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著名新聞獎——普立茲獎的獲得者原來是他

2020-12-11 愛與自由和平

喬治.韋勒簡介

喬治.韋勒,美國著名戰地記者,曾報導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的解放戰爭、非洲戰爭、60年代中東戰爭等重大戰役。1943年因為二戰中的一優秀報導,韋勒榮獲全球最著名新聞獎——普立茲獎。韋勒是過戰結束後第一個(1945年)踏上日本長崎的美戰記者、也是第一個目擊長崎遭原子彈襲擊化成廢墟後悲慘場景的老國記者。當時他的長篇現場報導遭到了美軍司令(也是駐日軍的最高統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多年封殺;直到他死後3年(2005年),在紀念長崎核慘案60周年之際,他那令世人恐懼無比的文字才在其兒子的幫助下,得以公開發表。

1941年4月6日,德軍人侵希臘前半個小時,韋勒逃離了希北部最危險的地方塞薩羅尼基港,乘一條小漁船到了希臘首都雅典。後來,他又輾轉去了中歐的維也納。不幸的是,他在那裡被德國蓋世太保抓去關了2個月。獲釋後,韋勒前往非洲,還意外地採訪到了在那裡與法西斯德國作戰的法國名將戴高樂。

此後,韋勒又從非洲來到新加坡,再到爪哇(今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他追著戰火跑遍了半個地球。在轉往澳大利亞的途中,他還險些在日軍的轟炸中丟掉了性命。在澳大利亞停留的日子裡,他大量採訪從前線回來的士兵,「挖"出了這樣一個很有價值的故事:在日軍的炮火下,在一艘潛艇上,盟軍的隨軍醫生為一名患病水兵做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闌尾手術。於是,一篇動人的寫實報導在他的筆下誕生了。這篇名為俄一刻也不鬆勁》的報導,讓他獲得了1943年度的普利茲新聞獎。美國好萊塢後來還把它改編成了電影《直搗東京》。

這就說明,在報導長崎慘案之前,韋勒就已經是一個很善於抓新聞的「名記"了。在任何大事發生之前,他總會比同行們提早一步,而顯示出他出類拔萃的才華。

1945年8月,二戰結束前夕,荑軍於6日9日先後在廣島、長崎兩地投下兩枚原子彈,給了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以致命的最後一擊(僅長崎就有7萬餘人在轟炸中喪生,另有7萬餘人受傷,而其他遭核輻射而患有疾病的人更不計其數),之後開始大規模向日本本土進攻。總司令官、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隨即下令:所有記者均不得前往日本。原子彈爆炸的巨大的打擊力,最終導致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不得不於1945年8月巧日向盟國舉手投降,宣告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破壞最大的一場戰爭一一一二戰的最終落幕。

9月,時任《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的韋勒,多次申請採訪受阻,憑藉其敏銳的新聞嗅覺,血氣方剛的他下定決心要突破禁令踏訪長崎。在此之前,韋勒還是在面臨日本軍隊進攻的危險形勢下,最後一批撤離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的記者。

他僱了一條日本浪人的小船孤身潛人,搶在美軍大部隊之前到了日本。在那裡,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名美國上校軍官,先是乘坐火車,後又徵募了兩輛軍車,幾經輾轉終於悄悄來到了已被封鎖的九州島上的長崎。韋勒成了二戰結束後第一個踏上長崎的美國戰地記者,也是第一個目擊長崎遭原子彈襲擊化成廢墟後悲慘場景的盟國記者。他轉遍了這座廢墟城市,他在稿件中將其描述為一個「戰場荒原"。他前後待了3個星期,走訪了倖存的居民、開始用眼靖去看,用耳朵去聽,用手中之筆去一為人知的歷史,最終寫出了近3萬字的戰地報。文章真頭生動,慘狀可信。

報告完成以後,因為事件過於特珠,他雖熱切地希望儘快將自己文飛、親耳所聞向全世界報導,但韋勒仍沒敢擅自拿出發表,百是用手工發回東京,交給駐日美軍官員審查,本希望爭取獲得美戰時聞栓查中心的批准。但麥克阿瑟將軍得知後大為震怒,擔心這些報導對公眾輿論產生不利的潛在影響,喝令不得公開發表

連件的原稿也沒收而未退回給韋勒。韋勒的心血就這樣被無情地處理掉了,令他留下了一生的遺憾。而且,當年五角大樓在壓制親驍報導的同時,還拒絕了澳大利亞記者威爾弗雷德·布爾切特從日本另一室京子彈轟炸而大受其害的城市廣島發出的類似報導。

與勒根本想不到,這部長現埸報導竟被封殺了60年。直到他死後3年(2005年),在紀念長崎核慘案60周年之際,他那令世人恐懼無比的文字才靠著乜兒子的發現與幫助而得以公開發表。

相關焦點

  • 2018年普利茲新聞獎公布完整名單
    美國東部時間4月16日下午3時(北京時間17日凌晨),2018年第102屆普立茲獎在哥倫比亞大學普揭曉,負責人達納·坎迪公布了獲獎結果。《紐約時報》的Jodi Kantor 和Megan Twohey、《紐約客》的Ronan Farrow,因對於女性性侵的相關報導,獲得了普利茲新聞獎中分量最重的「公眾利益服務獎」。普利茲新聞獎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也是全世界新聞人關注的焦點。
  • 2017年普利茲新聞獎獲獎名單
    2017年普利茲新聞獎獲獎名單今年是普利茲新聞獎的第101個年頭,共有17個組織或個人榮獲了公共服務類、突發性新聞報導類、調查報導類等14個新聞獎項。小編帶你來看看部分獎項的得主吧~《紐約每日新聞》公共服務獎美國著名的庸俗小報,原名《紐約插圖每日新聞》,帕特森創立於1919年。該報是一份只相當於普通報紙一半大小的小型報紙。1925年,發行量突破百萬大關。30年代後,開始改變編輯方針,脫離了小報陣營。
  • 2019普立茲獎完整名單公布 普利茲新聞獎獲獎名單
    普立茲獎也稱為普利茲新聞獎。 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茲(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
  • 2018普利茲新聞獎獲獎作品欣賞
    ——愛德華·布巴 美國東部時間4月16日下午3時(北京時間17日凌晨),2018年第102屆普立茲獎在哥倫比亞大學揭曉。專題攝影獎,羅興亞難民,路透社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茲(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
  • 2020年普利茲新聞獎公布,新增「音頻報導獎」
    記者|楊司奇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5月4日15時,普立茲獎評委會主席達娜·卡內迪(Dana Canedy)通過視頻的形式在官網正式公布了第104屆普立茲獎獲獎名單。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普立茲獎委員會中的不少資深記者都身處一線,因此今年原定於4月20日召開的普立茲獎發布會推遲至5月4日,原定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發布會也轉移至線上舉行。
  • 攝影人夢寐以求的獎項——普立茲獎,你了解嗎?
    1、起源:談到普立茲獎那就不得不說一說約瑟夫 · 普利茲。約瑟夫 · 普利茲,1847年出生於匈牙利。年輕時參加過美國南北戰爭,戰爭結束後,普利茲加入了美國籍留在了美國,並成為了一名報社記者。憑藉著自己的天賦和努力,他成為了這家報社的總編輯。1878年,普利茲創辦了自己的報紙--《聖路易快郵報》。他經常發表文章揭露社會黑暗現象,報紙在當地大受歡迎,給普利茲帶來了財富。
  • 這名男子拍攝了一張曝光非洲飢餓的照片,獲普立茲獎,因謠言自殺
    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聊聊一張名為《飢餓的蘇丹》的照片,這張照片獲得了普利茲新聞獎。其背後的故事讓人扼腕嘆息。《飢餓的蘇丹》由一位名叫凱文·卡特的攝影師拍攝。他憑藉這張照片獲得了1994年普利茲特寫新聞攝影獎,但他也在獲獎四個月後自殺身亡。原因令人憤怒。卡特的父母是從英國移民到南非的。作為一個年輕的卡特,他很同情非洲人。
  • 2014年度普利茲新聞獎獲獎作品賞析
    2014年度普利茲新聞獎獲獎作品賞析 作者:李強 編輯:李強 2014 1/ 40 普利茲新聞獎的獲獎名單現已經完全公布
  • 普利茲風向標:輿論監督是「守望者」之主要職責
    原題:《輿論監督成主角 深度報導為標配/解讀2020普利茲新聞獎》,雜誌刊登時改題:《國外媒體深度報導發展趨勢:鼓勵挖掘解釋 著重系列報導》。 還是因為疫情,終審獲獎結果的宣布,也沒有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舉行慣常的儀式,而是由普立茲獎執行主任戴娜·卡內迪(Dana Canedy)通過視頻宣布的。 今年普立茲獎的獎項設置出現重大改變,即順應音頻語音崛起的新潮流,增設了音頻報導獎(Audio Reporting)。這使得新聞獎的類別由長期的14項增至15項。
  • 京領日報|2020年普利茲新聞獎公布、哈佛:疫情或有新一輪爆發
    :澎湃新聞)哈佛大學最新預測模型:疫情或有一輪更嚴重暴發近日,哈佛大學 T.H.Chan 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者基於美國數據進行建模研究,探究了未來數年時間裡,保持社交隔離對疫情發展的影響,模型結果顯示,一次性的隔離並不足以讓這場全球疫情大流行得到完全控制
  • 2020 普利茲新聞專題攝影獎作品分享
    原創 光圈3號 Aperturist光圈2020年第104屆普利茲新聞獎獲獎名單已公布,其中專題攝影獎獲頒給了美聯社的攝影師錢寧·安南達,穆赫塔爾·汗以及達·亞辛,入圍該單元的還有兩位女性攝影師的作品。
  • 維繫生命的一吻,高壓電線桿上的生死之交,68年普利茲新聞攝影獎
    這是一張1968年普利茲新聞獎的獲獎作品。普立茲獎也被稱為新聞界的諾貝爾。是什麼原因讓這張照片獲得如此的殊榮呢?1968年普利茲新聞獎作品:《生命之吻》1968年,兩名電工蘭道爾·川品與J·D·湯普森奉命進行區域內的電力設施維護,他們登上了高壓電線桿進行操作。
  • 2020普立茲獎公布:嚴肅媒體依舊是最大贏家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的獎項不再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頒出,也沒有像往常一樣舉辦媒體人匯聚一堂的午餐會,而是在普立茲獎執行人達娜·卡內迪的家中公布,以視頻方式向全世界直播。 在公布獎項之前,卡內迪以沉穆的聲音說,「毫無疑問,我們今天是在一個極具挑戰的時刻公布普立茲獎的。」她又說,「但有趣的是,第一屆普立茲獎是在1917年6月公布的——就在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爆發前不到一年。」
  • 二戰題材小說獲普立茲獎
    安東尼·多爾美國當地時間4月20日,普利茲新聞獎公布獲獎結果。美國作家安東尼·多爾的《無法感受的光明》獲得虛構類獎及10000美元獎金。同時,他們帶著博物館最寶貴的文物和珠寶。男主角沃納是一個孤兒,同時也是一個技術天才,成長於德國的一個小鎮。後來成為工程領域專家,在希特勒青年團的學會中佔有一席,他接到任務用無線電追蹤敵人的反抗。
  • 聽聽普利茲新聞獎得主怎麼說
    美國女作家、普利茲新聞獎獲得者凱薩琳·舒爾茨,在《失誤》一書中指出:「正確」的判斷、「正確」的言行,滿足了我們的自尊,並且對人類的發展進程影響深遠。因為,不論是從人類的整體角度來看,還是從個體角度來看,我們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並且生活得越來越好,正是因為我們犯了錯誤,才有機會對世界進行「正確」的總結。
  • 獲普立茲獎的影評人莫裡斯
    上月普立茲獎揭曉,名不見經傳的《波士頓環球報》影評人韋斯利·莫裡斯(Wesley Morris)贏得了今年的最佳評論獎,並收穫1萬美元獎金。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長這麼大,以前從沒拿過什麼獎」。然而,這次的普利茲評論獎足以讓莫裡斯一鳴驚人。畢竟,他是普立茲獎自1970年設立評論類獎項以來第五位獲此殊榮的影評人。
  • 普立茲獎獲獎作品《雪崩》為什麼引起新聞界震動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陳力丹教授和向笑楚、穆雨薇同學最近就去年獲得普利茲新聞特稿獎作品《雪崩:特納爾溪事故》(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進行了專題討論。
  • 受疫情影響,近20%美國攝影師轉行以求謀生/普立茲獎獲獎名單公布
    國內疫情形勢向好,國外卻依然嚴峻,攝影工作驟減,近20%美國攝影師考慮轉行謀生;普立茲獎獲獎名單公布,《紐約時報》拿下多個獎項,成大贏家;2020年度地球影像錦標賽結果出爐,張張驚豔視覺;「Architecture 2020」最佳照片揭曉,帶你看世界建築之美;北京時代美術館新展啟動,「在藝術中復甦」群展正在展出……更多詳細內容
  • 職業還是人道:飢餓的蘇丹,攝影師獲得普立茲獎的背後
    1994年,獲得普利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的作品是《飢餓的蘇丹》,攝影師凱文·卡特的代表作之一。這張照片上是一個蘇丹女童,因為過度飢餓,瀕臨死亡,而在她的後面,是一隻禿鷲,虎視眈眈地看著女孩,準備在她倒下後獵食!
  • 穿越歷史的今天:普立茲獎得主攝影家凱文卡特自殺
    1994年7月27日,普立茲獎得主、南非攝影家凱文.卡特被發現死在自己的小貨車內。這一年,他33歲,正是一個藝術家創造力旺盛的年紀。之前,卡特因為攝影作品「一個挨餓的蘇丹小孩在垂死邊緣掙扎,一隻禿鷹在一旁虎視眈眈,等待小孩死去,好享用一番」而獲得普立茲獎。僅僅三個月後,他便自殺!!有人猜測,他的自殺和這個作品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