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新聞報導的特點與作用

2020-12-15 donews

□趙聯果

摘要:災難性事件往往以突發的方式出現,給個人與社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和影響。這種破壞和影響都會造成受眾心理上的刺激和震撼,從而激發他們內心的探知欲望。新聞媒體對災難新聞的報導在滿足受眾需要的同時也顯現出自身的特點和作用,這些特點和作用與一般新聞報導有相同之處,但也體現出自身的內涵。

關鍵詞:災難形勢 新聞報導 特點和作用

所謂災難性事件報導,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災難新聞」,它是指對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事件的報導。災難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災難和社會性災難兩類。自然性災難是指來自自然界的人類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為因素而導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災害,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9.0級大地震,同時引發海嘯、煉油廠火災、核電站核洩漏等次生災害;社會性災難是指由人為因素或各種社會矛盾而導致的重大的、突發性事件,如恐怖活動、戰爭、空難、礦難、交通事故、橋塌樓倒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責任事故等,如美國「9·11」事件。災難性事件與一般事件在新聞報導上有同樣的報導要求,但也體現出自身的特點和作用。

災難新聞報導的特點

災難性事件突發之時,新聞報導快速至上。災難的突發性決定了報導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時間、最新的報導,才能滿足人們災難發生後對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亂時的心理需求。能否快速地投入新聞報導成為決定此類新聞報導能否成功的關鍵性問題。這時候事件現場的一切都是有極高新聞價值的,記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觀眾想看到的,都成為人們關注這個媒體所作報導的理由。例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發生後幾分鐘,NHK電視臺及時報導地震消息,全世界通過NHK電視臺直播或者各國電視臺轉播獲得地震發生的消息。隨後公眾不斷從新聞媒體獲得地震傷亡、地震救援等信息。

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發布信息,減少轉述以增加報導的可信度。在災難性事件面前,不僅要及時公開信息,而且還要通過傳播多種多樣的信息內容,形成立體化的信息傳播格局,讓受眾可以了解同一新聞事實的不同方面內容,使其能夠針對新聞事實作出周詳的判斷,避免「管中窺豹」的片面理解。因為災難引發的連鎖反應是極其紛繁複雜的,相應的應對措施也是千頭萬緒,牽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關信息的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報導,能體現報導的真實準確性,能起到穩定民心、安定團結的作用。

新聞報導反映災難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新聞報導的真實性、準確性是新聞的根本,報導失實不但會誤導公眾,還會讓公眾甚至政府與媒體對立,新聞媒體也會失去其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災難發生後,公眾希望通過媒體了解災難的性質,災難發生的原因,災難發生的過程,災難造成的危害後果包括次生災害情況等獲知災難的全貌,從而對災難及相關問題作出內心評價,所以災難新聞的報導要求真實和準確。如果報導失實,公眾的內心評價很難恢復,難免造成公眾和媒體的對立,從而失去對新聞媒體的信任。

新聞報導在反映災難的客觀性的同時,更多體現災難面前的理解與包容。新聞報導追求報導客觀,準確反映事態發展全貌,讓受眾評價無可厚非,但理解和包容也不能忽視。自然災難發生後,純客觀報導是必須的,但是為了追求受眾感官的強烈刺激,為提高收視率而忽視受難者和受害者家人的感受,在當下社會新聞報導尤其是災難新聞報導中越來越多地受到批評和質疑。此次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日本政府在新聞發布會上就告誡各國記者,理解和包容受害群體,直播畫面迴避對人物的特寫,更多關注救援工作。我們看到的NHK電視臺和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直播,記者拍攝的鏡頭就大多集中在對抗震救災、災難大場面的拍攝上,的確在災難面前體現了新聞報導的人性化,對受災國家、受災民眾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同時報導更多的是通過傳遞政府信心,公眾鎮定有序,典型的自救互救場面,救援隊救援的開展,未來的發展規劃來傳遞情感關懷,引導社會重建。

新聞報導同時開展輿論引導。災難往往是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所爆發的緊急事件,若不立即在短時間內作出決策,採取有效策略將狀況加以排除,就可能對人類生存與發展造成重大的威脅。因此,當災難發生時,新聞媒介的任務不再僅僅是單純地進行信息的傳播,同時需要成為一個發表意見、影響輿論的工具,把能了解到的事件的真實情況準確地提供給公眾,同時宣傳政府在災難發生時的態度、救援計劃和救援進度、國際社會關注或採取的措施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眾的思想和行為,力圖使整個社會群體在災難面前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災難新聞報導的作用

民眾及時了解災情,第一時間獲知災難真相。民眾通過媒體客觀、真實的報導,可以及時了解災難發生的性質、原因、危害程度,包括已經和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從而及時做好必要防護,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並配合政府、社會組織開展救援、募捐工作。日本民眾對核危害記憶深刻,他們有防範核危害的知識,加之報導真實,政府組織有力,疏導短時完成,並未出現混亂狀況和大範圍抵制情緒,可見,民眾對政府工作的理解是疏導工作很好開展的前提。

政府及時獲取相關信息,有利於開展救援工作。災難發生初期,由於種種原因,政府並不能及時掌控災難的全部影響,再者,政府的主要精力往往集中在災難嚴重地區或者緊急救援事項中,並不能顧及全部受災層面。新聞媒體通過自身優勢,或深入災難現場報導、或從民眾簡訊、郵件、攝像中及時了解災難詳情,通過新聞報導成為政府採集對象,從而使政府能查漏補缺並有效開展救援工作。

社會組織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開放避難場所。在很多自然災難頻發的國家,除政府外,社會組織也會建立自己的應急預案,建設避難場所。比如日本有些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都建立有自己的自然災難或者社會災難應急預案、避難場所。災難發生後,政府救助滯後或者無力時,就能有效開展自救,有效地避免次生災害的影響。

國際與社會救援獲得充分準備並及時趕赴災區。日本地震發生後數小時,包括中國在內的數十個國家的救援隊根據災難性質和次生災害情況,整裝待發,表示在得到日方允許的情況下,能馬上進駐日本。美國兩艘航母在獲得地震報導後也緊急開往日本海域救援。汶川地震發生後,無數社會救援隊在通過災難新聞獲取地震災難情況後迅速趕赴現場開展救援工作,挽救了無數生命。救援隊的及時準備和開進,大多依靠的是新聞報導而非僅僅是受災政府的請求。

群眾也能更有效地監督政府救援工作。政府在民眾心目中應對災難的形象,不光是救援計劃,最終還要看救援效果。中國政府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雲南盈江地震中表現出大政府的作風,以人為本,果斷迅速,新聞媒體的客觀、真實報導,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好評。日本菅直人政府因受賄醜聞備受民眾指責,此次地震能否救援得力、核輻射能否有效控制、核輻射造成的影響能否消除、重建計劃能否按計劃實施是改變群眾對現任政府信任與否的關鍵。通過災難新聞及其後續報導,群眾能有效監督政府承諾實施和兌現的情況,作出合理的評價。

災難新聞能減少謠言的傳播機會。新聞反映現實,災難新聞在報導內容與規模上與災難現實發生的頻率、影響是一致的。但是,媒介議程與真實世界總是有差異的。作為客觀報導的災難新聞,自然也與真實世界有差異。但存在差異不等於無根無據的謠言,相反,它與謠言是針鋒相對的。所以災難新聞能有效減少謠言傳播的機會,甚至能斬斷謠言的傳播。

參考文獻:

1.沈正賦:《災難性事件報導方法論初探》,《新聞戰線》,2003(9)。

2.徐洪江:《災害新聞應體現人文關懷》,《新聞傳播》,2008(11)。

(作者單位:西京學院人文科學系)

相關焦點

  • 視頻直播在災難報導中的運用及傳播邊控問題—— 以新冠肺炎疫情...
    ⑤基於移動網際網路技術賦能,視頻直播呈現出新的形式與特點,除了傳統的電視直播,移動視頻直播逐漸興起並成為熱門傳播方式,視頻直播也由原來媒體的「普通配置上升為爭奪焦點」。⑥ 無論是傳統的電視直播,還是新興的移動視頻直播,二者在災難報導中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警惕:災難報導中,媒體用「心靈雞湯」掩蓋新聞生產能力的不足
    如遇突發事件或災難事故,傳媒「心靈雞湯」和煽情報導更是密集生產,「感動」模式幾近成為災難新聞報導的「現象級」範式,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和爭議。新聞傳媒是現代性的產物,而理性是現代性的基礎。新聞業自西方產生以來,歷經煽情新聞和黃色新聞的歧路,最終確立新聞專業主義的職業準則,即要求新聞媒體客觀、中立、平衡和全面報導,排除情感和個人意見的摻雜。即使是面對災難,公共傳媒也應冷靜敘事,立足於事實和公共理性,這已經成為一種專業常識。而社交網絡時代傳媒「心靈雞湯」的大量出現無疑對這一專業常識構成了挑戰。
  • 日本阪神大地震災難報導中的新聞倫理問題
    除當地媒體外,日本各大全國性媒體也在震後第一時間趕赴災區,並立即投入曠日持久的賑災報導活動。作為大眾傳媒高度發達的媒體社會,日本固然不存在封鎖消息、新聞檢查等公開性方面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收視率、發行量等傳媒量化指標上的過度競爭及媒體工作者自我約束的懈怠不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問題,而其中一個顯著的問題,即新聞倫理問題。
  • 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報導的語言特點
    網絡新聞因其語言簡練、信息容量大、成本低廉等特點越來越被市場青睞。隨著網絡媒介的迅速崛起,網絡新聞不再是簡單地轉載傳統新聞,而是逐漸形成區別於傳統媒體新聞的語言特點。本文通過對主流網絡媒體和平面媒體的新聞進行對比,對網絡新聞語言特點作綜合考察。
  • [學子論文]淺析融合新聞報導的運作與特點
    網絡的普及帶動了網媒的發展,利用網絡的平臺性優勢,融合新聞報導在近幾年越來越多地呈現。本文將以新浪網新聞中心對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的特別報導為例,主要結合結構的融合、信息採集的融合、故事敘述呈現的融合幾個方面,淺析融合新聞報導的特點和優勢。 【關鍵詞】融合新聞 新浪 十八大 互動 一、什麼是融合新聞?
  • 從新聞英語的特點看新聞的翻譯
    美英新聞刊物形形色色,內容涉及十分廣泛,如時事報導、社論、述評、特寫、廣告等,所以其採用的文體也不盡相同。新聞有其獨特的文體特徵,新聞報導的翻譯,除遵循一般的翻譯原則外,還應遵循新聞翻譯的基本規律。詞彙特點第一,常用詞彙有特定的新聞色彩。
  • 重大主題網絡新聞報導的創新
    網絡媒體努力改變「我講你聽」、單向灌輸的報導模式,注重發揮網民的主體作用和參與熱情,深入挖掘網民中蘊藏的巨大力量。在涉藏輿論鬥爭中,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搜狐網等網絡媒體開展了「反對CNN等西方媒體不實報導」、「全球華人反藏獨護聖火」、「強烈譴責CNN主持人辱華言論」等網上簽名活動,吸引了廣大網民參加。
  • 大數據時代可視化新聞的特點及發展趨勢
    從最初英美主流媒體率先實踐,到如今全球各國媒體重視發展讓其擁有廣闊應用前景,本文總結歸納了可視化新聞一路走來的發展特點和發展趨勢。這將有利於探索大數據時代對新聞報導的影響,以及未來新聞生產方式變革的合適途徑。
  • 淺析出鏡記者在突發事件報導中的採訪技巧
    這些不期而至的事件讓「災難報導」這個詞語日漸清晰,公眾對於事件的表層信息和深層信息產生了極大的需求,從而激起受眾的新聞欲望,由平時對新聞媒體的相對接受狀態轉變成主動接受狀態,對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較於其他國家,我國災難報導的機制還不完善,報導的理念相對滯後,但是,從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不難看出,我國媒體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報導的能力和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
  • 韓亞航空空難最新消息:媒體「搶新聞」造成失實報導
    然而對此次空難中媒體的錯誤報導也一時間鋪天蓋地,形成了各執一詞的「羅生門」。個人為了吸引他人注意利用微博發布消息,以及媒體面對突發事件搶新聞的「貪婪」成了大量失實報導的主要原因。這次事故是發生在新媒體時代的第一次重大空難,出現了一些新特點韓亞的波音777飛機失事發生在中國的凌晨2點28分,大多數人都在睡夢中。
  • 官方新聞報導和新媒體民間話語的對抗性解讀
    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22篇新聞報導中,共有13篇談及煉油項目對促進經濟發展作用。PX在這些官方新聞報導當中被上升到了戰略高度,成為保障昆明經濟穩步發展和能源安全的關鍵所在。     首先,官方在回應時稱「煉油項目生產國五標準的汽油、柴油、航空煤油,不含PX裝置,也不生產PX產品。
  • 用數據講好新聞:基於財新網「數字說」數據新聞特點分析
    摘要: 大數據時代推動了新聞業的變革,數據新聞是在此背景下興起的一種新型新聞報導樣式。本文以財新網「數字說」頻道為研究對象,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探究其數據新聞的特點,找尋可供其他媒體學習借鑑之處。
  • 融媒時代下新聞生產特點研究
    但目前也有學者認為這兩種形式都屬於「融合新聞」。另外,關於「融合新聞」和「多樣化新聞報導」的概念辨析也一直處於爭論中。學者顧潔認為,多樣化的命名反而提醒我們,在當今媒介技術不斷發展和融合的背景下,產品類型的邊界正在不斷模糊[3]。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融合新聞」不是一個既定不變的固定概念,它處於動態的發展中。
  • 看災難片,是想超越對災難的恐懼
    一部優秀的傳染病災難電影,到底要想表達什麼?近日,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在「人文清華雲講壇」上回顧了一系列傳染病災難電影,提醒人們在災難面前必須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新的問題層出不窮,人類將和傳染病一直抗爭下去。未來,我們還將不斷面對困難、面對災難。
  • 四川省報業抗擊冰雪災害報導紀實
    四川各家報紙充分發揮媒體監視環境的社會功能,系統完整展現「雪災」全景:以「抗災救災」為核心,全國特別是四川本省遭遇雨雪冰凍災害的災情為第一報導圈層;冰雪災害發生的原因、影響為第二報導圈層;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各界面對災難的舉措反應為第三報導圈層;對救災工作的總結、災難發生的反思為第四報導圈層,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展開詳盡報導。
  • 數據新聞的四大發展特點
    「網際網路之父」蒂姆·伯納斯·李這樣描述過新聞未來的方向,「新聞的未來,是分析數據」。數據新聞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記者重新整合新聞資源創造出的一種全新的新聞生產方式。數據新聞是以數據為中心,密切圍繞數據來組織報導,記者主要通過數據統計、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技術手段或是從海量數據中發現新聞線索,或是抓取大量數據拓展既有新聞主題的廣度與深度,最後依靠可視化技術將經過過濾後的數據進行融合,以形象化、藝術化的方式加以呈現,致力於為讀者提供客觀、系統的報導以及良好的閱讀體驗。
  • 災難中的人與人——評《釜山行》中的人物特點
    相信這部電影大家也都有所了解,這部電影最具特點的就是人物性格的塑造,片中每個主要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且具有一定群體代表性的人物性格,接下來就來一一分析:男主人公 石宇石宇作為這部電影的主人公,他的性格特點在片中是出現了改變轉折的。
  • 「長江之星」沉船事件報導職業倫理失範表現
    本文通過分析「長江之星」沉船事件報導這一典型案例所出現的新聞失實與缺少人文關懷職業倫理失範問題,反省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在追求新聞時效性的同時還應該確保新聞的客觀、真實性;同時,在災難事故報導中,一個負責任的媒體還應當重視人文關懷與發揮社會監督職能。
  • 新聞中已經見不到「死亡」
    只有一家例外,就是《每日經濟新聞》在其官方帳號引述央視新聞「已無生命體徵」報導時,直接以《山東棲霞金礦事故已致1人遇難》為題。另外,在一條來自臺北的《臺中母子燒炭輕生,5歲稚子不治》報導中則出現了另外一種情況,消防員「在房內發現母子兩人已無生命跡象」,「母子二人被緊急送往醫院急救,子不治,媽媽則恢復呼吸心跳,在加護病房觀察。」以「已無生命跡象」和「已無生命體徵」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在涉及災難、意外乃至車禍等方面新聞時,媒體在報導時幾乎都是「已無生命體徵」,幾乎看不到「死亡」字眼。
  • 從「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報導 看網絡正能量傳播新生態
    6月12日,主要網際網路媒體、新聞傳播行業專家,以及活躍在網際網路空間的網民代表就此次沉船事件中出現的網絡傳播新趨勢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人員表示,過去,災難事件面前,正能量信息的傳播主要是由官方或幾大中央新聞媒體來推動,在此次沉船事件中,正能量的傳播主體變成了網民自己。網民對正能量的需求從外向內延伸,過去像是一種外在的訴求,而現在卻變成了內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