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脫》:生活是無法逃離的囚籠,需要自我救贖

2020-12-15 電影諜報站

在社會中,往往電影造夢,而消費時代尤甚,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需要出口釋放,信仰缺失的人們寄託目光於電影,從中窺探自己遙不可及的生活與夢想,從這一點上可以說,電影造就了當下的神話。

今天要分享的電影叫《超脫》,這部電影還有一個譯名叫《人間師格》。這兩個名字是從兩種不同的視角來解讀電影的中心思想,我認為都對。連續看了兩遍這部充滿陰鬱色彩的電影,而更多看到的,是其中呈現的一些奇怪的教育現狀。整個電影的劇情一直很壓抑。在影中負能量無處不在,主角那唯一的正能量在劇中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救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那可太難了,你永遠不知道因為救贖那一個人,多少人在背後默默承受了他本可以不承受的那些痛苦……

《超脫》就是圍繞著一個無意義的故事展開的:一個悲傷的代課老師,來到一所行將關閉的三流學校,管理一幫頑劣的學生,中途照看著一個雛妓。最終學校關閉了,有人死去了,有人離開了,有人絲毫沒有改變——就是這樣一個故事。艾德裡安·布洛迪,他可以是戰火中忍辱偷生的鋼琴家,可以是《金剛》中英雄救美的男花瓶,也可以在《午夜巴黎》中俏皮地模仿一下薩爾瓦多·達利——而在看過《超脫》之後,驚嘆於這個演員的演技,他出演了我最愛的一種人:一個焦灼的、頹唐的、混亂的、懷著創傷不斷前行的存在主義者。

很多人說《超脫》是電影史上的天花板之作。電影裡的每個人物似乎都困在牢籠裡。無法擺脫的童年陰影,深夜空蕩的巴士公交上無處可歸的靈魂和無法自持的淚流不止,青春年少的憤怒迷茫暴力張揚急需找一個發洩的出口。日復一日的習慣性失望和壓力快要溺死所有人,待出現一塊浮木時,每個人都卯足了勁想要抓住,討要一個擁抱和稍許安慰,足以欺騙自我說服撐過下一個寒冬。

影片開頭的人像是在接受採訪一般,談論著自己的人生,談論著那些關於學校,關於教育事業的事情。或許當一名老師是因為明白了引導一個小孩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因為男主巴斯從小就沒有得到引導。愛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人生的底色是悲涼。電影裡的所有人,是的,所有人,沒有一個是幸運的。從青春期的學生們以及「失足」少女,到看似體面的老師們,包括住在養老院的外公,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幸福的。

這是一部看後會沉默很久的電影。敘事之中穿插了大量的自白,童年回憶以及粉筆插畫的鏡頭,加上帶有年代感的畫面,使得電影「文藝感」十足。如果這電影配上深秋雨夜和一支紅酒,會是一個思緒停不下的夜未眠。而關於拍攝技法:影片鏡頭或晃動不定或靜如死水,呈現出一種割裂的質感。時常出現的臉部特寫將角色的感情放大,黑板粉筆畫不動聲色地隱喻。紅與黑兩色的運用在情感渲染上強烈而極具張力,激越與壓抑共存,亦構成影片的主基調。

解脫與超脫,如何才能解脫,又如何才能超脫?對於解脫,我想,託尼·凱耶給了我們一個答案。梅瑞狄斯自殺了,幾盡掙扎後,她還是結束了她的生命。她愛攝影,她愛抽象,她的世界裡仿佛只有黑白,她的世界是扭曲的,也是美麗的。她看到了人性的陰暗面,那些不堪,那些痛苦仍在苦海中的人啊。他們在原地、在過去、在前行,他們的表情流露出無奈、沉悶。

《超脫》的視角獨特而真實,而影片想表達的內容是一種抽象的存在,是現世人都試圖想得到的救贖。對於如何救贖,我想,似乎沒有答案。我們在一個相互救贖的過程中,會走完我們這一生。救贖過,也被救贖。但我們始終渴望著被救贖,畢竟麻木的社會、麻木的人,已讓救贖變得可望而不可及。這部片子用一個悲劇來向我們揭示一些東西,造成悲劇的原因很多,而片子最核心的討伐對象,教育體制和教育體制的代言人—老師。片中的老師群體實質上就是教育制度的縮影和代言人。

相關焦點

  • 《肖申克的救贖》:十九年的囚籠,也關不住奔向自由的勇氣
    一提起自由和自我救贖,筆者腦海中的影片就是經典的《肖申克的救贖》。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逃離囚籠是天性安迪和瑞德對話主角安迪因謀殺案被判無期徒刑,被關入了肖申克監獄,這就是片名的由來。在監獄裡有一個黑人,瑞德,他坐了20年的牢,現在是肖申克監獄裡的老大哥。
  • 《超脫》,這裡沒有英雄,有的只是在孤獨中尋找超脫的芸芸眾生
    點開《超脫》,是被平臺9.1分的推薦所吸引。顯然,課堂上不同尋常的開場便昭示著亨利不同於其他教師,他更懂得如何和這些難纏的孩子打交道,也更懂得如何讓這些內心封閉的孩子敞開心扉……當我以為這是一部如同《放牛班的春天》般救贖靈魂的影片時,卻發現,在這裡,沒有英雄,有的不過是所有迷茫中意圖尋找超脫的芸芸眾生。
  • 《超脫》▏用偽紀實的拍攝手法,塑造強烈的悲劇感
    今年已經二十四歲,算是每一年都給自己一場儀式,自我解構。像是懺悔,又像請願。擁有超能力能夠看穿人心的男主亨利,因為在童年時期目睹母親被祖父性侵後自殺身亡,而一生都感到痛苦焦慮,始終無法自我超脫。他來到社區學校當代課老師,卻發現這裡就像一座垃圾池,叛逆無理且生活混亂的學生,備受煎熬而痛不欲生的老師。
  • 撒野:他人的救贖固然重要,但更多的還是自我的救贖
    這是一個愛與希望相互救贖的故事。蔣丞前17年的生活被養父母保護得一塵不染,也因為在寄生家庭中養父母對他不一樣的指導與教誨讓他形成了自我的叛逆。一方面他用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是一個學霸,另一方面他又處處跟父母作對,不滿於父母的生活安排。最後他被送回到親生父親李保國的家中。
  • 《肖申克的救贖》真正需要救贖的不是人,而是「體制」
    大概就是對《肖申克的救贖》的最完美讚譽了吧!但在小編看來,這部電影承受得起人世間一切美的形容詞。貫穿全電影的只有一個主旨: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深陷困境,有時候或許只需要一個勺子,就能夠突出重圍。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分析,解刨數不勝數,小編這次不說安迪,也不說瑞德,今天和大家討論一個小角色:布朗。
  • 《超脫》▏通過偽紀錄片拍攝營造出強烈的悲劇感
    梭羅說,大多數人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生而為人,為普通人而生,我們無法擺脫這種普遍而抽象的絕望,更難以從中獲得重生的力量。電影的劇照《超脫》我們大多數人只能在這種絕望中死去。當二十歲、第一次看了這部電影,然後每一年在最悲傷的時候,當沒有人能解決他內心的困惑時,他又拿出了《超脫》,這樣他就可以找到發洩抑鬱的出口,大哭一場,然後回到絕望的生活。如今24歲的他,給了自己一個儀式和自我解構。就像懺悔,像請願。
  • 韓限電影:薩瑪利亞女孩,自我救贖還是救贖他人?
    需要資源的關注我們 回復 以下
  • 《撞死了一隻羊》令人深思,一個關於復仇和自我救贖的故事
    影片《撞死了一隻羊》超脫於一般電影的構圖,在導演的特別安排下,置於同一畫面的藏區與兩位主人公,顯得獨特,像是一種幻想,亦真亦假的劇情讓開放式結局更具有能動可創造性。導演用獨特的視角和色彩將自己的體悟傳遞給觀眾,觀眾需要心感受,人物,夢境,輪迴,印象深刻。難得的一部藝術電影,卻撞檔復聯四,極少的排片不該這樣,希望大家能去電影院支持這部好電影。由王家衛監製、萬瑪才旦導演的電影《撞死了一隻羊》,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復仇和自我救贖的故事。
  • 救贖與自我救贖,一部為愛而生,為愛毀滅的懸疑大片
    在他普通也平凡的人生中,他過著枯燥而又乏味的生活。在他生活中唯一的一縷陽光就是他新搬過來的鄰居——陳婧。陳婧是離婚後獨自帶著女兒生活的苦命女子,母女倆相依為命,可是生活總不如願。她飽受前夫的騷擾,終於在前夫又一次上門騷擾時失手殺害了前夫。為了救陳婧母女,石泓提出讓他幫忙解決這個殘局。
  • 《回家的路有多遠》:有關自我救贖的故事
    自我救贖,往往是指自己犯下的錯誤與過錯,需要靠自己去努力改正、心中發起善念並行善行等。它們,可以說是一種良知的覺醒以及召喚等。影視作品,對於自我救贖的展現偶爾會有所表現。有的作品,則通過在親人、友人以及自身等層面中展現了自我救贖的故事。
  • 《一個人的朝聖》,一個人的自我救贖
    甚至,我都一度在想,是不是自己有了些歲數,於是在任何一部小說中,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哪怕像《斯通納》這種貫穿主人公一生的故事,還有剛剛讀完的《一個人的朝聖》。這兩本書,本質意義上都是在寫中年人、老年人的生活,可是我卻不自覺地竟然代入了自己的生活。無論是斯通納還是哈羅德,兩個人所面臨的人生困境、婚姻難題,似乎都真切地發生在你我周遭身上。
  • 《美好的意外》:兩種人生,一場自我救贖之旅
    故事的主人公李雨燃是一位高冷的金牌女律師,準備出國深造時遇到車禍,這讓意外讓她來到了一個叫做命運中轉站的地方,在這裡,她體驗了她從未想像過的第二種人生,隨著時間的流逝,她開啟了一場自我救贖之旅,也讓她重新找尋了平凡生活中的美好。這是一部帶有奇幻色彩的輕喜劇,看似搞笑和無釐頭的劇情,卻讓很多觀眾感觸頗深。
  • 尼採、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自我探索與藝術救贖
    試想,如果我們每天所需做出的選擇,就跟一隻野生動物一樣,只需要關注當下的生活,包括去哪裡、吃什麼、怎樣迴避不利的環境,那我們是不是就會比較自在呢?在現代環境下,我們所做的選擇不會在當下直接產生利益,甚至我們知道有很多作為有可能最終都會落空。因此,現代人面對生活中許許多多,無法在當下就落實的煩惱,難免就滋生了焦慮。這些內心的焦慮,很需要靠自我對話來消解。
  •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了什麼
    他始終在努力地把生存著變成生活著,努力對生活充滿希望。命運給他開了個巨大的玩笑,讓他從雲端跌落塵埃,這是常人難以忍受的落差,可安迪始終沒有屈服於命運。生活有時太難了,我們需要自我救贖。我們無法想像一個人在身處絕境時對生的欲望有多強烈。安迪用一把小小的石錘,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挖出了在他人看來要花六百年才挖得通的隧道,爬過及其髒臭的五百米下水道,成功越獄,成功獲得了自由,獲得了新生,也成功實現了自我救贖。
  • 《江南的冬景》|一個精神流浪者的自我救贖
    雖然文章整體風格是舒緩的,但是在我眼裡這篇文章卻是一個精神流浪者的自我救贖過程。一、鬱達夫——一個精神的流浪者《江南的冬景》寫於1935年,這個時期的鬱達夫處於人生的低谷。在江南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精神流浪者,他想「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但是即便是他最愛的寫作,也無法完全排解他內心的痛苦。所以最終他選擇了「擱下筆,去湖上散散步」,在江南的冬景中尋求自我的救贖。二、自然之景滌蕩心靈自然之景變化莫測,而江南總是會給人溫暖之感。我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超脫》:我們篤信存在,卻又試圖分離
    亨利幫她處理了傷口,給她放熱水讓她洗澡,像對待一個只是需要教化的孩子一樣。這個城市好冷,艾麗卡第一次在黑夜裡感受到這樣的溫暖。她深深地看了一眼亨利,這一刻,無關情慾,無關利益。亨利的教育方式,讓班上的一名學生——梅裡迪斯,感受到了她生命中久違的溫度。她有些微胖,常常被同學譏諷,辱罵;她喜歡畫畫,攝影,但這一切都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在亨利的鼓勵下,她終於重新燃起了希望。
  • 麥家的自我救贖
    逃離家鄉是為了躲避舊日的苦痛記憶,去北京是為了滿足虛榮心,但在災難面前,前途、虛榮,甚至耿耿於懷的童年陰影,都成了一戳即破的假象,經不起苦難的洗禮。生命中的真實忽然被喚醒。這一瞬間,他決定不去北京了。通過文學的苦難表達,讓讀者掌握一定應付苦難的能力,預先知道生命可能有很多黑洞,有很多苦澀,是對苦難的預防,也促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甜。麥家講起,如果畫自己的眼睛,他想要一雙因恐懼而瞳孔張大、眼皮卻緊閉著的眼——這雙眼睛不是畫家能夠畫出的,只有作家可以描摹。描摹人生中無法具象的苦,打一劑透徹筋骨的預防針,別的不行,只有文學可以。
  • 一部被稱世界愛情史詩的文學經典,一對戀人的七天自我救贖
    派拉也喜歡他,但是無法擺脫「另一個自己」的影子,「另一個自己」一直在跟自己對話,提醒她應該回到原本的「平靜生活」裡去,她在回去和留下之間左右搖擺。而男友也曾因為沒有足夠的自信,錯失了派拉對他的愛。兒時想說的「我愛你」三個字直到又過了二十年後才敢對派拉表白,而且,他覺得派拉並不是愛他的,他的愛是一廂情願。雖然,情況並非如此。
  • 心理學:你的愛人不愛你,最好的方式是「自我救贖」
    專欄內容會不斷更新,而購買專欄的朋友可享受現在以及後期不斷更新的全部課程進行深度層次的自我提升學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庫利研究發現,人們總是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自我的觀念,一旦發現自己的行為無法獲得他人的承認,就會自覺地以此為鏡,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性格。
  • 影評丨《浪矢解憂雜貨店》陌生人互通信件的自我救贖之旅
    一向固執己見、不諳世事的敦也流下了淚水,我想,他最後的奔跑,奔向的不僅是田村晴美,更是自己的救贖,自己的未來。 萬籟俱寂之時,一封信件悄然從郵件口滑入店內,無法逃離店鋪的三人試著回復這封來自1980年,「魚店音樂人」的信,逐漸揭開了在丸光園長大的女歌星小芹與「魚店音樂人」克朗的際遇、戀上已婚男的女人的遭遇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