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肉習俗起源探
中秋烤肉為何成為臺灣家家戶戶最主要的活動?中秋烤肉大約興起於十七、八年前,有一種說法是,19991年臺北市民張新論率先中秋烤肉,帶動社區風潮,後來傳至全臺。臺灣知名作家閻驊的一篇網絡文章指出,中秋烤肉的興起,原來是兩家醬油廠商電視廣告競爭的結果。
在十幾、二十年前,萬家香醬油推出了一支「一家烤肉、萬家香」的電視廣告,然後隔了幾年,另一家金蘭醬油也密集推出「金蘭烤肉醬」的電視廣告,後來兩家廠商的烤肉醬廣告不停的強力播送,加上在同一時間頂好、家樂福、萬客隆之類的大型賣場陸續開幕,也「順便」在中秋節前夕,辦起了烤肉相關用品與食材的特賣會。
所以就在以上眾多廠商的齊心合力之下,臺灣人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把烤肉當成中秋節最重要的活動。
原來中秋烤肉只是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小誤會,不過臺灣人本來就喜歡熱熱鬧鬧的活動,中秋烤肉可以讓家人好友團聚,拉近彼此的距離,只要烤肉時吃得健康不過量、烤完後維護環境清潔,中秋烤肉的確是臺灣獨有有趣的習俗。
汙染嚴重 一家烤肉萬家遭殃
臺「環保署」提出警告,根據去年空氣品質監測,中秋節當天因為許多地方都有人烤肉,加上氣候條件擴散不良,造成一氧化碳排放量暴增三成,約為大臺北汽機車總排放量的一半;全臺就像「悶燒鍋」,佳節反成環境災難日。
「環保署」提出去年中秋節(十月六日)空氣品質監測結果,空氣品質超標的各地監測站,從前一天的二站暴增到十六站,以臺北縣市、桃園地區以及臺中以南到高雄縣市最嚴重,空氣品質指針都超過一百,達到不良等級,顯見大規模烤肉對空氣品質的衝擊。
「環保署」也強調,木炭燃燒不完全除了會產生一氧化碳,還有多環芳香烴〈PAHs〉,已被歐盟和美日等國證實為致癌物質,也是環保署公告的第一類毒性化學物質。尤其若木炭含雜質多,烤肉時會有煙燻、粒狀物、多環碳氫化合物,甚至戴奧辛,對人體有相當程度的健康危害風險。有專家說,烤肉3小時,吸入的有毒物質跟吸30萬支香菸差不多,而關鍵就在烤肉用的木炭,因為劣質木炭容易冒煙,揮發有毒物質。
難捨烤肉
「環保署」呼籲地方政府不要再辦大型烤肉活動,但臺北縣市、嘉義縣、高雄市、臺東縣等地方政府等都決定照常舉行。臺北市長郝龍斌說,中秋烤肉已成為民眾歡度佳節不可或缺的節目,不可能禁絕,與其讓民眾在騎樓、商家旁烤肉或封街烤肉,不如引導民眾到較不會汙染的空曠場所,有利環境維護,也可增進鄰裡情感。
臺北縣政府從2000年的中秋開始,每年在二重疏洪道舉辦烤肉活動,現場廣達四百多公頃。今年,北縣府將在原地續辦,免費發放五百組烤肉用具,包括低碳成分的木炭,希望減少汙染,並發給民眾垃圾袋,共同維護疏洪道的環境整潔。
嘉義縣政府22日下午二時起,準備烤肉器具,連續四天在東石漁人碼頭辦海之夏祭系列活動,邀請現在臺灣最紅的星光幫歌手壓軸演出。中壢市海華小區萬人封街烤肉,已連續辦了六年;今年因經費無著,年度地方盛事喊停,居民悵然若失。(餘娜)
(來源:華夏經緯網)
相關新聞:
火葬場前烤肉 桃園殯葬業者團體打破禁忌搞創意
中秋瘋烤肉全臺像悶燒鍋
中秋萬人烤肉嚴重汙染環境 臺環保部門籲停辦
責編:韋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