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洋山港海事局在四期自動化碼頭前沿水域組織開展了大型貨櫃船全模式套泊試驗,大型貨櫃船「紐約快航」輪(船長366米,吃水13.6米)離開泊位,駛出碼頭前沿水域,事先等候在碼頭迴旋水域的另一艘大型貨櫃船「中遠誠信」輪(船長366米,吃水12.0米)在拖輪伴航下緩緩駛來,兩船在四期碼頭前沿水域完成交匯,並分別安全完成離泊和靠泊。
這標誌著洋山四期大型貨櫃船全船型、漲/落潮、邊界氣象條件的全模式套泊作業首次實船試驗圓滿成功。今後,四期碼頭前沿水域,每潮水可以開展1-2次大型船舶套泊作業。該項舉措每實施一次,可為進港船舶節省6小時的船期,還可為碼頭提升320標準箱的裝卸潛能,每年累計可為港航企業釋放產能近億元。
據洋山港海事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套泊作業」是指:出口船舶在離開碼頭前,進口船提前於碼頭水域附近待泊,從而節省在港靠泊時間的一種操作方式,該舉措既能有效提高港口運營效率,又能節省船期,提高班輪準點率。
為了進一步提高洋山港的貨櫃吞吐能力,降低船企運營成本,在2019年,洋山港海事局就成立了研究團隊,開展四期碼頭通航效能提升的研究,探討在四期開展大型貨櫃船舶套泊作業的可行性。
洋山港AR實景地圖。今年上半年,洋山港海事局與上海港引航站合作,制訂了在四期碼頭開展國際航行大型貨櫃船「套泊」作業的初步方案。為確保作業安全性,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2019年以來,洋山港海事局還組織實施了關鍵環節的實船測試近40次,積累了大量寶貴數據,並不斷優化操作細節。
洋山港海事局工作人員介紹道,自2011年起,洋山海事聯合引航站等單位,持續在洋山一二三期碼頭推出套泊(11年7月)、雙套泊(12年5月)和夜間套泊、夜間雙套泊作業模式。相比洋山一、二、三期貨櫃碼頭,四期前沿水域水深條件相對受限,碼頭前沿停泊水域、迴旋及連接水域都是疏浚而來,尤其是5-7號泊位前沿水深超過15.5米的水域寬度僅約735米,其他自然水域水深為10米左右,開展套泊作業的難度遠高於其他碼頭。
在當前通航條件限制下,漲水時段實施套泊作業要攻克待泊船在四期碼頭前沿掉頭和待泊期間船位有效控制兩大難題;落水時段實施套泊作業要解決四期水域無合適船舶交會區域的客觀問題。
為解決以上矛盾,洋山港海事局聯合引航站,對洋山四期的氣象、水文條件及船舶資料進行分析,通過研討和反覆論證,創新性地提出了落水套泊在一、二、三期前沿候泊交會的方案,並通過理論研究、計算機模擬和實船驗證等手段確定了作業限制條件。
洋山港。據碼頭測算套泊作業全面實施後,理論上每次潮水至少可操作1-2次,每次可為船方節約6小時的船期,並能為碼頭挖掘320TEU的裝卸潛能,提升碼頭泊位利用率2%左右,每年累計可為港航企業釋放產能近億元。
為確保此次套泊作業試驗順利實施,洋山港海事局提前召開了安全共商會,組織引航站、碼頭方、港務公司等有關單位進行安全協調、精確設計,制定了周密的操作計劃和安全保障措施。
作業期間,洋山港海事局通過VTS系統、電子巡航、鷹眼監控等技術手段重點監控,對參與試驗船舶進行嚴密監管;派遣「海巡011」輪在現場監督指揮,嚴格按照各時間節點控制大船船位,維護現場通航秩序。洋山VTS還通過安全信息廣播及點對點提醒,實施現場交通組織,避免其他無關船舶妨礙作業實施。
接下來,洋山港海事局還將在洋山四期開展漲/落水、不同船型、不同氣象條件組合工況下的實船試驗,進一步優化套泊作業操作管理、科學探索套泊作業邊界條件,最大限度釋放港口產能,助力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