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養生
今天(7月22日)開始進入2016年的大暑節氣,正處於今年三伏天的頭伏(初伏)中間。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二個節氣,夏天的第六個節氣。古書《逸周書·時訓解》將大暑節氣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腐草為螢指螢火蟲在腐草中出現,土潤溽暑指土壤中的溼氣蒸發使空氣溼熱,大雨時行指常常出現大的雷雨。總的說來,一方面大暑仍以暑溼鬱蒸為主,另一方面,由於雷陣雨多見,雨後會有短暫的陰涼,使暑溼減弱,而天氣也開始向立秋逐漸過渡。中醫專家指出,此時養生,清暑和祛溼必須並行。
「大暑」民間多趣俗
廣東省中醫院腎病研究室黎創博士指出,大暑節氣和小暑一樣,同屬於祖國傳統醫學裡所說的「長夏」。長夏在五行中屬土,與中醫五臟的脾相呼應。這一時期由於暑溼較盛,容易出現脾虛溼困,暑熱傷津的情況。許多人長時間待在有空調的環境中,室內空氣不流通,室內外溫差過大,人體也容易出現鼻塞、噴嚏、怕冷、關節痛等風寒感冒的症狀。
祖國醫學講究「天人相應」,因此民間自古在長夏時節就有許多有趣的風俗,以適應其氣候特徵。例如漢族人民有大暑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的習俗。伏茶,是以茅根、竹葉、甘草等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適當飲用有清涼祛暑的功效;伏姜,是以皮色灰褐的老薑在毒辣的太陽下曬至乾癟,對於受涼後的感冒、腹痛及痛經等病症,有散寒解表,活血止痛等功效。燒伏香是指在大暑焚香祭祀,祈禱風調雨順的活動。
在長江中遊一帶地區則有伏日吃麵的習俗,如南朝梁宗懍寫的《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闢惡」,湯餅即今之麵條,意指六月伏日吃麵,以闢除暑溼邪氣,這一習俗從魏晉南北朝一直流傳至今。
而在濟南、珠三角等靠近江河湖泊的地區,人們喜歡用荷葉製作各種吃食。如濟南名小吃荷葉包子,是一代京劇大師尚小雲先生在夏天最愛吃的美食。廚師在蒸包子的時候,於籠屜底下鋪滿新鮮荷葉,荷葉的香味會隨著熱氣滲透進包子裡,等包子蒸熟後以荷葉一一裹起送到食客手上。這包子的特色,就在於一咬滿口都是肉餡和荷葉混合的香味,沁人心脾。東莞是珠三角地區有名的魚米之鄉,因盛產荷葉和優質的絲苗白米,故以荷葉飯為特色之食。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曰:「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裡香透,名曰荷包飯。」現代的荷葉飯以鮮蝦、雞肉、瑤柱、蟹肉、冬菇、鹹蛋黃等作為餡料,配以顆粒分明的軟糯米飯,再加上荷葉帶來的清香,使其成為了廣東各茶樓酒家著名的點心食譜之一。
浙江台州沿海則有大暑節氣吃薑汁燉蛋的風俗。清代著名醫家王士雄在其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提到,雞蛋「甘平,補血,安胎,鎮心,清熱,開音,止渴,濡燥,除煩,解毒,息風,潤下,止逆」,是一種藥食兩用的佳品。大暑食用以適量薑汁蒸燉的蛋羹,能去除體內溼氣,又有緩中補虛的效果。不過,黎創博士提醒,本品最好不要夜晚食用,以免幹擾人體的陽氣斂降。
「芳香之品」有助解暑化溼
大暑到秋分這個一年之中最熱的階段,哪些飲食能夠清暑祛溼呢?廣東省名中醫王清海教授認為,脾的功能主要是運化水溼,在長夏,嶺南地區高溫多雨,最容易傷脾胃之氣,導致脾虛生痰生溼。所以,這段時間單純清暑往往起不到改善長夏之苦的作用,必須清暑、祛溼同時進行才有效果。王清海教授建議,長夏時節經常吃一些「芳香之品」,有助解暑化溼,如香菜、生薑、小茴香、桂皮、佛手、香椿、紫蘇、藿香葉等。芳香之品一般都具有解暑、化溼、和胃、助消化、開竅、醒神的作用,對於因溼濁內阻而導致的胸悶、少食、體倦、口乾、舌苔白膩等現象,都有不錯的療效。
最常用的清暑祛溼之品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性質偏涼的,甚至帶點苦味的食品,如苦瓜、苦麥菜、芹菜、雞骨草、蓮藕、薏苡仁等;另一類為性質偏溫的食品,比如藿香葉、紫蘇葉、扁豆、赤小豆、荷葉、芡實等。前者能清暑熱、化溼氣,後者能解暑祛溼而不傷脾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
大暑食療推薦:薑汁燉蛋
材料:生薑一塊,雞蛋一個,溫水(或鮮奶)適量,細砂糖或鹽適量。
步驟:
1.生薑洗淨後,以擀麵杖或攪拌機將其搗爛,擠出薑汁,小碗裝起;
2.在碗中打入雞蛋,依據個人口味加入糖或鹽,用筷子打散成蛋液;
3.加入適量溫水或鮮奶,攪拌均勻;
4.用篩子過濾蛋液,濾去雜質,靜置5分鐘後以調羹撇去表面氣泡;
5.冷水入鍋,將裝蛋液的碗放置在鍋中,用一個盤子倒扣在碗上,防止蛋液中的水分過分蒸發;
6.大火燒至水開後,以小火蒸至蛋熟,即可關火,趁熱食用。
長夏溼邪重 四款湯可健脾養胃
長夏在五臟屬脾,最大的特點是溼氣太重,而脾最怕的就是溼邪。夏日炎炎,人們經常出現胃口不好,容易腹瀉,頭腦昏昏沉沉、倦怠乏力、一直很想睡覺、小便變少且顏色變黃,舌苔白膩等症狀。許多上班族,一坐就是8個小時以上,很少運動。這樣下去只會讓脾胃越來越虛弱。廣東省中醫院腎病研究室副主任醫師張蕾推薦四款夏季食療,幫助你健脾養胃。
扁豆山藥蓮子粥
功效:健脾補虛安神。
原料:白扁豆15克,山藥15克,蓮子15克,粳米50克。
製作方法:以上四味加水共煮為粥。(1-2人量)
木瓜鯇魚尾湯
功效:暖胃和中、消食化滯。
原料:番木瓜1個,鯇魚尾100克。
製作方法:木瓜削皮切塊,鯇魚尾入油煎片刻,加木瓜及生薑片少許,放適量水,共煮1小時左右(2-3人量)。
參苓術草煲豬肚
功效:健脾養胃,潤肺益氣。
原料:黨參、蓮子各30克、白朮10克、雲苓15克,豬肚500克,生薑3片。
製作方法:藥材稍浸泡;豬肚洗淨,用食鹽揉擦淨,再洗淨。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4-5人量)。豬肚撈起切塊,拌醬油佐餐用。
參芪猴頭菌燉雞
功效:補氣健脾養胃。
原料:猴頭菌100克,母雞1隻(約750克),黃芪、黨參、大棗各10克,薑片、蔥結、紹酒、清湯、澱粉各適量。
製法:將猴頭菌洗淨去蒂,發脹後將菌內殘水擠壓乾淨,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雞去頭腳,剁方塊,放入燉盅內,加入薑片、蔥結、紹酒、清湯,上放猴頭菌片和浸軟洗淨的黃芪、黨參、大棗,用文火慢慢燉,直至肉熟爛為止,調味即成(4~5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