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臺灣
必住民宿
或藏於街巷弄堂
或隱於山野湖邊
或身處鬧市
或坐落鄉間
臺灣民宿客棧協會/副會長 臺灣宜蘭檜樂屋民宿/聯合創辦人
CIID台州設計師年會上,臺灣民宿客棧協會副會長蔡幸爵作了一番精彩的演講,淺析了臺灣民宿的精髓和靈魂,吸引了在場百位設計師聆聽。
「比起一百萬人造訪,卻只願造訪一次。不如經營一萬人,但每人願意造訪100次。」這是蔡幸爵十多年來一直引用的一句話。
如何設計民宿?民宿,民是指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才有了民宿。民宿吸引客人的,不在於金碧輝煌、山珍海味,而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內涵。
在蔡幸爵看來,民宿設計需以堅持「文創+民宿」思路,圍繞「眾創+體驗」元素來展開,民宿作為主詞,文創作為副詞。」傳統的經營模式是靠賣民宿賺錢,而貼近心靈的模式是靠體驗賺錢。如熱門的卓也小屋、緩慢民宿。
卓也小屋
以遠近聞名的卓也小屋為案例,卓氏夫婦一手親手搭建,以客家文化生活為主調的民宿,一年可賺4億臺幣(折合人民幣8000多萬)。
卓也小屋並不是單純的賣房間,而是一種體驗,如藍染的課程、售賣藍染的商品等。 藍染作為卓也小屋的主要特色,卓氏夫婦開墾了一塊地,用於種植藍染的植物,帶領遊客享受藍染的過程,DIY自製手袋,圍巾等,染出各種圖案的布料。
民宿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更講究的是「還俗、接地氣」,並讓參觀旅遊者參與其中,體驗返璞歸真的樂趣。
緩慢民宿
「 慢一點,靈魂才能跟的上!」
緩慢民宿,書店、展館,創意到處可見。
民宿的發展不只是賺錢,它還能帶動周圍的經濟。就如緩慢民宿將地方傳統工藝進行整合,挖掘地方的文化特色,有關地方的書籍做為獨立的書店,與地方的農夫、漁夫合作。
一個建築物帶動一個村莊的繁榮。在臺灣這樣的例子很多。
通過環境、活動以及「衍生產品/服務」的巧妙設計,不僅給遊客帶來來自大自然的綠色體驗,更提供一種充滿情味的感覺與氛圍,極大化的讓遊客達到放鬆身心、返璞歸真的效果。
民宿圈中不乏畫家、建築師、設計師等造夢者,他們將某個不起眼的鄉村角落,改造成充滿小資情調的驛站。
如畫家、陶藝者開民宿,這樣的專業+民宿,它們之間會撞出什麼火花?或許不能讓大眾所相容,但蘊藏著獨特的個性和秉性,在切割市場時,會擁有一群小眾群體成為鐵桿粉絲,而常年光顧這家民宿。
民宿的精髓,在於以人為本,拉近與客戶的情感距離。當你走入這個空間,仿佛回到自己的家中,能與眾人聚坐一桌,一起享用晚餐。
「作為設計師,在幫助業主做頂層設計,如民宿、酒店類的相關配套時,我們的思考模式不要陷入花錢比賽的框架中,而是要試著去思考,用不一樣的設計方法,讓其脫離大同小異的競爭,能夠把差異化做到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