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豆腐是雄縣素席上的標配,以燜子、面菜做主角的素席,都要配上幾個小菜,三涼三熱或四涼四熱,熱菜裡虎皮豆腐必不可少。
雄縣素席裡的虎皮豆腐做起來並不複雜。先將本地的滷水豆腐切一公分多厚的方片,上鍋煎,煎豆腐油不必多,將豆腐片煎至裡面有絲窩兒,兩面有深淺不一的火色(shǎi)兒即可。可能是因為豆腐片煎出深淺不一的火色兒乍看與虎皮類似,故稱之為虎皮豆腐。把虎皮豆腐煎好需要耐心,一定要小火慢煎,否則,輕了火色兒太淺,不好看,重則煎糊,黑黢了光,味苦難吃。常言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其實心急了一樣做不好煎豆腐。
煎好了豆腐,虎皮豆腐就成功了一半。做虎皮豆腐先要將煎豆腐晾涼,涼透了,做虎皮豆腐時,再改刀,切成三角狀,備用。
如備有高湯,用蔥姜蒜熗鍋即可,待將調味料煸出香味,加醬油(老抽、糖色),醬油燒開後,加入適量高湯,加鹽,開鍋後加入改好刀的煎豆腐,煮三兩分鐘,待煎豆腐裡的絲窩吸足汁液,然後勾芡,淋香油,出鍋裝盤。為了好看,勾芡時還可以放入幾片黃瓜片、胡蘿蔔片或菠菜葉等,作為俏菜。俏菜一定要放少許,提色即可。如果沒有高湯,熗鍋前一定要用少許油將幾粒花椒、大料煸香後撈出,再添油熗鍋,好為虎皮豆腐提味。
現在的虎皮豆腐比原先傳統做法豐富了許多,起碼煎豆腐時捨得放油了,有的煎豆腐時還會在豆腐上蘸上一層蛋液,煎出來的豆腐金黃誘人,不過這樣的煎豆腐經沒了「虎皮」的神韻,叫虎皮已名不副實了。更有甚者,在虎皮豆腐裡加入肉丁、肉末,把素菜變成了葷菜,類似家常豆腐了。
何以解饞,唯有吃肉,雖是一句玩笑,但對許多人來說的確如此。原先的時候,雄縣有些地方紅白喜事呈素席,條件好的人家在席面上還要加上兩碗肉菜,稱之為素席加肉碗。大方的人家會加兩碗肉菜,燉五花肉,純肉,忒解饞;也有的加兩個肉碗加的是肉燉豆腐泡,別有風味,豆腐泡一咬一流湯,一樣解饞。
實際上那時候,平常人家是很少炸豆腐泡的,原因很簡單,炸泡子費油,油太金貴。煎豆腐倒常有,尤其到了過年時,幾乎家家都會煎上一盆豆腐。把豆腐煎出來也便於存放,煎好的豆腐,一層豆腐散上一些鹽,層層醃製,能存放很多日子。來了客,拿出一方子熟肉,再拿出幾片煎豆腐,煎豆腐、粉條燉肉,別有風味,好吃得不得了。
醃煎豆腐,本身就是一道不錯的美食,幹吃,裹進饅頭,都好吃得很。剛出鍋的煎豆腐,再來一碗蒜末、醋、香油調的作料,既簡單又好吃。
在素席上,豆腐還有個妙用,做湯。將豆腐切薄片,煎好,晾涼,再切絲,醋醬油食鹽吊湯,勾薄芡,下入煎豆腐絲,出鍋時加香菜末、香油、胡椒粉,酸溜兒溜兒、辣酥兒酥兒,美!冬天喝,尤其美!豆腐泡也可做湯,做法同上,只是把煎豆腐絲改成了豆腐泡,異曲同工。
虎皮豆腐乃大席標配、風味小吃,傳統做法、簡單易行,哪怕你是廚房小白也可以如法炮製,菜鳥也要變大廚了,還等什麼,趕緊去買豆腐吧。
【作者簡介】周永戰,筆名半瓶軒主人,雄安新區雄縣人。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保定市作家協會會員,縣政協委員,雄媒社創作團隊成員。藏書萬冊,讀書為樂。有書話隨筆幾十篇發表於《藏書報》《西安晚報》《河北畫報》《保定日報》等。雄安新區成立後,傾情家鄉舊時風物,著力挖掘本地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作文二百餘篇,其中一百餘篇已由團結出版社結集出版,書名《雄安溫夢錄》(購買可加作者微信13931378578)。
雄媒社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投稿郵箱:1702786888@qq.com 雄媒社歡迎下列稿件:新聞評論、事件剖析、風土人情、鄉村傳說故事等。文章採用即有稿費,讚賞直達作者微信帳戶,作品將在雄新社、雄媒社及各大網站全網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