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中風景》好比是哲學,探索的是終極的意義,所以頗為晦澀。
故事很簡單,姐弟倆烏拉和亞歷山大為了找尋父親,坐上難以支付費用的火車,並最終到達德國的故事。
然而,故事並不是歷險也不是喜劇,而是純粹的孩子視野對社會的關照。
濫觴:父親
姐弟的出走,目標明確,是為了見到父親。然而,姐弟被帶到舅舅處時,一個可怕的現實出現了。姐弟倆是私生子,父親在德國只是媽媽編造的故事。但是,烏拉不聽,因為弟弟還夢到父親。
人們從來都是去找尋的主體,但是客體卻遠遠無法被定義。因為你追尋的,可能就是虛無。即使你假裝存在初心,然而初心只是空。這是某種悲劇,如同悲劇哲學家所說,人生毫無意義,不值得去追尋。
行程:善與惡
坐上火車的姐弟,因為沒有車票,被警察帶走,帶到舅舅處。得知是私生子,姐弟倆跑開。之後被抓,但是天下起雪,眾人凝望天空,姐弟逃走繼續找尋。路遇好心的演員奧瑞斯提(即將入伍),對姐弟關懷備至。分別後,姐弟搭上順風車,沒曾想,烏拉被大叔侮辱。之後,姐弟又重逢奧瑞斯提。再次分別後,姐弟倆來到車站。烏拉問一個軍人旅客要來了車費。在要錢之時,軍人做了心理鬥爭,因為烏拉試圖用肉體來換取金錢。不過,不安的軍人還是直接給了烏拉車費。邊境之地,姐弟偷渡,來到德國,只見得霧中的風景和大樹。
人所經歷的經驗,基本都是正和反兩個方面。在經歷過人性的善與惡的撕扯之後,人的內心才會變得強大。當然,道德以及律法上的方向對錯,這裡不必去考究,總歸是在於人的自我選擇。
終點:霧中風景
故事的象徵意義眾說紛紜,片中的宗教色彩以及暗喻也並不為人所直接感知。然而,唯一能夠體會的是霧中風景。正如佛經所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當你追尋的父親只是個幻象時,不得不承受的是虛無的風景,正如演員在拾起的膠捲中所看到的一樣。姐弟在尋找,而尋找的本身即是他們所作所為的意義,因而,導演給了他們一個虛無,見到霧中的大樹,以及心心念的德國。
蘇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無論是影片中的姐弟,還是姐弟倆所遇到的人物以及影片外的觀眾,無一不是在追尋的路上,只是它的意義由自己定義。每個人都要走不一樣的路,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然而撥開現實的迷霧,你所看到的興許才是你所追尋的。人生,如是而已。
文/史海濱。獨家首發於綜合的藝術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