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談不上美味,但對付一頓飯也能說得過去。在一些消費者眼中,沙縣小吃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衛生不達標,經營主體混亂,也讓更多人對沙縣小吃望而卻步。如今,在資本的助推之下,沙縣小吃正在通過開設旗艦店、整合全國門店的方式為自己正名。
進了旗艦店
草根小吃依舊草根
遍布全國各地的沙縣小吃,去年一度傳出謀求上市的消息。日前,這個來自福建沙縣的草根小吃,又玩起了新花樣兒——在北京CBD附近的SOHO現代城開起了首家旗艦店。
記者昨天來到這家店,中午十二點多,等待就餐的顧客已在店門口排起了長隊,既有周邊白領,也有一些居民。
從外觀看,常見的沙縣小吃門店門頭招牌多以紅、黃兩色為主,但旗艦店風格迥異,門頭用白色的「沙縣小吃」字樣,輔以「SHAXIAN SNACKS」英文字母組合。據了解,這是國有獨資的沙縣小吃集團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沙縣小吃」商標後,打造的首家官方旗艦店。
與沙縣小吃常見的小門臉不同,旗艦店店面略大一些,店內裝飾也讓人耳目一新,左右兩側是咖色的沙發椅,中間是長桌和橙色的吧檯椅,大約可供五六十人同時用餐。餐桌上還貼著點單二維碼,消費者可通過微信掃碼自助點餐、結帳。店內工作人員也統一著裝。
從價格看,旗艦店的餐食與一些尋常沙縣小吃店基本持平。如一碗餛飩10元,東直門一家沙縣小吃則是9元;旗艦店的拌麵9元一份,東直門那家標價10元。拌麵、蒸餃、餛飩等沙縣小吃的經典菜品,身價並沒有暴漲。
資本撐腰
一盤散沙局面能終結?
旗艦店的菜單還有不少「新面孔」。除增設的西紅柿龍利魚、紅燒老鴨等炒菜,8元一個的雛牧香生態膜餅、12元一個的雛牧香生態大排,同樣引人關注。此外,店內櫥窗的玻璃櫃裡,也放置了雛牧香品牌的各類滷製肉品。
雛牧香是國內養殖大戶、上市公司雛鷹農牧的首個終端產品,早在5年前就已正式上市。它為何來到了沙縣小吃的旗艦店?其實,這要從去年說起。去年5月,雛鷹農牧與沙縣小吃集團籤訂協議,雙方將在原料供應、產品研發、基地建設、網際網路平臺合作、共享市場渠道資源等方面進行合作。同年底,雙方籤訂合作協議,雛鷹農牧擬出資1.35億元,以股權合作的方式,對沙縣小吃進行資源整合,並對沙縣小吃門店進行升級改造。此舉意味著,雛鷹農牧從資本幕後走向前臺,把產品送往數萬家沙縣小吃門店。
有數據顯示,沙縣小吃全國門店超過6萬家,體量龐大。只不過,沙縣小吃並非嚴格的連鎖品牌,絕大部分是以夫妻店形式在經營,有人把這比喻為「一盤散沙」。沙縣當地政府有意整合,希望把這種地理性的小吃品牌,整合成商業品牌。在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看來,這對沙縣小吃集團、雛鷹農牧和沙縣小吃門店來說,算是一種多贏。
有了資本助力,沙縣小吃整合吹響了號角,開設旗艦店是一個重要起點。把首家旗艦店放到了時尚的國貿商圈,沙縣小吃自然有吸引眼球的考慮。
據了解,現在沙縣小吃集團已在全國開設500多家門店,在全國21個城市和地區成立沙縣小吃集團餐飲連鎖分公司,公司預計3年內將完成約6萬家沙縣小吃的改造。可這顯然並不容易。記者走訪一些沙縣小吃門店發現,一些店老闆對此並不感興趣,「自己經營挺好的,加不加盟沒啥影響。」
想當「中國麥當勞」
路還很遙遠
這家旗艦店負責人表示,從全國其他區域的沙縣小吃標準店運行情況來看,完成標準化改造後客流量和平均營業額均實現上升,長三角地區的店面平均營業額增幅超過50%,個別門店營業額增幅達100%。
沙縣小吃、黃燜雞米飯、蘭州拉麵,由於門店隨處可見,被一些人稱為三大國民美食。近年來,迎著消費升級的風口,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扎堆兒升級品牌形象。如前不久,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在美國開起了首家門店,而蘭州拉麵也有惹眼的動作,首家店鋪「馬子祿」牛肉麵在8月登陸日本東京。儘管做法不盡相同,但這些小吃美食背後卻掩藏著打造餐飲連鎖巨頭的野心。
相比餐飲標準化的標杆麥當勞、肯德基,標準化一直是中餐的痛點。據了解,沙縣小吃食品加工中心(中央廚房項目)已在福建三明市啟動建設,建成之後的中央廚房可以為各直營門店提供半成品原料、配料,保障菜品口感在各門店保持一致。
但要想對標麥當勞,這些地方小吃無疑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