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聯果
摘要:災難性事件往往以突發的方式出現,給個人與社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和影響。這種破壞和影響都會造成受眾心理上的刺激和震撼,從而激發他們內心的探知欲望。新聞媒體對災難新聞的報導在滿足受眾需要的同時也顯現出自身的特點和作用,這些特點和作用與一般新聞報導有相同之處,但也體現出自身的內涵。
關鍵詞:災難形勢 新聞報導 特點和作用
所謂災難性事件報導,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災難新聞」,它是指對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事件的報導。災難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災難和社會性災難兩類。自然性災難是指來自自然界的人類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為因素而導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災害,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9.0級大地震,同時引發海嘯、煉油廠火災、核電站核洩漏等次生災害;社會性災難是指由人為因素或各種社會矛盾而導致的重大的、突發性事件,如恐怖活動、戰爭、空難、礦難、交通事故、橋塌樓倒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責任事故等,如美國「9·11」事件。災難性事件與一般事件在新聞報導上有同樣的報導要求,但也體現出自身的特點和作用。
災難新聞報導的特點
災難性事件突發之時,新聞報導快速至上。災難的突發性決定了報導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時間、最新的報導,才能滿足人們災難發生後對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亂時的心理需求。能否快速地投入新聞報導成為決定此類新聞報導能否成功的關鍵性問題。這時候事件現場的一切都是有極高新聞價值的,記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觀眾想看到的,都成為人們關注這個媒體所作報導的理由。例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發生後幾分鐘,NHK電視臺及時報導地震消息,全世界通過NHK電視臺直播或者各國電視臺轉播獲得地震發生的消息。隨後公眾不斷從新聞媒體獲得地震傷亡、地震救援等信息。
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發布信息,減少轉述以增加報導的可信度。在災難性事件面前,不僅要及時公開信息,而且還要通過傳播多種多樣的信息內容,形成立體化的信息傳播格局,讓受眾可以了解同一新聞事實的不同方面內容,使其能夠針對新聞事實作出周詳的判斷,避免「管中窺豹」的片面理解。因為災難引發的連鎖反應是極其紛繁複雜的,相應的應對措施也是千頭萬緒,牽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關信息的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報導,能體現報導的真實準確性,能起到穩定民心、安定團結的作用。
新聞報導反映災難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新聞報導的真實性、準確性是新聞的根本,報導失實不但會誤導公眾,還會讓公眾甚至政府與媒體對立,新聞媒體也會失去其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災難發生後,公眾希望通過媒體了解災難的性質,災難發生的原因,災難發生的過程,災難造成的危害後果包括次生災害情況等獲知災難的全貌,從而對災難及相關問題作出內心評價,所以災難新聞的報導要求真實和準確。如果報導失實,公眾的內心評價很難恢復,難免造成公眾和媒體的對立,從而失去對新聞媒體的信任。
新聞報導在反映災難的客觀性的同時,更多體現災難面前的理解與包容。新聞報導追求報導客觀,準確反映事態發展全貌,讓受眾評價無可厚非,但理解和包容也不能忽視。自然災難發生後,純客觀報導是必須的,但是為了追求受眾感官的強烈刺激,為提高收視率而忽視受難者和受害者家人的感受,在當下社會新聞報導尤其是災難新聞報導中越來越多地受到批評和質疑。此次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日本政府在新聞發布會上就告誡各國記者,理解和包容受害群體,直播畫面迴避對人物的特寫,更多關注救援工作。我們看到的NHK電視臺和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直播,記者拍攝的鏡頭就大多集中在對抗震救災、災難大場面的拍攝上,的確在災難面前體現了新聞報導的人性化,對受災國家、受災民眾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同時報導更多的是通過傳遞政府信心,公眾鎮定有序,典型的自救互救場面,救援隊救援的開展,未來的發展規劃來傳遞情感關懷,引導社會重建。
新聞報導同時開展輿論引導。災難往往是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所爆發的緊急事件,若不立即在短時間內作出決策,採取有效策略將狀況加以排除,就可能對人類生存與發展造成重大的威脅。因此,當災難發生時,新聞媒介的任務不再僅僅是單純地進行信息的傳播,同時需要成為一個發表意見、影響輿論的工具,把能了解到的事件的真實情況準確地提供給公眾,同時宣傳政府在災難發生時的態度、救援計劃和救援進度、國際社會關注或採取的措施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眾的思想和行為,力圖使整個社會群體在災難面前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災難新聞報導的作用
民眾及時了解災情,第一時間獲知災難真相。民眾通過媒體客觀、真實的報導,可以及時了解災難發生的性質、原因、危害程度,包括已經和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從而及時做好必要防護,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並配合政府、社會組織開展救援、募捐工作。日本民眾對核危害記憶深刻,他們有防範核危害的知識,加之報導真實,政府組織有力,疏導短時完成,並未出現混亂狀況和大範圍抵制情緒,可見,民眾對政府工作的理解是疏導工作很好開展的前提。
政府及時獲取相關信息,有利於開展救援工作。災難發生初期,由於種種原因,政府並不能及時掌控災難的全部影響,再者,政府的主要精力往往集中在災難嚴重地區或者緊急救援事項中,並不能顧及全部受災層面。新聞媒體通過自身優勢,或深入災難現場報導、或從民眾簡訊、郵件、攝像中及時了解災難詳情,通過新聞報導成為政府採集對象,從而使政府能查漏補缺並有效開展救援工作。
社會組織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開放避難場所。在很多自然災難頻發的國家,除政府外,社會組織也會建立自己的應急預案,建設避難場所。比如日本有些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都建立有自己的自然災難或者社會災難應急預案、避難場所。災難發生後,政府救助滯後或者無力時,就能有效開展自救,有效地避免次生災害的影響。
國際與社會救援獲得充分準備並及時趕赴災區。日本地震發生後數小時,包括中國在內的數十個國家的救援隊根據災難性質和次生災害情況,整裝待發,表示在得到日方允許的情況下,能馬上進駐日本。美國兩艘航母在獲得地震報導後也緊急開往日本海域救援。汶川地震發生後,無數社會救援隊在通過災難新聞獲取地震災難情況後迅速趕赴現場開展救援工作,挽救了無數生命。救援隊的及時準備和開進,大多依靠的是新聞報導而非僅僅是受災政府的請求。
群眾也能更有效地監督政府救援工作。政府在民眾心目中應對災難的形象,不光是救援計劃,最終還要看救援效果。中國政府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雲南盈江地震中表現出大政府的作風,以人為本,果斷迅速,新聞媒體的客觀、真實報導,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好評。日本菅直人政府因受賄醜聞備受民眾指責,此次地震能否救援得力、核輻射能否有效控制、核輻射造成的影響能否消除、重建計劃能否按計劃實施是改變群眾對現任政府信任與否的關鍵。通過災難新聞及其後續報導,群眾能有效監督政府承諾實施和兌現的情況,作出合理的評價。
災難新聞能減少謠言的傳播機會。新聞反映現實,災難新聞在報導內容與規模上與災難現實發生的頻率、影響是一致的。但是,媒介議程與真實世界總是有差異的。作為客觀報導的災難新聞,自然也與真實世界有差異。但存在差異不等於無根無據的謠言,相反,它與謠言是針鋒相對的。所以災難新聞能有效減少謠言傳播的機會,甚至能斬斷謠言的傳播。
參考文獻:
1.沈正賦:《災難性事件報導方法論初探》,《新聞戰線》,2003(9)。
2.徐洪江:《災害新聞應體現人文關懷》,《新聞傳播》,2008(11)。
(作者單位:西京學院人文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