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Lyft和滴滴,誰能率先全面盈利?

2020-12-09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財報看公司

Uber又裁員了!5月19日,Uber執行長達拉·科斯羅薩西發布公開信,宣布擬再裁員3000人,關閉45個辦事處,並重新評估從貨運到自動駕駛技術等領域的巨額押注,甚至出售非核心業務。

2020年4月以來,美國共享出行巨頭Uber和Lyft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員操作。5月6日,Uber宣布將裁員3700人,約佔公司員工總數的14%,並將永久關閉180個司機服務中心,這佔據了Uber全球運營中心數量的40%。加上本次裁員,Uber將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裁員約四分之一;4月30日,Lyft宣布裁員982人,約佔員工總數的17%。

而就在不久之前,滴滴總裁柳青在接受外媒採訪中表示,滴滴的核心網約車業務已實現小幅盈利,中國市場在逐步恢復。

儘管未給出具體數據,但值得關注的是,這是滴滴首次公開宣稱具體業務盈利。目前,滴滴在國內的客流量已經恢復疫情爆發之前60%到70%的水平。受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所有出行相關企業都遭受了沉重一擊,網約車市場更是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

而在疫情之前,包括Uber、Lyft和滴滴在內的一眾共享出行玩家,由於長期虧損和盈利前景,被資本市場表達了強烈質疑。成立了11年的Uber如今還在虧損,甚至受疫情影響,Uber最新發布的財報中,淨虧損額創下近三個季度來最高。

滴滴CEO程維曾表示,滴滴自2012年起就從未盈利,公司6年累計虧損390億元,2018年全年虧損高達109億元人民幣,113億元的司機補貼甚至超過全年虧損。Uber已經將其實現盈利的時間點從今年第4季度推遲至明年,更早之前,Lyft預計將在2021年第四季度實現盈利。

5月7日、8日,Lyft和Uber相繼公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20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共享出行企業能否實現盈利?在疫情的影響下,哪種業務模式的業績更能經得住考驗?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將Uber和Lyft的財報數據作出對比,試圖討論共享出行市場的可持續性。

出行市場接近天花板,營收告別高速增長

Uber財報顯示,Uber當季營收35.4億美元,同比去年的30.99億美元增長14%。調整後淨營收為32.56億美元,同比增長18%。

其中,個人出行業務收入為24.7億美元,同比增長2%;外賣業務收入為8.2億美元,同比增長53%。受疫情影響,Uber的出行業務量下降了5%,今年4月,Uber的訂單數量同比驟降80%。

Lyft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Q1其實現營收9. 55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7. 76億美元增長23%,較上一季度的10.1億美元下降6%,超出分析師預期的8.93億美元。Lyft財報數字在疫情中展現出的韌性,也超出了外界預期。

Lyft方面同樣承認,疫情對公司業務產生了「深刻影響」,傳統叫車業務需求暴跌,4月份的乘車人數同比下降了約75%。

(製圖:財報看公司)

2019年三月,Lyft率先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網約車第一股」,Uber作為「共享出行的鼻祖」也隨後上市。

Uber的全球化戰略已延伸到世界各地,相比之下,Lyft更專注於北美市場,後者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9月的22%增長到2020年2月的30%,Uber則從74%下降到69%,儘管如此,Uber仍佔據著更大規模的體量優勢。

Lyft與Uber的體量差異非常明顯,想要追上Uber並非易事,但好在Lyft的增速一直高於Uber。2020年第一季度,Uber總營收同比增長14%,其中,打車業務營收的增速僅為2%,Lyft的營收同比增速則保持了23%。

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疫情的衝擊,Uber的多元業務(例如外賣)則為企業提供了喘息之機。

Lyft營收也不再保持50%的以上的高速增長了,除去疫情的影響,這或許也和市場的天花板相關,畢竟,北美市場已經被Lyft與Uber充分挖掘。

毛利率對比:Uber受外賣拖累、Lyft 規模效應顯現

(製圖:財報看公司)

毛利率水平方面,Uber近三年來都相對平穩,基本維持在50%上下。

從美團的財報可以看到,外賣業務毛利率非常低(如2019年Q4是14%),在外賣業務佔比不斷上升的情況下,Uber毛利率能保持在這個水平已是不易。

而Lyft則一路追趕,從2016年23%水平到2019年50.1%的毛利率水平,甚至對Uber實現了反超。

毛利率是業務商業模式的直觀映照。Uber和Lyft在業務結構上有很大不同,除了個人出行業務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共同點。

(製圖:財報看公司)

Uber的業務發展更為多元化,由個人出行、Uber Eats(外賣)和貨運服務三大業務構成,Uber試圖通過優勢業務建立起競爭壁壘,再通過豐富的生態降本增效,實現盈利。

隨著個人出行業務的市場飽和,外賣業務的確能給其帶來新增量的曙光,不過隨著外賣業務佔比的逐漸增長,未來Uber的毛利率或許還將進一步降低。

Lyft則更專注於打車業務,雖正在效仿Uber的多元化,但Lyft目前僅拓展了共享單車及滑板車租賃、無人駕駛業務,希望在打車的細分市場中提高競爭力。另外這些業務的營收比例還非常小,發展也是一路坎坷。

2018年,Lyft收購了共享單車司初創公司Motivate之後,推出了自己設計的共享單車品牌Lyft Bikes。但共享單車自身的盈利模式本就存在質疑,加上電動車爆炸事件的影響,讓新興業務的前景也非常不明朗。

持續燒錢之下,誰更可能率先告別虧損?

從市場規模來看,Uber擁有頭部效應似乎更容易實現盈利,但事實卻是,Lyft目前更接近收支平衡。

(製圖:財報看公司)

2020年第一季度,歸屬於Uber的淨虧損為29.36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淨虧損為10.12億美元,同比擴大190%。

這一數字也創下了近三個季度的新高。Uber 一季度運營虧損為12.63億美元,去年同期的運營虧損為10.34億美元。

雖然Uber的外賣業務成為了疫情之下的受益者,營收達到了50%以上的增長。但目前Uber的外賣業務尚未成熟,還在持續燒錢,外賣業務Q1虧損額達到了3.13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最近四個季度,Uber的淨虧損都保持著擴大的態勢.

另一邊,Lyft的虧損情況則在逐漸好轉,從2019年Q2開始到Q4,淨虧損保持著-43%、-28%和-23%的收窄。甚至在疫情的衝擊下,本季度Lyft的淨虧損相比去年同期的11.385億美元也實現了大幅收窄,表現相對更健康。

控制成本開支:補貼大幅退潮

無論是Uber、Lyft,還是滴滴,各家企業基本上是以巨額補貼維繫司機與用戶,網約車的燒錢速度一直是其痛點。

每個季度,Uber和Lyft花費的錢都能超過其收入,佣金收入都用於運營支出、銷售與市場營銷、研發費用等等。

(製圖:財報看公司)

2020年第一季度,Uber總成本和支出為48.06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41.33億美元,其中營收成本為17.86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16.81億美元;

Lyft總成本和支出為13.70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9.33億美元,其中,營收成本為5.42億美元,上年同期為4.63億美元。

可以看到,Lyft本季度的虧損收窄得益於優秀的總成本和支出控制,不過Uber最近三個季度也已經實現了總成本的增長放緩,甚至2020年Q1環比有所下降。

疫情期間,企業從減少成本開支方面下手,正成為一個明顯的趨勢。

Lyft CFO布萊恩·羅伯茨表示,在當前這個不確定時期,公司正在採取果斷的行動來降低成本,並進一步提高運營效率以鞏固這種進展。

預計到2020年第四季度時,年度費用將會減少約3億美元。

(製圖:財報看公司)

回顧中國網約車混戰時期,市場最大的問題在於忠誠度低的司機和用戶。

所以在面對司機與用戶的流失問題上,補貼成為了網約車企業最昂貴的運營支出。銷售和營銷支出費用主要就是廣告支出,以及針對乘客和司機的推廣補貼費用。

2020第一季度,Uber銷售和營銷支出減少了1.5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5%,主要歸因於消費者廣告和其他營銷計劃的減少了8600萬美元,以及消費者折扣、司機忠誠度費用,信貸和退款減少了7800萬美元。

Lyft的這一指標也大幅下降,Q1銷售和營銷支出為1.96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2.75億美元。與激勵計劃相關的費用都在減少,其中,用於吸引駕駛員使用並提高用戶乘車頻率的費用減少了2080萬美元,用於駕駛員和乘客獲取的相關費用減少了1620萬美元,品牌和其他營銷活動減少了1230萬美元。

在對支出的費用控制方面,Lyft做得更好。2020第一季度銷售費用率21%,遠低於去年同期的35%;

Uber則從去年的34%下降到如今的25%,從費用率變化曲線可以看到,2019年Q1是一個關鍵點,此後Lyft的費用控制都做得比Uber更有效。

(製圖:財報看公司)

但在補貼投入減少後,效果對比也相當明顯。

在持續的營銷投入下,Uber第一季度月度活躍平臺消費者人數為1.03億人,與去年同期的9300萬人相比保持了10.75%的增長,

Lyft那邊的情況則沒有這麼樂觀了,第一季度活躍乘客人數為2121.1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僅僅增長3.4%。

此前Lyft由於基數更小,過去平臺活躍消費者的增速都超過Uber,而這一季度拐點的到來,或許意味著市場已漸漸飽和,面對用戶的爭奪,未來或許更加激烈。

市場等待盈利

目前,無論是Uber還是Lyft,都未能實現網約車模式的盈利。

從財報表現來看,Lyft通過控制費用率,專注於打車細分市場的增長動力,試圖實現盈虧平衡,目前效果有限。

只要放棄了營銷費用,用戶增長數據立馬就作出反應,而在網約車模式中,實現網絡規模效應又是關鍵一環,所以僅僅依靠費用控制,是無法實現外界期待的理想盈利。

由於全球化布局和多元業務的開展,相較Lyft,Uber對滴滴來說更具有可參考性。

滴滴尚未上市,具體運營數據還不得而知,在國內,儘管滴滴已經佔據了網約車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但目前也未實現全面盈利,營業成本、銷售費用、運營與安全監管費用是虧損的主要原因。

從滴滴官網的業務分布看,滴滴業務主要分為出行服務、國際業務和金融服務三大板塊。出行服務為主營業務,包括快車、禮橙專車、順風車、滴滴計程車、滴滴豪華車等等。

「滴滴核心網約車業務已經小幅盈利」無疑是個好消息,但面對高德地圖等新入局者的競爭,以及安全監管的壓力,這一盈利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尚待觀察。

除去核心的打車業務外,滴滴其他業務都更有可能是虧損狀態。

例如青桔單車,據《晚點LatePost》報導,青桔單車已獲得超過10億美元融資,君聯資本領投,另一家國外大基金跟投。

國內共享單車市場血雨腥風,阿里系的哈囉出行和美團的摩拜,以及滴滴的青桔單車,構成了新一輪競爭格局。

貨運業務同樣有先行者在前,滴滴的相關業務則剛剛開始啟動。

5月18日,滴滴貨運開始正式招募司機,首批試點城市為杭州和成都。招募信息顯示,司機加盟需先繳納800元押金以及50元物料費用,搶先註冊的司機可享受免30天平臺服務費的福利,開放加盟的車型為小面、中面、小平板、中平板、4.2米貨車。滴滴貨運業務由滴滴代駕團隊負責。但這些業務未來或許可以給滴滴更多的想像空間。

受疫情帶來的一系列不確定性影響,又將推遲行業的盈利時間表,雖然這一次財報,Uber和Lyft都展現了不同程度的韌性,但預計在二季報上,雙方還將面臨更艱巨的考驗。

Uber、Lyft和滴滴,究竟誰能成為第一個實現全面盈利的共享出行公司?市場都在等待。

盈利和拓新,這是一個問題。

相關焦點

  • 效仿滴滴和Uber,Lyft與巴爾的摩共享單車合作,可以騎單車了
    2月16日消息,Lyft昨日宣布,這家叫車服務公司將與美國巴爾的摩市和巴爾的摩共享單車公司(Baltimore Bike Share)合作。Lyft的APP上終於也可以添加自行車共享服務了,同時還可以將一些自行車共享站改造成Lyft皮卡和落客區。
  • uber美國怎麼讀 lyft在美國叫車方法介紹
    車型有如下幾種:uberX、taxi、BLACK、SUV、LUX。到站後,司機在自己的手機系統上點擊確認到站,則系統會自動在要求客戶端支付,雙方相互打星級進行評價,即結束了uber之旅。Lyft使用非常類似,只是註冊時略有不同,如下圖。
  • 現在,美團收購滴滴的最佳時機
    本文分六個部分論述,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美團的天梯,講滴滴與美團過去的模式的關係; 收購的潛在環境,講滴滴面臨什麼樣的情況; 徹底滅掉餓了麼,講美團有了滴滴對餓了麼的影響; 「橘生淮南則為橘」,講美團的體系裡滴滴的盈利能力會更強; 不謀萬世者,講美團收購滴滴的深層次好處; 寫在最後,講一些實現收購的基本條件
  • 2019年,如果滴滴把抽成提到35%,公司能盈利麼!看完就知道了!
    抽成提到35%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迅速盈利肯定是還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還會擴大虧損!這種「殺雞取卵」的事情,滴滴會幹麼!而對於滴滴來說,乘客和司機才是其發展壯大的根本,如果將司機的抽成從25%一下子上漲到35%,滴滴司機的收入就會大幅度下滑!收入減少,司機接單的動力不足,乘客享受不到坐車的便利,那麼滴滴平臺的收入會進一步降低,虧損就會更嚴重!想要盈利,就更不可能了!
  • Uber能否成為「美國版」的美團?
    作為美國網約車界的巨頭,今年受疫情衝擊Uber的日子可以說並不好過,前有打車業務同比一再下滑,市場份額遭競爭對手lyft蠶食,後有外賣業務收入激增,卻是賠本賺吆喝盈利微薄。 結合幾個季度的數據來看,受疫情影響uber在第一和第二季度營收同比顯著下滑,直到第三季度才有所回升,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疫情回暖帶動的各行業消費的增長的緣故。
  • 曾經相互碾壓的滴滴和Uber,合併後將怎麼碾壓我們?
    1      這是一場至少一年節省30億美金的合併在過去兩年的競爭中,兩家公司在究竟誰補貼多、誰更虧錢多上,口水戰一直在進行。首先是滴滴在去年12月的滴滴戰略大會上向媒體公開宣布,滴滴用「1/4的單均補貼量,佔有同行10倍市場規模」。
  • 為什麼Uber在中國打不過滴滴?「雲對接」
    很多公司和產品包括陪跑facebook Airbnb、Uber、淘寶、微信微博都是有網絡效應的好公司,但是今天的專欄我想把這個概念做一點延伸。如果說得通俗一點呢,就是網絡效應也是有高級的和低級的之分的。像Airbnb和uber的網絡效應其實就非常不一樣,Airbnb的網絡效應要比五本高級的多。
  • 柳青「偷師」奢侈品巨頭,滴滴的盈利故事還講得下去嗎?
    柳青目前任滴滴出行總裁,曾協助CEO程維推動滴滴移動出行的平臺整合,此外,在行業矚目的快的、uber併購案中也有她的身影。可以說,她伴隨滴滴挺過競爭最激烈的階段,將滴滴推上了行業龍頭位置。此外,柳青在網際網路行業中的資歷、背景以及資本調動能力毋容置疑,這些特質對於任何一個外資品牌而言,都是可以是拓展中國市場的法寶。
  • 滴滴打車入駐多倫多,我終於能拋棄uber了麼?
    非常之驚人繼uber入華後來又經歷失敗來說滴滴出行居然闖出國門 來到了加拿大入駐了多倫多了發布消息的外媒網站Blogto稱「滴滴是這個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共享出行軟體」DiDi Labs Toronto特別關注在實驗智能駕駛和人工智慧方面滴滴的副總裁也在周一的就職典禮上表示多倫多有著一個創新和創業的好環境也讓它稱為科技投資的好地點這也是他們選擇多倫多的理由
  • 相比被評為美國矽谷有史以來最道德敗壞的Uber,滴滴又如何呢?
    目前,中國已經沒有uber的存在,在2016年8月1日,Uber的中國業務與滴滴出行合併。美國人曾經這麼說過:「你以為uber代表了時尚前衛和科技,travis代表了特立獨行的改革鬥士。但在美國的女性心裡,他其實是個大男子主義的美國農民,是個不折不扣的惡棍。」
  • 滴滴,Uber,Facebook——科技巨頭怎樣一步步變成了新時代的「萬惡...
    總不能用一句「誰讓這些乘客倒黴」來搪塞吧?更關鍵的是,如果沒有滴滴,這些乘客壓根不會上陌生人的車。正是因為滴滴的背書,乘客才會信任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計程車也是陌生人開的。我們會乘坐計程車,信任的不是計程車司機,而是司機所隸屬的組織,也就是計程車公司。從這個意義上說,滴滴起到了類似傳統計程車公司的作用。
  • 滴滴版花唄來了?又做支付又做花唄,滴滴究竟想要幹什麼?
    就在前不久的8月份,滴滴出行官方宣布,8月25日七夕當天滴滴出行包括網約車、順風車、計程車、單車和代駕業務在內的全球日訂單量首次突破5000萬大關,QuestMobile發布了《中國移動網際網路2020半年大報告》則顯示,滴滴的月活已經達7768萬,作為一家日訂單過五千萬,月活用戶達到近八千萬的巨頭,滴滴可以說不缺流量。
  • Uber斷臂求生,滴滴首次盈利,全球出行市場醞釀巨變
    5月7日,滴滴總裁柳青在CNBC的採訪中表示,滴滴的核心網約車業務已經小幅盈利,國內市場的客流量已經回歸疫情前水平的60%-70%,為2月份最低點的5倍。此外,柳青還表示,滴滴目前沒有裁員或融資的計劃。據CNBC報導,滴滴已經從包括軟銀和豐田汽車在內的投資者中籌集到超210億美元。
  • 滴滴打車如何避免悲劇發生?鳳姐出高招,網友:美國uber咋樣?
    滴滴打車如何避免悲劇發生?鳳姐出高招,網友:美國uber咋樣?今年上半年全國上下都鬧得人心惶惶的讓滴滴停頓整改7天的空姐深夜坐車遇害的事件,和前幾天發生的浙江樂清女孩被搶劫強姦殺害事件,都是安全方面存在紕漏而造成的事故。女孩坐上車不久後發出來求救信號,隨後失聯。最後的結局就是,女孩雖然被找到,但已經遇害,為時已晚。
  • 臺灣能不能用uber打車 臺北高雄能不能用uber打網約車
    由於臺灣當局認定uber「不合法」,不少臺灣民眾只好偷偷使用uber軟體,但由此也出現了保險賠償、人身安全等問題。­  「uber司機沒經過嚴格考試,而且車輛都是私家車,還被認定為『不合法』,若發生車禍事故或消費糾紛,不知道找誰來解決。」
  • 益弘商學院:滴滴究竟想要幹什麼?
    就在前不久的8月份,滴滴出行官方宣布,8月25日七夕當天滴滴出行包括網約車、順風車、計程車、單車和代駕業務在內的全球日訂單量首次突破5000萬大關,QuestMobile發布了《中國移動網際網路2020半年大報告》則顯示,滴滴的月活已經達7768萬,作為一家日訂單過五千萬,月活用戶達到近八千萬的巨頭,滴滴可以說不缺流量。
  • 從網約車到網上租車 滴滴摸著石頭過河
    曾幾何時,租車行業還是一個網約車巨頭的必爭之地,從Uber、lyft到滴滴無不在租車行業推出自運營的租車業務。然而到了今天,還在這條道路堅持的巨頭幾乎只剩下滴滴一家了。Uber是最早進軍租車行業的,也是最早退計程車行業的巨頭。
  • 滴滴Uber為什麼合併?這五點看完你就明白了
    1、模式一樣,盈利模式不清晰,燒錢無底洞,提成模式下,合併是最好選擇  C2C模式在出行領域的高速發展得益於其輕資產化的運作和共享經濟的概念,依靠前期大量燒錢補貼車主和用戶獲得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儘管滴滴已佔據C2C網約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但目前看仍不具備在短時間內迅速打垮Uber的能力。
  • 雖然退出了中國,Uber從滴滴這裡拿走了許多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科羅沙這次的改革方向,恰恰是學習打敗過他們的對手滴滴,轉型成為出行服務商。       本周,科羅沙在華盛頓參加了一次高盛集團召集的有關未來城市交通出行的峰會,其中就談到了Uber的改革計劃。科羅沙表示,Uber未來的服務不僅局限於網約車領域,還將覆蓋汽車租賃、共享單車以及公交、地鐵等服務。顯然,這樣的經營模式與滴滴出行不謀而合。
  • 滴滴與Uber合併了?官方闢謠不會出現「滴滴U」 
    「Uber將把中國業務賣給滴滴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