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尼亞克看來,航空業的效率建立在全球統一標準的基礎上。這些標準與安全管理、航班或貨物運輸以及旅客出行息息相關。而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組織,國際航協在各成員航空公司的鼎力支持下,致力於制定這些標準。"全球統一的標準同時也幫助中國航空公司在國外開展業務。
近日,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理事長兼執行長亞歷山大·德·朱尼亞克在北京就航空業的熱點問題接受了記者的專訪,這也是他首次以IATA理事長兼執行長的身份造訪北京。作為國際航協第十七屆掌門人,亞歷山大·德·朱尼亞克曾經在航空和航天業以及政府部門擔任過領導工作,有著豐富的經驗和資歷。
2024年中國將成為
全球最大航空客運市場
朱尼亞克指出,中國航空業的發展令人矚目。目前,從旅客數量來看,中國的航空公司和機場已挺進全球10強之列。包括北京新機場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將確保機場運力能夠滿足持續攀升的客運量。
根據國際航協的預計,到2024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航空客運市場;到2035年,中國旅客數量將達到13億人次。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在安全方面的表現也頗為突出。「從2016年上半年以及過去5年的平均水平(2011-2015年)來看,北亞地區的事故率最低(含所有機型),而這其中包含中國。」朱尼亞克說。
去年12月,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發布了最新的航空業盈利預期。在全球範圍內,預計航空公司將在今年共獲得298億美元的淨利潤;淨利潤率為4.1%,航空公司的投資資本回報率(7.9%)也將連續第三年超過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6.9%)。
朱尼亞克也指出,儘管各大航空公司均處於盈利狀態,但仍面臨一些風險,諸如全球經濟放緩、保護主義壁壘加強以及安全問題等。
對於中國航空業非常關注的航班延誤問題,朱尼亞克認為,運力增加之後,空域的容量也必須相應增加才行。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的數據,去年1月份至11月份期間,航空公司準點率達到76.48%,同比提升了9個百分點。
「我注意到主管單位已採取一些措施來改善這一情況。1月份,中國新開放了6個進出境點供靈活使用,此舉將有助於減少航班延誤,並提高效率。去年建立了國際航協與空管局聯絡機制,旨在改善與境外航空公司的協調,提高航班運營的可預測性。」朱尼亞克說。
為解決航班延誤問題,朱尼亞克認為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包括重組航線網絡,開展更緊密的民用軍事空中交通管制合作,靈活調整航路,特別是在天氣惡劣時。目前,國際航協正不遺餘力地實現這些目標。
採用全球統一標準十分重要
在朱尼亞克看來,航空業的效率建立在全球統一標準的基礎上。這些標準與安全管理、航班或貨物運輸以及旅客出行息息相關。
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組織,國際航協在各成員航空公司的鼎力支持下,致力於制定這些標準。「全球統一的標準同時也幫助中國航空公司在國外開展業務。中國航空公司與合作夥伴共同努力,通過一張訂單,將來自中國的旅客安全送往世界各地。與此同時,很多中國的航空公司正在使用新分銷能力標準——使他們分銷產品的方式更加現代化。最近,民航安保要求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將促進旅客一證通關和電子運單的使用,進而改善旅客體驗和貨運效率。」他說。
朱尼亞克認為,起降時刻分配也需要採用全球統一的標準。一直以來,國際航協都在致力於世界航班時刻指南(WSG)的推廣。WSG已被國際民航組織視為一個國際標準。航空業務的網絡性質決定了全球標準對於這一流程的重要性,當人人都使用同一規則時,才能實現最高效率。只有在目的地取得降落的時刻,在中國獲得的起飛時刻才有意義。
在這一方面,中國航空業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際航協正與民航局合作,優化中國的起降時刻分配流程,使之符合WSG的要求。
此前,為解決時刻短缺問題,民航局制定了《航班時刻資源市場配置改革試點方案》,在廣州和上海兩地機場進行時刻拍賣試點。
此舉備受業界關注和議論。有分析指出,如何避免在此過程中產生新的不公平值得思考。相對於資金實力強、機隊規模大的大型航空公司,一些實力相對不強的民營航空公司不具優勢。
在朱尼亞克看來,時刻拍賣不太可能繼續推行。「然而,一個旨在改善外國航空公司準點率的新規將於今年7月實行,該規定要求航空公司準點運營92%的航班。我們正在明確這一新規的細則,包括長途航班是否可能達到92%的準點率。」
國際航協在中國已走過23年。如今,中國大陸地區的17家航空公司是國際航協的會員,包括去年新加入的5家會員航空公司。朱尼亞克指出:「國際航協在中國從剛成立時僅有3名工作人員,發展到如今成長為擁有100多名員工的地區辦事處。在國際航協北亞區副總裁張保建的卓越領導下,辦事處將繼續與大家分享我們的全球視角、標準和專業,支持中國航空業的蓬勃發展。」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