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斷臂求生,滴滴首次盈利,全球出行市場醞釀巨變

2020-12-09 汽車大事記V

華爾街日報消息,5月18日,Uber公司再次裁員3000人。

CEO達拉·科斯羅薩西在致全體員工的郵件中表示,Uber還計劃暫停一些非核心項目,包括其孵化器、AI實驗室和名為Uber Works的求職服務。同時還將關閉或合併其全球45個辦公室,其中包括新加坡辦公室(曾作為Uber在東南亞地區的樞紐)

顯然,Uber此舉無疑是壯士斷腕。疫情之下蕭條的出行經濟早已讓Uber無法扛住如此龐大的身軀前行。為了安全度過危機,這是明智之舉。

Uber可以斷腕自救,但有的品牌一旦斷了腕,或許就涼了。僅僅是斷腕,顯然不足以復活Uber,亦不足以改變全球網約車市場。那麼疫情之下,網約車平臺的出路在何方?司機的出路又在何方?

不只是優步的滑鐵盧

這已經不是Uber這個月的第一次裁員了,上一次還是9天前那一次視頻會議。

5月11日那天,Uber的客戶服務部負責人魯芬·查韋洛召開了一次3分鐘視頻會議,裁掉了前端客服員工共計3500人。"因為出門的人越來越少,我們的企業規模也將按商業需求進行調整……今天是你們在Uber工作的最後一天"。

這位客服負責人堅強中帶著哽咽:"我知道這是一個十分痛苦的信息,沒有人想接到這樣的電話。"

此外,Uber還關閉了全球450多個司機服務中心;今年3月,Uber表示將暫時關閉北美區的所有運營樞紐;本月上旬,Uber裁掉了杜拜31%的員工。

5月7日,Uber發布2020年一季度財報,淨虧損達29億美元,錄得三個季度以來的最大單季虧損。經過多次裁員,Uber目前已經在一個月裁去25%的員工。

如今,Uber官網首頁上還寫著大大的"Help keep each other safe",但是Uber讓自己保平安還十分艱難。

為了阻止疫情的傳播,全球各國都頒布了限制令,這給Uber遍布全球的網約車業務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但顯然不只是Uber一家在痛,狂潮之下無一倖免。

全球的網約車平臺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傷亡"。4月底,北美的另一家平臺Lyft已宣布裁員982人,佔員工總數量的17%;東南亞平臺Grab則表示將限制成本;戴姆勒和寶馬旗下的網約車項目同樣開始進行裁員操作。

那些以開網約車為生的司機來說,面對訂單大幅度下降,更使得他們叫苦連天。有部分司機要求平臺方給予失業補貼,但疫情之下,正常籤署勞動合同的僱傭關係的企業也未必能完全支出員工的失業補貼,更何況只是居間合同關係,平臺就更不可能為司機買單了。

▲有美國Uber和Lyft司機組織車隊示威,

國內市場網約車司機也並不好過,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國內網約車司機們的訂單減少幅度達70%,如今儘管疫情已經好轉,但依然沒有太大的起色。在復工復產前,就有不少司機的聲音,表示疫情之後不再跑網約車。

▲3月,北京為網約車安裝的"安全艙"

有人在深溝,有人上高樓

不過,儘管大環境陷入困窘,卻仍然有的人收穫了好消息。

5月7日,滴滴總裁柳青在CNBC的採訪中表示,滴滴的核心網約車業務已經小幅盈利,國內市場的客流量已經回歸疫情前水平的60%-70%,為2月份最低點的5倍。

此外,柳青還表示,滴滴目前沒有裁員或融資的計劃。據CNBC報導,滴滴已經從包括軟銀和豐田汽車在內的投資者中籌集到超210億美元。

▲滴滴總裁柳青

雖然盈利時間來得比創始人程維預計的晚了近2年,但相比疫情之下三連裁的Uber而言,這是難得的好成績。

滴滴在疫情中迎來了小捷報,當然不是疫情的功勞,主要還是因為滴滴這些年的蓄力。

Uber當初財大氣粗入駐國內市場瘋狂燒錢補貼吸引用戶時,滴滴無力硬剛只能曲線救國,投資了北美的Lyft、印度的Ola、東南亞的Grab、巴西的99,再加上中東北非的Careem和東歐的Taxify等多家平臺,搞起了"反Uber聯盟"。

其後,2018年7月,滴滴出行宣布與軟銀公司成立合資公司,進軍日本計程車打車市場;2019年6月,滴滴進入智利和哥倫比亞,目前在拉美4個國家運營……六年來滴滴雖然在國內風波不斷,但同時在全球市場的暗中發力也是力度不少,6年來累計虧損390億元,如今算是稍微收成了一點正果。5月初,滴滴國際事業部營運長仇廣宇進一步透露,滴滴將著手開拓歐洲、中東、非洲等新市場,並收購支付公司,與有牌照的金融公司合作、拓展食品配送業務和支付業務。

▲滴滴創始人程維

而在全球的網約車勢力中,身處疫情最初爆發區域,同時也作為中國區域份額的榜首,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環境下,滴滴選擇了為網約車行業站出來。

4月24日,滴滴發布公告,將網約車防疫標準、設立線下防疫站、為網約車免費安裝車內防護膜、成立醫護保障車隊等各種防疫經驗向全球傳遞。

同時還在拉美、澳大利亞、日本等業務範圍,逐步鋪開線下防疫站。在巴西和智利,司機可以從防疫站領到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還可由移動消毒機為車輛消毒。此外,滴滴還向巴拿馬、智利、哥倫比亞、日本、澳大利亞等市場的使館、計程車公司、司機和騎手等捐贈口罩,在海外市場共計給司機、騎手發放了超過200萬個口罩、消毒物資……

相比起Uber困窘的現狀,滴滴如今的操作卻越發有行業老大哥的風度。或許,這場疫情會成為滴滴彎道超車Uber,領跑全球出行企業的關鍵一戰。

平臺出路在何方,司機出路又在何方?

不過,儘管平臺收穫了正果,司機們卻未必能過上好日子。在疫情後復工復產逐漸常態化的工作中,雖然滴滴上線了跑腿業務,但是對於網約車司機還有很多準入限制,面對不景氣的大環境,司機們並未能通過其他業務有效增加收入。另外,在經歷過多番波折與整改後,順風車雖然重新上線,但多數業務還在發展中,疫情也使得這些業務的發展有所延後。

而Uber方面,企業的大部分營收都來自網約車業務,限制令給網約車業務造成了巨大衝擊,4月其全球網約車業務量下降了80%。不過上帝關了一扇門還是打開了一小扇窗——

由於人們居家隔離,Uber的外賣派送業務UberEats帶來了機會。在疫情期間,這項業務收穫了大量新客戶,並與許多餐廳展開了合作。一名Uber發言人解釋,Uber決定終止在捷克、埃及、宏都拉斯、羅馬尼亞、沙烏地阿拉伯、烏克蘭和烏拉圭的Uber Eats業務,並將阿聯的Eats APP關閉後轉移給當地出行Careem,因為Uber Eats在這些市場未能做到第一第二,Uber要將資源集中在Eats的全球頭部市場。在疫情之下,雖然外賣這點杯水車薪,未必能填補網約車市場失落的巨大漏洞,但是對於一個都要壯士斷腕的企業而言,已經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了。

在這一點,值得包括滴滴在內的所有出行平臺參考學習。

儘管跑腿業務或者外賣業務的經濟效益比不上網約車,但是在司機們難以為繼的狀況下,平臺更需要首先考慮司機的生計,要讓司機看到活下去的希望,平臺才能有生存的活力。

在網約車業務收到疫情嚴重影響的情況下,例如跑腿業務的服務權限應該考慮放開,減少對司機群體的準入限制,讓臨時失業的司機們能有更多的方式去維持收入。

而在平臺方面考慮,還可以更大程度的拓寬思路,嘗試將業務從C端延伸到B端,藉助平臺以往沉澱的用戶,探索廣告、電商等新業務模式,嘗試通過流量變現,也不失為一種自救的新思路。

對於出行企業而言,疫境不只是困境,同時應該激發創新模式的催化劑,在一輪掙扎篩選之後,唯有突破思路為平臺自身與司機找到創新生存模式的品牌,才可以被留下。

相關焦點

  • 從滴滴與Uber的進與退,看汽車智能共享化新未來
    面對市場被瓜分的壓力,如何營造護城河,分攤機會成本,對資本市場講出新故事,成為老牌共享出行公司近來的思考。 滴滴「加持」智能共享汽車,曲線「自救」 相隔937天後,滴滴實現了在洪流聯盟成立之初立下的目標——正式發布與比亞迪聯合開發的新一代為共享而設計的網約車D1。
  • 滴滴、Uber、Taxify殺入,全球打車巨頭澳洲市場大亂鬥
    比如Uber的新業務通常會首先在墨爾本推出,許多共享單車企業也選擇墨爾本作為進軍澳洲市場的首站,因此滴滴也不例外。為什麼澳洲出行市場突然火爆?因為除了中美,包括東南亞和印度等「一級市場」基本上已經塵埃落定。尤其是東南亞市場,在6月18日Grab宣布獲得3.7億美元銀團貸款後,其在東南亞近217個城市的出行服務布局已經堅如磐石。
  • Uber、Lyft和滴滴,誰能率先全面盈利?
    而就在不久之前,滴滴總裁柳青在接受外媒採訪中表示,滴滴的核心網約車業務已實現小幅盈利,中國市場在逐步恢復。儘管未給出具體數據,但值得關注的是,這是滴滴首次公開宣稱具體業務盈利。目前,滴滴在國內的客流量已經恢復疫情爆發之前60%到70%的水平。
  • 滴滴打車入駐多倫多,我終於能拋棄uber了麼?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很久沒有回國了手機裡都沒有什麼國內要用的APP了但是有一個軟體 就算手機裡沒有大家應該也都知道 那就是滴滴出行非常之驚人繼uber入華後來又經歷失敗來說滴滴出行居然闖出國門 來到了加拿大入駐了多倫多了發布消息的外媒網站Blogto稱「滴滴是這個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共享出行軟體」
  • 柳青「偷師」奢侈品巨頭,滴滴的盈利故事還講得下去嗎?
    柳青目前任滴滴出行總裁,曾協助CEO程維推動滴滴移動出行的平臺整合,此外,在行業矚目的快的、uber併購案中也有她的身影。可以說,她伴隨滴滴挺過競爭最激烈的階段,將滴滴推上了行業龍頭位置。此外,柳青在網際網路行業中的資歷、背景以及資本調動能力毋容置疑,這些特質對於任何一個外資品牌而言,都是可以是拓展中國市場的法寶。
  • 關於Uber中國併入滴滴,全球投資人和分析師是這麼說的
    )】8月1日報導(編譯:蔡妙嫻)今日下午,滴滴正式宣布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將收購Uber中國的品牌、業務及數據,並為Uber提供10億美元的投資,用於發展其在中國市場以外的業務談到此次合併的意義,滴滴的創始人程維表示:「在過去的兩年中,滴滴和Uber都從對方身上學到了不少,這次和Uber的合作將促進移動出行行業走向更加健康、持久的道路。」此前,Uber的投資人就極力要求將其中國分公司出售給滴滴。Uber和滴滴在搶奪中國市場上開銷不菲,單Uber一家就豪擲了20億美元。與此同時,自2015年上半年開始,Uber在發達市場已經開始盈利。
  • 滴滴Uber神州易到,共享出行四國軍棋沙盤推演
    沉寂多日的共享出行市場又熱鬧起來:易到與騰訊撕逼正酣之際,神州專車正式獲準掛牌新三板,不久之前某謠言平臺還稱Uber會退出中國市場旋即被闢謠。這些現象均表明,共享出行市場又在醞釀一場新的戰爭,姑且稱之為第二次共享出行大戰。
  • 滴滴版花唄來了?又做支付又做花唄,滴滴究竟想要幹什麼?
    滴滴方面回應界面新聞稱,「滴滴月付」產品是滴滴金融近期嘗試性推出,用戶開通後,可用於支付滴滴平臺上的出行服務,為用戶在支付環節提供更方便的體驗。就在前不久的8月份,滴滴出行官方宣布,8月25日七夕當天滴滴出行包括網約車、順風車、計程車、單車和代駕業務在內的全球日訂單量首次突破5000萬大關,QuestMobile發布了《中國移動網際網路2020半年大報告》則顯示,滴滴的月活已經達7768萬,作為一家日訂單過五千萬,月活用戶達到近八千萬的巨頭,滴滴可以說不缺流量。
  • 滴滴出行加快全球擴張步伐對標Uber,獲Booking 5億美元投資
    滴滴出行近日獲得來自全球最大OTA Booking Holdings的5億美元投資,顯示出其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進行全球擴張的意圖。滴滴出行戰略副總裁朱景士表示:「Booking在全球在線酒旅市場擁有領導地位和豐富經驗,引領著行業內數位化變革帶來的全新旅行體驗。我們期待與Booking在產品、技術和市場拓展方面展開更多創新性合作,將旅程的各個部分無縫連接,提升每一位用戶的出行體驗。」
  • 為什麼滴滴不會合併Uber中國?
    以現有市場格局,乃至雙方融資規模等情況來說,Uber中國,只有兩條路:投降或戰死。 但是滴滴願意在這時候把Uber中國收過來麼?目前,滴滴佔據了80%以上的市場,覆蓋了全國400多座城市,日處理訂單4月便超過1000萬單,目前日均訂單1600萬,更重要的是,400座城市裡有200座城市已經盈利,滴滴整體盈利也指日可待。
  • 曾經相互碾壓的滴滴和Uber,合併後將怎麼碾壓我們?
    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將互相持股,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Uber中國的其餘中國股東將獲得合計2.3%的經濟權益。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也互相加入對方的董事會。至於那封被「闢謠」的、Uber創始人發出的郵件。最終也被證明是真的。
  • 2019年,如果滴滴把抽成提到35%,公司能盈利麼!看完就知道了!
    抽成提到35%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迅速盈利肯定是還不可能的,甚至可能還會擴大虧損!這種「殺雞取卵」的事情,滴滴會幹麼!而對於滴滴來說,乘客和司機才是其發展壯大的根本,如果將司機的抽成從25%一下子上漲到35%,滴滴司機的收入就會大幅度下滑!收入減少,司機接單的動力不足,乘客享受不到坐車的便利,那麼滴滴平臺的收入會進一步降低,虧損就會更嚴重!想要盈利,就更不可能了!
  • 益弘商學院:滴滴究竟想要幹什麼?
    據界面新聞初步了解,該產品為滴滴金融的一款先享後付產品,打車享墊付,當月打車,下月8號還款,其產品邏輯與支付寶花唄、京東白條、美團月付相似,其主要使用場景僅限於滴滴打車服務,目前還在灰度測試當中。滴滴方面回應界面新聞稱,「滴滴月付」產品是滴滴金融近期嘗試性推出,用戶開通後,可用於支付滴滴平臺上的出行服務,為用戶在支付環節提供更方便的體驗。
  • 滴滴與Uber合併了?官方闢謠不會出現「滴滴U」 
    「Uber將把中國業務賣給滴滴出行
  • 為什麼Uber在中國打不過滴滴?「雲對接」
    像Airbnb和uber的網絡效應其實就非常不一樣,Airbnb的網絡效應要比五本高級的多。或者我們換個角度說,為什麼成立時間差不多的Airbnb和uber一個最終達成了階段性的壟斷,是業內沒有太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另一個在全球四面受敵,即使融資上百億美金,還沒能把競爭對手擊敗呢。這篇專欄我們就從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 為了爭奪新興市場 Uber在泰國推出摩託計程車服務
    Uber在上述區域市場大張旗鼓地擴張主要是因為其在中國市場受挫。  今年2月,Uber CEO卡蘭尼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Uber在中國一年燒了10億美元。「我們在美國已經實現盈利,但是在中國一年虧損10億美元,我們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卡拉尼克表示,「他們在每一個城市都沒有實現盈利,但是他們正在購買市場份額,我希望整個全球市場不會是這樣。」
  • 為爭奪新興市場 Uber在泰國推出摩託計程車服務
    據彭博社2月23日報導,Uber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稱,將在泰國首都曼谷首次推出摩託計程車服務——「Uber MOTO」,進而解決該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此舉預示Uber在亞洲新興市場再出新招以抗擊滴滴、Grab Taxi和Ola等競爭對手。
  • 滴滴出行推全球首輛咖啡概念車 巴士出行新體驗
    滴滴出行今日確認推出全球首輛咖啡巴士概念車——「滴咖啡」,為用戶打造創新的巴士出行體驗。今天上午,這輛充滿創意的可以自由移動的咖啡巴士停靠在中關村新中關購物中心附近,人們紛紛駐足「圍觀「。和被大貨車運送到某個街角的「移動咖啡屋」不同,滴咖啡隨時隨地可移動,在中關村停留之後它又行駛到瞭望京,所到之處的人們都驚嘆於這樣的改造,一位路人上車參觀後表示:「從未見過這樣的巴士,非常的新奇!」
  • 相比被評為美國矽谷有史以來最道德敗壞的Uber,滴滴又如何呢?
    在全球範圍內覆蓋了70多個國家的400餘座城市。目前,中國已經沒有uber的存在,在2016年8月1日,Uber的中國業務與滴滴出行合併。美國人曾經這麼說過:「你以為uber代表了時尚前衛和科技,travis代表了特立獨行的改革鬥士。但在美國的女性心裡,他其實是個大男子主義的美國農民,是個不折不扣的惡棍。」
  • 澳大利亞的首都是滴滴出行將從8月10日開始運營的新城市之一
    自2018年5月進入澳大利亞市場以來,該平臺已在墨爾本,布裡斯班,珀斯和雪梨等八個城市開放澳大利亞的首都是滴滴出行將從8月10日開始運營的新城市之一。自2018年5月進入澳大利亞市場以來,該平臺已在八個城市開放,包括澳大利亞的四個最大城市-墨爾本,布裡斯班,珀斯和雪梨。該公司通過其全資子公司在本地運營,在該國擁有約75,000名常規駕駛員和150萬活躍乘客。繼全球化成為中國大陸飽和市場的佼佼者之後,全球化是滴滴的核心戰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