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金沙江上的金龍橋
有「金沙江上第一橋」之稱的金龍橋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七河鎮和永勝縣梓裡村之間的金沙江上,是雲南最著名的索橋。
金龍橋又叫梓裡橋,始建於清代光緒二年(1876年),全長116米,淨跨90米,橋寬3.5米,其主體是由16根手工鍛制的鐵鏈懸掛在金沙江兩岸,其中14根為承重底鏈,上面鋪設木板,以供行人通過;另外兩側各有一根鐵鏈為護欄,高出橋面0.8米,再用扁鐵條把把全橋的16根鐵鏈連成一個整體。金龍橋也是我國橋面最寬、鐵索最多的鐵鏈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龍橋最初是由清朝貴州提督、彝族人蔣宗漢捐資10萬元建造的,是長江上現存最古老的橋梁,曾有「萬裡長江第一橋」的美稱。
金龍橋東連永勝縣,西接麗江,是過去四川通往麗江、西藏乃至印度、尼泊爾的交通要道,在雲南茶馬古道興盛時,每天從橋上走過的騾馬都在四五百匹以上,多時達到上千匹,麗江古城的生活用品,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這座古橋運送。
建橋之初時,金沙江兩岸的交通都極為困難。橋梁所用的鐵鏈,只能在麗江城加工城鐵環,然後用馬匹馱運到金沙江邊,再逐一加工成鐵鏈。以當時簡陋落後的條件,要把18根分別重達一噸多的鐵鏈張拉在金沙江兩岸,就已屬奇蹟。而金龍橋在建成後的七十年時間裡,都是金沙江上遊唯一的橋梁,更稱奇蹟。
金龍橋修建好後,梓裡不僅成為麗江東線交通的咽喉,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裡曾先後發生了一場又一場毀橋和護橋的歷史事件。過去,麗江每逢戰事,都要派重兵把守金龍橋。1926年,維西鎮守副使羅樹昌在永勝起兵反對唐繼堯,兵敗退回後,就依據此橋死守。
1929年夏,滇軍張汝驥在與雲南都督龍雲的混戰中敗退,妄圖通過金龍橋潰走滇西。龍雲的屬下盧漢率軍追擊,並命令將金龍橋炸毀,以堵住潰軍的退路。但在當地官員的極力勸阻下,使盧漢收回了命令,保住了金龍橋。張汝驥的敗兵也得以通過此橋退回到永勝縣。
其後,盧漢的追兵也通過金龍橋,窮追到四川,活捉了張汝驥。戰事結束後,盧漢怒氣未消,決定追究那些死保金龍橋的地方官員。孰料但那些官員居然個個都毫無懼色,攜帶壽衣前往,並當面向龍雲陳述金龍橋的重要性,誓死護橋為民心所向。盧漢聽後,便不再追究這些官員的責任,這也成為保護金龍橋的一段佳話。
一波未平,風波再起,1934年的正月初二,正值春節。中午時分,江中突然颳起一陣旋風,使得金龍橋在大幅搖擺中,斷了十四根鐵鏈。後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募款籌資,修復了金龍橋。
1936年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原本計劃通過金龍橋北上。但國民黨下令滇西各縣嚴加防守,並在沿江上下三百裡布置重兵。紅軍覺得從金龍橋經過,有腹背受敵的危險,便另闢路線北上……
一座鐵鏈古橋,也有如此之多的傳奇故事,足以明證金龍古橋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