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重新開館,你最期待見到哪件中國藝術品?

2020-12-19 澎湃新聞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

該系列的第四篇,我們推出的是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8月27日,經歷了五個多月的沉寂後,大英博物館將重開,其中的中國藝術藏品也將再次與公眾見面。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商代晚期羊尊青銅器、漢白玉佛像、唐劉廷荀墓三彩俑……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藝術品類之豐富,數量之繁多(共計2.3萬件),即便放在國內,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更別提其中曠古絕倫的稀世珍品了。

《女史箴圖》局部圖

同我們以往介紹過的博物館不同,大英博物館的中國藝術收藏之所以能有今日的成就,是眾多遠見之士,孜孜不倦收集維護的結果。

始於斯隆,大英博物館的中國藝術收藏之路

斯隆用50多年的心血集得7萬物件。臨過世前,他決定將這些藏品捐給國家,條件是付給他後人2萬英鎊外,政府還需建立一個博物館放置藏品,並對公眾免費開放。

英國議會同意了斯隆的條件,大英博物館由此誕生。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繪畫

斯隆為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收藏開了一個先河,明朝瓷碗、清丁亮先的「博古花果圖」、關羽滑石塑像雖稱不上稀世珍品,但它們卻使英國得以從世界文化視野觀看藝術。此後中國文物陸續以饋贈、遺贈、購買、交換等多種方式源源進入大英博物館。兩個半世紀來累積達到兩萬三千多件,年代跨越新石器與當代。

19世紀的一次大型來源是福蘭克斯的私人捐獻,大約3千件中國文物,其中絕大部分是明清時期的陶瓷器。福蘭克斯被譽為「斯隆之後大英博物館的第二創建人」,他鼓勵身邊的朋友收藏中國、日本藝術,並捐贈給大英博物館,被稱作「亞歷山大碗」的北宋瓷碗(現存幾件保存完整的北宋張公巷窯瓷之一),就是與福蘭克斯同時代的威廉•亞歷山大所藏,後來由他的兩個女兒贈送給大英博物館的。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繪畫

到19世紀下半葉,大英收藏的中國文物還大體限於作坊製作的陶瓷器、實用器皿這些直觀、裝飾性的文物,地域的遙遠和文字的陌生限制了他們對中國文人書畫的鑑賞,直到安德森教授William Anderson (1842-1900)的收藏才改變了這種局面。

安德森是一名解剖學教授和外科醫生,1873-1880年期間作為隨軍醫生到日本行醫,認識了當地的知識分子,對文人圈裡推崇的書畫很有興趣,開始收集,共有2千多幅中國和日本繪畫。1881-82年大英博物館購買了安德森醫生的收藏,並在1886年出版了他收藏的繪畫圖錄。在200多幅繪畫作品中,有114幅中國繪畫,主要是明清傳統文人山水花鳥繪畫,最著名的是明代朱邦的紫禁城圖。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畫

繼安德森之後,中國繪畫第二次大規模進入大英博物館是1910年購入145幅維格納夫人藏畫。維格納夫人在中國居住了四年,具有美術眼光的她開始收集中國繪畫,除明清傳統山水花鳥畫外還有一些精美的仕女、佛像人物畫,包括後人仿元代趙孟頫、錢選,明陳洪綬、唐寅等畫作。1910年大英博物館以7500英鎊購入她的大部分中國藏畫,1913年她又將收藏的部分德國木刻版畫贈送大英。

《女史箴圖》局部

然而,中國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入藏大英博物館,還要歸功於勞倫斯•比尼恩。比尼恩於1893-1933任職館內東方印刷和繪畫部的負責人,將中國繪畫增加到總數575幅。他20世紀初已經是英國名滿天下的詩人,同時又對歐洲藝術特別是東方藝術作了許多開創性的研究,並通過寫作和講學促進英國公眾對中國藝術的了解。

《女史箴圖》局部

1903年初, 比尼恩和當時印刷和繪畫部負責人考爾文Colvin接待了一位曾在英軍第一孟加拉騎兵團服役的詹森上尉C.Johnson,對美術史一無所知的詹森帶來一幅中國畫,請博物館看畫軸上的玉扣裝飾件。最終,詹森以25英鎊將這幅題名為《女史箴圖》的古畫賣給博物館。

隨後,瑞典鐵道工程師奧瓦爾•卡爾貝克、國際東方古董商張靜江,C.T.Loo 盧芹齋, 山中定次郎、喬治•尤摩弗帕勒斯、奧斯卡•拉斐爾、亨利•奧本海姆,及館內眾多東方學者和藝術史家都為館內的中國藝術收藏助了一臂之力。

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藝術:中國作為一種視角

2014與2019:5年,2場中國藝術特展

雖然擁有3.2萬件中國文物收藏,2014年至2020年,大英博物館僅舉辦過兩場中國藝術主題展,分別為2014年的「中國繪畫集萃:長江之旅」,及2019年的 「《女史箴圖》特展」。大英博物館以 「探索人類兩萬年歷史文化」為宗旨,展覽向來偏重宏大主題(如視角多為人類、神話、東方、西方等)。但中國藝術展少見似乎並非受此限制。因為,大英博物館在2017-2019年的短短三年間,以日本漫畫、浮世繪、瓷器等視角,舉辦過5場特展。

那麼,在這少有的2場中國藝術主題展中,大英博物館展出了什麼?

「中國繪畫集萃:長江之旅」展品

《秋林讀書圖軸》,1623(明代),項聖謨

「中國繪畫集萃:長江之旅」以「長江之旅」為主題,通過繪畫和陶瓷作品勾勒出6-19世紀江南的風土人情,畫作中的人物形象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富甲商人、漁民、農夫等,反映了多樣的民生面貌,也映射出江南對塑造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繪畫集萃:長江之旅」展品

繪有中國南方山水的碟子,清朝康熙年間,江西景德鎮

這一展覽多少有點專業:首先,展陳突破了西方在展示中國繪畫時,刻板的文人雅士視角,而從宏觀的角度「江南民生」,將漁民甚至農夫納入展覽之中;其次,江南文化雖自明代才開始崛起,但其蘊藏著的含蓄、婉約、細膩卻成為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明清以後,江南地區的浙派、吳門畫派、松江畫派等,構成了明清繪畫史的半壁江山,士人文化由此形成。甚至可以說,江南文化構成了明清文化的精神內核。

「《女史箴圖》特展」展品

《映雪讀書圖》,盛懋,元代

「《女史箴圖》特展」展品

《寒林圖》,文徵明,明代

「《女史箴圖》特展」展品

《松竹石泉》,鄒一桂,清代

然而,在2019年的「《女史箴圖》特展」中,除了展出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女史箴圖》外,還展出了文徵明、鄒一桂等人的作品。大英博物館並未介紹此次展覽的主題與理念,亦沒有過多解釋文徵明、鄒一桂作品與《女史箴圖》之間的關係,似乎是不想給觀眾設定過多限制,全憑觀眾興趣欣賞展陳作品。即便如此,作為中國觀眾,還是很容易產生疑惑,畢竟,無論從身份、地域、還是從流派來看,這幾人都無法形成清晰明了的線索。

中國作為一種視角

沒有C位出道,並不意味著大英博物館沒有展示中國藝術。事實上,在館內的諸多展覽中,一直存在中國藝術(門類十分豐富,有繪畫、瓷器、工藝美術及貨幣等)的影子。只不過,它們只是作為闡釋展覽理念的視角之一而存在。

「『食物的政治』主題展」展品

中國明代瓷盤

2019年特展「『食物的政治』主題展」中,大英博物館簡要回顧數千年來農業的發展歷史,探索了食物、權力與控制之間的關係。這一展覽中也展出了中國明代青花瓷盤,該盤中央繪有葡萄一株,上有果實無數。同古埃及中肉類背後代表的等級與權力不同,葡萄這一意象在中國代表的是吉祥——多粒寓意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碩果纍纍、多多益壽;形狀似無數小燈籠疊綴,寓意吉祥喜慶;味道香甜且圓潤,寓意甜蜜團圓;色彩紫紅,寓意紫氣東來。中國藝術中隱含著的獨特的食物政治,無疑為此次展覽主題增添了很好的觀察角度。

「共產主義貨幣展」展品

中國1980年50元人民幣

2017特展「共產主義貨幣展」,展出了約100件社會主義國家的文物,涵蓋硬幣、紙幣、海報等,呈現了貨幣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的地位。此次展覽展出了中國1980年版的50元人民幣,紙幣上印有三個不同職業的中國人形象,分別是農民、工人、知識分子,代表了人民對於推動現代中國發展的重要作用。

百鳥外衣,中國,1950-1990年

在2017-2018年的特展「與神同住:人物、地點和超自然世界」中,展出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宗教信仰相關的日常物品,時間最早可追溯至4萬年前,展現了宗教信仰如何成為人類行為的一部分。該展覽展出了一件織造於1950-1990年中國的「百鳥外衣」。「百鳥外衣」為苗族服飾,「鳥」圖案與其古代鳥圖騰有關,部分苗族子女自稱為嘎鬧,意為「鳥的部落」。而衣服繡有「百鳥」,是以疊加的方式,在服飾上繡織出生命的感覺,以一種超自然的方式與神靈(祖先)溝通,獲得福佑。這一行為也使族群形成了強有力的社會紐帶。同其他展品不同,來自的中國的「百鳥外衣」以自然崇拜為特點,以服飾為傳達對象,為此次展覽主題「與神同住」提供了另一視角。

後記:大英博物館在展示中國藝術時,根植於其東方之哲學系統,著重呈現其與西方哲學文化不同的樣態。這一做法延續了前人,尤其是比尼恩推廣東方文化的志趣。未來大英博物館在展示中國藝術收藏方面,將有哪些新想法,我們拭目以待。

註:文中第一部分內容參考《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的來龍去脈》,趙瀟著。雅昌專稿,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原標題:《熱點 | 大英博物館重新開館 你最期待見到哪件中國藝術品?》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重開後,你最期待與之「重逢」的藏品是哪件?
    想知道自今年3月大英博物館閉館以來,館內的文保科學家、研究員還有志願者們各自心中最念茲在茲的藏品有哪些嗎?是來自非洲的蛛網帽,還是瑪雅文明中精雕細琢的門楣浮雕?這些藏品又有什麼吸引他們的地方呢?如今大英博物館已於8月27日重新對外開放,你最期待與之「重逢」的藏品又是哪件呢?「你有自己特別喜歡的藏品嗎?」
  • 大英博物館8月27日重新開館:開放底層經典展廳,特展延期
    此次重新開館後,博物館大部分的底層展廳都將開放,圍繞底層展廳的一條新的單向參觀路線將讓觀眾可以接觸到博物館最具標誌性的展品,包括埃及、希臘、羅馬、亞述等展廳的近9000多件文物。自9月21日後,博物館將開始重新開放2、3上層展廳。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菲舍爾(Hartwig Fischer)表示,看到觀眾回歸真是太好了。
  • 大英博物館8月27日重新開館:開放平層經典展廳,特展延期
    此次重新開館後,博物館大部分的平層展廳都將開放,圍繞底層展廳的一條新的單向參觀路線將讓觀眾可以接觸到博物館最具標誌性的展品,包括埃及、希臘、羅馬、亞述等展廳的近9000多件文物。自9月21日後,博物館將開始重新開放2、3上層展廳。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菲舍爾(Hartwig Fischer)表示,看到觀眾回歸真是太好了。
  • 大英博物館200多年,藏品800萬件,2萬來自中國,美到讓人心痛
    不由得又心聲感嘆,這樣的博物館為何我們沒有?除了羨慕大英博物館藏品之豐富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2萬多件來自中國的珍貴藝術品文物。首先來聊一下大英博物館的歷史,雖然前面有「大英」兩個字但是大英博物館並不是英國政府設立的,而是和一位叫做漢斯.斯隆的英國醫生有著莫大的關係。這位漢斯醫生不但醫術高明並且還是一位十分狂熱的藝術品收藏家。
  • 大英博物館: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又稱不列顛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內收藏有世界各地的文物和珍品700多萬件,藏品數量和種類的豐富,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因為館藏之巨,大英博物館幾乎可把整個世界的文明歷程展示出來。主要藏品來自中世紀,尤以古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的藏品聞名,兼有亞洲、中東、非洲、美洲的大量珍貴文物。
  • 羅浮宮重新開館,你最期待和誰重逢?
    7月6日,因疫情關閉三個半月的羅浮宮重新開放了。作為全世界參觀者最多的博物館,早在20天前,羅浮宮已開放網上預定門票通道,今天觀眾可以通過透明金字塔處的入口進入參觀。站在這處由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旋轉樓梯上,你最期待和誰重逢?
  •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將重新開放
    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和巴黎羅浮宮,並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羅浮宮已於今年7月恢復開放)。大英博物館落成於1753年,自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將重新開放。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大英博物館今日關閉,一起來看看裡面讓人滴血的中國文物吧!
    由於疫情影響,大英博物館昨日宣布18日起臨時關閉,且不確定何時重新開館。這條消息一出立刻成為微博熱搜。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而且,它也是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其藏品數量高達2萬3千多件!
  • 真有復活黃金碑的話,大英博物館守衛將是世上最棒的職業
    片尾,賴瑞將「復活黃金碑」留在了大英博物館,並對女守衛蒂莉說,「明晚你就會發現,這是世界上最棒的職業。」大英博物館是了解世界的窗口大英博物館建成距今已250餘年。白色中庭是2000年12月份建成的。事實上,在1889年,大英博物館經歷了一次「分家」,其自然歷史的藏品被分割出來,建基了在南肯星頓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所以如果你想要來一場「智鬥三角龍」,恐怕得往倫敦的西郊跑一趟。同樣,如果你期待上演帥氣多情的圓桌騎士英雄救美的戲碼,最好還是去華萊士收藏館,那裡有展陳整套的騎士盔甲。
  • 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館
    開館以後的200多年間,繼續收集了英國本國及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印度、中國等古老國家的文物。  大英博物館目前分為10個分館:古近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埃及館、民族館、希臘和羅馬館、日本館、東方館、史前及歐洲館、版畫和素描館以及西亞館。其中以埃及館、希臘羅馬館和東方館的藏品最引人注目。
  •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來中國!「你可知大英,不是我真姓?」
    朵朵:今天,中國國家博物館公布了《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特展的文物名單
  • 羅浮宮重新開館 你最期待和誰重逢?
    7月6日,因疫情關閉三個半月的羅浮宮重新開放了。作為全世界參觀者最多的博物館,早在20天前,羅浮宮已開放網上預定門票通道,今天觀眾可以通過透明金字塔處的入口進入參觀。站在這處由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旋轉樓梯上,你最期待和誰重逢?
  • 博物館資訊|大英博物館將於8月27日重新開放啦!
    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將於8月27日重新開放啦!為了保證各位在參觀時的舒適和安全,大英博物館將在重新開放後實施憑免費預訂票進館的制度,每天總人數限制在2000人以內。
  • 在大英博物館看中國珍寶(圖)
    國家旅遊地理倫敦12月30日訊(通訊員 沈海濱)來到英國倫敦,怎麼能夠錯過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呢!大英帝國最鼎盛時期在世界各地搜羅來的寶貝,在這裡全都免費供遊客參觀。如果你時間充裕,那就精品細賞,好好領略這跨越世界各國以及人類歷史的藏品,好好了解這些展品背後的歷史。
  • 含《女史箴圖》和中國書畫,大英博物館新增30萬張藝術品數據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身在中國,卻想一探大英博物館?別擔心,博物館這一舉措可能會讓你夢想成真。兩大鎮館之寶上線令人驚喜的是,此次上線的30萬張藝術品圖像中包括大英博物館兩大鎮館之寶:《女史箴圖》與》《羅塞塔石碑》。《女史箴圖》局部圖《女史箴圖》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 大英博物館裡的極品中國文物,美到心痛!
    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跨越300萬年歷史,超600件稀世珍品,讓孩子把大英博物館搬回家!
    在大英博物館的大廳,鐫刻著英國詩人丁尼生的一行詩句:讓你的雙腳,在此後的千百年裡,都站在知識中間。 「沉默不語」的歷史文物總有一股巨大的敘述力量,訴說著鮮為人知的人文故事,擴充著孩子的認知、視野、格局,提升了審美能力、思考能力。在歐美國家,博物館被認為是「兒童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孩子們的科學課、歷史課、藝術課大多也是在博物館裡上課。
  • 大英博物館將重新開放 採取網上預約和限流措施
    當地時間8月27日上午10點(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點),閉館已長達163天的大英博物館將迎來重新開放,結束這座著名博物館自1759年首次對外開放以來最漫長的一段閉館時間。大英博物館內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胸像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和巴黎羅浮宮,並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羅浮宮已於今年7月恢復開放)。大英博物館落成於1753年,自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
  • 大英博物館裡的蝴蝶衣
    大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