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17日清晨5時46分,日本兵庫縣南部淡路島一帶發生芮氏7.2級地震。由於是震中臨近都市的直下型強震,位於淡路島及阪神間的兵庫縣周邊地區遭嚴重破壞,尤其是港口城市神戶,幾乎被摧毀。
除當地媒體外,日本各大全國性媒體也在震後第一時間趕赴災區,並立即投入曠日持久的賑災報導活動。
作為大眾傳媒高度發達的媒體社會,日本固然不存在封鎖消息、新聞檢查等公開性方面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收視率、發行量等傳媒量化指標上的過度競爭及媒體工作者自我約束的懈怠不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問題,而其中一個顯著的問題,即新聞倫理問題。
在災難降臨的初期,一方面懾於大自然神秘的威力,另一方面對受災情況幾乎一無所知,不僅災民驚魂未定,媒體人內心也受到震懾,是很自然的事。這種情況下,發自現場的災情「第一報」往往帶有極強的「狼來了」的色彩,這本無可厚非。但隨著報導活動的深入,有效信息越來越多,一個建立在事實基礎上、最大程度接近真實的對受災狀況的分析判斷理應凸顯;接下來,報導活動的重點理應側重置身於這種狀況之中的人本身的處境,所有的鏡頭、麥克風都應當儘量去表現災民的危險、疾苦、感受和需求;同時,還應當為他們打氣、加油,讓他們在餘震不斷,次生災害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中,在未來漫長的救災和復興建設過程中,看到希望並保持信心。這種深層的、富於建設性的報導,就遠遠不是初期「狼來了」式的報導所能涵蓋的了。
但是,在阪神震災報導過程中,自始至終,人們看的最多的,就是直升機航拍的阪神高速公路扭曲、倒塌,樓宇火災火光沖天的刺激性場面。這種酷似災難片的長鏡頭不僅在第一時間傳遍全國,而且長久佔據視聽者的腦海,成為揮之不去的災難記憶,相當程度上成了災難的象徵和替代物。然而,在倒塌的建築殘骸中,在火災現場中,還有多少不幸的生命在掙扎;在瓦礫堆中,還有多少倖存者和志願者埋頭救人的身影……而這些,則往往成為報導的鏡頭難以曝光的「景深」。對充滿驚險刺激的戲劇性場景的過度掃描和對普通抗震救災場景的過度忽視,凸顯了大眾傳媒視野中的「盲點」。而恰恰是後者,那種看上去平淡無奇的日常性賑災場景,才最有可能是持續性的,需付出長期韌性的努力。
大眾傳媒「媚俗」的一面,還表現在對人與報導關係的模糊認識上:是為人的報導,還是相反?巨震後,各大媒體紛紛動用直升機拍攝、報導,這雖然對國內觀眾迅速了解受災情況、滿足國民知情權有莫大貢獻,但低空飛行的直升機的噪音,往往遮蔽了瓦礫下的呻吟和呼救的聲音,對初期救助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困擾。其他諸如為拍攝黎明前避難場所內的情形,無視災民的疲憊,刺眼的攝影燈無所顧忌地打在正熟睡的人們的臉上等問題,也遭到了國民的質疑。
日本媒體有極強的精英意識和高度的同質性,在某些問題上的應對也驚人地一致。初期,因組織、動員不力,政府救援姍姍來遲,在現場展開救援活動的多為民間NGO、志願者,甚至有總部設在神戶,在阪神地區根深葉茂的著名黑社會組織「山口組」。對渾身上下滿是閃亮的金屬鏈扣、平時不可一世的「老大」們為災民施粥、發放毛毯的情景,媒體出於決不為反社會性特定組織做軟性宣傳的媒體人自覺,做了低調得不能再低調的報導,災民接受救助的行為被說成是無奈的「苦澀的選擇」。其實,絕望的災民接受救助更接近一種求生本能,在「合法」的救援到達之前,任何形式的救施都是現實的、寶貴的,也是高尚的,同樣充滿人性的光輝。因為在人道面臨危機的關頭,任何重建人道的努力都是值得評價的善舉,這種普遍性的價值,無疑高於並優先於大眾傳媒的精英意識。
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