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上面藍色字「黃氏家族平臺」 加入黃氏家族平臺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黃」,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黃氏家族平臺」,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黃氏大家庭。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黃氏文化,傳播黃氏正能量
客家黃氏先祖海虎黃僚公的考證黃容聲
客家黃氏先祖海虎黃僚公之史略,各譜史之記述,很不一致,為了統一認識,現將拾集到的有關資料,分類匯集進行比較、考證,以利於辨其真偽。
(一)僚公的生年 l、《僚公宗譜考證本》13頁載:景升公2世僚公字海虎,生於公元1200年,即南宋寧宗慶元6年庚申。
2、黃燕熙《黃氏通書》203頁在黃井系中記:黃僚生於南宋高宗紹興11年辛酉(公元1141年)。
3、甘肅蘭州大學圖書館藏《黃氏世系》中的《江西萬安武術譜》(井公系)和《寧化石壁村客家黃氏宗譜》同記:黃僚生於南宋孝宗淳熙5年(1178)。
4、《揚州瑣談•黃潛善之爭》511頁載:久養黃稉從三嫂鄧氏婉芳之勸告,再娶鄧氏之表妹歸化縣三元裡李準之24歲大女兒李秀娘。到淳熙五年戊戌(1l78),李秀娘也生下一子,取名海虎諱僚。
以上資料中《黃氏通書》所記生於1141年,乃久養景升公之生年,實屬以父生年作子生年的誤會,其餘譜史除《僚公宗譜考證本外》,武術譜、寧化譜、《瑣談》都言生於公元1178年。又北京內城圖書館藏之編號為京館譜字2178號的《海陽豐政都程徑塘黃氏久盛公支系世系表》記:久養公諱稉,生於南宋高宗紹興11年(1141年),娶二妻:宋氏生黃伯海龍;繼室李秀娘生黃僚海虎。因是久盛公世系,故久養公世系之黃僚未錄,但可從久養生於1141年,黃僚是久養繼室所生,來察情度理,久養與黃僚父子間相差30多年,應是合情合理的,由此可以認定:黃僚生年為公元1178年。
(二)僚公的科名 1、《揚州瑣談•黃潛善之爭》531頁載:「久養黃稉之次子海虎黃僚(後號良臣),於寧宗趙擴嘉泰2年(1201年壬戌),往杭京臨安春闈考試,中壬戍科二甲第16名進士,授翰林院侍讀,時25歲。」
2、《僚公宗譜考證本》13頁記:「僚公字海虎,登寶慶元年(1225年)已酉科進士。
3、《中華姓氏通書•黃姓》、《客家黃氏總譜》、《福建漳浦高山(黃氏)歷史資料彙編》均載:黃僚為南宋進士,但未注具體時間。
4、《黃氏通書》在203頁載,隆興二年(1164)登進士。
5、《興寧縣誌》(1989年版)、《梅縣誌》(1994年版)均記;黃僚於隆興二年(1164)登進士。
6、臺灣黃基正《梅州黃氏家譜》(1999年編)記:良臣公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戊戌科進士。
從以上資料看,除梅州譜外,均肯定黃僚是南宋進士,但登進士的時間則各異。言隆興二年(1164年甲申)者,時黃僚尚未出生(上文考證黃僚生於1178年),且隆興二年為甲申歲,宋制逢辰戌醜未之年才是科考之年,甲申歲不是科考之年,不可能在該年登進士。同樣寶慶元年已酉歲(1225年)亦非科考之年,也不可能在該年登進士。重和元年(1118年),黃僚同樣未出世,怎能先登進士後出生。只有嘉泰2年壬戌科之說在理,故可認定:黃僚於嘉泰2年登壬戌科進士。
(三)黃僚的官職 l、《客家黃氏總譜》、《黃氏通書》記:黃僚官大理寺丞、瓊州府尹(知府)。
2、《漳浦高山歷史資料彙編》記:初任大理寺丞,隆興三年升瓊州太守,為官海南。(按隆興只有兩年)
3、江西萬安《武術譜》、《寧化石壁譜》記:南宋理宗寶慶元年乙酉(1225年)任海南瓊州刺史。
4、《揚州瑣談》記:宋寧宗開禧二年丙寅(1206年)正月遷大理寺丞。宋理宗寶慶元年乙酉(1225年)廣南東路經略制置使傅柏成奏:海南黎番不靖,廷薦海虎黃僚任海南瓊州刺史。
5、《興寧縣誌》(1989年編)、《梅州縣誌》(1994年編)記:隆興二年(1164年)登進士,官至瓊州太守。
以上記述,對黃僚的官職——初任大理寺丞,再任瓊州府尹(或曰知府、刺史、太守),各譜史的認識基本統一,但任職時間,說法各異,一曰隆興二年,另一曰寶慶元年。上文已考證黃僚生於1178年,未有先登進士、任太守,再出生之理,隆興二年登進士、任太守之說,不成立。又隆興三年與寶慶元年皆乙酉歲,隆興三年乙酉,實寶慶元年之乙酉的誤會,後有人發現隆興只有二年,無隆興三年,才把隆興三年改為二年。
官職名稱,有言知府、太守,也有言刺史者。查《辭海》知府、太守、刺史條稱:按宋制朝廷派朝臣往外府充長官者,稱知某府事,簡稱知府。習慣上刺史、太守均為知府之別稱。唐玄宗以後,太守非正式官名。宋制雖仍有刺史一官,僅屬虛銜,習慣上用刺史、太守作知府的別稱。由此可見黃僚公所任職務,應是「知瓊州府事」,簡稱瓊州知府。瓊州太守、瓊州刺史皆俗稱、非正式官銜也。
(四)黃僚的居地 1、《中華姓氏通書•黃姓》記:原籍寧化縣石壁村,為官海南,後任職期滿,告老還鄉,本欲歸寧化,途經嘉應,因愛這裡山清水秀,遂卜居於此,居嘉應州城西五馬坊水巷口。
2、江西萬安《武術譜》、寧化石壁村《客家黃氏宗譜》、《漳浦高山歷史資料彙編》同記:居嘉應州。
3、黃燕熙的《黃氏通書》在化系中稱:創居梅州,在井系中稱南昌人。
4、《揚州瑣談•黃潛善之爭》記:「宋理宗端平二年已未(1235年)海虎黃僚奏準歸田,欲回寧化,途經梅州治所程鄉,愛梅江兩岸山水秀美,遂卜居程鄉五馬坊水巷口。
5、《梅縣誌》(1994年版)記:久養之子黃僚由寧化創基梅州,為梅州黃氏開基祖。
6、《龍川縣誌•龍川先民源流初探》記:潛善子久養舉孝廉,生二子:伯、僚,創居梅縣。(轉引自龍川《南瑾公黃氏族譜》)
7、臺灣黃基正《梅州黃氏家譜》記:良臣公俸滿(歸田),道經梅州見山水奇秀,留居西廂五馬坊水巷口,為梅州黃氏開基祖。
8、《興寧縣誌》(1989年版)記:黃僚從寧化遷和平均坑開基,後遷梅州,為開基始祖。
9、《客家黃氏總譜》記:原居閩省寧化縣石壁村,後遷和平均坑開基,由瓊州府尹任滿致仕而歸,路經梅州,見得山環水繞,遂立宅而居。
10、《僚公宗譜考證本》13頁稱:僚公字海虎,遷龍川縣和平均坑開基。
此外,蘭州大學圖書館藏《黃氏世系表》中《寧化石壁村客家譜》記:黃僚字海虎號良臣,徙嘉應州;《江西萬安武術譜》記,僚公徙嘉應州五馬坊水巷口。江西南豐付坑鄉《上井黃氏族譜》載:黃僚後出任瓊州太守,退休居梅州程鄉城西五馬坊水巷口。
以上各譜史之記述,對黃僚的居地,有兩點是統一的:一是原居寧化石壁村:二是後居嘉應州(梅州)。只有《興寧縣誌》、《客家黃氏總譜》、《僚公宗譜考證本》稱:先開基和平均坑,後遷梅州。上文已就《僚公宗譜考證本》提出僚公先開基和平均坑的五點論據:有祖屋為證,有祖墓為證,有舊譜記述為證,有黃石華的考證,有《興寧縣誌》179頁之記載為證。進行逐條考析,結果證實所言五條論據皆不成立,故所提論點:先開基和平均坑再遷梅州之說也不成立。由此可見:黃僚居地,應是原居寧化縣石壁村,後定居嘉應州的說法「較有歷史依據」。
(五)黃僚的妻室 1、《中華姓氏通書•黃姓》:譜稱黃僚娶妻周氏。
2、《揚州瑣談•黃潛善之爭》記:宋寧宗嘉泰二年壬戌(公元1202年)黃僚娶湖州太史天官周厚渾之女周婉凌為室,時黃僚25歲,周氏19歲。
3、臺灣黃基正《梅州黃氏家譜》記:良臣公,妣周氏。
4、龍川《循陽黃氏家譜》(乾隆丁未年刻)、陽山《南瑾公黃氏族譜》均記:僚公娶周氏。
5、北京內城圖書館藏江西南豐付坑《上井黃氏族譜》及《福建寧化石壁村譜》都記僚公娶周氏。
6、《客家黃氏總譜》、《僚公宗譜考證本》記:僚公娶孫氏、汪氏。
7、《黃氏通書•廣東普寧西社黃氏》記:僚公海虎妣孫、周氏。
以上材料,除《客家黃氏總譜》、《僚公宗譜考證本》言僚公娶孫氏、汪氏外,《西社黃氏》則孫氏、周氏並書,其餘各譜,均言僚公娶周氏,《揚州瑣談》記得尤為詳細。記黃僚娶孫氏、汪氏者只黃再興一家,且缺更詳實之材料,難以認定。為此可見:言黃僚娶周氏婉凌之說,較有依據。
(六)黃僚的子嗣 1、《中華姓氏通書•黃姓》記:黃僚娶周氏生四個兒子:慶吉、慶華、慶榮、慶壽。
2、黃燕熙《黃氏通書》記:景升次子海虎黃僚生五子:慶吉、慶華、慶善、慶榮、慶安。
3、《《揚州瑣談》記:黃僚妻周氏生五子:慶吉、慶華、慶榮、慶壽、慶安。
4、《客家黃氏總譜》、《僚公宗譜考證本》記:僚公生五子:慶吉、華、慶壽、慶榮、慶安。
5、江南豐付坑鄉《上井黃氏族譜》:黃僚妻周氏,生五子一女。
6、江西《武術譜》、《寧化石壁村譜》均記:僚公生三子:慶吉、慶華、慶壽。
黃僚的兒子,各譜史所記有言三個、四個、五個的,名字大體相同,《黃氏通書》的慶善,可能是慶壽之別稱,記生五子的較多,名字也無出入,可認定:黃僚生五子:慶吉、慶華、慶壽、慶榮、慶安。
(七)黃僚的墓地 1、黃基正:《梅州黃氏家譜》記:良臣公,妣周氏,夫婦合葬(梅州)西廂黃塘橋側兔子岡,祥雲出洞形,子山午向。
2、龍川《循陽黃氏家譜》記:僚公壽八十一歲,配周太君,壽七十九歲,合葬本州(嘉應州)西廂高峰橋,子山午向。
3、《客家黃氏總譜》記:僚公墓在程鄉西廂五馬坊高峰橋,飛鳳形。和平(縣)裔孫雲,葬和平、定南之界洋陂,海螺轉岡形,丁向,與孫、汪妣二墳相連。
以上三譜,均認定黃僚墓在梅州,惟《客家譜》並書:「和平裔孫云:葬和平定南之界洋陂」。可見《客家譜》並不否定僚公葬梅州的說法,有可能是居和平縣之裔孫,為便於祭掃(因距梅州太遠),於當地另立之紀念墓,不然,就是誤認他人之祖墓。
相關評述:
1、文中引述資料不符——黃從周,來自臺灣臺北市
本文引述資料(6、臺灣黃基正編梅州黃氏家譜)內文部份,據了解原資料中曾指出:良臣公與唐朝任官瓊州刺史之黃僚係不同時代之人,此加以引述,作為黃僚科名考證之資料,似乎有所欠當.
2、良臣公與僚公並非同一人——黃鬱文,來自臺灣臺北市
本節所引述有關家父黃基正手編《梅州黃氏家譜》內容,其中並未提及《良臣公》與《僚公》係同一人,而本節主旨係以僚公為論點,宗臺遽加引述,顯有不察,特代家父申明,否則歷史真偽恐怕永遠難明也.
3、良臣公與僚公並非同一人——黃筠,來自臺灣
查《梅州黃氏家譜》所載一一三世《良臣公》係宋徽宗重和年間人,而《僚公》係唐敬宗寶曆年間人,兩者年代相差近三百年根本不相關,此處引據有待商榷。
不同版本的黃峭山至黃僚世系,眾說紛紜,誰對誰錯?!
一、循州《海龍虎譜》載:黃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黃峭的第十六世孫,其傳承世系是:黃峭山——井——歷堯——岡——元義——閣——萬榮—中章—先剛—春—尚義—淑能—震—文—景升—僚。
二、梅州市梅城內水巷口新璘保存之手抄舊譜載:黃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黃峭的第十三世孫,其傳承世系是:黃峭山—井—萬一—士升—中章—元剛—春—尚義—淑能—震—文—景升—僚。
三、黃容聲主編的《廣東客家黃氏〈僚公宗譜考證本〉的考證》載:黃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黃峭的第十世孫,其傳承世系是:黃峭山(872年生)—化(894年生)—道(919年生)—文(954年生)—省察(989年生)—春(1030年生)—仁(1069年生)—潛善(1107年生) —久養,諱粳,又名景升(1141年生)—僚(1178年生)。
四、劉佑平撰編的《中華姓氏通書——黃姓》P175頁載:黃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黃峭的第十七世孫,其傳承世系是:黃峭山(872年生)—井(894年生)—歷堯(915年生)—岡(936年生)—元二(966年生) —閣(994年生)—萬榮(1032年生)—中章(1053年生)—元剛(1083年生)—春(1108年生)—尚義(1145年生)—淑能(1175年生)—震(1201年生)—文(1225年生)—穆(1253年生)—景升(1279年生)—僚。
五、劉佑平撰編的《中華姓氏通書——黃姓》P165——P170頁載:黃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黃峭的第十世孫,其傳承世系是:黃峭山—化—道—文—省察—春—仁—潛善—久善—僚。
六、江西南豐付坑鄉《上井黃氏族譜》(此文採集自蘭州大學圖書館附29)和江西曆市《上橫街黃氏族譜》(此文採集自北京內城大圖書館京館譜3147)均載:黃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黃峭的第十三世孫,其傳承世系是:黃峭山(872年生)—井(913年生)—歷堯(935年生)—岡(958年生)—萬榮(979年生)—中章(1000年生)—元剛(1022年生)—尚義(1043年生)—淑能(1067年生)—震(1088年生)—文(1110年生)—景升(1141年生)—僚(1178年生)。
黃僚(唐):梅州歷史上的首位進士
梅州網 www.meizhou.cn來源:梅州日報 2013-03-13
穿唐朝官服的黃僚像(見於黃氏家譜)
【考據】
清雍正九年(1731)黃大鵬(平遠知縣,江蘇人)主修的《平遠縣誌》,明確記錄「唐朝進士黃僚」是平遠「東石人」。筆者據現有資料,對史載梅州市首位進士黃僚作了初步探究。
史志所錄的梅州唯一唐朝進士
通志、府志、州志及縣「黃志」均記錄黃僚為唐朝寶曆二年(826)進士。如,明嘉靖十四年(1535)戴璟編《廣東通志初稿》,收錄隋唐時期(581-907)張九齡、黃僚等共23名廣東進士,而潮州府僅黃僚一人,「程鄉人,寶曆二年」。該志編時現平遠未設縣治而地屬潮州府程鄉。以後歷次修的《廣東通志》都把黃僚記為唐進士,增加了「朝奉郎,大理寺丞,知瓊州」。《潮州府志》、《嘉應州志》同樣明確地把黃僚記入進士唐朝條目。
府志、州志疑點是:「按唐書沒有『朝奉郎』之稱」。但筆者查《全唐文》卷四十七《罷張增叔孫勝詔》,稱「朝奉郎」張增。
《瓊州府志》卷二十三載:瓊州刺史黃僚,「寶曆二年任」。唐刺史掌握州一級軍政大權,級別與知府相當。
「黃駕」或「黃價」有可能是黃僚
唐寶曆二年科舉進士中有沒有黃僚呢?查《唐摭[zhí]言》卷八記錄一個「陰注陽受」的奇事。寶曆二年楊嗣復主考的第二榜,有個道人通過與鬼神溝通,得出了中榜名單「非頭黃尾,三求六李」。結果開榜後完全一樣:裴俅考取狀元,「黃價居榜末」,另六個姓李的進士均符合。該典故在《分門古今類事》中則記作「黃駕末位」。
清朝編撰的《登科記考》記述,唐敬宗寶曆二年「進士三十五人」,只有楊嗣復榜12人具姓名,其中「黃駕。一作『價』」。黃駕和黃價都查無籍貫佐證。筆者認為唐寶曆二年進士「黃價(價 )」有可能是「黃僚」翻刻之誤;「駕末位」之「駕」或是對黃進士表尊重行文,強以為「價 」而取「僚」之形、「駕」之音,實則黃僚。但黃僚也可能在當年進士「三十五人」中而不在該榜12人裡。
加考「三禮科」而獲授官
府志、州志、縣「黃志」在明確黃僚是唐進士時,還記其 「三禮出身」。「三禮科」,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唐(789年)設立;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唐進士在取得身份後,須吏部加考「博學宏辭科」或「三禮科」等方能當官。楊嗣復即20歲被錄為進士,21歲再通過 「博學宏辭科」;張九齡中進士後,再通過了「道侔伊呂科」而任左拾遺一職;黃僚是在取得進士身份後,通過了「三禮科」後被授予「朝奉郎」、「大理寺丞」等職,接著任瓊州刺史。宋初沿唐制,如,「父子進士」的古成之兒子古宗悅也是「三禮出身」。宋神宗時各科合併為進士科,「三禮科」停止。殿試取得身份後的明清進士任職也必須再通過吏部「朝考」。
「文章首出嶺海」「宗孔而覺群蒙」
《資治通鑑》是史學典範,其主編司馬光重視譜牒史料。據清嘉慶十年抄本《梅州黃氏老譜》(宋稱梅州,推測應抄宋譜):唐朝節度使黃知(世系不明)退隱「義化都」(今平遠東石、壩頭、大柘等地)居住,生黃僚(1世);黃僚聰明英睿,博通經史,唐敬宗寶曆二年考中進士,再通過三禮科,官至朝散大夫、大理寺丞、瓊州刺史,「文章首出嶺海,政治卓然不群」;黃僚兒黃慶吉(2世)、孫黃秉錿 (3世)都在朝廷任過職而墓安「義化都」。客家口語「墓」習慣略稱「地」,現東石「上黃地」村和鄰近「下黃地」村之得名,可能與居住地或祭祀地有關。曾任平遠知縣的黃大鵬,應該是在本地作了切實考證後,才敢記黃僚為「東石人」的。黃僚父遷義化都前及黃僚俸滿去官歸鄉後情形,有盼方家補充考據。
光緒十三年黃氏家譜《江夏淵源》顯示,「唐年間進士」黃僚在清朝被供在嘉應學宮裡。北宋前期潮州知州彭延年,對前賢黃僚像題贊:「宗孔孟而覺群蒙,學天人而變大荒」。
以上所列資料和觀點僅供參考。該指出的是,由於宋末客家子弟響應文天祥頑強抵抗,元兵曾血洗梅州,現各姓多數是元明後遷或返遷後裔。譜牒相錯不應影響我們對先賢的尊崇。黃僚公是黃氏宗親的驕傲,黃僚進士更是梅州市的榮耀。
隋程杉「學術徵」、唐黃僚舉進士,反映了在程旼攜家衣冠南遷、化育一方後,隋唐時期程鄉的文化與教育並非落後,反或在嶺南前列。(葉俊新)
如有侵權, 請告知。
如資料出現錯誤可聯繫我 微信15627039260 刪除文章 謝謝
本資料僅供參考,需要讀者自行判斷其真實性
為了能更好的幫您尋親,請認真寫好,信息越詳細越好!
感謝全國黃氏宗親的關注與支持!
黃家人投稿加黃小峰
微號15627039260私聊登記信息
審核完成後第二天即可免費發布
歡迎全國各地黃氏宗親的積極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