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中,往往電影造夢,而消費時代尤甚,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需要出口釋放,信仰缺失的人們寄託目光於電影,從中窺探自己遙不可及的生活與夢想,從這一點上可以說,電影造就了當下的神話。
今天要分享的電影叫《超脫》,這部電影還有一個譯名叫《人間師格》。這兩個名字是從兩種不同的視角來解讀電影的中心思想,我認為都對。連續看了兩遍這部充滿陰鬱色彩的電影,而更多看到的,是其中呈現的一些奇怪的教育現狀。整個電影的劇情一直很壓抑。在影中負能量無處不在,主角那唯一的正能量在劇中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救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那可太難了,你永遠不知道因為救贖那一個人,多少人在背後默默承受了他本可以不承受的那些痛苦……
《超脫》就是圍繞著一個無意義的故事展開的:一個悲傷的代課老師,來到一所行將關閉的三流學校,管理一幫頑劣的學生,中途照看著一個雛妓。最終學校關閉了,有人死去了,有人離開了,有人絲毫沒有改變——就是這樣一個故事。艾德裡安·布洛迪,他可以是戰火中忍辱偷生的鋼琴家,可以是《金剛》中英雄救美的男花瓶,也可以在《午夜巴黎》中俏皮地模仿一下薩爾瓦多·達利——而在看過《超脫》之後,驚嘆於這個演員的演技,他出演了我最愛的一種人:一個焦灼的、頹唐的、混亂的、懷著創傷不斷前行的存在主義者。
很多人說《超脫》是電影史上的天花板之作。電影裡的每個人物似乎都困在牢籠裡。無法擺脫的童年陰影,深夜空蕩的巴士公交上無處可歸的靈魂和無法自持的淚流不止,青春年少的憤怒迷茫暴力張揚急需找一個發洩的出口。日復一日的習慣性失望和壓力快要溺死所有人,待出現一塊浮木時,每個人都卯足了勁想要抓住,討要一個擁抱和稍許安慰,足以欺騙自我說服撐過下一個寒冬。
影片開頭的人像是在接受採訪一般,談論著自己的人生,談論著那些關於學校,關於教育事業的事情。或許當一名老師是因為明白了引導一個小孩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因為男主巴斯從小就沒有得到引導。愛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人生的底色是悲涼。電影裡的所有人,是的,所有人,沒有一個是幸運的。從青春期的學生們以及「失足」少女,到看似體面的老師們,包括住在養老院的外公,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幸福的。
這是一部看後會沉默很久的電影。敘事之中穿插了大量的自白,童年回憶以及粉筆插畫的鏡頭,加上帶有年代感的畫面,使得電影「文藝感」十足。如果這電影配上深秋雨夜和一支紅酒,會是一個思緒停不下的夜未眠。而關於拍攝技法:影片鏡頭或晃動不定或靜如死水,呈現出一種割裂的質感。時常出現的臉部特寫將角色的感情放大,黑板粉筆畫不動聲色地隱喻。紅與黑兩色的運用在情感渲染上強烈而極具張力,激越與壓抑共存,亦構成影片的主基調。
解脫與超脫,如何才能解脫,又如何才能超脫?對於解脫,我想,託尼·凱耶給了我們一個答案。梅瑞狄斯自殺了,幾盡掙扎後,她還是結束了她的生命。她愛攝影,她愛抽象,她的世界裡仿佛只有黑白,她的世界是扭曲的,也是美麗的。她看到了人性的陰暗面,那些不堪,那些痛苦仍在苦海中的人啊。他們在原地、在過去、在前行,他們的表情流露出無奈、沉悶。
《超脫》的視角獨特而真實,而影片想表達的內容是一種抽象的存在,是現世人都試圖想得到的救贖。對於如何救贖,我想,似乎沒有答案。我們在一個相互救贖的過程中,會走完我們這一生。救贖過,也被救贖。但我們始終渴望著被救贖,畢竟麻木的社會、麻木的人,已讓救贖變得可望而不可及。這部片子用一個悲劇來向我們揭示一些東西,造成悲劇的原因很多,而片子最核心的討伐對象,教育體制和教育體制的代言人—老師。片中的老師群體實質上就是教育制度的縮影和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