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淼、陳鍵興
又到中秋,臺灣各處的烤肉店早被預訂一空。而街邊騎樓、森林公園、郊外溪邊,也都能見到人們架起爐子,點起炭火,動手烤肉的身影。
在臺灣,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重要傳統節日。賞圓月、食月餅、嘗柚子的習俗,自閩粵先民移民來臺傳承至今數百年。相較而言,「烤肉」無疑是晚近的新民俗。幾天前,還有臺灣友人討論起中秋烤肉的起源,結果眾說紛紜。最流行的說法是二三十年前,臺灣兩家烤肉醬廠商在中秋節打起「廣告戰」,沒想到竟培育出「中秋烤肉」的風潮。
7日,親朋好友在新北三峽溪邊烤肉,瑋欣攝
雖然還沒到中秋節的正日子,近來晚間已能不時遇見一群男女老少圍著爐子,放上肉片、玉米、蘑菇等食材,邊烤邊吃得不亦樂乎,也算是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團圓之樂。
烤肉之風尤盛,但傳統並未式微。當年,先人背井離鄉,跨越「黑水溝」,落腳臺灣,墾殖開荒,中秋之際自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因此,臺灣民眾特別重視中秋節,許多習俗代代相傳。閩南話中,月亮被稱為「月娘」或「月娘媽」。每逢中秋,臺灣民眾大多要「拜月娘」,在香案上擺上月餅、柚子、柿子,祈求闔家平安。
說到吃柚子,也是閩臺地區人民的中秋特色習俗。中秋恰逢柚子產季,吃完烤肉再品嘗解膩的柚子,似乎是再好不過的搭配。而柚子又有「佑子」的諧音,蘊意吉祥,歡慶佳節之餘,也討了個「彩頭」。
林志穎在微博上發布的兒子Kimi戴柚子帽的照片
在臺灣,中秋節吃柚子可不能簡單地一剖兩半了事。柚子皮要剝成花瓣一樣的形狀,好給小朋友做帽子。有的手工達人會在柚子皮上作畫,或是把柚子做成小動物的造型,好看又有趣。中秋之夜,頂著柚子帽的小朋友與家中大人一起賞月,著實一幅溫馨可愛的畫面。
月餅自是最不可少的。雖然臺灣不像大陸的月餅界動輒以「十仁月餅」、「切糕月餅」甚至「韭菜月餅」頻頻刷新食客們的三觀,但記者的臺灣朋友,也收到過類似「山胡椒月餅」這種需要一點勇氣才敢挑戰的點心。
圖為山胡椒,臺灣原住民泰雅族稱之為馬告,是他們常用的一種調料
在臺灣,買月餅也可以做慈善。島內的一些慈善組織與企業合作,吸收殘障人士做月餅,為他們增加收入。在超市裡,人們也可以在這些超市裡,參加基金會舉辦的為殘障學生認捐月餅禮盒的活動,用一顆小小的月餅溫暖他人的心。
不過,今年的中秋節,臺灣民眾在選購包括月餅等糕點在內的食品時格外小心。本月4日,警方查處了一起震驚全島的「餿水油」事件。不法業者用回收的餿水油和皮脂油混充食用豬油,流入市場數量高達數百噸。數百家食品公司、餐館購買了這批劣質油品。儘管清查行動已經展開,但人們還是十分擔憂。這無疑為今年的中秋節蒙上了一層陰影。
圖為在基隆百年老店門前退貨的消費者,聯合報攝影
於是,在本該大賣的中秋之際,臺灣許多餅店卻不得不銷毀庫存。基隆的一家百年老店,過去在中秋節前,買餅的人常常要排起長隊。今年,門口的隊伍依然很長,卻都是來退貨的顧客。店家對媒體透露,退貨金額已超過百萬臺幣。
這個中秋,對「餿水油」涉事者來說,將是一段慘澹甚至慘痛的回憶。而民眾則希望商家好好接受教訓,未來不再唯利失德。
網友橘王子製作的柚子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