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禪師妙高臺】- 佛學小故事

2021-03-05 佛學小故事

     在浙江奉化有一個雪竇寺,開山祖師叫妙高禪師。如今在雪竇寺山上還有一個妙高臺,傳說從前的妙高禪師就在那個臺上很用功,因而得名。妙高禪師原來在這個山上用功,晝夜不息,但因為精力有限,他時常打瞌睡,他心想:「自己生死未了卻天天打瞌睡,我實在太沒有用了。」為了警策自己不要再打瞌睡,他就移到妙高臺山邊上坐,下面是幾十丈的懸崖山洞,如果打瞌睡,頭一栽下去就沒命了。可是妙高禪師功夫還沒到家,坐在這個山臺邊上還是打瞌睡。有一次打瞌睡真的摔了下去,他心想:「哎喲,這一次沒命了。」沒想到在半山腰的時候突然覺得有人託著他,送到山崖上。他很驚喜地問:「是誰在救我啊?」只聽見空中回答:「護法韋馱。」妙高禪師心想:「還不錯!我在這裡修行,居然還有韋馱菩薩來護法。」他就問韋馱菩薩:「菩薩,像我這樣精進修行的人,世界上有多少啊?」空中回答:「像你這樣修行的,過恆河沙數之多。因為你有這一念貢高我慢之心,我將二十世不再護你的法。」妙高禪師聽了之後,痛哭流涕,慚愧萬分。但是他心又在想:「我原先在這裡修行,好壞不說,不管怎麼樣還蒙韋馱菩薩來護法。現在我一個念頭——貢高我慢心——起之後,令二十世韋馱菩薩不再來做我的護法了。左思右想都是我自己不好,不管他護法不護法,我還是要在這裡精進地修,修不成一頭栽下山崖摔死算了!」就這樣,他繼續地在山崖上修行。坐了不久他又打瞌睡了,「嘣」一下又從山崖上摔下去。這次,他剛剛在山崖邊上的時候,他一想:「完了,我這一次真的沒命了。」可是,他快要落地的時候,又有人把他雙手託住送到了懸崖臺上。妙高禪師一驚:「是誰救我啊?」空中答道:「護法韋馱。」他馬上說:「韋馱菩薩,您不是說二十世不來護我的法嗎?您怎麼又來了呢?」韋馱菩薩說:「法師,因你剛剛一念慚愧心起,已超過二十世久矣。」妙高禪師聽了,豁然開悟。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你們,佛法的妙處就在這裡,「一念散於無量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個念頭不正——散於,你可以遇到無量無邊的劫數。「無量劫攝於一念」,不管這個人間有多少的劫難,都是你的意念所為啊。所以,佛經上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微塵剎土不隔毫端。」你們是弟子,師父一定要告訴你們這句話。記住了:妙高臺其實也不在奉化,也不在雪竇寺,這種臺就是在我們的內心。我們時刻都是坐在妙高臺上打瞌睡,只是我們還沒有到懸崖,自己不知道罷了。所以很多人修心,修了半天還不知道自己修在什麼境界呢。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什麼意思?就是你的前世、再前世……十世。古今中外,就是你今天、過去、再過去。「不離當念」是什麼?其實你今天這個念頭最重要。今天是個善念,你過去所有的罪孽都可以消;這個念頭是惡念,你十世古今所有的惡緣全部到你身上。所以「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啊。(掌聲)

     「微塵剎土不隔毫端」,什麼意思?「微塵」就是我們人像一粒灰塵一樣。「剎土」是什麼呢?一剎那。現在師父跟你們講話,剛剛講完叫一剎那,對不對?我現在講話了,一剎那,消失了吧?剛剛那個字沒了吧?就叫「剎那」,沒了。而且「剎那」又在哪裡?我剛剛講完話——沒有了。舉個簡單例子,大家佛友在一起:「你吃飯了嗎?」「我吃過了。」一句話一講,沒了。這個「一剎那」當中,哪有未來?哪有過去?哪有現在?因為剛剛一有,就沒了。所以你們看變魔術,就是這樣。他手腳快,變一個魔術,「欻」一下,沒了,你看都沒看清楚就沒了。實際上佛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告訴你們哪裡有現在,因為佛法講「無古無今,無旦無暮」,就是沒有早晨,沒有暮鼓,所以叫晨鐘暮鼓。時間只不過是一段無始無終、連綿不斷的、長遠的一個概念而已。

      師父告訴大家,我們生命就像水一樣,如果這個水在潺潺地流,你把字寫在水上,等你一回頭,水中已經沒有這個字了。看見大海的沫,「譁」一陣一陣地,看似白白的沫,當你再回頭一看,這些沫去也。所以人生就是這樣,瞬間存在,瞬間滅亡,滅亡又存,存了又滅,這就是瞬間。希望大家把握好今天的一念,可以滅除百千萬劫的罪障啊!還沒聽懂?白話佛法講給你們聽。很簡單,一個小孩子在學校的時候,曾經偷過人家一個鉛筆盒子,爸爸媽媽知道了,老師知道了,拼命地講,講完之後從此以後不偷了,這個事情就沒了。如果這個孩子長到二十歲的時候,居然又偷別人的東西,那麼很多人就說:「你從小就會偷東西,你到了二十幾歲還在偷東西,你改得了改不了啊?」過去的業障現在不做了,就叫消;如果過去的業障你今天還在繼續,你就叫累積惡業。所以,我們今天一念善消百災啊!


相關焦點

  • 『妙應禪師傳』之十九:遺讖落地
    『妙應禪師傳』十九、遺讖落地涅槃滅度了,妙應禪師卻成了七閩大地婦孺皆知的名字。妙應禪師的名字不僅入了禪林佛國的傳記,而且也成為地方志不可或缺的內容。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其一,陳洪進老家仙遊楓亭,處於妙應禪師影響力的核心附近,少年時代的陳洪進不可能不經常聽到妙應禪師的傳奇故事;其二,陳洪進完全理解了妙應禪師對天下大勢的預言,否則,無以解釋他因何在向宋廷納土表忠心的同時,將此讖語上奏宋廷;其三,陳洪進在世時屢次為囊山寺護法,身後也被囊山寺列為最重要的功德主,可見他對妙應禪師的內心信服。
  • 《碧藍航線》獌的真名 妙高的原型和立繪介紹
    妙高立繪圖鑑 獌在遊戲中的真名是什麼 獌就是重櫻陣營的重巡艦妙高 妙高的歷... 碧藍航線中很多人不知道獌的真名是什麼,其實在遊戲中獌的真名就是妙高,妙高的歷史給大家介紹一下,一起來看看碧藍航線 妙高立繪圖鑑
  •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蘇東坡拉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賞月遊湖,談笑風生。
  • 虛照禪師的故事與傳說_邢臺日報_邢臺網
    金朝末年,邢臺城裡西大寺(天寧寺)出了個有名的大和尚叫虛照禪師,他是元朝開國宰相劉秉忠的老師,他死後,當時的大學問家,趙孟頫為他寫了紀念文章。至今,西大寺一帶也還流傳著有關虛照禪師的零星傳說。    虛照禪師是山西省榆社縣高家裡村人,俗名弘明。
  •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前世今生的故事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平時二人在佛學、文學上總不忘相互切磋,但每次老是讓佛印禪師佔盡上風。一天,兩人相對坐禪,蘇東坡一時心血來潮,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禪坐的姿勢像什麼?」佛印禪師說:「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之後滿懷得意。此時,佛印禪師反問蘇東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個什麼?」蘇東坡毫不考慮地回答:「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佛印禪師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說聲:「阿彌陀佛!」
  • 圖說北京:曾在唐幽州銀山佛嚴寺講經說法的隱峰禪師悟道奇事探秘
    佛學中的道,被認為是宇宙的根本,生育萬物,養育萬物,運行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無形無象,本無名字,而由人強行名為道。我的理解,道就是宇宙間的真理性規律,其實我們人類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都一直處在不懈探索這真理的本來面貌的歷程當中。
  • 從虛雲禪師的苦修,看學誠法師事件中,修行人該有什麼頓悟
    從虛雲禪師的苦修,看學誠法師事件中,修行人該有什麼頓悟 | 文 三隻眼讀史在學誠法師的事件中,我們已經看到,佛教商業化擾亂了正常的佛教活動秩序,損害了佛教形象和合法權益,敗壞了社會風氣。我們來看看近代佛學大師虛雲禪師的苦修經歷,從中領悟修行的真諦。虛雲禪師十九歲那年私下出家,二十歲依福州鼓山湧泉寺妙蓮老和尚受具足戒。虛雲的父親聽說他出了家,師父著急,派人四下尋找,虛雲不敢露面,隱山後巖洞中,念經學佛,雖然荒山野嶺,隨時都可能有虎豹豺狼,然而他卻一點都不畏懼。虛雲的父親見兒子佛心專注,勸說無用,也就放棄了。
  • 獻身佛學,一生以刻經為己任的妙空法師(揚州江都)
    同治五年(1866),41歲的鄭學川正式「祝髮南京,受具戒」,法名緒乘,號妙空,仍回磚橋住持接引禪院。佛經歷來是木刻印刷,為摺疊式,稱為「梵篋」。明萬曆以後改成線裝刻印本,稱為「方冊」。方冊梵典全套經版藏於浙江嘉興愣嚴寺,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寶貴的佛學文化遺產。鹹豐年間,太平軍因狹隘的宗教政策將其損毀殆盡,佛學界人士無不憂心如焚,痛心疾首。
  • 禪師的慈悲,佛陀度化步知加的故事
    禪師的慈悲有一個禪的故事是這樣的:兩位師兄弟一起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當他們走到一個淺灘的時候,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裡躑躅不前,由於穿著細緻的絲綢,使她不能跨步走過泥濘的淺灘。「來吧!小姑娘。」師兄說。
  • 修建遺塔起信共證羅漢果,百花落盡春無盡,妙空禪師開解我在哪裡
    妙空禪師開解我在哪裡  無根禪師有一次入定三日,被人家誤為已經圓寂了,便將他的身體給與火化,又過了幾天,無根禪師的神識出定時,卻找不到他的身體。  全寺大眾經常聽到他悲慘的自言自語的聲音:「我?我在哪裡呢?」。尤其是到了晚上,無根禪師尋找身體的聲音更加悲切,鬧得大家都非常不安。
  • 淨慈寺事件轟動北宋:蘇軾攜歌伎直闖禪院,善本禪師一皺眉便輸了
    淨慈寺的原名為「永明禪院」,善本禪師是淨慈寺裡有名的僧人。蘇軾攜歌伎直闖禪院,這可是上了北宋新聞首頁的大事件。當時不少詩人也附和蘇軾寫詩,這其實是儒學和佛學的一次巔峰較量。北宋的時候,禪宗非常流行,國家也大力扶持。
  • 佛學佛教:學佛要深體佛祖的慈悲而懂得變通,不要只做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
    中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說「無住為本」,為什麼要無住,因為無住才能圓融自在,不著事相,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霽月光風,從此神運自然,與日月同輝,如果有住,那就只能住於事相之上而不得自然之妙,不能見得自性中的那個清淨本來了
  • 圖說北京:解密幽州銀山講法高僧隱峰禪師圓寂奇相與身後教化之功
    筆者前文已經介紹了隱峰禪師在銀山佛嚴寺遺址處曾經講法的講法石仍存。也介紹了他拜師馬祖道一大師的故事。佛教文獻中還有他倒立而化的一則故事。這故事與他飛錫止兵的故事也有關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佛家子弟對佛學的深刻認識。
  • 妙高禪寺—靜坐深山 聽暮鼓晨鐘 誦傳世經文
    佛心禪意,寄於丹青行走其間,妙不可言——千年古剎妙高禪寺當濃濃的冬意覆蓋這座千年禪寺,當空靈的鐘聲蕩擊在皚皚的白雪間,整個西九華山顯得格外的寧靜和富有詩意。清晨,在妙高禪寺的鐘聲中醒來,這裡沒有了往日遊客的喧譁,也沒有繚繞四野的嫋嫋香火,只有一片白茫茫的安謐,讓人感覺格外清淨,紅牆、灰瓦、褐頂在雪野中點綴,一切變得寧靜而賦有詩意。禪坐,品一杯茗茶,遙看遠處的風景,讓內心在這青山綠水間自由馳騁。閉目,聽竹海蕩漾,輕嗅茶香縈繞滿室,尋找屬於真正的自己那一刻。一切的煩惱和憂愁,在這裡都得到了安慰。
  • 優秀紅色故事展播——高臺血戰的慷慨悲歌
    傳承紅色基因,講好河北故事,為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省紅色旅遊協會聯合舉辦河北省紅色故事系列公益展播活動。共推選匯集全省300餘部音視頻作品,230餘部作品在網絡評選頁面展出,經過網上展評,共吸引群眾投票510餘萬人次,經過層層遴選,最終確定了75部優秀紅色故事,入圍展播名單和各組十佳紅色故事講解員名單。
  • 《葵花寶典》作者或為紅葉禪師 出自深宮大內
    具體來說,《葵花寶典》當年就是從福建莆田少林寺下院方丈紅葉禪師手上傳播出去的,紅葉禪師的名字,與《葵花寶典》這部武學名著,緊緊連在一起。關於《葵花寶典》,紅葉禪師對世人所作告白,其可信度,尤其值得懷疑。  據方證大師的說法——其實也是紅葉禪師的說法——在紅葉禪師之前,「三百餘年來,始終無一人能據書練成」神功,成功率為零。
  • 佛教:一個小故事,詮釋何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大張旗鼓地搞宣傳,還沒有做事就已經開始炫耀的人,結果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凡事極難幹成。只有低調,才不會無端被捲入是非中;只有低調,才不會成為眾矢之的;也只有低調,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很多人也許會好奇,自己也想低調啊,可偏偏卻控制不住自己,那麼今天就用這樣一個小故事,向大家詮釋何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 圖說北京:唐高僧隱峰禪師在幽州城北銀山始建佛嚴寺並講經探秘
    幽州城北銀山下的佛嚴寺裡有座說法臺,是一位佛學高僧講法時所留,至今仍存。從史料記載可知,這位講法之人為隱峰禪師已知為真,圓寂後葬地在五臺山北頂的山頂,有靈塔留存。距今近1200年前,隱峰禪師是當時名貫南北的高僧,在唐幽州城北銀山腳下,創建了佛嚴寺,並設道場講授佛學,解說佛法。唯一成迷的是,他當時在幽州銀山佛嚴寺說法時都講述了些什麼內容?為何傳說他的說法竟能夠點化銀山的群峰?這位深邃高僧的覺悟知識對我們今人會有什麼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