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一個英明仁義的君主,做事堅持不懈,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2020-12-16 周周是個遊戲迷

劉備是怎麼成功的呢 ?任何事物都是有內因、外因的,也就是「先天」、「後天」的。劉備先天優勢就是「漢室宗親」,名正、言順、事容易成,而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普遍存在忠君思想,因此大部分人從心底上就願意「歸順」正統。 後天優勢也不可小覷,劉備會用人,有組織才能,能「三顧茅廬」、長坂坡「劉備摔孩子」等等,尊重人才、禮賢下士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一向以忠臣自居的諸葛亮即便有反意,聽劉備這麼一哭一說,哪還有什麼心思奪位,安安心心輔助阿鬥吧。只要諸葛亮不反,蜀中其他人根本反不起來,劉備心裡明鏡似的的。連時候給兒子的路都鋪好了,劉備的城府不是一點的深。高舉仁義大旗。 這點《三國演義》中寫得很詳細了,劉備兵敗,帶著幾萬百姓一起撤退,這點上劉備確實做得不錯了,頗得周文王的真傳。即便是幌子,帶著幾萬老百姓是真心不易。

劉備也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才會有那麼多人擁護他,效忠於他,才能從一個賣草鞋的一步步成了先主劉備——漢昭烈帝。能成為盧植的學生,能成為一方豪強公孫瓚的好友說明他的初始圈子還是非常優質的。在黃巾軍的戰役中有著良好的表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獻帝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認他為皇叔,他已經擁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光環,非常有用了。

人們要想出將入相,就必須選邊站,而從龍之功所獲利益是極大的。站隊是個技術活,要頭腦清醒,目光敏銳。政治勢力都是從小到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劉備勢力弱小,有人效忠和擁護,這很正常,劉備起事,一個織草鞋的而已,家勢、職業、前途都不如張飛,張飛卻跟了他。何況後期的劉備頂著皇叔的光環,哪怕他勢力弱小,不影響別人效忠和擁護。當然了,跟著劉備走的人天下十之一二。

在那個亂世,什麼宗親什麼名號,那什麼都不是!當時天下皇親少說也有十多萬,有權勢的劉表劉璋等等也有一大把,哪個不比劉備起點高一大截?結果這些人都做了黃土和嫁妝,唯有劉備能成一代帝業!仁義睿智之心,以誠心待人!只知道仁義就成了劉璋,只知道睿智就成了曹操,唯有二者兼得才是一名英主的必備條件!

有仁義而得眾心,夠睿智而明得失,這才是劉備成為英雄的基礎!「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勿以善小而不為」等等都是出自劉備,糜芳背叛而待糜竺如一,黃權投敵而家人無二,正因為以誠心待人,所以關張數十年生死相依,也正因為如此,劉備就算再落魄,也總有人不離不棄! 國家大義的號召,皇叔的身份還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大漢雖然已經成了牌坊,但是還是有很多大漢的子民心念漢室,劉備光復漢朝的號召,再加上皇叔的身份,其實也確實籠絡了不少人心!

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矢志不渝的決心!劉備一生,總結起來就是一直在失敗,到頭遇上諸葛亮才突然爆發!老話常說少看曹操老看劉備,昭烈帝的一生就是不斷失敗的草根逆襲,說難聽點就是老天爺看著實在於心不忍,快六十了送他個諸葛亮,像他這樣堅持的人活該成功啊!一個英明仁義的君主,有著大義和名分,做事能堅持不懈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這樣的人別說古代人,就連我這個現代人都心嚮往之,真英雄也!

相關焦點

  • 攜民渡江千古絕唱,漢昭烈帝仁義無雙!仁義,劉備創業的金字招牌
    《三國演義》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其中劉備劉玄德的代名詞就是"仁義",這也是他的金字招牌和立身之本,而且縱觀劉備的一生,他也把這塊招牌發揮到了極致,代表作就是「攜民渡江」!我本人也反覆觀看了老版三國的這一集,簡直是聞者落淚,見者傷心,只要是人,無不被劉皇叔的仁義所折服!
  • 劉備攜民渡江是仁義還是虛偽?龐統一句話早就有了定論!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被描寫成一位寬厚待人的仁人長者,天下英雄皆以劉備仁慈而紛紛投奔歸附,曹操則被黑化成了一個「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陰險卑鄙小人,那麼歷史上的劉備真的是一位仁者君子嗎?而劉備也基於這樣的認識,在他實力極為弱小的時候,他先後投奔了遼東薊侯公孫瓚、徐州牧陶謙、丞相曹操、大將軍袁紹、荊州牧劉表等各派軍閥勢力,這種走馬觀花式換老闆的節奏令人目不暇接,而被稱為「三姓家奴」的呂布也僅僅只是換了三個老闆,但呂布最終遺臭萬年,劉玄德卻名芳千古,無非只是一個失敗,另外一個成功了而已。
  • 劉備才是扶不起的「阿鬥」,進入蜀地犯了一個錯誤,令人惋惜不已
    我們在討論劉備之前,先來說一下他的先祖劉邦和劉備有什麼共同點。其實現在看來這兩人的經歷是非常相近的:1、他們都是出身低微:劉邦是一個常年混吃混喝的草寇,後來即使做官也不過是一個最小的亭長,而劉備雖說是漢室後裔,但是到了他這一代已經沒落了,他實際上只是織席販履的走卒;2、兩個人均具有作為君王的品質那就是知人善用:例如劉邦有蕭何、韓信等,而劉備則擁有張飛、趙雲、諸葛亮等得力助手;3、當時的兩個人都把蜀地作為據點攻取天下。
  • 劉備英明神武,諸葛亮聰明絕頂,可蜀漢為何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
    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劉備確實是一位有著漢高祖風採的英明君王。但儘管如此,劉備卻為何還在擁有諸葛亮這樣天縱之才的幫助下,依然不能夠一統天下恢復漢室風光呢?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個人有這麼幾個看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討論討論。
  • 漢末四位漢室後裔:劉備條件最差,卻成功走出一條逆襲之路
    孫權雕像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一個結論:劉備的漢室後裔身份為他提供了太多便利,這是他能成功的一個必要因素。但劉虞仁義,不願百姓受到牽連,所以他手下的士兵在作戰中畏首畏尾,最終失去了擒獲公孫瓚的最好時機。後者見狀反叛,將劉虞制服,並在不久後將其殺害。顯而易見,劉虞做事不懂得變通,最終被自己的迂腐害死。當然,這也是不少讀書人做官時的通病,一味按照聖人之訓行事,絲毫不考慮因地制宜,因時而為。
  • 趙子龍救阿鬥的前因後果,劉備說了句什麼話,竟能讓萬眾歸心
    五虎上將之常勝將軍趙子龍,他英勇神武,如要細說他的故事,那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因他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救了劉備的兒子阿鬥而一戰成名。其中的艱辛與危險,那是超出常人想像的。大家都覺得是因為趙雲講義氣、重情義,所以才捨命救劉備的孩子和妻子,話又說回來假如果趙雲沒有救出阿鬥的話,他回去後不知道怎麼和劉備交差?也許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一點趙雲才捨命救出阿鬥。
  • 劉備取西川,龐統獻三計,龐統想用上計,劉備為何執意用中計?
    由龐統一向的用計風格,他是真的覺得此計為上的。中計先以謀略取得優勢,又以正攻奪取勝利。這條計策好在可進可退,假使楊懷、高沛沒有中計,劉備軍也沒有損失,回去安心行下計便是。但如果成功了,那劉璋的軍力便被大大削弱,而劉備軍力卻大漲了。
  • 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龐統之死說明問題
    三國時期,有這兩位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物,一個是臥龍諸葛亮,一個是鳳雛龐統。《三國演義》中的一位世外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說過,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曹、劉、孫三方都極力希望得到這兩個人才。但是,戲劇化的是,這兩位都讓勢力最弱的劉備得到了,可是,有了這兩位驚天動地的人才,劉備卻還是沒能得到天下,最終只能偏居益州,與曹操、孫吳鼎足而立。那擁有這麼強力的人才資源的劉備,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其實,在劉備這一派中,龐統的軍事能力是比諸葛亮要強的,他特別善於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出謀劃策,並以慣出奇謀著稱。
  • 水鏡先生為何不親自出山輔佐劉備,又為何推薦臥龍鳳雛?
    我們都知道劉備手下有2位最出名的謀士了,其一謂之臥龍,其二謂之鳳雛。他們無疑都為劉備的復興漢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令人遺憾的確實,二者都可以算是霸業未成身先死了。這是多麼遺憾的事情啊,但是如果說換一個人來輔佐劉備的話,會不會更早的成功呢?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敗亡,難道水鏡先生說錯了?因在劉備
    劉備過於珍惜自己的「仁義之名」很多人說劉備是一個「偽君子」,故作仁義以籠絡人心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其實劉備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已經不重要了,他的仁義給他帶來了陶謙、劉表的獻郡,但也同樣給他帶來了許多問題。
  • 煮酒論英雄的時候,劉備還沒有自己的地盤,為什麼曹操對他的評價...
    這等跨度的角色轉換,劉備劉皇叔確實有過人之處,不然也不會成為蜀漢的開國君主,佔有三分天下,旗下文臣武將如雲。 劉備的個人能力和個人品行,而且擁有遠大的志向,可謂是志存高遠。 劉備雖是劉氏子弟,但經過多年,且與當今皇帝血緣關係較遠,算不得貴族了,不然劉皇叔也不會以織席販履為業。
  • 德川家康和劉備有何相似之處,成功的君主一般都有這幾個特點
    然而,這時候, 臣屬於今川勢力的德川家康卻依然在和織田軍奮力交戰,司馬遼太郎評論道:「像他這種實力弱小的城主,以『守信』二字作為自己的外交政策實在是上上策」。為何說劉備和德川家康像呢?對德川家康比較了解的人都知道,德川家康之所以在今川義元死後、還繼續給今川家賣命,並不是因為他真的忠心於駿河,他實在是想為自己製造一個好名聲。
  • 三國真正仁義的暗弱諸侯劉璋:寧可犧牲自己也不願殃及成都百姓
    他在第一章《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就出場,是劉關張三人起兵過後,所投效的第一位君主。而且,劉表的長子劉琦,也是因為有了劉備的保護和幫助,而得以保住性命,沒有被蔡張二人看不順眼,就隨便製造一個意外事件幹掉了。所以,劉璋這也想照搬劉表的成功經驗,利用劉備的幫助,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覺得劉備來了蜀中,一方面可以幫他做一些他不好下手的事情,比如說整治地方豪強等。
  • 他一生鞠躬盡瘁,為蜀國立下赫赫戰功,只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大漢王朝的末期,天下諸侯都紛紛入世,開始爭奪天下,其中除了一統北方的梟雄曹操外,那就是有諸葛亮輔佐的劉備和江東的孫權可以和曹操一較高下了。曹操本身的計謀已經是當世少有,再加上麾下的謀士非常多,猛將也是有上百位,加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成就了一番霸業,這是必然的。
  • 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劉備兩個都有了,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諸葛亮盡心盡力輔佐劉備,讓他從一介草民到成為坐擁萬千疆土的蜀國之主,雖說還有很多是劉備手下其他兄弟的功勞,例如與他桃園三結義的張飛與關羽,都將劉備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為他效忠,但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在劉備麾下讓他迅速得到了荊州等地,後來他也慢慢引薦了另一個為劉備所用的人才龐統,而龐統便是臥龍鳳雛中的另外一人。
  • 劉備被譽為仁義之君,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幾個例子道出真相
    但劉備一介布衣,卻最終一手創立了蜀漢集團,其巔峰時期甚至堪比曹操;這份膽識和手段,也足以讓人稱道。那麼前半生四處飄零的劉備,為何卻能順利組建起屬於自己的一份龐大基業呢?對此,不少人表示,劉備佔據了人和之利。因為從劉備一生行事來看,劉備始終秉持著「仁義」二字。不管劉備是真的仁義,還是為了某種目的裝出來給世人看的,但他在進入蜀中之前,的確做到了始終仁義。
  • 真正重情重義的皇帝,卻非常「喜歡」哭,劉備:你不懂我
    在三國動亂的年代,蜀國的君主劉備又是一個很愛哭的君主,都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把劉備寫成「喜歡」愛哭的君主,其次劉備愛哭有著他的不為人知的道理。
  • 劉備得其「臥龍鳳雛」,也難得天下,終究是自己優柔寡斷!
    文 | 小佳來源 | 雷霆歷史諸葛亮,臥龍,認為,很多人都知道諸葛亮對劉備的幫助,我們可以看到劉備的職業生涯是在三國演義中進行的要成為群雄三分之一的主宰,諸葛亮向劉備提供的戰略構想也是劉備人生實踐的目標。以荊州是自己的基地,在亂世中等待機會三分天下!鳳雛龐統: 龐統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劉備稱雄稱霸的事業。龐統向劉備,提交了三份計劃,劉備批閱提交方案後了。劉備可以順利地把龐統留在巴蜀,但當劉備襲擊益州,時,龐統擦肩而過。
  • 漢末三國,劉備的寬仁待人,無需質疑
    談起漢末三國的劉備,有人說他虛偽,不過劉備同時代的人對他也多有評價,沒人說過劉備的仁義是假的,哪怕是他的對手曹操也沒說過劉備仁義是假的。史書記載對劉備的評價大體上是: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之後的龐統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來到了荊州去拜見劉備,也沒有說諸葛亮推薦的事情,只說來投奔劉皇叔。沒想到劉備因為龐統相貌醜陋,給了他一個小小的耒陽縣令當。龐統自然心懷不忿,在任期間便每日飲酒不理政務。直到有一天,張飛來巡查吏治,聽聞龐統這個縣令每日只飲酒作樂,也不管百姓糾紛。於是怒衝衝地來到衙門,揪著龐統就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