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出版社翻譯團隊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的譯文進行探討。從左往右依次為劉奎娟、李洋、王明傑、大衛·弗格森。本報記者 趙益普攝
4年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經發行即好評如潮,成為全世界關注的暢銷書。不久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多語種圖書首發式在倫敦隆重舉行,再次引起廣泛關注。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馬丁·阿爾布勞評價說:「這不是一本僅供中國讀者閱讀的書,而是所有人都應該閱讀的、關乎人類和全球未來的書。」本報記者日前採訪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的翻譯團隊
「翻譯工作者是最認真的讀者」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8月18日至2017年9月29日期間的講話、談話、演講等99篇,分為17個專題。「能參加這樣一本書的翻譯工作,是我們職業生涯中的光輝時刻。」在中國外文局的電梯裡,記者遇到了當天的採訪對象: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英文版的譯稿定稿人之一王明傑。
曾任中國翻譯家協會秘書長的王明傑已屆72歲,在國內翻譯界很有影響,他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譯稿定稿專家共有7人。除我外,還有黃友義、徐明強、徐亞男、趙立平、童孝華、賀軍。翻譯工作者是最認真的讀者。」
作為譯稿定稿人,王明傑對翻譯質量的要求是,確保譯稿既要忠實原著,也要讓讀者看得懂,有可讀性,還要注意用詞恰當,譯出原文風格。王明傑說:「翻譯是最仔細的讀者,譯者需要將每句話看懂了、弄明白了才能下筆翻譯。」
翻譯工作遵循嚴格的工作流程,包括初譯、外國專家譯稿改稿、譯稿定稿人根據原文進行多遍交叉審核。「在討論一些重要詞彙翻譯時,中外專家都非常投入,有時候甚至吃飯、走路都在認真研究、思考。」
王明傑說,這次翻譯實踐是一次深入學習、領悟、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大好機會,也激勵著大家更刻苦地鑽研業務,進一步提高翻譯水平,更好地完成黨和國家交予的任務。
外文局辦公樓長長的走廊上,掛著「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標語。路過這塊標語時,王明傑停下了腳步。「這幾年,我們國家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是我們的話語權依然不夠,我們的聲音向外傳遞得不夠多,許多外國人想聽我們的故事卻聽不到。這個時候推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英文版,是受到全世界歡迎的。」他說。
「這是一項很神聖的任務」
劉奎娟,外文出版社英文部副主任、一級翻譯。李洋,外文出版社英文部一級翻譯。兩位都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卷英文版翻譯團隊的成員,無論是政治素養還是翻譯經驗,都稱得上行業翹楚。能夠參與第一卷和第二卷的翻譯工作,劉奎娟和李洋都深感榮幸和自豪。
她們說,「我們翻譯的這本書可以讓世界對中國有一個客觀真實的認識,這是一項很神聖的任務」。她們認為,「相對於一些人因為不了解中國而作出帶有偏見的報導,我們更應該主動介紹自己,把中國的真實情況傳遞出去。」
從第一卷到第二卷,工作團隊在精心翻譯、精細打磨的基礎上再度「升級」,流程更加嚴謹。
劉奎娟說,在翻譯過程中,一般的作品先要從中文翻譯成英文,之後由外國專家來對譯稿改稿潤色,然後譯稿定稿專家核對中英文稿件,最後經歷三審三校。「我們特別重視這本書,花了很多的心血和時間。除了三審三校和之前的流程外,在後期還經歷了大概十多遍的通讀以及校對修改。」
中方翻譯整理英文初稿,再由外國專家對譯稿進行修改潤色,最後由譯稿定稿人審核把關。從第一卷到第二卷,《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翻譯工作都是遵照這樣的模式。劉奎娟認為,這樣的工作模式是「非常理想的」。她說:「我們作為中國人,對於許多中國特色的詞彙肯定是把握得最準確的,由我們來保證翻譯忠於原文、符合政策,由外國專家來保證語言地道,易於被國外讀者理解和接受。」
李洋說自己的切身感受就是「精益求精」,「第二卷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我們更加注重細節,表達方式也更加靈活,這本書會將中國發展的不同方面全方位地展現給國外讀者。」
「全世界都需要這本書」
打開熱水壺,給自己泡上一杯熱氣騰騰的龍井茶,外文出版社英文部譯稿改稿專家大衛·弗格森這才跟記者打開話匣子。弗格森認為,隨著中國的和平發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卷出版正是時候,「全世界都需要這本書,世界需要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
2006年,50歲的弗格森跟隨自己的中國妻子來到了中國。2008年,他來到北京,加入外文局旗下的中國網。作為一名外國記者,他先後參與了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以及上海世博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報導。2010年初來外文出版社工作後,他參與了一系列中國政府白皮書的譯稿改稿工作,如今又承擔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卷英文版的譯稿改稿工作。
「弗格森是我們翻譯團隊裡的譯稿改稿專家,他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理解比較透徹,對於中國制度、政策也很熟悉。」跟弗格森一直合作的王明傑笑著說,「我們常常說以他的水平應該去大學講課。」
在中國生活的時間越久,弗格森對中國的了解也就越深刻:「我覺得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很多報導都是有偏見的,不少作者甚至都沒有來過中國,這樣的報導會誤導本國民眾。」他說,出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可以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中國。
作為譯稿改稿專家,弗格森在翻譯時碰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準確傳神地翻譯習近平主席講話的精髓。「我們在翻譯的時候需要考慮西方人的文化和語言習慣。」為做好重點詞彙的翻譯工作,弗格森和他的同事們每天早上準時開會,研討相關詞彙的譯法。
談及剛翻譯完的這本書,弗格森對扶貧、反腐和「一帶一路」倡議印象尤為深刻。「這幾年來,中國在扶貧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在減貧方面做出的偉大成績沒有人可以否定,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應該來學習中國的扶貧經驗。」
「『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國際意義,它改變了許多落後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未來前景,推動了世界力量的重塑。」弗格森直言,一些國家不願意看到中國崛起,不停地提中國威脅論、中國擴張論,故意抹黑中國形象。「作為翻譯,我們更應該繼續加強傳播,並確保中國真正地被其他國家所理解。」
因為參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英文版的譯稿改稿潤色工作,弗格森成了朋友圈中的紅人,「許多人找我了解這本書的情況。我的很多商人、企業高管朋友都在認真地讀這本書,他們渴望從這裡了解中國」。
「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
初次見面,75歲的保羅·懷特顯得有些不修邊幅,但一談起《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的翻譯,他立刻來了興致,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
「1979年我就去過香港,1984年來到內地,當時的情況和現在完全是兩個樣子。那時候家家戶戶燒煤取暖,北京的大街上幾乎沒有幾家商店。」在中國30多年的生活經歷,讓懷特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通」。「我很高興見證了中國這麼多年的變化,中國已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中國正在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
如何將中國的變化準確、有效地傳遞給全世界呢?
「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來中國旅遊、學習、工作,但是西方媒體對中國仍然有很多不實的報導,他們熱衷於報導負面新聞,對中國好的方面選擇避而不談。」擁有幾十年翻譯改稿經驗的懷特對於西方媒體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十分不滿,認為這也使得《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外文翻譯特別重要。「它將是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會改變許多西方人對中國的固有印象。讀懂了這本書,你就讀懂了中國。我們都知道這本書的重要性,所以更加精益求精。」
在外文出版社工作的近20年中,懷特平均每年完成譯稿改稿近120萬字。此前,他完成了《中國速度——中國高速鐵路發展紀實》英文版的譯稿改稿潤色工作。「中國高速列車是世界上最快的列車。」中國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擁有優勢產能,技術先進、性價比高、具有國際競爭力。中國已經成為國外的高鐵技術來源。
「我見證了中國的發展,中國成為世貿組織的重要成員,未來的發展也非常引人關注。」懷特說。去年他剛剛完成了《左傳》的翻譯,「翻譯完這本書,我對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些中國古代哲學家充滿了智慧,也很有趣,我最喜歡的是墨子。」2017年8月,懷特獲得了中國出版業面向海外的最高獎項——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我希望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見證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
讀懂這本書就讀懂了中國(手記)
王海林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自2017年11月7日發行以來,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在全球引起熱烈反響。《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為世界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重要的窗口,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一把鑰匙。
這兩本書的翻譯團隊中有王明傑這樣的中譯英權威專家,也有劉奎娟、李洋這樣年輕的「資深翻譯」,還有那些來到中國、了解中國、愛上中國的外國朋友。
譯稿改稿專家大衛·弗格森為了能夠讓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計劃編撰一本詳細梳理和介紹中國概念相關專有名詞的小冊子。「我想把真實的中國介紹給更多人。」
譯稿改稿專家保羅·懷特見證了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騰飛,最不能接受那些不了解中國的西方人發表抹黑中國的言論。他孜孜不倦地翻譯中國作品,修改潤色譯稿,就是為了讓更多中國聲音傳遞出去。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前所未有,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中國有能力做好中國的事情,也有能力講好中國的故事——中國夢的故事、中國人的故事、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還有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
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在全球持續引發熱烈反響,讓中國好聲音被更多人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