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9月17日電 題:臺灣寫真:一家烤肉萬家香
中新社記者 徐德金 黃少華
像廈門人過中秋必定要「博餅」一樣,臺灣人中秋節的重頭戲便是烤肉。中秋烤肉這一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已不可考,不過,「一家烤肉萬家香」——坊間有這麼一說,中秋烤肉因這句廣告語而越發興盛。
昨日至臺北親友處,分享了烤肉的美味。在他家的院子裡,擺上案條,備好牛肉豬肉以及蔬菜海鮮,升起爐子,在20多度的高溫下,個個幾乎都汗流浹背。親友說,中秋節隔壁兩家鄰居已經烤過肉了。
在「莫蘭蒂」和「馬勒卡」颱風的空隙,臺北市民過上了「開烤趴」。此間媒體報導說,中秋節當天上午,就有市民到臺北河濱公園搶位;在華中橋下烤肉區,也是中午前就有人卡位,到傍晚聚集了上百人。而在桃園中壢六和路,中秋夜烤肉,吸引近萬人共烤,儘管天空細雨濛濛,依然熱火朝天。
中秋烤肉成為友朋、同事之間聯誼的互動平臺,因之被冠以「烤肉趴」。「趴」是英文party的譯音。
不過,也有因烤肉而惡言相向,老拳相對的。據聞15日凌晨在新北市中和興南路一家火鍋店老闆兩兄弟與家人、朋友在店外烤肉、喝酒,由於過於喧囂引起鄰店不滿,於是雙方兩造人馬互毆,其中一人骨折。
烤肉也引出一段警察智逮歹徒的「話本」,讀之令人忍俊不禁。話說新北市林口一名鄭姓19歲女子因沉迷網絡「百家樂」,欠下數十萬元新臺幣的賭債,被債主擄去,乃父報警。報導稱,日前警方在鄭家附近埋伏時,心生一計,向一旁民眾借烤肉用具,佯裝成歡慶中秋的群眾,逮捕了赴鄭家取款的嫌犯。
「不烤肉就好像沒有過中秋節的感覺」,臺北市一蔡姓退休人士說,中秋節流行烤肉,但烤肉常常變「燒肉」,搞得煙霧瀰漫,既不環保又不健康。他建議用賞月、藝文活動代替烤肉。
桃園市一位楊姓退休教師也投書報紙說,守護傳統習俗,傳揚倫理觀念,重視親族情誼,才能保留傳統中華文化之美。
「古月照今塵」。在臺灣中秋假期烤肉香時節,用這句詩來形容也貼切。倒是由於今年中秋假期遇上兩個颱風,「烤肉趴」算是失色不少。儘管如此,中秋烤肉依然大行其道,可謂蔚為大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