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韋勒簡介
喬治.韋勒,美國著名戰地記者,曾報導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的解放戰爭、非洲戰爭、60年代中東戰爭等重大戰役。1943年因為二戰中的一優秀報導,韋勒榮獲全球最著名新聞獎——普立茲獎。韋勒是過戰結束後第一個(1945年)踏上日本長崎的美戰記者、也是第一個目擊長崎遭原子彈襲擊化成廢墟後悲慘場景的老國記者。當時他的長篇現場報導遭到了美軍司令(也是駐日軍的最高統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多年封殺;直到他死後3年(2005年),在紀念長崎核慘案60周年之際,他那令世人恐懼無比的文字才在其兒子的幫助下,得以公開發表。
1941年4月6日,德軍人侵希臘前半個小時,韋勒逃離了希北部最危險的地方塞薩羅尼基港,乘一條小漁船到了希臘首都雅典。後來,他又輾轉去了中歐的維也納。不幸的是,他在那裡被德國蓋世太保抓去關了2個月。獲釋後,韋勒前往非洲,還意外地採訪到了在那裡與法西斯德國作戰的法國名將戴高樂。
此後,韋勒又從非洲來到新加坡,再到爪哇(今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他追著戰火跑遍了半個地球。在轉往澳大利亞的途中,他還險些在日軍的轟炸中丟掉了性命。在澳大利亞停留的日子裡,他大量採訪從前線回來的士兵,「挖"出了這樣一個很有價值的故事:在日軍的炮火下,在一艘潛艇上,盟軍的隨軍醫生為一名患病水兵做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闌尾手術。於是,一篇動人的寫實報導在他的筆下誕生了。這篇名為俄一刻也不鬆勁》的報導,讓他獲得了1943年度的普利茲新聞獎。美國好萊塢後來還把它改編成了電影《直搗東京》。
這就說明,在報導長崎慘案之前,韋勒就已經是一個很善於抓新聞的「名記"了。在任何大事發生之前,他總會比同行們提早一步,而顯示出他出類拔萃的才華。
1945年8月,二戰結束前夕,荑軍於6日9日先後在廣島、長崎兩地投下兩枚原子彈,給了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以致命的最後一擊(僅長崎就有7萬餘人在轟炸中喪生,另有7萬餘人受傷,而其他遭核輻射而患有疾病的人更不計其數),之後開始大規模向日本本土進攻。總司令官、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隨即下令:所有記者均不得前往日本。原子彈爆炸的巨大的打擊力,最終導致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不得不於1945年8月巧日向盟國舉手投降,宣告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破壞最大的一場戰爭一一一二戰的最終落幕。
9月,時任《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的韋勒,多次申請採訪受阻,憑藉其敏銳的新聞嗅覺,血氣方剛的他下定決心要突破禁令踏訪長崎。在此之前,韋勒還是在面臨日本軍隊進攻的危險形勢下,最後一批撤離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的記者。
他僱了一條日本浪人的小船孤身潛人,搶在美軍大部隊之前到了日本。在那裡,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名美國上校軍官,先是乘坐火車,後又徵募了兩輛軍車,幾經輾轉終於悄悄來到了已被封鎖的九州島上的長崎。韋勒成了二戰結束後第一個踏上長崎的美國戰地記者,也是第一個目擊長崎遭原子彈襲擊化成廢墟後悲慘場景的盟國記者。他轉遍了這座廢墟城市,他在稿件中將其描述為一個「戰場荒原"。他前後待了3個星期,走訪了倖存的居民、開始用眼靖去看,用耳朵去聽,用手中之筆去一為人知的歷史,最終寫出了近3萬字的戰地報。文章真頭生動,慘狀可信。
報告完成以後,因為事件過於特珠,他雖熱切地希望儘快將自己文飛、親耳所聞向全世界報導,但韋勒仍沒敢擅自拿出發表,百是用手工發回東京,交給駐日美軍官員審查,本希望爭取獲得美戰時聞栓查中心的批准。但麥克阿瑟將軍得知後大為震怒,擔心這些報導對公眾輿論產生不利的潛在影響,喝令不得公開發表
連件的原稿也沒收而未退回給韋勒。韋勒的心血就這樣被無情地處理掉了,令他留下了一生的遺憾。而且,當年五角大樓在壓制親驍報導的同時,還拒絕了澳大利亞記者威爾弗雷德·布爾切特從日本另一室京子彈轟炸而大受其害的城市廣島發出的類似報導。
與勒根本想不到,這部長現埸報導竟被封殺了60年。直到他死後3年(2005年),在紀念長崎核慘案60周年之際,他那令世人恐懼無比的文字才靠著乜兒子的發現與幫助而得以公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