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區全科醫生公共衛生能力

2020-12-24 光明日報

光明圖片

【教育探索】

編者按

隨著人口老齡化、慢性病與傳染病並存,患者人群變化、文化多元性、就醫行為方式變化,以及公眾對醫療服務期望值的增加,中國乃至全球都面臨著衛生人力資源數量與質量的挑戰。如何培養直接面對廣大患者醫療需要和公眾健康需求的基層醫護人才,培養全科醫生、提升公共衛生能力,是當前醫學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題。今天,我們刊發此版,希望對當前醫學教育深入改革有所裨益。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我國基層社區醫療工作者牢記使命,為遏制疫情擴散、保障群眾生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全科醫生作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在社區健康管理、疾病預防控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同時,疫情也暴露出基層醫療機構存在的公共衛生理念不強、專業技能以及預警監測能力較弱等若干問題。因此,如何通過有效措施提升社區全科醫生的公共衛生思維與能力,從而強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預防控制功能,發揮重大疫情前的「偵察兵」「吹哨人」的作用,是擺在衛生行政部門和醫學院校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中存在不足

公共衛生應急能力不足。自《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的指導意見》(國醫改辦發〔2016〕1號)發布實施以來,社區全科醫生成為籤約服務的主力軍,但絕大多數社區都面臨全科醫生和籤約對象數量比例的矛盾,全科醫生每天為完成指標任務奔忙,無暇顧及公共衛生業務學習和能力提升,同時由於疾病預防與公共衛生服務的職責主要是由公共衛生醫師承擔,提升公共衛生能力不在全科醫生業務提升考慮範疇。因此,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社區全科醫生在傳染病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應急協同、應急能力、輿情與信息應對等公共衛生應急能力上的不足就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

實際數量與預期要求存在差距。自建立全科醫生制度以來,我國就提出2020年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的目標。經過近十年的建設,全科醫生的數量仍顯不足,特別是農村地區全科醫生的缺口更大。而薪酬待遇、職務晉升、職業發展、社會偏見等原因,也使得全科醫生的崗位穩定率受到挑戰。

培養中存在重臨床、輕公衛現象。從我國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體系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大多數未被納入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實習中缺乏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管理環節,即使有基層醫院的實習,但時間短、要求低、標準不統一。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基地一般設在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他們常常側重於培養臨床實踐能力而放鬆了公共衛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臨床醫療理論和實踐為主導的培養模式下,現行的全科醫生「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較難達到對其公共衛生能力的培養。

提升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的六個方向

優化課程體系,將公共衛生思維納入全科醫生培養。醫學院校必須響應國家健全醫生培養全科醫生的要求,進行臨床醫學(全科醫學方向)本科專業招生,旨在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全科醫生。與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相比,全科醫學方向更注重醫學人文類、公共衛生類課程的建設,體現人文社會科學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以及預防醫學相結合。應該在第三學期就安排醫學學生到市、區兩級疾控機構進行為期4周的預防醫學實習,幫助學生掌握疾病預防控制的基礎知識,培養「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為後續重點和區域性傳染病防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以及預防醫學和健康管理等課程學習和公共衛生能力培養做好前期準備。

優化培養途徑,將公共衛生能力融入全科醫生核心能力。經過完成「5+3」全科醫學住院醫生規範化培訓,全科規培醫生再經過3年公共衛生方向的規範化培訓,可獲得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公共衛生方向),學習與實踐內容包括現場調查技術、流行病學、衛生技術評估、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群體性突發事件管理、雲計算與大數據技術理論及應用、應急醫療服務管理等。內容涵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管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健康大數據挖掘等。通過培養「群體」意識、「全科」意識,使之成為具備社區預防研究能力,培養與國際接軌、高層次複合型應用型人才。並通過提升全科醫生學歷層次,打破職稱晉升壁壘,吸引到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全科醫生隊伍。

強化實踐能力,將基層崗位勝任力作為評價標準。21世紀新發布的《新世紀醫學衛生人才培養報告》指出,以崗位勝任力為基礎的醫學教育模式是一種以系統為基礎的變革,其核心內容是轉化學習能力,培養運用醫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對於基層社區全科醫生來說,通過學習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崗位勝任力至關重要。可面向社區全科醫生,開展新一輪以「更新理念、夯實基礎、學以致用、注重實效」為目標的知識更新培訓和技能補缺教育,滿足基層對實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為社區人群提供連續性、基礎性、全面性的醫療健康服務。在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六位一體」功能基礎上,從單純的臨床醫學向預防衛生、康復保健、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居家康養等綜合性服務轉變,將服務內容擴展到居民家庭中。提高與服務對象的溝通能力、公共關係處理能力、社區資源協調和管理的領導能力,將責任心、進取心轉化為自覺行為、理念及自我發展的能力,從而提升整個基層的崗位勝任力。

改革教學模式,將「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整合其中。貫穿於全科診療中的人文思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影響,對醫學生未來的行醫行為具有重要作用。全科醫學可把更多精力聚焦於現實世界中的應用性研究,以及用已有知識改善現實世界中的健康產出的科學研究方面。雖然目前學術性也許顯得不夠「高大上」,但充滿了協商、合作、務實、進步的精神;可考慮現實背景,考慮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態度與行為,體現了醫學人文精神與科學嚴謹性的結合。

探索學科交叉,以複合人才培養支撐基層綜合職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當前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時更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也突顯了醫學與醫學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必須探索在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教育,設立「臨床醫學+應急管理」雙學士學位教育體系,將公共衛生防控、臨床救治及應急管理等三方知識技能打通,建立「產、學、研、防、用」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同時,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和課程改革,在具備臨床識別和基本臨床治療處置能力的基礎上,提升應急管理知識與技能、疾病控制與衛生監督知識與實踐能力、以人群和動物為基礎的公共衛生方法學運用能力、健康促進與健康評估能力、衛生政策與管理決策能力、實踐中運用醫學倫理與職業規範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創新激勵機制,拓展全科醫生職業發展空間。《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指導意見》提出,全科醫生的培養目標是以提高臨床和公共衛生實踐能力為主。當前一線的全科醫生肩負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雙重任務,但由於全科醫生的薪酬待遇與工作付出存在不相匹配的矛盾,加上職稱晉升的約束,使得全科醫生的職業發展受到限制。故應充分考慮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實際,改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運行機制,提高全科醫生的薪酬待遇,改革全科醫學的學術評價標準,為全科醫生拓寬職業發展路徑,拓寬職稱晉升空間,不斷提高全科醫生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吸引更多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投身到社區衛生事業中,真正建築起公共衛生健康的網絡,守住社區疾病的防與治這個網底。

(作者:黃 鋼,系上海健康醫學院院長)

相關焦點

  • 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管理辦法:全科醫生單獨評價
    所以,像小邱這樣的社康中心全科醫生,要管的範圍非常寬,除了要治病,還要管好居民健康,做好公共衛生服務。然而,他們都遇到了一個共同的困惑:做得很寬,考核卻很「窄」。目前,我國對全科醫生的考核還是沿用「別人家」的專科醫生的老辦法,跟專科醫生比專科能力,其它的活,比如健康管理,你做得再好,也不在考核範圍,很多全科醫生感覺很「受傷」。這樣的困境,即將在深圳率先破局。
  • 全科醫生是什麼(全科醫生來了(上))
    【開欄的話】6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為全科醫生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提出了目標:2012年,全國每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農村鄉鎮衛生院,都將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對國內不少公眾而言,有些新鮮,有些陌生。從今天起,本版推出「全科醫生來了」系列報導:「全科醫生是什麼」、「全科醫生忙什麼」、「全科醫生愁什麼」。
  • 全科醫生單獨評價,不唯「手術」論英雄!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
    所以,像小邱這樣的社康中心全科醫生,要管的範圍非常寬,除了要治病,還要管好居民健康,做好公共衛生服務。 然而,他們都遇到了一個共同的困惑:做得很寬,考核卻很「窄」。目前,我國對全科醫生的考核還是沿用「別人家」的專科醫生的老辦法,跟專科醫生比專科能力,其它的活,比如健康管理,你做得再好,也不在考核範圍,很多全科醫生感覺很「受傷」。
  • 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管理辦法,全科醫生有了獨立評價體系
    作為國內新興的一個醫生類別,全科醫生的定位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除了要治病,還要管好居民健康,做好公共衛生服務。但全科醫生的考核一直沿用專科醫生的老辦法,這讓全科醫生感覺很「受傷」。 這樣的困境,即將在深圳率先破局。
  • 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全科醫生:當好基層健康「守門人」
    為加強基層醫療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提出,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各地全面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採取多種措施確保全科醫生能夠培養好、留得住、下得去。全科醫生骨幹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全面提升了基層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全科醫生基層健康「守門人」的角色愈發凸顯。
  • 強化疾控機構建設、提升醫療救治能力……威海出臺完善公共衛生...
    到2021年底,公共場所健康危害因素監測、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學生常見病及健康影響因素監測、放射性與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以縣為單位實現全覆蓋,飲用水監測以鎮為單位實現全覆蓋。提升基層防控能力。支持村(居)民委員會設立公共衛生委員,落實網格化管理職責。支持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校醫務室(醫院),增強學校傳染病、常見病的預防、治療能力。
  • 培養全科醫生 造血基層醫療——全國政協「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
    「在調整完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時,也要在基層醫療單位適當增加常見病、慢性病和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基本用藥品種,滿足群眾基層首診需求。」全國政協委員、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衛生經濟學會會長饒克勤表示。內外結合提升基層服務能力調研組調研時發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不受百姓「青睞」,與自身服務能力弱,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匱乏,診療能力有限,「基層首診」難以有效保證有很大關係。
  • 經綸世紀全科醫生助手機器人試點加速推進
    旌德縣政府發布的《關於建立旌德縣健康扶貧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意見》(旌發[2017]19號文件),著力構建「醫共體+醫聯體+健康網」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建立全科醫生助手機器人運行管理機制,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努力為廣大群眾、特別是為貧困人群提供優質醫療健康服務,這也是落實十九大習主席號召的健康扶貧攻堅戰的具體舉措。
  • 數量缺口大質量待提升 全科醫生培養還缺什麼?
    全科醫生質量亟待提升  家住北京石景山區的張阿姨今年65歲,患有高血壓。儘管知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有全科醫生接診,但她一不舒服仍選擇直接去大醫院就診。這種對基層全科醫生服務能力的疑慮成為當前推進分級診療的一大障礙。
  • 蘭州丨年底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3名合格全科醫生
    >這些行業信息你要知道記者7月9日從蘭州市衛健委獲悉,近年來,該委貫徹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嚴格對標落實中央和省市委各項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聚焦基本醫療、健康服務等重點難點,堵漏洞、補短板、強弱項,加強隊伍建設「優服務」,2020年新籤約農村定向免費醫學生36人,擬引進人才225名,年底可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3名合格全科醫生目標
  • 江西省5年要建100所二甲醫院 城市每萬人有2-3名全科醫生
    記者了解到,江西省將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2015年不低於40元,同時,在全省統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為轄區常住人口免費建立統一、規範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十二五」時期規範化電子建檔率達到75%以上。
  • 呂芳:著力提升社區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
    例如,利用高科技手段追蹤人們的移動蹤跡,切斷傳播途徑;基層政府部門與市場主體合作,通過物聯網保證社區居民的生活物資供應;社會力量投入疫情防控等。結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社區在應對城市公共衛生事件方面的能力建設,要特別注重幾個方面。第一,建好清潔衛生的環境,這是減少疫情的基礎。
  • 我市多舉措深化家庭醫生籤約服務 鼓勵二三級醫院全科醫生服務基層...
    如今,我市每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都由全科醫生、社區護士、公衛醫生3人組成,每個團隊平均籤約1500—2000名居民,優先覆蓋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結核病患者、殘疾人、孕產婦、兒童、計劃生育特殊家庭、低保五保等10類重點人群。
  • 提升社區公共衛生治理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6月2日主持召開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上強調,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築牢築實隔離牆,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應急管理體系的「神經末梢」,其公共衛生治理能力將直接影響人民的安全保障水平。
  • 捎話上兩會|能否派專家到社區坐診?「全科醫生」助力基層醫療
    「希望各大醫療機構能派專家,名老中醫定期到社區坐診。」5月11日,壹粉「天道酬勤」在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記者捎話上兩會,說出您的新期待」欄目說出了自己的兩會期待,他盼望更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社區,讓廣大百姓不出家門能看病,也分流了大醫院的一部分病患。
  • 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全科醫生養成記
    擴大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招收規模,力爭到2020年招收數量達到當年總招收計劃的20%,並逐年增加;二是績效分配可設全科醫生津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薪酬制度。合理核定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總量,提升基層全科醫生工資水平。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推選和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評選中,向基層全科醫生傾斜。
  • 社區醫院裡的「全科名醫」——記記全國十佳優秀全科醫生、哈市新...
    憑著對醫學的熱愛,對社區居民的愛心和責任,勤於思考、善於總結、不間斷地學習,成長為既能看病又能手術的全科醫生,被中華醫學會授予「全國十佳優秀全科醫生」。全國十佳優秀全科醫生齊興國(右)。為慶祝2019年中國醫師節,紮實推進全省衛生健康系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弘揚崇高精神,展現行業新風尚,營造尊醫重衛良好社會氛圍,以良好精神風貌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8月16日,記者跟隨黑龍江省衛健委組織開展的醫療典型人物集中採訪報導團隊走進哈爾濱市新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採訪了這位聲名遠播的「全科名醫」--全國十佳優秀全科醫生齊興國。
  • 英國全科醫生怎樣工作
    而全科醫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第一角色是家庭醫生,第二角色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前一段時間,我作為浙江省選派的農村基層社區醫生赴英國進修全科醫學,現回顧所見所聞,感覺啟示頗多。進修醫生總被請出診室我被安排在倫敦西區的HollandPark診所工作。診所的房子非常小,是租用了普通居民別墅的下面兩層。空間雖然不大,但是布局非常合理,設施設備很完善。
  • 青島市北區積極推行專家引領型公共衛生服務新模式
    家住東仲社區的付傳卿長期患有高血壓、頭痛等病症。在往常,付傳卿不舒服的時候都是去大醫院就診,得知家附近的鎮江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了首席全科醫師後,就開始在這裡看病。除了正常診療,首席醫師針對她的情況還會給她一些長遠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定期的診查提醒。這讓付傳卿感到很安心,病情恢復得也不錯。付傳卿說:「現在家門口有了首席醫生,對我們老百姓的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好處,我現在血壓平穩,身體不錯。」
  • 家門口享港式家庭醫生服務
    港式家庭醫生工作室效果圖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秦松 通訊員劉珉旻)日前,天河區衛生健康局正式啟動天河區金牌家庭醫生培訓項目。據悉,天河區已遴選首批全科醫生加入金牌家庭醫生培訓項目,接受為期一年的金牌核心課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