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糖炒慄子,我總想起大學同學的話,」口感與紅薯有的一拼「,漸漸地我也果真吃出了紅薯味,哈哈哈~
從這兒我們也」隱約「聽得出:它的碳水量也跟紅薯有的一拼呢。每次吃了它,我都感覺自己喉嚨乾乾的,它的碳水含量真的超高,經查的《中國食物成分表》,如下圖如示:碳水佔比是78.4%,而我們常吃的主食小麥中碳水佔比是75.2%,大米佔比77.9%,可見,它們都是」主食「~
當然,因為慄子中含有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鈣和鉀等成分都比我們的精白米麵要豐富一些,所以我們還是很推薦哦,不過它的熱量可以跟主食媲美,最好不要在飯後吃,避免攝入我們體內的熱量太高,進而轉化為脂肪,最終導致體重增加。對於我們的體重管理或是愛美苗條的MM來說,可能會比較難受呢~
哪個時間吃慄子最好?
我個人認為:吃慄子最好的時間是跟主食一起吃,當然我們的主食可以相對減少量。如果你把它當作零食倒也沒關係,放在兩餐間可以做加餐的,每天最多吃六七顆即可。
也可以做進飯菜裡,比如我們熟知的板慄燒雞,板慄熬粥等。
用糖炒的慄子真的是味道更甜嗎?
每到冬天,市場上有好多賣糖炒慄子的商販,我總是一看到就買,主要原因是那個味道真的很吸引人。
但其實我並不喜歡糖炒慄子那個表面黏糊糊的感覺,每次吃完手都不舒服,尤其不適合在外面當作零食吃,因為洗手真的不方便。但又經不起,它那個香甜的味道,總是想吃。
以至後來,我直接買生的,自己在家煮來吃,發現不會開口,不管在網上淘了多少妙招或是小技巧,但總不能利索脫皮。每次慄子表皮已經很乾,但裡面還是水滋滋的,也不是讓人很舒服。雖然口感還是很很滿意,很甜綿的。
為什麼糖炒慄子非得拿糖炒呢?明明板慄表皮那麼厚,糖也進不去啊?
很對呢,真的不是為了增加慄子的甜度,因為它裹在外面,也接觸不到,徒增黏糊糊這種不好的體驗。
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一本質:能更好的黏去一些慄子表面的雜質,以及細小的絨毛。
二視覺:慄子表面油光發亮,觀感更好,讓人看著舒服,賞心悅目。
三嗅覺:人們聞起來有一股焦糖味,比較誘人。
四聽覺:名字好聽,也更加吸引人,因為人們天生對糖有親近感,喜愛感。從售賣角度看也可以更加吸引顧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糖炒慄子的整個過程吧
第一步:準備一口大鐵鍋,先將直徑約3毫米的小砂石倒進去,小火炒到砂子發燙,差不多60度時,再倒入板慄(慄子與小砂石的比例是1:2),一起進行翻炒,約半個小時後,一些慄子就開始變色,也有的可能已經開裂,也就標誌著慄子快炒熟了。
第二步:這時緩緩倒入糖液(紅糖與水的比例1:1,當然也可以是白糖與水的比例1:1,紅糖炒出來,顏色會相對深一點),便不停翻炒,我們能看到幾乎所有的慄子上都包裹著糖液,顯得油光發亮時就可以停止倒了。
第三步:繼續翻炒幾次,就能出鍋了,我們直接倒入篩子裡,將砂石漏掉,繼續參加下一次的炒制工作,而我們的慄子就可以開吃或是售賣了。
為什麼要用砂石拌著慄子炒,而不是直接炒慄子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慄子皮比較厚,導熱差,而鐵鍋的傳熱效果又比較好。如果直接炒,就只會將慄子皮炒焦發黑,但裡面的慄子肉還是生的,沒熟。
所以我們需要藉助砂石,先把砂石炒熱,再倒入慄子,這樣大量的砂石就會包裹著慄子,不停地給它傳熱,又因為砂石體積小,會使得慄子的各個面都受熱,不僅受熱均勻,而且還不是因為單一面受熱而炒焦慄子皮,影響觀感和口感。
如果覺得可能存在健康問題, 我們可以自己在家做
現在好多人都很在意健康問題,所以吃外面的糖炒慄子,會擔心是不是加了石蠟,是不是加了糖精這類問題,也有人在意吃開口的慄子不太衛生。
那我們該怎麼吃呢?
可以買來生的,自己蒸煮啊,既乾淨又放心,但費功夫,而且不好開口,我把幾乎網絡平臺的所有易剝皮的竅門都用了一遍,還是不太好剝呢。
我自己的做法是:洗完煮好,然後用小刀劃開,小勺挖著吃。也可以直接在賣的地方讓攤主用機器把皮剝掉,回來洗乾淨,再蒸煮直接吃或做菜或熬飯。個人不太建議自製糖炒慄子,覺得比較費勁(哭笑臉)
今日話題:你愛吃糖炒慄子嗎?會自己在家蒸煮著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