗戶,大聲喚我,你快來看,這是什麼樹。哇,是烏桕啊!雖然遠遠的,但烏桕那標誌性的小「珍珠」還是粒粒醒目。插花時,一到冬天,常會用到烏桕的小白果。覺得和它交了朋友,就總想著去看看它。因為是偏南方的植物,不期然,在莫幹山,一開窗就遇到了。
  • 深冬烏桕似梅花:前村烏桕樹,疑是早梅花
    唐朝王適《江濱梅》 我不知道別人怎麼解讀這首詩,都說弄珠人是身上佩戴大明珠的美貌女子,可我看到的,是披著珍珠衫的漁家女孩,又或者,她是將綴滿珍珠的網擱在樹上。 走近一看,不是梅花,是落盡葉子的烏桕樹,滿枝頭都是珍珠貝殼一樣的小果實,圓潤細密,比梅花更質重潔白,在這冬天裡。雖然沒有香氣,但那種如雪的果實,更有一種沉甸甸的小而美。
  • 烏桕,生產巧克力原料
    烏桕(Sapium sebiferum)大戟科,烏桕屬。別名蠟燭樹, 木油樹。sebiferum:具蠟質的。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黃河以南各省區,北達陝西、甘肅。生於曠野、塘邊或疏林中。模式標本採自廣州近郊。木材白色,堅硬,紋理細緻,用途廣。葉為黑色染料,可染衣物。根皮治毒蛇咬傷。
  • 桂林烏桕灘,一處堪比丁真家鄉的地方,有一種景色叫做秋天
    這次我要推薦的是桂林的烏桕灘,一個被遺忘的美景。烏桕灘處於桂林的雁山區離桂林市區大約40公裡。在桂林居住的朋友,我覺得周末可以帶著家人朋友一起來觀賞一下。烏桕灘位於桂林市雁山區竹江村灕江段,距離桂林市大約40公裡。公交車車站距離烏桕灘最近都有約6公裡,所以個人並不建議乘坐公交。最好是自駕遊,或者是騎行也可以。最佳觀賞時間,每年的11月至12月份。
  • 【樅陽文學】秋天,家鄉的烏桕葉像一樹正在綻放的紅花
    如同這個深秋時節,我會時不時地記起門前小橋旁那棵烏桕一樣。天空遼闊,流水幽深,透過五彩斑斕的樹叢,遠遠就能望見那棵高大的樹木。此刻,樹葉一定已被秋風吹得猩紅,就像一樹紅花正在綻放。 離烏桕樹不遠,有一座朱家享堂。這是我上學啟蒙的地方。當年叫紅兒班,大約和現在的學前班、幼兒園差不多。對於紅兒班的記憶,我只能斷斷續續,就像喝醉酒之後,有許多記憶的盲點。
  • 山烏桕的小包包
    ▲雄花生於花序軸上部或整個花序全為雄花▲▲盡染紅葉惹人醉▲      山烏桕 Triadica cochinchinensis,大戟科烏桕屬喬大或灌木,廣布鳳凰山中,隨處可見猶為親切▲高3-12米,罕有達20米者▲
  • 秭歸驚現疑似珍稀名貴中草藥!!!
    他查閱了《中華草本》《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等資料後告訴筆者,此物很像「寄生黃」,別名為民間傳說的鹿仙草、見根生、地楊梅、土裡開花、鹿心草、紅菌、文王一支筆、接木懷胎、觀音蓮、黃藥子、借母懷胎、兒子不離母等,入藥部分為蛇菰科植物筒鞘蛇菰的全草。生於海拔2300-3600m的針葉林或針闊葉交林下,寄生於林中木本植物的根上,多寄生在杜鵑花根上。
  • 烏桕的特性與栽培技術
    烏桕的特性與栽培技術一、經濟價值:烏桕又稱蠟子樹、木油樹,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木本油料樹種。栽培烏桕主要是獲得種子,用以取蠟和榨油。種子中一般含桕蠟(即白油)30%以上,含桕油(即青油)20%左右。烏桕根系發達,耐水溼,為很好的護堤岸樹種。二、分布與品種:烏桕分布範圍與油桐相似,盛產於長江和珠江流域,在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安徽、福建、浙江、廣東、廣西、雲南等地都有栽培;在山東和河南等省南部的部分地區亦可生長。由於分布廣泛,各地氣候和土壤的影響,變異性較大,因而品種較多,有好有壞。
  • 烏桕四季皆美,以秋天為最
    前幾天早起出門去北湖溼地看鳥,結果被烏桕的秋日絕景吸引,完全忽視了鳥。因此在蓄洪範圍內,只有極少數耐水淹的樹木能夠生長,烏桕就是其中之一。烏桕之赤,比之楓林霜葉,比之香山的黃櫨紅葉,不輸一絲一毫。烏桕 Triadica sebifera ,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
  • 徽州烏桕赤于楓
    在婺源,說「烏桕」,知道的人可能還不多,可是要說「杞子樹」,可就無人不知了。每年秋季的早晨,在薄霧的籠罩下,紅葉、茶園、大河、鄉居若隱若現,充滿詩意。在婺源,烏桕常常單獨栽種在田埂上詩人陸遊曾感嘆「烏桕赤于楓
  • 悅讀|初冬之烏桕
    烏桕也就是如此,立冬一過,色彩格外絢麗。喜水的它,澤畔而生。往往,樹身橫斜水面,湖中倒影,點綴紅牆黛瓦,遠遠望去,如一幅油畫,驚鴻一瞥,美得令人雀躍歡呼。這歡呼,驚落了一片又一片的葉,從枝頭遁入冬水,正好又寫就一闕宋詞。
  • 烏桕為什么姓「烏」?原因竟然跟烏鴉有關
    江南三大秋色葉之一的烏桕是我最喜歡的色葉樹,楓香樹形太粗獷,重陽木蟲害太嚴重,只有烏桕秀麗遒勁的樹姿深得我心。猶記得那年東湖的深秋,晨霧中一襲紅葉遺世獨立,不遜色於香山黃櫨的氣勢磅礴。如果你留意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樹葉,可以發現烏桕的葉片形狀極為特殊,那標準的菱形葉片帶著小尾尖,辨識度非常高。
  • 故鄉新縣,烏桕別樣紅
    故鄉離我現住的地方其實並不遠,就在山的那一邊。這片高地村村相連,土地肥沃,大片大片的烏桕宛如盆地中央的五彩紅雲漫鋪山崗。此刻我站在故鄉二包子高崗上,我久久地凝視著前方晨光影射裡的一棵婆娑樹影,情不自禁發出了古人的噥呢細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我得說:若把此樹比情人,體豐骨秀楊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