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阪神大地震災難報導中的新聞倫理問題

2020-12-17 搜狐評論

  1995年1月17日清晨5時46分,日本兵庫縣南部淡路島一帶發生芮氏7.2級地震。由於是震中臨近都市的直下型強震,位於淡路島及阪神間的兵庫縣周邊地區遭嚴重破壞,尤其是港口城市神戶,幾乎被摧毀。

  除當地媒體外,日本各大全國性媒體也在震後第一時間趕赴災區,並立即投入曠日持久的賑災報導活動。

作為大眾傳媒高度發達的媒體社會,日本固然不存在封鎖消息、新聞檢查等公開性方面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收視率、發行量等傳媒量化指標上的過度競爭及媒體工作者自我約束的懈怠不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問題,而其中一個顯著的問題,即新聞倫理問題。

  在災難降臨的初期,一方面懾於大自然神秘的威力,另一方面對受災情況幾乎一無所知,不僅災民驚魂未定,媒體人內心也受到震懾,是很自然的事。這種情況下,發自現場的災情「第一報」往往帶有極強的「狼來了」的色彩,這本無可厚非。但隨著報導活動的深入,有效信息越來越多,一個建立在事實基礎上、最大程度接近真實的對受災狀況的分析判斷理應凸顯;接下來,報導活動的重點理應側重置身於這種狀況之中的人本身的處境,所有的鏡頭、麥克風都應當儘量去表現災民的危險、疾苦、感受和需求;同時,還應當為他們打氣、加油,讓他們在餘震不斷,次生災害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中,在未來漫長的救災和復興建設過程中,看到希望並保持信心。這種深層的、富於建設性的報導,就遠遠不是初期「狼來了」式的報導所能涵蓋的了。

  但是,在阪神震災報導過程中,自始至終,人們看的最多的,就是直升機航拍的阪神高速公路扭曲、倒塌,樓宇火災火光沖天的刺激性場面。這種酷似災難片的長鏡頭不僅在第一時間傳遍全國,而且長久佔據視聽者的腦海,成為揮之不去的災難記憶,相當程度上成了災難的象徵和替代物。然而,在倒塌的建築殘骸中,在火災現場中,還有多少不幸的生命在掙扎;在瓦礫堆中,還有多少倖存者和志願者埋頭救人的身影……而這些,則往往成為報導的鏡頭難以曝光的「景深」。對充滿驚險刺激的戲劇性場景的過度掃描和對普通抗震救災場景的過度忽視,凸顯了大眾傳媒視野中的「盲點」。而恰恰是後者,那種看上去平淡無奇的日常性賑災場景,才最有可能是持續性的,需付出長期韌性的努力。

  大眾傳媒「媚俗」的一面,還表現在對人與報導關係的模糊認識上:是為人的報導,還是相反?巨震後,各大媒體紛紛動用直升機拍攝、報導,這雖然對國內觀眾迅速了解受災情況、滿足國民知情權有莫大貢獻,但低空飛行的直升機的噪音,往往遮蔽了瓦礫下的呻吟和呼救的聲音,對初期救助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困擾。其他諸如為拍攝黎明前避難場所內的情形,無視災民的疲憊,刺眼的攝影燈無所顧忌地打在正熟睡的人們的臉上等問題,也遭到了國民的質疑。

  日本媒體有極強的精英意識和高度的同質性,在某些問題上的應對也驚人地一致。初期,因組織、動員不力,政府救援姍姍來遲,在現場展開救援活動的多為民間NGO、志願者,甚至有總部設在神戶,在阪神地區根深葉茂的著名黑社會組織「山口組」。對渾身上下滿是閃亮的金屬鏈扣、平時不可一世的「老大」們為災民施粥、發放毛毯的情景,媒體出於決不為反社會性特定組織做軟性宣傳的媒體人自覺,做了低調得不能再低調的報導,災民接受救助的行為被說成是無奈的「苦澀的選擇」。其實,絕望的災民接受救助更接近一種求生本能,在「合法」的救援到達之前,任何形式的救施都是現實的、寶貴的,也是高尚的,同樣充滿人性的光輝。因為在人道面臨危機的關頭,任何重建人道的努力都是值得評價的善舉,這種普遍性的價值,無疑高於並優先於大眾傳媒的精英意識。

  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李清)

相關焦點

  • 日本阪神大地震24周年 傳承防災減災觀念引重視
    中新網1月18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當地時間17日,日本神戶市舉辦大型追悼會,紀念造成6434人罹難的日本阪神大地震發生24周年,市長久元喜造呼籲民眾,要意識到災難常伴隨身邊,有必要更進一步打造能抵抗災害的城市。
  • 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耗費近10年
    日本的神戶、中國的唐山、美國的舊金山等城市都遭到過大地震的破壞,但經過艱辛而漫長的重建之後,這些城市都恢復了生機。在災後的重建中,人類逐漸學習該如何與地震這種大自然災害相處。無論如何,從直接襲擊現代都市的巨大地震災害中得以恢復,對人類而言,這是嚴峻的考驗。
  • 日本阪神大地震25周年:影像記錄震後畫面
    1995年1月17日,日本關西地方發生強烈地震,因受災範圍以兵庫縣的神戶市、淡路島、以及神戶至大阪間的都市為主而被稱為阪神大地震。2020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25周年之際,在日本神戶的一個公園裡,當地民眾為地震受害者祈禱。
  • 日本紀念阪神大地震21周年 震災遺留問題待解決
    新華社日本神戶1月17日電(記者嚴蕾)日本兵庫縣神戶市及周邊地區17日舉行活動,紀念阪神大地震21周年,並悼念地震遇難者。  當地時間清晨5時,約9000人聚集在神戶市中心的東遊園地公園,人們將排列成「1·17」和「未來」字樣的約7000只竹燈逐一點燃。
  • 日本阪神大地震24周年 災區各地舉行悼念活動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屈騰飛】日本NHK電視臺1月17日報導稱,當日是日本阪神大地震24周年,災區各地都舉行紀念活動,悼念在地震中的遇難者。1995年1月17日上午5時46分52秒(東京時間),日本關西地區發生芮氏7.3級地震,地震使得6434人遇難,25萬棟房屋被毀,有30萬人無家可歸。當日在神戶市中央區的東遊樂場,由5000餘盞竹燈組成了地震發生時間「1995」、「1.17」的字樣。東京時間5時46分,自發趕來的民眾為逝者默哀。
  • 日本各地紀念阪神大地震23周年
    新華社東京1月18日電(記者姜俏梅)17日,日本迎來阪神大地震年23周年紀念日。包括當年地震重災區大阪、神戶在內的日本各地紛紛舉行紀念和追悼儀式;一些地方還在這一天舉行防災演習,讓人們了解大地震來臨時該如何應對。
  • 日本紀念阪神大地震16周年
    日本兵庫縣神戶市數千民眾17日聚集在一處公園,紀念阪神大地震16周年。紀念儀式在神戶市中心「東遊園地」公園舉行,大約5000人參與,包括當年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人們點亮數千盞竹燈籠,把它們排成「1·17」字樣,以寄託哀思。5時46分、即16年前大地震發生時刻,參與者集體默哀。園內一處大地震遇難者紀念碑前,47歲女子小川雅惠代表遇難者家屬發言。
  • 災難新聞報導的特點與作用
    能否快速地投入新聞報導成為決定此類新聞報導能否成功的關鍵性問題。這時候事件現場的一切都是有極高新聞價值的,記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觀眾想看到的,都成為人們關注這個媒體所作報導的理由。例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發生後幾分鐘,NHK電視臺及時報導地震消息,全世界通過NHK電視臺直播或者各國電視臺轉播獲得地震發生的消息。隨後公眾不斷從新聞媒體獲得地震傷亡、地震救援等信息。
  • 日本紀念阪神大地震20周年 天皇攜皇后參加儀式_新聞中心_中國網
    1月17日,日本神戶,民眾點燃蠟燭悼念地震遇難親人供圖/新華國際日本兵庫縣神戶市和其他多地17日舉行阪神大地震20周年紀念活動,悼念遇難者。在神戶市的兵庫縣公館,日本天皇明仁和皇后美智子與部分遇難者親屬一起參加悼念儀式。這是日本天皇夫婦繼2005年後再次參加阪神地震遇難者悼念儀式。今年在東遊園地公園參加悼念儀式的民眾為歷來最多。先前人數最多的一次在2010年,大約8000人參加。由於神戶現在超過4成居民沒有經歷過阪神地震,因而地震親歷者憂慮,那場災難可能被逐漸遺忘。
  • 日本神戶市舉行阪神大地震25周年悼念活動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日本神戶市舉行1995年阪神大地震遇難者悼念活動。25年前,這場災難奪去6434人的生命。悼念活動準備工作從清晨就已開始。凌晨5時左右,一中心公園點燃約5000支竹燈,擺成數字「1.17」,紀念地震發生日期1月17日,以及「きざむ」字樣, 意為「銘刻」。
  • 日本民眾紀念阪神大地震26周年,用燈籠擺出「加油」字樣
    日本民眾紀念阪神大地震26周年,用燈籠擺出「加油」字樣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21-01-17 15:10 來源:澎湃新聞
  • 【另一面】改變日本政府的阪神大地震
    當時,日本最大的直升機機場就在神戶,兵庫縣警察局和神戶市消防局還有專門用於急救的BK117型直升機。可是這些先進的國有設備是在阪神大地震後的第三天才獲批投入救災。地震發生7小時後自衛隊才接到動員,錯過救援最佳時機神戶地震後,雖然兵庫縣知事(縣長)依據《自衛隊法》三十八條提出要求,但至當日下午卻只有少數部隊人員到達。
  • 日本專家稱青海地震能量堪比95年阪神大地震
    環球網4月14日消息 有日本專家稱,14日在中國青海省發生的地震屬於板塊內斷層橫移的直下型地震,地震的能量與1995年日本的阪神大地震為同等程度。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筑波大學地震學副教授八木勇治分析說,引發地震的斷層長約50公裡、寬約15公裡,最大約偏移了1.8米。地震的破壞可能持續了18秒。
  • 阪神大地震24周年|血與淚換來的日本防震減災體系的轉折點
    現在的日本,公認在震害防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而這也是由一次次血的代價換來的。其中一次堪稱日本「前所未有的大災難」,那就是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當地時間1995年1月17日5時45分,日本神戶發生直下型地震,震級達到芮氏7.3級,死亡6500餘人,造成約1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相當於當時日本全國GDP的2.5%。阪神地震是一場直下型地震,城市離震中近,地震破壞力大,樓房和基礎設施都受到很大的破壞。地震後又引起了連鎖性大火,神戶長田區全部木質房屋付之一炬。
  • 日本紀念阪神大地震22周年
    1月17日,日本神戶市民參加紀念阪神大地震22周年活動,悼念地震遇難者。1995年1月17日,日本大阪和神戶地區發生7.3級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4萬多人受傷。1月17日,日本神戶市民參加紀念阪神大地震22周年活動,悼念地震遇難者。
  • 紀念阪神大地震24周年,我們究竟能得到怎樣的啟示和借鑑?
    正所謂「禍不單行」,當時日本經濟深陷「泡沫經濟破裂的泥沼」中,而此次大地震又重創的日本的國內第二大經濟圈,讓日本經濟雪上加霜。這次地震死傷人員之多,建築物破壞程度和經濟損失之大,可以說是日本關東大地震之後七十二年來程度最嚴重的一次,也是日本自戰後五十年來所遭遇的最大一場災難。日本NHK電視臺今日報導,紀念日本阪神大地震24周年,災區各地都紛紛在今天舉行紀念活動,為他們祈福,並深切悼念在這次地震中不幸罹難的親人們。
  • 阪神大地震後日本做了什麼?
    當時有許多國家的救助隊申請前來阪神地區救助,但是都被日本政府拒絕。美軍第7艦隊的艦船都已經停泊在神戶灣,準備出動直升機進行救援,但是始終得不到日本這一同盟國政府的許可。而首相本人,也是在地震後第三天,才到災區視察。「政府麻痺」成了當時日本流行的諷刺語。  與四川大地震不同的是,阪神震災區是都市型地震,受損失最大的是列車顛覆、鐵路中斷。高速公路立交橋斷裂,商店燃燒。
  • 阪神大地震20周年 日本高校緬懷3遇難中國留學生
    摘要:在阪神大地震迎來20周年之際,近日,日本神戶大學等多所院校為遇難的學生和教師員工舉行了緬懷追悼儀式。據報導,在阪神大地震迎來20周年之前,1月16日,日本神戶大學和神戶學院大學等院校為遇難的學生和教師職工舉行了緬懷追悼儀式。 中新網1月22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1995年1月17日,日本關西地區發生了7.3級的阪神大地震。很多學生和教師在大地震中不幸遇難,其中也有中國留學生。
  • 歷時25年 日本神戶市即將還清阪神大地震後的城市重建債券
    在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中倒塌的阪神高速橋梁。(圖片來源:日本《朝日新聞》網站)人民網東京1月17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日本神戶市政府日前表示,到今年3月底之前,將會還清用於清理阪神大地震造成的瓦礫等、為恢復城市舊貌所發行的278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73.8億元)債券。
  • 日本紀念阪神大地震20周年
    日本人參加紀念活動。(新華)   國際傳真   新華社電 日本兵庫縣神戶市和其他多地17日舉行阪神大地震20周年紀念活動,悼念遇難者。   當地時間5時46分,大約1.4萬人在神戶市中心的東遊園地公園為大地震遇難者默哀。1995年1月17日的同一時刻,一場7.3級地震襲擊神戶和大阪地區,致死6434人,超過4萬人受傷;神戶受災最重,4564人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