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醫療模式中,初級醫療保健(PrimaryCare)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而全科醫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第一角色是家庭醫生,第二角色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前一段時間,我作為浙江省選派的農村基層社區醫生赴英國進修全科醫學,現回顧所見所聞,感覺啟示頗多。
進修醫生總被請出診室
我被安排在倫敦西區的HollandPark診所工作。診所的房子非常小,是租用了普通居民別墅的下面兩層。空間雖然不大,但是布局非常合理,設施設備很完善。每個醫生的診室是不固定的,以便把診所的有限空間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診所提供的主要服務內容包括初級醫療、健康宣教、慢病管理、免疫接種、健康促進等,目前有籤約居民8000人左右,平均每名全科醫生籤約1300名~1600名居民。
在我去診所的前一周,帶教老師Hooker醫生就主動給我發來郵件,裡面有歡迎詞,有診所所在位置的電子地圖,以及我在診所的每日學習安排(分上下午),非常詳細周到。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有兩點對我觸動較大。首先,英國人非常重視患者的隱私保護。在全科門診,就診過程通常只有全科醫生和患者兩個人,進行「一對一」的交流。而出現「第三者」時,比如像我這樣的進修醫生在場時,帶教的全科醫生對患者說的第一句話肯定是「今天有名進修醫生在場,你介意嗎」?如果患者介意,我就會被非常客氣地請出門外,這種經歷一般一上午要有兩三次。在醫生做檢查時,會很主動地拉上帘子,不允許進修醫生觀看,除非事先徵得帶教醫生和患者的同意。其次,英國人非常重視「人人平等」以及與患者的朋友關係。比如給患者做足部檢查時,醫生會單膝跪地;每次就診結束,醫生會把患者送到門口,同時迎接下一位患者。
醫療糾紛處置有程序保障
在英國,因醫療糾紛產生的「傷醫殺醫」現象非常罕見。帶教的Hooker醫生告訴我,如果在診所產生糾紛,而這個糾紛很小,患者願意接受診所的處理意見,那就直接在診所進行處理。如果雙方認為無法協調或者糾紛產生的後果比較嚴重,會請專業的保險公司介入,糾紛的處理過程及賠償金額全部由保險公司運作和承擔。醫生不用花精力去處理這類糾紛,而只需對患者說句對不起,表達歉意即可。
據了解,英國的保險體系非常發達,可以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科醫生通常會把個人收入約20%繳納給專業的保險公司,為醫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糾紛做一個預先保障,處理流程類似於國內的車輛保險。其他幾點因素也降低了醫療糾紛產生衝突的可能性:1.醫患雙方長時間建立起來的互信關係。全科醫生通常是從居民出生後就開始為其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一般相互間的關係很融洽,如果有點小糾紛,大家都能友好處理。2.全科醫生個人業務素質過硬。全科醫生經過10年左右的學習、培訓,個人業務能力較強,同時很注重做好患者知情同意、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工作,會很詳細地記錄患者的就診過程,診療結果會徵求患者的同意與配合。3.社會環境及輿論導向。在英國,醫療糾紛也很常見,有時電視等媒體也會做一些報導。但報導會非常客觀,不會偏袒任何一方,同時也會正面去引導、處理這類事件。(李水根整理)
護士不局限於打針輸液
在診所上班期間,我上下午跟的帶教老師是經常變換的,所以學到和看到的東西也非常豐富。
在診所,我接觸的護士大概有4類:診所護士、護士之家護士、區域護士、快速反應護士,他們的分工是非常明確的。診所護士主要做些健康諮詢門診工作(糖尿病諮詢、兒童健康保健等),同時幫助患者預約醫生、登記患者病情變化、把病情及時反饋給醫生等。護士之家護士主要工作在養老服務中心和精神病人服務中心,對這類特殊服務機構裡的居民出現的健康問題予以登記並反饋給每周上門隨訪的醫生,如病情緊急則直接電話聯繫醫生。區域護士主要服務於本轄區特殊患者(出院後住家治療患者、不方便去診所的老年患者等),進行各種醫學測量並登記,及時將結果反饋給醫生。快速反應護士主要是當社區籤約居民疾病發生變化時,馬上提供上門服務,並把結果及時反饋給醫生,同時也把醫生的建議轉達給患者。這與目前中國社區護士的打針、輸液等工作內容有很大差別。
在英國,每個居民都有自己的全科醫生,如果患者想得到免費醫療,就必須去自己的籤約醫生那裡首診。相當一部分患者去全科醫生那裡就診不是因為軀體疾病,而是因為心理問題或者性生活方面的問題。英國的患者非常守時,他們會在隨身帶的本子上記錄下次就診的時間,並至少比約定時間提早半小時到診所候診。患者也會主動去翻閱與自身疾病相關的網頁或者書籍,在就診過程中與醫生交換治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