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黃氏與臺灣黃氏的淵源

2021-02-28 平和新聞

霄嶺黃氏宗祠。

海峽兩岸黃氏宗親在霄嶺黃氏宗祠祭祖。

平和黃氏與臺灣黃氏的淵源 (上)

  平和黃氏是巨族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支系的後裔孫。黃化又名黃寧,是峭山二夫人次子,登進士第十九名。黃化帶著峭山的遣子詩從邵武奔赴汀州寧化縣石壁村安居樂業。黃化生三子,萬四(道)、萬五(華)、萬六(孝傑),支分上杭、永定。

  史載:黃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嶽,字仁靜,號青崗,後裔尊稱為峭公或峭山公,是錫公的長子,遠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閩,生於唐懿宗鹹通十三年(872年)四月十五戌時,卒於後周太祖廣順三年(953年)癸丑十一月初十巳時,享壽八十有二,卜葬邵武市鸛藪家林舊塋坐向。黃峭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吳氏、鄭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 以第一世昌意(黃帝之子,有熊氏子派)計算,黃峭為第一百一十七世。

  黃峭山的第七世孫黃潛善(124世),邵武人,登進士,官至尚書左僕射。黃潛善生九子,就是閩臺黃氏所熟悉的「九子公」。潛善的九個兒子分別是:久昌、久隆、久茂、久盛、久美、久養、久安、久康、久興。

  元末時,久昌、久美的派系有兩小支系進入平和縣。

  據族譜記載,久昌公的派下質齋公為現在的大坪黃氏開基祖(129世)、均德公為國強黃氏開基祖(130世),久美公的派下元吉公為下坂黃氏開基祖(127世)。霞寨鎮大坪黃氏開基祖(質齋公)的父親與國強黃氏開基祖(均德公)的祖父是親兄弟。

  125世的久昌生五個兒子,長子永,創居廣州,支分清遠、增城、花縣、四會、新興、高建等地,次子世,創居南海,三子德(名梗全),創居長汀,支分龍巖、平和等地。126世德(名梗全),娶妻尤氏生三子,長曰十郎,次曰十一郎,三曰十六郎。127世十六郎(號潭),自寧化縣石壁村移居上杭縣金豐裡奧杳鄉(今永定縣),娶妻梁氏,生五子,長曰念一郎(128世)遷徙廣東,次曰念二郎(128世)仍居奧杳,三曰念三郎(128世)遷徙潮州一帶,四曰念四郎(128世),五曰念五郎(128世)。念四郎生五子,長子永昌公(質齋公129世),宋末年間移居平和,為平和縣霞寨鎮大坪黃氏開基祖。念二郎(國章)仍居奧杳,念二郎的第三兒子小五公(129世)娶了兩個妻子,分別為李氏、張氏,李氏生子均用、均德、均任,張氏生子均廣、均仲、均政。130世均德公,平和國強黃氏始祖,均德公原居住在永定奧杳唐背乾,於明初從奧杳遷徙到平和國強西洋(現在的國強鄉碧嶺村西洋自然村),據說黃均德從永定奧杳一路走來,沿路以打鐵為生。

  一天下午,均德公進入平和縣霞寨鎮的大坪社,受到堂親的熱情接待,在大坪住了個把月,為左右村社村民打鐵,從來不說價錢,受到大家一致讚揚。一天,均德公對著堂親說:我們兄弟不能在一起發展,我應該繼續尋找適應我的位置,我們祖先峭山公當年在邵武把二十一子分散全國各地謀求發展,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均德公去意已定,堂兄弟沒有什麼好話可說,就把剛剛孵蛋的母雞連籮筐送給均德公,說:「母雞在哪裡下雞仔,就在哪裡安家發展。」

  一天早上,陽光很明媚。均德公告別了堂親,挑著打鐵擔,兒子元興挑著孵蛋的籮筐,一家人行走在群山的小道上。由於有鄉社的地方就逗留片刻,看看有沒有需要打鐵的,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到了第九天下午,均德公才來到今天的國強鄉碧嶺村一個叫西洋的地方。在這裡,原先有一片很大的樹林,均德公就叫妻兒在樹林下歇息。說來有點巧合,孵蛋的籮筐一放下,就傳來嘰嘰喳喳的小雞叫聲。均德公一喜,因為他也看中這塊地理,沒有想到堂親吩咐的事兒正合自己的心願。他對妻兒說:「這個地方不錯,後山很秀氣,前面是一塊不小的平地,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一塊好地理,因為我們堂親對我們建議說,孵蛋的雞在哪裡破殼就在哪安居立業,現在雞蛋已經變成小雞,我們就在這裡安居吧!」妻子聽丈夫一說,走到兒子挑著的籮筐一看,十個雞蛋全部破殼,十隻小雞嘰嘰喳喳。

  話說均德公看中這塊地理後即日就興工動土,他搭建了一間簡易的茅草房,作為一家暫時安身的所在地。之後,帶領妻兒辛勤勞作,不久,就開發出一片園地種上農作物,其中種了幾分地的番薯。

  卻說時間就像流水一樣,一轉眼就四五年過去,均德公的兒子元興從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人,此時也已經是一個大小夥子了。由於均德公為人誠實,與左右鄉鄰和睦相處,而且不貪財,凡是有人求他修理農家具,他從不講價錢,口碑不錯。一天早上,隔壁社的一位賴姓鄉親來到均德公家裡,座談中,看到元興一表人才,就問黃均德說,「小夥子是否婚娶?」黃均德答:「尚沒有!」「雲霄有我一位遠房親戚,姓張,他的女兒年方十八,很文靜,而且知書識禮,與貴公子很般配,我就當一個紅娘吧!」均德公一聽大喜,就同意了。

  隔日,這位熱心紅娘就帶著禮物前往雲霄,為元興談婚事。女方聽親戚一一介紹男方情況後,欣然同意這門親事。不久,雙方父母見了面,半年後的一個黃道吉日,元興與張家小姐終於喜結良緣。據霄嶺黃氏族譜記載,元興娶妻張氏,生子央。

  話說20年後,央又娶妻生子南一、南二、南三。央公比較有開拓進取精神,他認為在這裡雖然是比較平坦,但從祖父開始,至今開發奮鬥了五六十年,還是老樣子,加上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時常有兵匪光顧這裡,於是,就決定將三個兒子分別向外發展,大兒子(南一)思想比較單純,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決定他暫時守在身邊(後來遷徙雲霄縣);二兒子(南二) 思想靈活,並且善於隨機應變,所以決定他向靈通山腳下發展(現在的平和縣安厚鎮大徑村,後支分雲霄縣下洞村。根據族譜記載,明清時代,該村有十多個後裔孫遷徙臺灣墾荒,現在時常互動);三子黃應元(南三)不滿足於現狀,敢想敢做,所以決定他向山高林密的霄嶺大山坳(現在的國強鄉乾嶺村)搬遷。

  據說一天早上,黃央就帶著三子黃應元(南三)到霄嶺看地形準備建房子。在霄嶺,他看中一個叫坎下的地方。於是,第二天,他就請來一位地理先生,這位先生一到坎下,羅盤一放竟然讚不絕口說可以,還神秘地對黃央說,百年後,該樓還會再走龍運。

  據說黃應元(霄嶺黃氏第四世,生於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即1378年)在這裡起初是建了三間房子,第二年才擴建圍成一個小土圓樓,名曰「坎下樓」。

  話說時間就像流水一樣,「坎下樓」歷盡滄桑,轉眼就過去二百多年。到了1618年的十月初六早上,「一等海澄公」黃梧(霄嶺黃氏第十世)就出生在這個小土樓裡。在「一等海澄公」黃梧出生前五十年,「坎下樓」出生了一位後生叫天興,即均德公的第九代孫。黃氏族譜記載:黃天興生於1569年3月初九,卒於1638年5月17日,享年69歲。黃天興生有四個兒子, 其中兩個兒子是在臺灣出生的。霄嶺黃氏族譜(清朝手抄本)還記載:黃天興(臺灣房)。

  據說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秋天的一天,31歲的黃天興由於生活所迫,隻身到漳州、海澄等地謀生。一天中午,他在海澄一間飯店吃點心時,遇到兩位南靖人,一位姓張、一位姓林,他們正悄悄商量如何渡海到臺灣謀生的事兒。黃天興無意中一聽,心想,何不與他們一起過去,聽說臺灣遍地是寶。想到這裡就走過去與他們打招呼,由於黃天興很憨厚,這兩位南靖人很喜歡他,一談,大家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三個人聊得海闊天空,最後就商量一起渡海到臺灣開發的事兒。

臺胞黃鳳儀回家祭祖

平和霞寨鎮大坪黃氏庵廟

大徑村黃氏祠堂

平和黃氏與臺灣黃氏的淵源 (下)

  說走就走,第二天一早,他們就在海澄僱了一隻小漁船。這位船老大是海澄當地人,據說姓陳,以捕魚為生,時常到澎湖一帶抓捕。這天早上,黃天興等三人來到碼頭時,這位船老大剛剛準備就緒,得知三人來意,欣然同意,說:「我也正好要到澎湖島附近捕魚,否則你用再多的銀兩,我也不敢答應帶你們到臺灣島。」說著就叫黃天興等三人上船。真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小漁船慢慢離開了碼頭,徐徐向前行駛,他們有說有笑。黃天興第一次看見大海,覺得好奇,就在小船裡走來走去。船老大對著三人說:「臺灣也不是天堂,欺壓良善的事兒也經常發生。有一次,我在臺灣海峽捕魚,可能是天氣要變化的原因,連日來,出乎意料,捕到好多大魚。正當想順風回海澄,卻突遇逆風,我的漁船不得不向臺灣海岸靠近,最後漂泊在淡水碼頭。在魚市裡,漁霸以為我要佔他們的地盤,就被敲詐得一貧如洗。後來還是一位好心的漁民接濟了我,使我沒有流落街頭。」停頓片刻,船老大看他們三人一眼,就接著說:「我們打魚人也很辛苦,除了要注意觀察天氣,也需要提防海盜。」黃天興等三人一聽覺得好奇怪,怎麼海上也有壞人呢?就急忙問:「海上哪來的強盜?」「你們不知道,這些強盜長得五短三粗,在海上見到什麼東西就搶什麼東西,如果不順他們的意,就會被打死丟在海裡餵魚。」「海上也有這麼可惡之人,天公、天公,保佑我們千萬不要遇到這些歹徒!」天興與兩位夥伴遙望著天空在心裡默默祈禱。船老大看他們誠惶誠恐,就說:「也不必太驚慌,我們注意一點,就能避開這些強盜。」說著說著,小小漁船已經離開碼頭好遠好遠了。海,逐漸在變寬廣,一望無際;船,在隨波逐浪,一直向東。不知不覺日頭已經西沉,船老大對著三人說,今天就隨便吃點,明天捕到大魚才好好招待你們。

  夜幕徐徐降臨,小漁船在微微的海波上飄搖。天興等三人從來沒有坐過船,經過一整天的顛簸,此時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一進入船艙裡睡下,就好像是睡在搖籃裡,不久就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一早,一輪紅日從東海邊冉冉升起時,船老大才叫醒他們。看著無邊無際的大海與天空連接成一片,在燦爛的太陽光照射下蔚為壯觀,三人的眼球被這美景深深吸引住,直到船老大叫喊他們,他們才回過神來。

  雖然邊走邊捕魚,但由於一路順風,到了第五天早上,澎湖島就展現在大家面前。

  小小漁船,慢慢向岸邊靠近。黃天興以為已經到了臺灣島,不等漁船靠穩就跳上海岸。

  「我們終於到了,天公保佑我們沒有遇到海匪、沒有遇到風浪。」三位夥伴不約而同高呼著。

  「不要高興得太早,這邊距離臺灣島,順風的話還要一天,如果遇到逆風,恐怕兩天都到不了!」船老大此話一說,猶如一盆冷水潑在三顆滾熱的心裡。

  經過這位陳姓船老大一說,大家詳細一看,果真這邊沒有什麼好的建築物,漁民倒是好多,船老大認識的不少,不時與他們互相打招呼,顯然他們是常到這裡的緣故。

  在澎湖島,他們轉了不少地方,船老大主要是在了解魚市行情。不久,他們便又都回到漁船,隨即小漁船乘風向臺灣寶島駛去。

  第二天凌晨,他們在淡水碼頭靠岸。船老大把所知道的寶島情況詳細地講給他們聽,最後還對他們說:「你們都是閩南過來的,都是鄉親,有什麼事情,應該互相照應;同時,千萬不要忘宗背祖,應該常回家看看。」三人異口同聲說:「絕對不會忘記祖宗。」之後,千謝萬謝這位船老大的關照。

  早餐過後,船老大與他們三人告別。

  話說三人告別了船老大,就計劃各自找工作,約定誰先找到工作,必須照顧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

  幾天後的一個下午,陽光很燦爛。這一天,張姓小夥子興高採烈地告訴大家,他已經找到工作了。接下來,大概一個禮拜後,林姓小夥子也找到工作。黃天興是一個月後才找到活幹的,他是幫助一大戶人家農耕。據說這戶人家,居住在距離淡水碼頭有二十裡路的一個依山傍水的海邊。十多年前他也是從閩南渡海到臺灣墾荒的,如今已經幹出一番事業。由於都是閩南人,黃天興與他們很快就親如一家人。

  卻說五年後,這戶東家看見黃天興盡心盡職,幹活從來不叫苦叫累,也不說工錢,十分感動,就決定劃出一片田地歸黃天興自己所有。東家的想法暫時沒有告訴黃天興,他要給黃天興一個驚喜。原來,這戶人家夫妻倆也都是好心人,看見黃天興很誠實,夫妻就商量將黃天興的工錢全部積蓄下來,平時只發給他一點零花錢。黃天興也從來不問工錢有多少,東家拿多少,他就收多少,東家認為黃天興這樣的老實人做厝邊非常好。於是,夫妻倆商量,將黃天興五年的全部工錢,在他家附近購買了一大塊山地;同時,從山地旁邊的自家良田劃出五畝準備贈送他。一切準備就緒時,東家就擇日向全家宣布。

  一天晚上,黃天興收工回來,看見一桌好酒好菜,覺得有點奇怪,因為印象中今天不是什麼節日。於是,他就問:「今天是什麼節日?」東家說:「今天是特別的日子!」看著東家神神秘秘的樣子,黃天興心裡頭有點納悶。

  直到晚餐開始時,謎底才揭開。

  東家在開飯時,莊嚴地向全家宣布:「從明天開始,黃天興另立門戶,前幾天在南山購買的50畝山地歸天興所有,山地旁邊左側5畝田地也歸他所有,從今以後家人以及後代子孫都不得有異議!」說著當場籤了契約。東家的舉動令黃天興十分感動,這天晚上,他久久不能入眠,想了很多,本來是想賺了錢就回家,現在他改變了主意,決定舉家搬遷到臺灣創業。

  第二天一早,他就把想法告訴東家。他這一決定同樣令東家很歡喜,因為東家也正有此想法,因為多一個人在一起發展就能多一份力量,遇事能互相照應。

  半個月後的一天早上,黃天興就渡海回到大陸平和縣霄嶺(現在的國強鄉乾嶺村)。

  在家鄉霄嶺住了十來天,黃天興就帶著妻子、兩個兒子離開了平和,據說是在平和縣坂仔鎮僱了一隻小船坐到龍海碼頭,然後才坐上到澎湖的小帆船再轉到臺灣的。

  黃天興一到臺灣,東家已經幫他蓋好一間新房子。

  一年過後,黃天興第三個兒子出世;再過兩年,第四個兒子又出生。黃天興一家在臺灣認真打拼,家業不斷擴大,早年東家對他的關照他時刻不忘,並且把他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據說後來有遇到大陸到臺灣墾荒開發的,他都熱情幫助安置或者幫其尋找工作,受到大多數後來者的讚揚。

  到了1638年春,69歲的黃天興得知自己身體不行了,於是,就決定回大陸,但恰巧是時是颶風季節。

  到了中秋過後的一天晚上,黃天興對著四個兒子說:「孩子們,父親已經病了好幾年,一直不見好轉,最近幾天來,病情加重,心慌氣短,脈搏特別快,學中醫的都知道,這是『老人孩子脈』,久病的老人遇到這種脈象,預示著時日不多。前個月打算回漳州老家,目的就是在故裡『百歲年老』,俗話說:葉落歸根嗎。可惜天不從人願,剛要啟程,卻下了一場暴風雨,一拖就到現在,恐怕已經來不及了!」說著看了兒子一眼,不無惋惜地有氣無力斷斷續續說:「唯一不能了卻的心願,就是不能回漳州看最後一眼。」說到這裡,潸然落下眼淚。

  此時,四個兒子一聽都哭了。黃天興看著兒子難過地哭著,就安慰說:「不用難過,人生誰不死,我只希望,我死後,找個日子,把我的棺木運回老家安葬。」

  不幾天,黃天興就帶著遺憾離開人世間了。

  四個兒子依照老父親的遺願,於這年的冬天,就租了一隻小船,把父親黃天興的棺木,從臺灣海峽運回漳州,然後從漳州運回平和縣安厚鎮三馬村一個山上安葬(此地與國強鄉霄嶺自然村相鄰)。四個兒子分別叫日守、日官、日富、日籠。但是當時名字叫法太多,有號、字、名、又名等等,死人也有死人的名字,後人在族譜記載中沒有規範,致使現在很難查找對接。根據平和黃氏族譜記載,明清時期,在平和縣的黃久昌、黃久美派下有幾十個後生渡臺墾荒開發,但至今對接上的卻寥寥無幾,這無疑是海峽兩岸黃氏的一件憾事。

連結:臺灣黃氏族譜記載

  桃園縣黃氏。黃妥(1709-1774),漳州平和人,於清乾隆年間由原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樸子腳左樹下渡臺,卜居今桃園,從事墾荒農耕。黃妥傳下二子:長胡生、次佑。次男黃佑娶妻張氏,生四子:新富、德興、德福、德祿。派下子孫蕃衍,散居今桃園縣各鄉鎮。

  南投縣竹山鎮黃氏。黃鼎(1732-1806),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攜二子泮水、宗枝,由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埔羌林社渡臺灣,落籍諸羅縣打貓街(今嘉義縣民雄)。光緒三年(1877年)六月,黃鼎四世孫黃時中,率同家眷遷至杞埔街(今南投縣竹山鎮)定居。1896年日本佔臺一年後義民反抗。五世黃廷幹乃率領眷屬遷回內寮(今鹿谷鄉彰雅村和興巷)避難,擇地興建木造大厝。廷翰、廷幹、紹年、廷琪四房同居合住。迨民國十三年子孫蕃衍,於是將房屋財產四分。本派裔孫,多受過高等教育,而在教育界、宦海官場服務而立有勳功者比比皆是。

相關焦點

  • 黃氏歷史|金華黃氏部分開基祖名錄
    豐城黃氏:始遷祖黃瑕,江夏二十六世、浦陽十七世黃洪之子,自金華浦陽遷江西豐城縣沅岡。  弋陽黃氏:始遷祖黃璞、黃琰兄弟二人,也為黃洪之子,自浦陽遷江西弋陽。  祁陽黃氏:始遷祖黃良河,江夏二十八世、浦陽十九世黃睿之子,自浦陽經豐城再遷安徽祁門。  喬坑黃氏:始遷祖黃良社,同為黃睿之子, 自浦陽經豐城沅江遷江西喬坑。
  • 平和黃氏兒女憑這首《三七男兒總熾昌》走遍天下,請欣賞潮劇唱頌認祖詩
    )漳浦西境置南勝縣,平和屬之;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置平和縣,至今五百餘年。      黃氏為平和的大姓望族,有六萬多黃氏宗親分布於全縣各個鄉鎮,尤其以霞寨、小溪、國強、秀峰、安厚、九峰、南勝、崎嶺、蘆溪、山格等鄉鎮最為集中。黃氏與周邊各姓和睦相處,世代聯姻,在六、七百年的開基創業、遷徙蕃衍歷程中形成獨特的「平和黃氏文化」。
  • 【南寧黃氏】:石埠黃氏與虎邱黃氏竟是親兄弟?!
    點擊【江夏黃氏一家親】關注☀弘揚「江夏」精神,挖掘「黃氏」文化,繼承優良傳統,傳承家族美德!
  • 【黃氏】世界各地黃氏宗親會相關組織列表,黃氏宗親記得收藏好
    黃永提湖南省醴陵市醴東株樹灣黃氏宗親會黃萬堂湖南興國候龜年公紀念園理事會黃曉澤湖南郴州泰裡黃氏理事會黃中階湖南郴州梅溪黃氏理事會湖南郴州桂陽縣柳溪黃氏理事會湖南永州寧遠黃氏聯誼會黃國生湖南永州新田中和鎮肥源四戶黃氏理事會黃運昌湖南省嶽陽市黃氏宗親會廣東省黃本好廣東潮汕黃氏宗親聯誼籌備會汕頭市金園北墩村長溝北路6號
  • 世界黃氏宗親總會
    (一)發起與申請登記    公元一九七一年間,臺灣地區黃氏宗親為答聘菲律賓江夏黃氏宗親總會,曾組團訪菲並順道遍訪東南亞各地區宗親團體,當時臺北市黃氏宗親會故理事長啟瑞宗長,立法委員哲真宗長,訪問團團長崇西宗長,
  • 海峽兩岸黃氏一家親
    黃氏在臺灣為三大姓之一  江夏黃氏在臺灣開基,不但較早,而且發揮也較好,在各地奠定了最紮實的根基
  • 世界黃氏宗親總會將從臺北移到廈門
    百年文物江夏堂修繕一新黃氏宗親總祠堂江夏堂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黃培松興建的,從1910年起歷時8年完工,總體建築美輪美奐。然而,歷盡百年滄桑,建築終成危房。2002年,《廈門日報》開闢「講述老房子的故事」專版,多次關注江夏堂,挖掘江夏堂的歷史人文故事及其兩岸淵源,引起政府和民間的高度重視。
  • 臺灣環島遊訪秀篆黃氏親人記
    臺灣環島遊訪秀篆黃氏親人記秀篆黃氏22代 黃日富       重陽佳節,歷來是訪親會友、出遊賞秋的好時節。今年重陽節,臺灣黃氏宗親將在臺北圓山大飯店舉辦「首次秀篆黃氏在臺宗親會」活動。在深圳投資的臺胞黃文仁伯伯盛情邀請我參加這個活動,我一口答應,立馬著手辦理各項抵臺手續,聯繫近年來與我有聯繫對譜的在臺宗親。於10月26號與文仁伯伯會合,並在深圳機場登機直飛臺灣,傍晚抵達臺灣,黃張毓芸伯母親自到桃園國際機場接機。一、 淡水北投
  • 客家黃氏先祖海虎黃僚公的考證
    6、臺灣黃基正《梅州黃氏家譜》(1999年編)記:良臣公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戊戌科進士。  從以上資料看,除梅州譜外,均肯定黃僚是南宋進士,但登進士的時間則各異。言隆興二年(1164年甲申)者,時黃僚尚未出生(上文考證黃僚生於1178年),且隆興二年為甲申歲,宋制逢辰戌醜未之年才是科考之年,甲申歲不是科考之年,不可能在該年登進士。
  • 歷史|金華黃氏部分開基祖名錄
    豐城黃氏:始遷祖黃瑕,江夏二十六世、浦陽十七世黃洪之子,自金華浦陽遷江西豐城縣沅岡。  弋陽黃氏:始遷祖黃璞、黃琰兄弟二人,也為黃洪之子,自浦陽遷江西弋陽。  祁陽黃氏:始遷祖黃良河,江夏二十八世、浦陽十九世黃睿之子,自浦陽經豐城再遷安徽祁門。  喬坑黃氏:始遷祖黃良社,同為黃睿之子, 自浦陽經豐城沅江遷江西喬坑。
  • 黃氏歷史 | 黃瓊、黃琬與江夏黃氏的繁榮
    江夏黃氏,崛起於忠孝無雙的黃香,但黃氏家族之所以繁榮昌盛於東漢,又與另兩位著名的人物黃瓊與黃琬有關。
  • 【黃氏宗祠】:建水西莊鎮新房古村 黃氏宗祠「鳳在上龍在下」
    點擊【江夏黃氏一家親】關注☀弘揚「江夏」精神,挖掘「黃氏」文化,繼承優良傳統,傳承家族美德!
  • 紫雲衍派 黃氏家廟——南安市美林黃氏大宗祠
    點擊【江夏黃氏一家親】關注☀弘揚「江夏」精神,挖掘「黃氏」文化,繼承優良傳統,傳承家族美德!
  • 江夏黃氏精神
    江夏堂,海內外黃氏裔孫在宗祠正上方和上廳神龕上都懸掛著這樣的牌匾。各地黃氏以他為耀,紛紛聚集於江夏,結束了離鄉背井的艱苦生活,使長期分散的手足得於團圓。至此,江夏成了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黃氏稱江夏為第二故鄉,並以江夏郡「江夏」兩字為堂號,稱「江夏堂」。黃歇也被尊為江夏黃氏上始祖。到了東漢,大孝子黃香,名聞遐邇,才傾天下,黃瓊、黃琬位列三公,名震宇內,江夏黃氏臻於極盛,如日中天。經過輝煌燦爛的漢魏時代,自西晉末葉至隋末,社會大動蕩,漢民族大遷徙。
  • 【黃氏資訊】陸豐青塘黃氏三世祖應朝公祠落成慶典
    ▲青塘黃氏三世祖應朝公祠【黃氏資訊】2020年1月2日,廣東省陸豐市青塘黃氏三世祖應朝公祠落成慶典隆重舉行!青塘村內鑼鼓喧天,載歌載舞、彩旗飄揚,黃氏裔孫歡聚一堂共同慶賀。慶典的成功舉辦,凝聚著青塘黃氏後裔子孫的心血和智慧,他們對根親文化極為認同,深知當代兒孫對傳承血緣香火的重要。宗祠的落成寄託著族人對先祖的追思,祈盼給後輩子孫更多的福蔭,世代美好、福澤綿長。一曲黃氏祖訓歌拉開重光慶典的帷幕。
  • 銀溪黃氏與定心寺
    裡人黃奉先(銀溪黃氏始祖均祥公字奉先。以前人們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孝敬,常常以已去世的祖先的名義捐款)例具價銀一千五百兩納官備賑。寺田地給牒黃氏管業,仍施與本寺,令僧住持。成化裔孫(均祥公曾孫)愈剛重修,邑人何文淵記。省志具載。            定心寺僧承租帖       監南裡定心寺住持僧德輝同徒侄員瞾。
  • 麻陽黃氏一脈的來龍去脈及其他
    點擊【江夏黃氏一家親】關注☀弘揚「江夏」精神,挖掘「黃氏」文化,繼承優良傳統,傳承家族美德!
  • 世界各地黃氏宗親會
    主任:黃家苻 江西南豐縣黃氏後裔文史研究會   名譽會長:黃明書(邵武黃峭山公後裔聯誼會永遠名譽會長)        黃樣生(原南豐縣人大主任)        黃應根(原南豐縣政協主席)        黃嶽泉(臺北原倡議巨捐者)        黃俊榮(臺灣桃園)        黃再興
  • 臺灣桃園大溪黃氏家廟江夏堂
    黃氏姓源,出自姬姓。黃姓始祖,有謂伯益,有謂陸終,但皆為黃帝姬軒轅之後。而黃姓族人絕大多數以江夏為郡望,各派又一致奉漢朝名列二十四孝的黃香為共祖。「江夏黃氏大成宗譜」的紫雲始祖守恭公世系分譜中稱,「元方公為香公第十世孫,為我氏入閩始祖。傳至岸公、崖公,分派為二:崖公遷居泉州,傳下有守恭公,為紫雲開宗始祖。岸公遷居莆田,其後復支分三派,即莆田派、檗谷派、(廣東)南雄珠璣派等是也。」
  • 黃氏大宗祠祠堂對聯大全
    」加入黃氏大家庭!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黃氏在線」,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和世界各地黃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黃氏文化,共建家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