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嚴歌苓迷,她的作品我看過一些。但也有一個問題,就是看過原著,就很難再看電影,電影會給人一種閹割的感覺。
嚴歌苓原著《媽閣是座城》,同樣看過原著,很難耐下心來去看電影。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物的構想,我們在看小說的時候,都會對小說裡的人物有自己的想像,會有一個畫面。比如《媽閣是座城》裡的主人公梅曉鷗,我想像中的梅曉鷗是個臉部線條柔美的女子,一個有風情能做事但又不是特別果斷的一個人。比如像湯唯那樣,像趙麗穎那樣,但她眼睛太大,或許太可愛太美了並不適合演這樣具有一個悲情意味的女子。白百何胖了,顯得憨厚樸實,沒有了黃小仙時的那種仙氣,但是她氣場還是有的,表演很穩,只是不是我想像中的梅曉鷗。好吧,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吳剛演得段總,讓人感覺很貼合原著,從開始的自信、瀟灑到陷入豪賭不可自拔,傾家蕩產、窮困潦倒,他演得很到位。如果非要挑剔的話,我覺得他年齡有點大,如果讓鄧超這個年齡段的來演,就比較貼近,但鄧超近年來一直在走搞笑路線,讓他演會不會出戲?其實也不會,你看他演的《烈日灼心》、《影》就證明了這一點。
二,就是殘忍。這部電影是比較尊重原著的,你看了小說,你就知道段總是怎樣墮落的,也知道史奇瀾是怎樣從一個才華橫溢的手工雕塑家變成了一個恬不知恥的賭徒,梅曉鷗又對老史付出了怎樣的感情,老史又怎樣的浪子回頭,回頭後他卻又回到了自己老婆的身邊。梅曉鷗拼了半生,給人的感覺卻像是冷冷清清,特別最後她含辛茹苦帶大的的兒子也參與到了關於賭博的事情中,真讓人感覺這裡沒有花好月圓。
沒有大團圓,全都是溫水煮青蛙般的殘忍,發生的時候並不覺得特別驚心動魄,但從結局往回看卻都是殘忍。
以前看吸毒人的資料,還有畢淑敏《紅處方》的時候,覺得他們是一群活得很極端的人,是把人性裡的黑暗面都展現出來的一群人。
嚴歌苓的《媽閣是座城》講的是賭博,賭博也是另一種極端的人生,陷入賭博的人們,貪婪、軟弱等所有人性的黑暗面就都暴露出來了。
就像段凱文,就像史奇瀾,功成名就和無賴乞丐原來只有一步之遙。吸毒或是賭博到後來最大的相似之處:1就是成癮,難以戒掉。不吸、不賭個傾家蕩產是不罷休的。2就是羞恥心的泯滅,為了吸毒或是為了賭博可以撒謊欺騙、偷盜賣淫無所不用其極。
看過這樣一群人的經歷,讓讀者感到深深地震撼和恐懼。
所以真的有些不忍心再看一遍電影,再被虐一次。
仔細想想,覺得身為小老百姓的我們多幸福,至少我們是安全的;可是真的是安全嗎?我們那一天不是積極努力著,才沒有掉進懶惰拖延頹喪裡……到後來我們拼勁了全力,才過了一個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