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團,是日軍特有的固定軍事編制,是最基本的常設戰鬥單位。
二戰前後日本一共組建了173個師團:其中戰前17個師團,戰爭期間組建156個師團。而這戰前的17個師團是日本陸軍的17個「常設」師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甲種師團。
其屬於日本陸軍精銳中的精銳,戰鬥力之強悍,在亞洲範圍內,堪稱無敵。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步兵48個師、15個獨立旅、9個暫編旅、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憲兵1個團,以及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炮兵7個團,共計60餘萬人,對陣日軍8個師團又2個支隊,一個混編陸戰隊共20萬人,奮戰三個月,最後的結果,中國傷亡近20萬餘的代價,打死打傷日軍4萬餘人後,上海淪陷……
面對中國軍隊之精銳,日軍之所以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就是甲種師團的作用。這八個多師團裡包括了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六、第六、以及第五師團的部分。
而忻口戰役,日軍第五師團帶著兩個獨立旅團,竟然可以將第二戰區十幾個師外加六七個獨立旅組成的14集團軍壓著打。
那麼日軍甲種師團為何這麼強?
首先看人數:
日軍因配置的火炮不同,甲種師團又分為挽馬制和馱馬制兩種:挽馬制師團裝備野炮和重榴彈炮,需要用更多的馬來拖曳;而馱馬制師團裝備的是山炮和輕步兵炮,只需用馬來馱載。一般而言,挽馬制的師團是重兵團,比較適應正面大規模火力當先的正面作戰(僅就中國和東南亞的部隊而言),而馱馬制師團是屬於山地作戰的輕步兵部隊,步兵兵力較挽馬制師團多。
一般來講,一個而馱馬制師團會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一個炮兵聯隊、一個輜重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挽馬制師團總編制為25000人)。而當時中國軍隊一個標準德械師滿編在一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就人數上而言,一個甲種師團,幾乎相當於咱們三個師。
當然,人數上無論如何都是咱們佔據優勢。所以其戰鬥力的差距更多的是體現在武器裝備上。甲種師團是具有多兵種配合的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
首先在最能體現火力輸出的炮兵方面,一個馱馬制師團的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共編有36門75毫米山炮和12門75毫米野炮。此外四個步兵聯隊各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4門75毫米山炮)和一個步兵炮中隊(4門70毫米步兵炮)。
這樣算下來,甲種師團總計有12門75毫米野炮,52門75毫米山炮,40門70毫米步兵炮,432具50毫米擲彈筒。
挽馬制師團的炮兵聯隊也轄有四個炮兵大隊,共編有36門75毫米野炮和12門120毫米榴彈炮。四個步兵聯隊各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4門75毫米山炮)和一個速射炮中隊(4門37毫米速射炮)。
總計有120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野炮36門,75毫米山炮16門,37毫米速射炮16門,432具50毫米擲彈筒。
而咱們當時最為精銳的德械師,一個師僅有炮兵營,而這個炮兵營配備的是75毫米山炮12門。此外每個步兵營各有兩門82毫米迫擊炮,而當時一個德械師的編制是兩個旅、每個旅下轄兩個團,每個團下轄三個營。所以一共就24門82毫米迫擊炮。
由此可見,雙方的火力差距有多大?
這還只是重火力單位的對比,事實上如果加上輕重機槍甚至於單兵火力,其差距更為離譜。
比如人家一個往往一個大隊,就會配有一個機槍中隊,有著12挺重機槍以及36挺輕機槍。同時還配有炮兵,攜帶兩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這樣的火力配置,使得日軍在小規模戰鬥中佔盡優勢。其重火力的壓制是當時中國戰場上咱們的軍隊所無法比擬的。
雙方火力對比嚴重不對稱,使官兵面對敵人炮火,全無絲毫還擊之力。
當然,除了裝備差距,兵員素質也差距不小。
要知道,二戰時期的單兵素質不單是肉搏素質,不是冷兵器時代的單兵素質,大部分是智力技能,是步兵科目素養,射擊,投彈,體能,土工作業,戰術動作,看圖,偵察,偽裝,執行能力。這些需要一定的訓練還有文化基礎才能掌握的。
比如射擊是要靠子彈餵的,投彈體能戰術動作是靠鍛鍊的,執行能力看圖土工作業以及擲彈筒等簡易步兵支援武器操作需要有文化的至少算算數認認字的,偵察偽裝分隊戰術需要專門學習需要對抗演習經驗。
得益於當時日本較高的文化普及度,其入伍的士兵,多多少少都讀過幾年書,有著一定的文化基礎。當時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普及了義務教育,改良了中等教育。士兵最少也是個小學學歷,加上備戰時間長,有充分時間訓練,士兵能聽懂領會基本的戰術思想並在戰場那種複雜環境實施出來。
一般來講,日軍普通士兵的軍訓時間為6個月至1年,包括單兵隊列、射擊、刺殺、投彈和動作,單兵對歩、機槍的射擊和擲彈筒的使用,學習分隊、小隊、中隊的進攻、防禦,以及夜間戰鬥,每天5-30公裡強行軍與行軍耐力訓練,最後2個月搞大隊、聯隊級作戰協同,高級技戰術動作及火線機動。
相對而言,咱們的士兵,可大都是泥腿子出身。大字不識兩個,大部分人連自己名字都不認識,入伍初期連左轉右轉這種基本的隊列指令都領會不了,再加上時間緊迫根本沒時間訓練。
這些東西,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一個國家的實力。有時候不是咱們不行,而是沒那個條件。比如射擊訓練咱們也很重視,但是沒那麼多子彈,很多時候只能端槍練姿勢。
總結來說,戰爭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工程。沒有工具,沒有材料,沒有管理和組織,沒有技術,光憑決心蠻幹,蓋不起高樓大廈,搞不起一個企業,說的難聽點,連一盤像樣的菜都不一定能炒出來,這個道理還需要普及,其實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所以當時的日軍對於我們來說,是全方面的碾壓。換句話講,人家士兵槍比你打得準,軍官戰術執行能力比你強,再加上更為先進的武器裝備,更強大的火力支援,甚至於更加統一的協同指揮指揮作戰。差距只會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所以,抗戰是真的難,遠不是神劇裡面那般。
當然,甲種師團所謂的強大優勢,只是相對於咱們而言。其如果對上武器裝備,兵員素質都更強的國家,那可就歇菜了。日軍的武器裝備,並不先進,極少有坦克等戰車,但由於優良兵源與嚴格訓練造就公認強兵,在對東亞農業國的戰爭中,日軍在戰場上佔據了優勢地位,但和槍械自動化程度較高,有大量坦克、自行火炮的蘇美軍隊交戰時,日軍步兵的優勢頓時化為烏有。
比如那些曾經在中國戰場上橫行無忌的甲種師團,到了太平洋戰場上,基本上是有一個算一個,雖然打得很頑強,但其損失往往都是美軍的數倍。
這也體現了工業時代,巨大的國力所帶來的強弱對比。