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9月11日電 題:臺北中秋夜 烤肉香飄濃
中新社記者 陳靜 劉舒凌
月餅、文旦(柚子的別稱)、烤肉是臺灣中秋佳節必不可少「三大件」。相比於中華民族最傳統的品嘗月餅的民俗,近年來,臺灣民間對烤肉的熱情越來越高。
中秋月圓時,全臺各地空氣中總飄蕩著濃濃的烤肉香味。平日裡四處奔忙的人們在這個節日放下工作和平日瑣事,共同圍攏炭火邊,在秋夜涼爽清風吹拂下,一邊烤食鮮香的食物,一邊聊著開心的話題。
記者查詢才知,臺灣中秋烤肉習俗的緣起並不特殊。臺灣經濟起飛的1980年度,民間生活日漸西化,西洋烤肉習慣被喜愛它的龐大民眾群體順勢延伸為新節日民俗。
對於露天烤肉為何大受青睞?一位臺北阿姨告訴記者,中秋時節,臺灣天氣依舊炎熱,人們在室內圍爐燒烤產生的熱量吃不消,而露天燒烤就比較享受。
尤其是,人們可借中秋烤肉和街坊鄰居、同事好友交流情感;家人間也在準備食材、生火到燒烤的過程,溫暖闔家情感。
今年,臺北市河濱公園有11處地點開放為露天烤肉場所。連續3天的中秋假日期間,青年好友、舉家親屬相約在此,數以千計的烤肉人群十分壯觀。
基隆河邊大直橋下的空地是臺北中心城區熱門烤肉場地之一。節日期間,記者也隨友人來感受這一新民俗。
夜色還未降臨,這裡已有不少老少前來「搶位」了。草地邊的一溜寬沿很快被人佔領。大家合作支起炭火盆,擺上烤肉架,攤出事先準備好的肉、海鮮和蔬菜以及豐富的醬料,把炭火引燃,烤肉前的協作準備已讓人們樂在其中。
在和一群青年人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他們是大學同窗。其中一位女生說,畢業幾年來,每年都借中秋相約烤肉,共話現況、回憶同學當年。
暮色漸漸降臨,大直橋流光溢彩,各種食物誘人香氣漸漸瀰漫開來,在啤酒碰杯聲、歡樂談笑聲中,一輪圓月已經當空。饕餮之餘,孩子們跑跳著燃放起「仙女棒」小禮花,也有人帶著淡淡的醉意,悠閒地躺在草坪上,觀賞當空明月。
近年來,出於減少空氣汙染、維護飲食健康等考慮,民間也產生反對烤肉的呼聲。為避免與「節能減碳」的政策大方向相違背,地方縣市政府已經較少舉辦大型烤肉晚會。
但一年一度的中秋烤肉還是熱鬧非凡。除了公園「烤肉PARTY」,不少城鎮小區還是封街烤肉,一家家男女老幼圍坐街邊,燒烤美食、賞月談天,誘人的香氣中包裹了片片溫馨。
臺灣有多個縣市仍禁止在公園內燒烤,燒烤店生意因此火爆起來;很多店家開足馬力,全天無休。在一家燒烤店外,記者看到,中秋期間用餐時段早已訂滿,但門外仍等候了大批食客。一些高檔酒店也不放棄此商機,針對高端人群開放環境更加優雅的燒烤項目。
臺灣中秋烤肉新風俗的民間根基可見一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