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郊遊》:澆築在廢墟上的藝術構圖

2020-12-16 仿佛心評

電影《郊遊》2013年9月在威尼斯影展奪得評委會大獎,11月在第50屆金馬獎的角逐中,擊敗了王家衛、賈樟柯和杜琪峯等同輩大師作品而摘下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郊遊》讓臺灣導演蔡明亮重新成為國際電影圈的焦點。

悲涼和孤寂像藝術家的影子,也像《郊遊》的影子。燭光照不見城市的蒼穹,手電筒的微光搖曳在雨夜和破屋,這兩束不起眼的微光在喧囂的影院很難照亮行走的面龐,卻能夠刺痛沉思的心房。

我看到廢棄的想像高擎著房產廣告牌,一種沒有歸處的堅強與徒然的掙扎在風雨中張揚;我看到憂憤的嘴啃下生活的臉,白色的菜葉,漲紅的淚;我看到被煙火燻黑的殘垣斷壁,令人窒息又壓抑;我看到幽深的暗夜和遠古的眼神,它們在對話。

《郊遊》是一部特殊的電影,觀眾不能像以往那樣輕易就獲得故事和主題、共情和啟迪。它幾乎摒棄了故事通常的基本要素,沒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名字、背景、關係、個性等)、劇情線索或脈絡,臺詞極少,它完全用慢條斯理的構圖替代敘事,用沉默的鏡頭語言定格導演的內心視像。電影看完,觀眾腦海裡留下的是澆築於廢墟上的幾幅凝重的美術作品。

邊緣:是不是苦難的盡頭

《郊遊》的畫面構圖多數呈現非人中心化、人物邊緣化的特徵。機位遠離、略高角度、固定,全景長鏡頭, 便於展示人物所在空間及人在巨大建築或超大物體前的被擠壓、被忽視的狀態,這樣的構圖為揭示人物生存窘況和精神疲乏提供了力透紙背的視覺效果。

盤根錯節、繁茂茁壯的大樹旁邊,孩子們弱小無助的靈魂被安置於一隅,在這樣的大森林裡面,他們沒有安放天真的歸屬。

李康生帶孩子在海邊散步

畫面中的人物顯得非常渺小,他們仿佛是被大地遺棄的生靈,沙灘靜謐荒蕪,毫無生機,絲絲寒風從曠野吹向觀眾。

餐廳有些空蕩,畫面的中下位置,小女孩的眼神是複雜的,也許期盼,也許好奇,也許懷疑,也許呆滯,她像擱淺的小海螺,等待著悲涼的海水再次將她捲走。

渾濁的湖水,昏暗的色調,來來回回的腳印,一隻蜷縮的螻蟻茫然無措,找不到方向。

景觀綠化是人們設計規劃的新天地,這場文明的洪流衝走了自然的表情,卻刻畫出新的淚痕和皺紋。康生倔強地扛起牌子,不知道他能否抵擋住命運的衝擊?!

建築工地的圍欄如同富有與貧窮的分界,它們割裂人群,拆分親情,撕割人心。

李康生喝酒時的狀態

遠處的鋼筋水泥壓得他喘不過氣。在酒精的麻醉下,李康生的眼神充滿抗爭、憤懣,他多想撼動僵硬的生活。

沒有語言,僅僅透過獨特視角,觀眾就能夠感受到人物身上的悲催與滄桑、無助與無奈。他們是社會底層的邊緣人群,是怪獸身上一根不起眼的毫毛,是一堆廢墟上流浪著的微塵。再大的空間、再大的城市,也沒有他們的立錐之地。大與小、遠與近的強烈反差繃緊了觀眾的心智,震撼著心底的悲憫與良知。

細看這些構圖,鏡頭的呈現極像城市角落攝像頭的傲慢俯視,在監控中生活的人們成為畫面裡卑微的囚徒。監控記錄街道的變遷、樓宇的肅然和社會的秩序,卻無法記錄邊緣的苦難及精神的創傷。

夾縫:總有些迷茫和彷徨

李康生窺視一處豪宅

這個鏡頭酷似一幅抽象油畫,犀利的光線、開闊的空間、怯懦的人物、對比的色調,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李康生在生與死的夾縫中艱難地生存。兩面牆,一面是落寞的廢墟,一面是豔麗的繁華;一面是物質,一面是精神;一面是悲苦,一面是喜悅;一面是欲望,一面是現實……

李康生身後的暗處是一個家庭的悽涼,眼前卻是整個城市的鮮亮;李康生身後是邊緣人的哀愁,眼前是全社會的目光。兩面牆視角伸向觀眾,李康生就像身處隱匿的叢林,從很遠處偷窺繁花似錦、光怪陸離的文明世界。

無論從哪個維度去解讀,這幅構圖都充滿極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其實,夾縫中不光有康生,也許還有導演和我們。

縱深:我們該走往哪裡?

小河的隧道

以上三幅畫面構圖,從觀眾角度看人物離觀眾越來越遠,由大變小直至消失不見,他們正在穿越生活漫長的暗道。從人物的位置看,他們留給觀眾一個開放的放射狀空間,人物背影承載的精神向度在不斷擴張,一直延伸至觀眾心靈,展現和隱退重疊,點點微光和空洞建築交織,夢想的源頭和現實的黑暗結合,「帶領觀眾重新領悟世界的密度」。

背對複雜的世界和面對慘澹的人生,我們該何去何從?影片的意義正在於此!

凝固:時間是空間裡的時間

《郊遊》中很多畫面是一場一鏡,鏡頭停留時間長,觀眾感覺仿佛時空凝固,又像是在細細品鑑一組由導演、演員、觀眾共同創作的浮雕作品。

影片伊始,一位母親一邊看著熟睡的孩子,一邊梳著長發。畫面定格5分鐘,沒有出現其它語言、動作和人物。在如此足夠的看的時間裡,觀眾的視角可以觸摸畫面的每個角落,仔細審視和思考人物、關係、背景、狀態、情緒、氣氛、已經發生的故事和將要發生的故事,思維懸停的當下,一種符合影片質地的情感悄然孕育。

這是一個長達20分鐘左右的慢鏡頭,同樣沒有語言、沒有多餘動作,沒有眼神交流,就這樣倆人深情靜默地看著。

深夜靜處愈靜,鬧處愈鬧,風吹、車鳴、狗吠依舊,而在廢舊的破樓深處,在銀幕的面孔之下,陰鬱、沉寂、虛空、幽魅之靜氤氳其中。命運交集的兩束微光漂浮在碎瓦破礫之上,它們等待被吞噬抑或被拯救……

如果沒有李康生,陳湘琪依然一如往常,她會面對壁畫傾訴,現在李康生的到來,她的訴說飽含了更多的無奈和糾結。李康生不知所措,陌生的畫面,熟悉的情感,未來的浮萍或者已在壁畫的柔光之中。

陳湘琪在都市廢墟中守護心靈的淨地,壁畫是她的信仰、希望、依靠和憧憬,幽藍的壁畫可以融化所有的辛酸和痛楚,可以陪伴瀰漫的孤寂和悲慟的象徵。

沒有交流互動,倆人先後離去。沉浸的影像,沉浸的心緒,20分鐘的心靈沉默,觀眾可以構思人生的跌宕,可以享受難得的沉思,可以把握生活的當下。

壓抑的空間,灰暗的光線,佇立的身影,凝視的眼眸,觀眾既在壁畫外,也在壁畫裡。

凝固的構圖能夠打破觀眾的心理時間,創造活躍思維與藝術想像,帶領觀眾參與電影的延續與關聯,進而獲得深刻厚重的藝術感悟。

「慢」風格是蔡明亮電影藝術的標籤,恢復觀眾「看」的能力是導演的訴求。受西方電影工業的影響,電影的影像語言越來越快,快節奏、快動作、快剪接,快是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產物,快的吸引和體驗帶來的是視聽轟炸、感官刺激,以及人的思維的盲目與停滯,結果是趣味性掩蓋思想性、豐富性遮蔽藝術性,商業文化衝擊心靈文化。

《郊遊》是對「快美學」的抵制與反抗,用視角傳遞寓意,用構圖詮釋劇情,用「慢」呈現情緒,用簡約簡略換取觀眾的深度思考,回歸電影的藝術初心。

銀幕是一個畫框,導演用光影作畫,觀眾將幾幅畫面連貫起來,可以自主編織起一個完整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當中必然有自我的記憶、情感和省悟。

《郊遊》獨特的影像構圖,著實令人難忘。

相關焦點

  • 如何在廢墟上創建藝術攝影
    在廢墟上拍攝的照片是時尚的,不尋常的和原始的。這種想法的缺點是,並非總是能夠找到合適的拍攝地點,而且並非每個模特都同意在廢棄的建築物中攝影。另一個問題是缺乏照明。對於初學者來說,你可以練習新的攝影類型,然後邀請認識的人扮演模特的角色。
  • 《郊遊》:社會邊緣人群的生活再現
    隨處可見的廢墟是整部影片的中心點:男主角自身就是一個被現代社會遺棄的人,而他每到一處周邊也都是斷壁殘垣、廢棄的建築,片中角色們經常僅能仗著微弱的光亮在路上行走。「廢墟是對我們的提醒和警示,這是我們為現代文明的高速發展所付出的殘酷與荒謬的代價,一個近乎失去理智的代價。」蔡明亮導演說道。過去的一年,是蔡導的職業生涯與現代社會,尤其是世界電影行業之間的關係充滿衝突與矛盾的一年。
  • 以廢墟藝術引領藝術轉型
    宋永平、楊重光、艾松、譚勳、邱軍、李泊巖、盧琳等十多位以廢墟藝術為主題的藝術家受邀與會,從各自不同的藝術視角介紹了自己的藝術面貌和藝術觀念。藝術轉型已經成為藝術界的一個焦點問題,大家都在翹首企盼新藝術時代的到來,但這似乎是最難把握的最近的未來。廢墟藝術由此呼之欲出。
  • 基弗:穿越廢墟與迷津的藝術鏡像
    他一直專注於表現德國的文化命運與納粹遺產,常常被稱為「德國罪行的考古學家」、「第三帝國廢墟上成長起來的畫界詩人」。基弗的作品,其畫內畫外的戲劇性衝突挑戰著我們的智識和悟性,一種粗糲蒼涼的詩歌精神與深刻審慎的歷史與文化思考貫穿始終。
  • 廢墟上的藝術館:下一個轉角會遇見誰?城市藝術的獨特光彩
    而另一些藝術品則註定依附在廢墟之上,在沒有觀眾的牆壁上短暫矗立,最終被遺棄在城市的一角。你不知道它誕生過,就如同你不知道它早已傾倒,不復存在。01廢墟上的美術館在巴塞隆納的藝術圈,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知道哪裡有廢棄的酒店、工廠或者其他建築物,請一定告訴大衛·洛薩諾(David Lozano
  • 二刷《紅高粱》:從視覺層面分析,電影畫面中的色彩與構圖
    在影片《紅高粱》中,有很多極具藝術特色與美感的畫面構圖:①迎娶新娘時採用全景與中近景結合畫面採用了全景與中近景結合的方式,在黃土瀰漫的環境中,伴隨著畫外音與鑼鼓喧天的聲音,花轎由遠及近慢慢進入觀眾視野。前方兩位轎夫,中間是花轎,後邊還有一群吹嗩吶的人,在空間上形成了一種層次感。
  • 電影《鋼的琴》,攝影構圖百科全書,9個攝影創作技巧,拍照必學
    這部電影上映後好評如潮,雖然屬於小成本電影,但是小成本並沒有影響導演和攝影師在追求影像表達高水平藝術效果的野心。獨特的劇本故事,配合傾頹衰敗的工業場景,一個是沉寂與了無生氣,一個文化藝術的熱切期盼,兩者形成高度的矛盾反差。
  • 他拍攝廢墟中的藝術,破舊的樓梯、房間,卻令人驚豔
    這位喜歡拍攝廢墟建築的攝影師叫做詹姆斯.克溫爾。他是一位風景攝影師,但是與其說他是攝影師,還不如叫他探險家。在2013年至今,六年的時間,他去過英國、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進行拍攝。他喜歡尋找一些被遺忘的建築,這些建築通常在郊區。
  • 電影攝影簡析及學習構圖、用光必看的23部電影推薦
    建議同時閱讀「」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還沒有徹底消失,所以建議各位最好不要出門拍照片了,不妨在家看看電影;提高審美水平的同時還可以學習下電影畫面中構圖、用光以及調色的技巧。  下面好機友攝影為您推薦23部攝影愛好者值得看的電影  大紅燈籠高高掛  張藝謀是一個敢於突破傳統色彩、尋求色彩的視覺衝擊力的創作型導演, 在他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就凸顯出強烈的畫面色彩感, 營造了唯美、濃烈的色彩藝術。
  • 賞析|電影《肖申克救贖》構圖分析
    類似鸚鵡螺的黃金螺旋線,是黃金分割構圖的變體,以黃金分割線為邊拼成的正方形,然後在正方形裡畫90度的扇形,連起來的弧線就是黃金螺旋線。強有力地把視覺引向焦點。國外攝影師非常在乎這種構圖方式。
  • 剷除"廢墟塗鴉"無關藝術關乎安全
    【相關新聞】委員熱議"廢墟塗鴉一夜之間被剷除" 建議開闢塗鴉牆   上海市靜安區康定路600弄拆遷基地廢墟上的塗鴉突然走紅,一夜之間又遭剷除。24日,塗鴉被拆也成為「兩會」上一個熱議的話題。對此,政協委員是有贊有彈。靜安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康定路600弄動遷基地尚在拆除中,出於安全考慮,不建議前往現場圍觀廢墟塗鴉。(1月25日《新聞晨報》)  街頭塗鴉是自由表達的藝術,不需要受固有理論或標準的束縛。它是城市的風景線,有時甚至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它給城市帶來的是新鮮感和活力,而不是視覺汙染。
  • 美術研究|中國畫構圖:整體構圖法,之字構圖法,邊角構圖法!
    中國畫作為我國繪畫藝術形式中的基本內容,是對前人繪畫藝術形式和技能進行研究的主要對象,也是豐富當代繪畫藝術思維和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對中國畫的研究中,對構圖方面的研究是重點也是熱點,無論是繪畫的創作還是鑑賞,充分掌握中國畫構圖的基本屬性和特點是進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也是豐富中國畫中藝術創造價值的基礎。
  • 超級恐怖電影《恐怖廢墟》,四人邀約旅行卻最終慘死古老廢墟
    說起旅行遊玩我們都會想到美好的場景,可是今天說的一部電影會讓你覺得很可怕的!今天我們介紹的就是《恐怖廢墟》,說起這部電影當時是高中看的,還是一群學生圍在一起看的,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嚇到了,幾天吃不下飯!首先電影開頭可以看到兩對情侶,傑夫和艾米,艾瑞克和斯黛西,他們四個人來從美國來到墨西哥玩耍,不過呢當他們在泳池那邊,遇到了一個德國來的馬西亞斯及他的希臘朋友。
  • 廢墟探險,城市郊遊
    同樣,依媒體的習慣,白夜行從事的活動本應叫「城市廢墟探險(Urban Exploration)」,專指一群熱衷到廢棄建築物裡窺探的人;而圈子裡圖方便,乾脆摘兩個字,只講「城探」。截至2020年4月1日,豆瓣上以廢墟探險為主題,成立有11個不同的城市小組(小組,豆瓣用戶自建的網絡社群),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等。
  • 「窗口」的巧妙運用使《美國往事》的構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相對於古老的繪畫藝術中,電影鏡頭可以把更豐富的光、影、色元素作為有機的構圖元素,以獨特的魅力傳達情感和意義。在攝影中,有一種叫做「畫中畫」的構圖,他經常被使用並不斷被模仿。相機通過門、窗或框架拍攝人物和場景,這些框架構成了「畫框中的畫框」,形成了「畫中畫」的獨特效果,作為敘事中的強調符號,鏡頭聚焦於情境。
  • 中國當代油畫構圖的新特點及發展趨勢分析,經典傳統藝術油畫欣賞
    在中國傳統藝術元素中,構圖的形式、色彩安排上更傾向於傳統的搭配習慣,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習慣的影響,構圖語言注重對於情感藝術的體現,在油畫的內容上也是以寫實記錄日常生活習慣的構圖為主,在創作技巧上油畫的創作著重在感受恢弘渾厚的筆法,以清晰明顯的空間性體現創作風格。
  • 《布達佩斯大飯店》:視覺盛宴般的完美構圖
    2014年,由韋斯·安德森導演的一部美學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在電影屆突出重圍,該片在業界好評如潮,同時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的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以及最佳原創配樂獎,可謂是實至名歸。這部電影是韋斯·安德森的第八部電影長片,也稱得上是最能體現韋斯·安德森獨特影像風格的集大成之作。單從美學方面來說,這部電影簡直就是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德國藝術家卡爾·謝弗勒在《色彩論》一文中總結道:「色彩在藝術中應視為獨立的抽象體,藝術家將色彩獨立出來,使之具備音符的特徵,顏色與線、形一樣,是藝術的生動語言,畫家自由地運用這種語言表現自己的情感」。
  • 設計構圖技巧!「面式」構圖
    三角形構圖的特徵是穩定性,一般以三角形 的三個視覺中心為表現體的位置。 構圖的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倒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①正三角形構圖,均衡而穩定。②斜三角形構圖,有著穩定基礎上的靈活性和躍 動感,是應用最多的一種構圖形式。
  • 廢墟的圖像流變
    ,更關鍵的是要承認不同文化和藝術傳統中關於廢墟的異質性觀念和特殊再現模式的存在。藝術史學者保羅·祖克在一篇重要的論文中寫道:「我們這個時代有關廢墟的流行觀念都是18、19 世紀盧梭、霍勒斯·沃波爾等人的浪漫主義的產物。」不僅歐美如此,由於殖民化和全球化造成的西方文明的流布,祖克的結論也同樣適用於世界上的其他地方。
  • 巴洛克版畫藝術人物素材創作參考,畫面構圖安排關係氣氛營造圖集
    巴洛克版畫藝術人物素材創作參考,畫面構圖安排關係氣氛營造圖集巴洛克版畫藝術人物素材創作參考,畫面構圖安排關係氣氛營造圖集巴洛克版畫藝術人物素材創作參考,畫面構圖安排關係氣氛營造圖集巴洛克版畫藝術人物素材創作參考,畫面構圖安排關係氣氛營造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