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居易眾多的寫景詩中,《錢塘湖春行》可以稱得上是一篇代表作,詩人從大自然中汲取活力,充分表現了追求真善美的強烈願望。
【誦讀】
誦讀專家:宋懷強(上海戲劇學院播音主持系主任)
【書寫】
書寫專家:王宜明(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講解】
講解專家:過傳忠(上海新僑學院副院長)
《錢塘湖春行》講解
專家 | 過傳忠(上海新僑學院副院長)
今天由我向大家介紹白居易的一篇作品七言律詩《錢塘湖春行》。
這首詩是作者任杭州刺史的時候寫的。先來看標題《錢塘湖春行》,「錢塘湖」就是西湖,這正是早春的天氣,作者在西湖邊上信馬遊春,悠然自得,用舒展的筆觸藝術地記錄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歷所感,使讀者感到盎然的春意撲面而來。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前兩句點題,作者站在孤山這個制高點上,鳥瞰西湖的全景。孤山在西湖的後湖和外湖之間。峰巒聳立,上面有座孤山寺是遊覽的勝地。「賈亭」又稱賈公亭,是以前的一位杭州刺史賈全建造的,也是一處名勝。「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幾乎要和堤岸齊平了,而藍天上重重疊疊的白雲,倒映在水中,水天相接,雲腳反而顯得更低了。七律有八句,每兩句稱為一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剛才那第一第二句叫首聯。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第三第四句頷聯。這一聯寫了兩個小生命——鶯和燕。鶯是「早鶯」,燕是「新燕」,一個是稚嫩的雛鳥,一個是歸來的候鳥,都在傳遞著春天的信息,它們都在忙碌著,或者攀枝欲詠,或者啄泥築巢,都顯示了青春的活力。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接下來第三聯頸聯中描寫的對象由動物轉向了植物花草,花和草雖然不像鶯和燕那麼富有活力,但是一個「亂」字寫出了春花初綻、來日方長。一個「淺」字道出了春草初長,不可限量,都顯示了它們的生命力。更精彩的是詩人把遊人也融進了畫面,「迷人眼」、「沒馬蹄」,不僅令人欣喜,而且讓我們也切身體會到了欣欣向榮的新意。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尾聯這最後兩句由物又回到了景,描繪了楊樹綠蔭的演繹下的白沙堤。這座堤位於湖東,最適合遊人漫步,所以使詩人按捺不住地抒發了最為喜愛的感情。附帶說一下,不少人認為白堤是白居易興建的,可是你看這首詩,它是作者初到杭州不久寫的,裡面明明白白地寫著「白沙堤」,可見在他之前早就有了,所以我們再也不能因為對白居易的愛戴而以「白公堤」來替代白沙堤了。
這首詩寫作上有何特點?
這是一首寫景詩,除了地點以外不用一處典故,全是白描。在寫作上我覺得至少有兩點值得注意,一點是它的結構和思路,安排得嚴密細緻、完整周到,但是又順暢自然,一氣呵成。視野是先從孤山寫起,登高鳥瞰湖水,全景非常開闊,接著通過鶯燕花草這四處典型的景物,如同一個個特寫的鏡頭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畫面,最後以抒情的感嘆把筆觸歸到了白沙堤,落到了還不曾汐止的遊程之上。這樣由點到面,再由面到點,中間的轉換不顯痕跡,而「初平」「幾處」「漸欲」「才能」「最愛」一系列詞語成了貫穿全詩的一條線索,實在是十分巧妙的。
另外一個特點,是它的描寫和刻畫稱得上畫龍點睛,尤其是作為全詩關鍵和核心的中間兩聯,借四樣景物從動態中把初春大自然的活力清晰明快地寫了出來。鶯是「早鶯」,燕是「新燕」,花用「亂」來形容,草以「淺」來修飾,足以體現詩人鍊字的功力,而「暖樹」和「春泥」又巧妙地渲染出春季事物的溫和意境,直到「迷人眼」和「沒馬蹄」這兩個細節,他捕捉到了,不僅反映了詩人眼光的敏銳,更把景和人聯繫了起來,充滿了生活的氣息。馬茂源先生對這首詩曾經評價說,這是一首寫景詩,它的妙處不在於窮形盡象的工致刻畫,而在於集景寓情,寫出了融合駘蕩的春意,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