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崖稍溝記

2020-09-03 韓廷強1

七月的一天,受文友之約去安崖稍溝。原因之一是這裡有一棵幾千年的古樹。早就聽說這有一棵古樹,古得久遠,古得神奇,因此要看看這棵古樹的想法已有好長時間了。近些年,我的大腦中隱隱約約貯存進了這樣的信息:安崖有一棵古樹,這棵古樹長在一座土梁上,直立挺拔,高聳入雲,孤傲地直視著山川大地,萬物生靈。因為它畢竟是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呀!早上,我們在青雲鎮政府東邊集中,乘幾輛小車沿榆佳路向東,到佳縣方塔鎮向北拐,過榆佳工業示範園區,經過一段崎嶇的黃土路,方到了榆陽區安崖稍溝。稍溝是個村名,這村落是樹木茂密林梢交織之地,且又有莊稼繁生,故取名「稍溝」。

這裡溝壑縱橫,土梁起伏。站在高處向遠處看,雄渾蒼茫中顯示出隱隱的綠色。稍溝村李生禎支書等幾位村幹部早已在一塊稍為平正、可停車倒車回車的地段等我們。李支書五十歲左右,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臉上健康的膚色和深淺不一的皺紋顯示著他的精幹、智慧和長期農業勞動、農村生活的勤苦辛勞。李支書一行把我們引上一座土梁,因為那上面坐落著一座土寨子。遠遠向上看,那梁頂上的土寨子輪廓分明,清晰可辨。爬上梁頂,寨子就橫在我們眼前。寨子南北長、東西寬,寨檣已成了兩人多高的陡坡,外圍有窄窄的壕溝,快被歲月的閒土填平,只有邊緣茂盛的雜草勾畫出壕溝的輪廓。

寨子南邊,有一磚做的拱門,由於黃土掩埋,我們只能低著頭進去。裡面一個被土坡圍起的長方形大院,院子裡只有雜草長得有一尺多高,葳蕤蔥蘢,而不見一絲其他建築的影子。一棵榆樹長在東北角的土坡根底。進寨門向右拐的角落,是一棵高大的杏樹,枝葉繁茂,上面幾粒橙黃的杏子隱在綠色的葉片中間。李支書介紹道,這個寨子居高臨下,地勢較險,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國民黨統治者為了防備神府地區共產黨遊擊隊「擴紅」進軍時所建,駐守著國民黨的一個連。四十年代中後期被解放軍為攻打榆林掃清外圍的部隊兩面夾擊,國軍見勢不妙,放了兩槍,丟了寨子,不戰而逃。故事聽起來很有味道。而寨子內東南角長杏樹的位置,原來有一間房子,據說是國民黨關押「人犯」的地方,現在已片木不見。

寨牆外的北邊、東北,各長著幾株杏樹,杏樹十分高大,主杆粗壯,長得兩三人高,枝枒繁生,斜斜地向上從四圍鋪開;年輕人才能爬上去。正是盛夏,黃黃的杏子綴滿枝頭,用腳蹬幾下,杏子撲簌簌由空而降,落在地下,黃燦燦像鋪了一地金果。李支書說,從杏樹的年輪推斷,這些杏樹應該是國民黨駐守寨子時的士兵們有意無意間種上的。我在品嘗酸甜爽口的杏子時想:他們種杏子的時候,大概不會想到我輩會享用的吧?

在這裡逗留了一陣兒,李支書讓我們去看那棵幾千年的古柏樹。他指著東北邊的土梁上長著柏樹的方向,我們就站在土寨子旁向那邊張望。遠遠的一道土梁上,綠蔭蔭地臥著一團樹影,在明媚的陽光下、在蒼莽的天宇之下,靜靜地沉寂著,顯得格外壯美、獨特。隨後,李支書們引導著我們,分坐幾輛車下溝、上坡,到了那裡。

古柏樹長在一座土梁上面南坐北的小廟前,上面茂密蓬大的枝葉幾乎遮住了小廟的容顏。柏樹一分三枝,每一枝都屈曲盤旋,斜逸而上,而主杆已經不見,深深地埋在泥土裡。像一位父親隱藏了自己的身段和性情,避身退後,而讓自己的三位孩子出頭露面,展示著各自的風採。三枝樹杆的表皮已經皺裂、變形,顏色青灰,有的地方湧起粗糙的疙瘩,有的地方像擰起的繩索,一縷一縷向上,已不像樹杆,更像是沒有生命的放了長時間的木材;但上面濃密的枝葉卻遮天蔽日、華蓋如傘,顯示著驅杆裡正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營養和水分,彰顯著這棵古柏永不枯竭的生命傳奇。

據說,這棵古柏已有三千來年的歷史。三千年,已追溯到公元前。在這三千來年的歷史長河中,在這塊神奇的黃土地上,發生了多少無法想像的故事,演繹了多少悲歡離合的史詩?滄海桑田,風雲變幻。戰國七雄的縱橫紛爭,秦始皇修築萬裡長城的悽苦悲壯,漢武帝時期的烈馬長嘯,唐朝將士的墾疆戍邊,楊家將的沙場廝殺,蒙古軍隊的金戈鐵馬,明清兩代戰略防禦和對外交往……這棵樹用自己無數碎小的葉片作容器,裝盛了這塊土地自然的變化和氣候的變遷。她像一部古書,把每個時代發生的或浩大或微小的場景,都記錄在自己的幕布上,滲透在自己的細胞中,收藏在自己的軀體裡,讓後人閱讀,讓後人咀嚼,讓後人遐想,讓後人深思。

我站在土梁上,只見四周是溝壑縱橫、蒼茫起伏、飽滿豐厚的黃土地。天空氣流湧動,白雲翻滾,我仿佛看到的是一個風雲激蕩、氣象萬千的世界。

在古柏樹南二百米左右的坡下,長著一株幾人高的酸棗樹,她的杆一人都難以摟住。在我的印象裡,酸棗樹都長在崖畔上,枝枝枒枒,旁逸斜出,從不直立,也不長高,類似於灌木。在這裡,她卻像其他喬木一樣,挺拔向上,屹然直立。她是怕那棵古柏孤獨,來作伴的嗎?她是古柏樹的兒子、孫子們嗎?我深深地感受到這塊土地的厚重與豐腴、神奇與偉大。看來,有時植物的潛能和修為人類是想像不來的。

接著,我們一行跟著李支書到佛殿溝看牛碾子。據筆者推測,顧名思義,牛碾子大概就是牛拉的碾子吧!這個牛碾子的碾盤在一個石崖畔邊,只剩半截,有的地方被沙土埋著;半截已經隨著石崖的坍塌到了石崖底下,估計已摔得面目全非了!但是我們從半截碾盤可以看出,碾盤該有一盤小炕般大,四面邊緣石槽環繞。過去,古人就是用畜力在這樣的工具上碾米壓面的。據說,在陝北的一些偏遠鄉村,牛碾子現在還偶爾使用。

我們從放牛碾子碾盤旁邊的坡上下到半溝,溝底流一股淺淺的山水。沿半崖剛能並排行兩三人的簡易路,我們從頂上懸著的一塊褐色的大石頭邊鑽過,便發現崖上有一小孔方口的石窯,裡面有一大十六小的十七尊石佛。大家有些驚訝,連連慨嘆。在這偏僻之所,深溝之內,這樣的佛堂,這樣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石佛,不知是什麼朝代的。大家紛紛推測,眾口不一,誰也拿不準,因為文友們沒有一位是文物考古專家。

李支書介紹說,稍溝的土崖上還有北宋楊文廣將軍的跑馬洞。洞有十多裡長,呈東北西南走向。洞的修鑿,是為了隱蔽,出其不意突襲,還是歇息,便於避暑禦寒?我們不得而知。由於道路不通,我們未能親臨體驗。

最後,我們過一道土壩,去看土壩西北角的一座小廟。根據廟裡的碑文記載,廟是為從山西紫金山請來的侯伯紫金土王在明萬曆二十年所建。廟的背後,有一石頭,酷似魚頭,曰坐魚石,廟就坐落在坐魚石前面。廟前的溝裡、溝坬上綠草茂盛,宛如絨毯;到處是高大挺拔的榆樹、楊樹、柳樹,樹冠挨擠相連,像綠雲飄浮,綠浪翻滾,襯託得小廟更加古樸小巧,生機盎然。

已接近正午,我們去村委會小憩。村委會大門向西。西邊是一陡峭的土梁。土梁的坬上,擁擁擠擠滿是碧綠的楊樹,樹枝交織,樹葉相融,組成一片綠色的屏障,像一塊偌大綠色綢布橫在那裡。我想,難怪這村子叫稍溝,顧名思義這是樹梢之溝,既有樹梢,則有杆有枝也。稍溝是綠樹之溝,生命之溝,活力之溝呀!

稍溝,雖是榆陽區相對偏遠的一個不起眼的村子,但她以其獨特的風貌、厚重的文化和古老的歷史而遺世獨立。特別是對我最具震撼、最深印象的當屬那棵三千年的古柏樹,因為她彰顯了生命的主色、堅韌、長久和頑強。當然,稍溝所擁有的不僅僅是這棵柏樹,還有其它豐富的內容。

相關焦點

  • 椿樹溝 遊覽記
    秋高氣爽,天氣依然有些熱,乘大巴隨團1個多小時,終於來到了目的地,椿樹溝。迎面是一個大門,穿過大門,就是換乘站,私家車在這裡是不讓開進去的,都停在門外的停車場上。可以選擇換乘當地的旅遊觀光車。也可以自行走上去,我們一行幾個決定自行走上去,想沿途看看當地自然風光,路的右邊是一條石溝向上蜿蜒而行,淅淅瀝瀝的流水,穿過大大小小的光滑的石塊,向下流淌著,水很清,偶爾會有一處窪地,形成一個小水窪,也會有當地的農婦會洗幾件衣服,攪起一叢泥沙向下流去,溝的兩邊全是椿樹,想必是椿樹溝的由來吧。,經過了幾座水漫橋,就到了山腳下。迎面是一個人造瀑布,上面有一個很大的葫蘆。
  • 西行記(5)果子溝
    果子溝—2011年,修建的果子溝大橋改變了伊犁河谷出行艱難的問題果子溝大橋全稱果子溝雙塔雙索麵鋼桁梁斜拉橋,該橋地上部分建設於07年8月22日開始澆築。果子溝大橋是國道045線賽裡木湖至果子溝口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控制性工程之一,橋梁全長700米,橋面距谷底淨高達200米,主塔高度分別為209米和215.5米,大橋主橋全部採用鋼桁梁結構,使用國內特殊專用橋梁鋼材17000噸,並採用高強螺栓連接,安裝精度控制在兩毫米以內。
  • 李志鵬:阿角溝記
    2015年農曆六月初三、公曆7月18日偕家人去了大峪溝之阿角溝,回來後的這段時間內,卻是覺著那兒的山山水水讓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 驅車到阿角溝旅遊點門口後,一路步行,向裡面走去。一路上,我不斷被進入視野的的景觀所震撼著,妻子和大女兒也不斷的發出慨嘆,童稚的小千金更是不停歡叫著。
  • 銅仁思南猴子溝遊行記
    提到猴子溝,也許驢友們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龍裡猴子溝景區,不曾想到在貴州銅仁思南縣聯盟村也有一個景色秀美的猴子溝風景區,我們也是在隊長黔徒無限閱讀了思南縣文聯主席田儒軍先生的發表的關於猴子溝文章後,被思南猴子溝的美景所深深吸引組織我們25名隊友驅車從貴陽出發全程約220公裡,經銀白高速,安江高速從佛頂山西收費站下高速後
  • 《雙龍溝淘金記 》作者:張天相
    一九八七年春天,我和李彥壽、王會文等第一次上雙龍溝打模糊。早晨天色朦朧中我們便背上鋪蓋拿上鍋碗帳篷和金盆子等亂七八糟的東西,翻山越嶺到張義堡去坐車。經過緊張跋涉,太陽一竿高時到達虎目蓋溝坐上武威開往哈溪的客車。到哈溪鎮又匆匆找到上雙龍溝坐車的地方。那時上雙龍溝的人非常多,清一色的男人。
  • 2020想去中國吳忠旅遊的景點:鴕鳥山莊,左記溝,雲青寺
    左記溝位於寧夏鹽池縣西南13公裡,是天然形成的峽谷,總長約7公裡,寬2-10米。左記溝兩岸的地質地貌奇特,北岸為鄂爾多斯臺地,沙丘連綿,野草叢生;南岸為黃土丘陵區,梁峁相間,高低不平。峽谷兩岸時而陡峭,時而平緩。陡峭之外為紅砂石,絢麗奪目;平緩之處為黃沙,金色耀眼。峽谷內春夏秋三季溪流不斷,水草豐茂。溪水在不同地段形成形質不同的瀑布十餘處,有的只有幾十釐米,有的高達3米以上。岸邊的樹木根系外露,千姿百態,似盆景,勝根雕,令人賞心悅目,嘆為觀止。
  • 房山小樓溝—大樓溝—連泉寺—大樓溝環穿徒步遊記
    目的地:房山小樓溝—大樓溝活動強度:1.0以上吧,行程10公裡左右,累計爬升766米左右。累計下降755米左右。行程:公交暫時還未去過,之前和傳說去過一次,總之又恐高的還是別來了,這個有點難度的。線路:房山小樓溝—大樓溝—連泉寺—大樓溝,傳說真的是我們戶外的一個傳說,怎麼說呢愛爬山,還能給驢友帶好吃的
  • 老鴰瓢 地稍瓜
    我的老家在南太行邊上,小時候這個季節鑽到青紗帳裡割草,常見馬瓟、地稍瓜。地邊和土塄上,還有殼婁蛋和馬兜鈴。殼婁蛋就是瓜蔞,它和馬兜鈴是藥材,在供銷社可以賣錢。地稍瓜好吃,馬瓟聞著香甜吃著苦澀。還有撈飯秧,一批一掛的最肥綠,是割草餵牲口的好東西,其實學名是鵝絨藤。那時大米飯叫大米撈飯,鵝絨藤開滿碎花白乎乎的,好像撒了大米飯在上頭一樣。
  • 千年古道「果子溝」—鮮為人知的修築歷史
    事後,巡撫根據情況分別給精河縣丞傅澤霖記大過2次,綏定縣令駱恩綬記大過3次。為此,清政府下令對果子溝進行較大規模的修治。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十二日,根據伊犁將軍馬亮、廣福給朝廷的報告「查該處山路綿延八十餘裡,溝水迴環,急流駭目,大小橋共二十六道,其最險者惟六道橋、松樹頭、紅水泉、鸚哥架、大彎各段。雪積則道壅塞,冰化則橋梁被衝。
  • 勇闖龍潭——文水虎喊溝徒步穿越記
    虎喊溝位於文水開柵鎮北,與交城相接,西南方就是文峪河水庫。相傳當年武財神趙公明相中這裡,把開金銀寶庫的鑰匙藏在了這裡的水底,並派他的坐騎黑虎日夜鎮守。一天,一個進溝的村人親眼看到一隻雄壯健美、姿態優雅的黑虎到潭裡來喝泉水。每當雨後溝水泛濫,黑虎喝不到清粼粼的泉水,就憤怒、焦急地「嗷嗷」叫喊,聲音在溝壑間迴蕩,此起彼伏,虎喊溝由此得名,並把黑虎喝水的地方命名為黑虎潭。
  • 脫貧攻堅 | 真情灑滿黃土地 ——記吳起縣廟溝鎮三合掌村第一書記...
    脫貧攻堅 | 真情灑滿黃土地 ——記吳起縣廟溝鎮三合掌村第一書記藺文淵 2020-05-09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西榆次後溝古村邀您回家過個地道中國年
    據記者了解此次春節系列文藝活動突出文旅融合,傳統與現代碰撞,娛樂與教育結合,包含「穿越演藝、玉米大院、古法釀酒、農耕展示、稻草童話世界、古村建築文化、桃花源記、農作物文創展」八大板塊廟會活動和嬉雪樂園十七項雪上嘻戲項目1月18日,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後溝古村景區以「夢回後溝古村、品味農耕文化、暢玩嬉雪樂園」為主題的春節系列文化活動正式拉開序幕。
  • 將昔日「窵溝」繪成今日「幸福村」——記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新華社西寧5月31日電  題:將昔日「窵溝」繪成今日「幸福村」——記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  新華社記者王大千  千畝「花海」產值規模1200萬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萬元,產業興旺、村容整潔、人心凝聚、
  • 河南省寧陵縣溝廂集清真寺大殿翻新記
    溝廂清真寺位於豫東寧陵縣城南二十五華裡處,溝廂集回民東村清真寺有三個自然村,十二個生產組,近千戶穆斯林,四千餘人,是寧陵縣第二大清真寺。溝廂清真寺始建於明代萬曆壬寅年(公元1602年),迄今近四百餘年。經中央、省、地民委考察,確定為寧陵縣古寺之一,為民族地區重點文物。
  • 北京秋季旅行 | 水杉樹變色記 秋遊植物園櫻桃溝
    聽說北京植物園的最北端,有一處叫做「櫻桃溝」的地方,每到秋日,絢爛之極。櫻桃溝除了櫻桃之外,還有杏桃、迎春、海棠、牡丹、芍藥等花卉,宛若世外桃源。而整個北京植物園近期正值大美秋色,在櫻桃溝這裡更是有獨特的景觀,是北京其他地方難看到的。
  • 四姑娘山長坪溝徒步穿越
    抵達喇嘛寺後,就開始我們為期三天的徒步穿越行程,長坪溝全長29公裡,面積約為100平方公裡,峽谷長天、平緩悠長,四姑娘山就坐落在溝內16公裡處。長坪溝景區內有古柏幽道、喇嘛寺、幹海子及高數十米的飛瀑,並有奇石之景。春天,山花與油菜花齊開;秋日,赤樺與紅楓競豔。歷經滄桑的翠柏青松鬱鬱蔥蔥,飛瀑流泉在密林中譁譁作響,古代驛路在茫茫林海裡穿梭延伸。當天晚上在四姑娘山么妹峰腳下的木騾子營地露營。
  • 多壩溝胡楊峽:沙山、河流與胡楊林的交響曲
    阿克塞縣多壩溝胡楊峽位於縣城西90多公裡處,西連庫木塔格沙漠,北依敦煌西湖溼地自然保護區,東靠夾山險峻的石壁,山勢奇特,景色秀美。由於溝內水位低於耕地,人們在溝內分段築壩,攔截河流、灌溉土地,故得名多壩溝;因溝深線長,猶如峽谷,溝邊自生許多胡楊,又被稱為胡楊峽。
  • 多壩溝胡楊峽:沙山、河流與胡楊林的交響曲
    阿克塞縣多壩溝胡楊峽位於縣城西由於溝內水位低於耕地,人們在溝內分段築壩,攔截河流、灌溉土地,故得名多壩溝;因溝深線長,猶如峽谷,溝邊自生許多胡楊,又被稱為胡楊峽。近年來,阿克塞縣主動融入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建設,通過有效保護為多壩溝胡楊峽旅遊資源的開發打牢了基礎
  • 松記水村的水
    【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採訪】     在寧夏鹽池縣麻黃山鄉松記水村的山路邊,72歲的饒文珠來到水窖旁,他想最後看一眼曾連天連夜打出來的水窖。     從前的松記水村人只有溝底的苦鹹水可用。「十幾公裡從溝底用驢馱上來,做飯都不用再放鹽。」村民饒峰說。     「遇到大旱,溝裡的苦鹹水都快幹了。有的人直接帶著被子睡在溝裡,滲出一點點,就連泥湯子一起刮到桶裡。有時候相鄰的村莊還會因爭水打架。」麻黃山鄉水管所所長包海森說。
  • 冰壺溝為什麼這麼美,看幾張圖你就知道了
    冰壺溝位於本溪 桓仁 滿族自治縣木盂子鎮仙人洞村附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老禿頂子的北側,分西谷、東谷,有大小冰壺溝兩條。這裡春夏時候鳥語花香,植被茂盛,溝內鬱鬱蔥蔥因冬季瀑布結冰充滿整個谷底而得名叫冰壺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